喀什大巴扎由於商家不懂電商銷售,琳琅滿目商品“堆積如山”


在喀什高臺民居的不遠處就是名揚中西亞的喀什大巴扎。大巴扎位於喀什市東門,我國西北地區最大的國際貿易市場。巴札,系維吾爾語,意為集市。圖為喀什大巴扎建築物。

喀什是古絲綢之路上的歷史文化名城,也是商品集散地,當年由西安出發的商旅,無論走天山南路抑或走天山北路,均在此地匯合。 圖為喀什大巴扎店家掛著琳琅滿目商品。

喀什大巴扎內設21個專業市場,大巴扎迄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古代有“亞洲最大集市”之稱。市場設有5000多個攤位,有近萬種商品,旅遊旺季每天人流量達10餘萬。

自從紅其拉甫岸和吐爾尕特口岸相繼開放後,打開了國際商品的通道,大批外國遊客和商賈、商團,絡繹不絕,帶來大量異國商品參加貿易,也從大巴札採購許多中國商品。

由於當地少數民族商家漢語講的不是很好,文化略差一些,不懂得通過網絡打開銷路,旅遊淡季的時候,大批貨物只能“堆積如山”。

11月進入冬季,筆者在下午2:00鐘左右,偌大一個大巴扎市場沒有見到有幾位顧客光臨,顯得格外冷清。

詢問了幾位商店老闆,為什麼不通過淘寶把這裡的商品賣出去?他們均回答,不懂得怎麼做。看到富有當地特色又物美價廉的商品,由於不懂得如何在網上打開銷路而滯留在此,感到很可惜!

1992年以前,這個巴扎只有在星期天營業,所以至今外國遊客及國外旅遊資料仍將這個巴扎稱為“星期天大巴扎”,實際上現在這個巴扎每天都在營業,但只有在星期天才最能讓人感受到巴扎的熱鬧勁和空前的規模。

喀什有很多巴扎,分佈在城鄉街道各處,但是最有名氣的要數喀什市的東門大巴扎。這主要是因為在喀什所有巴扎中,東門巴扎規模最大,商品最豐富,價格最實惠,顧客最多,氣氛最濃。

喀什中西亞國際貿易市場之所以有如此大的規模,主要是由它的地理位置所決定的,按照喀什維吾爾人的傳統,喀什的巴扎自古就有專業之分,如柴草巴扎、地毯巴扎、布匹巴扎、牲畜巴扎、生產資料巴扎、小刀巴扎、以及乾果巴扎等。

喀什大巴扎,一些商品存在還價的空間。在這裡如果相中了心儀的商品,可以還價,不過還價到了雙方都達到的預期時就要購買,突然反悔,會被認為對賣家不尊重。

相傳,在古代由於喀什佔盡地理優勢,它西倚蔥嶺東向沙漠。西去的商隊,飽嘗戈壁風沙之苦後,將在喀什喘息休整,做好攀越冰達坂的準備;東往的商賈,從雪嶺上下來,在此稍定驚魂,便籌計穿越千里戈壁之行。堆積如山的貨物在此倒手,喀什人飽覽了商品大買賣的盛景。耳濡目染,金錢誘惑,眼花繚亂,怎能不商心萌動,躍躍欲試?圖為大巴扎偶遇可愛的維族小朋友。

“胡商”的高超技藝,維吾爾族人瞧在眼裡,熱在心頭。於是,喀什人的勞作觀念開始發生了改變。地處荒涼大漠的西部人,自古以放牧為生。


惡劣的自然環境和艱難的生存條件,使他們從小鑄就了鐵骨般的軀體和意志。絲綢之路的開拓,猶如一條金光燦燦的大道,給這些孤陋寡聞,清貧如洗的“土著”牧人,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好運氣,古代維吾爾族人在向東和向西的貿易中,得到了巨大的利益,這就是最早的喀什大巴扎商人的形成。

聞名遐邇的喀什中西亞國際貿易市場,十幾年前還是一塊鹽鹼不毛之地。那一年,由附近鄉村的幾戶農民湊在一起,出售土鹽巴、乾柴草等商品。後來,便有許多農民趕著毛驢亦步亦趨,也在此處安營紮寨。改革開放以後,經營者成幾何級數猛增。不到一年工夫,便形成了有1000多人經營的熱鬧非凡的“東門大巴扎”。今天,當我們讚美巴扎時,絕不會忘記它的生身之母——當地的維吾爾族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