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思维方式,是你进入心理学专业后渐渐形成的?

ou-zhou


从极端走想平和

童年时期的一些遭遇以及青春期心理发展遇到的一些问题使得我当时的思维是比较负面和极端的,所以,在情绪和行为上也的确给我造成了很多的困扰,乃至初中到大二都给我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所以,可以说,学习心理学也是我自我改变的一个初衷。

1、内省的思维方式;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内省是我们对于自身心理状态的一种察觉和思考,由于外界和他人是一种不可控的因素,所以,往往我们在纠正思维方式的时候必须得向内去寻求答案。

内省最大的目的在于,我们能够时常对自我进行必要的思考,以此来提升我们对于自我和外界的一个心理感知程度。这是很重要的,因为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快、更有深度的发现我们所出现的各种心理过程的关键原因。

这种思维能力对于调节我们的情绪以及不合理的思维状态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

客观性思维方式;很多时候,我们不知不觉地可能会陷入一种情绪或者群体性心理的导向当中,这就可能会导致我们缺乏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在我们发表言论或者开始为一件事情发泄情绪时,客观性的思维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站在一个合理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这种思维方式听起来没什么,但是现实的作用却是,他能够帮助我们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冲突、负面情绪以及培养我们合理的价值观。


3、深度思考的能力;大多数时候,我们在思考一个问题的时候,只是将问题与答案浮于表面,所以,我们很难从思考当中获得正确的答案以及其他的帮助;而深度思考是一个完整的思维逻辑的过程。就如我在做心理咨询一般,通过和来访者的访谈得到的线索,各种资料的判断以及经验上的判断,我才能得到更好地深入来访者的内心深处以此得到更好的治疗方案。

很多我们认为难解决的问题也是如此,我个人对于深度思考有这样的一个理解和流程:确立问题目标(核心目标)—收集相关资料(脑中既有的资料以及外界收集的资料)—验证目标(看看你对于核心目标的设立是否正确)—解决问题的思考(其实在收集资料和确立目标之后,这个思考过程是我们大脑自然运转的一个过程)


心理学了个啥


在我进入心理学专业后,渐渐形成了如下思维方式:

1、我为什么会这样?每当我遇到任何带来情绪扰动的事,比如生气、挫败、我都会忍不住问自己:“我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是怎么了呢?这跟什么有关呢?”,然后我就能迅速地从情绪里平静下来,开始去思考原因,慢慢找到事情发生根源,通常解决问题的方案也会随之慢慢浮现上来;

2、这就是生活啊!每当遇到一些令人沮丧但又无可回旋的事情,我就会这样对自己说,然后体会自己的感觉,并等着那些感觉慢慢散去。作为心理咨询师,在内心里跟自己对话就像走路呼吸那么自然。这也是安抚自己,帮助自己好起来的方式。

3、我是感觉到什么了吗?每当我新接触一个人,因为需要和这个人达成进一步合作,然而在和这个人交谈过程中,总是觉得有一种怪怪的感觉,或者感觉胃里不太舒服,我就会这样问自己。做心理咨询师久了,让我对自己的感觉非常敏锐,并且也会选择信任自己的感觉。

4、那个人是怎么了呢?每当我听了一个故事,或者看到某个人有一些特别的举动,我总是不由自主地想一想那个人可能性的原因。在我的思维习惯里,一个人不会无缘无故表现出某个行为、某个状态,当然也不会无缘无故有某种感受,某种思想。

5、每个人都很不同。在咨询室里见了各种各样的人,我从未见过两个一样的。我决不可能把A那里得到的经验,用在B的身上。这让我习惯性地保持好奇和开放的心态,尤其是当我刚见到一个人的时候,我几乎不做提前的假设,而是好好地去了解面前的这个人。




心理师肖雪萍


这个问题有点水平,可以作为心理学学习者自我总结的一个方面,蛮有讨论价值,也因此,我忍不住想说点什么。

心理学如同哲学。

我一直认为心理学和哲学一脉相承。不管东方还是西方,哲学最初的思考和终极问题都围绕着“”本身,都是以“人性”为切入点,而后展开。

哲学发散孕育了很多学科,但心理学分化得比较晚,而且接过了有关“人性规律”的探讨。

人性,直接关乎我们对自己、对他人、对世界的看法,这些看法关系着我们立足于世最基础的东西,所以更准确点说,心理学是一种生活哲学。

学了心理学,我变得更理解和尊重。

不学心理学,我以为你的生气就是生气,你的愤怒就是愤怒,我不知道该如何回应你的生气和愤怒,唯有沉默不语,视而不见。

不学心理学,人们容易有一个误解:误以为大家生活在同一个世界,误以为大家看到的是同一个太阳,误以为我们在同一个时间地点看到的是同样的山川河岳……

其实,不是这样的。眼睛一样,心却不同!

学了心理学,我知道你情绪传递出来的信息,我知道你行为模式背后的原因,我知道为什么“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我知道你在某些时刻你为什么会流下在别人看来“莫名其妙”的眼泪……

或者,哪怕我不知道,我也知道你有你的成长经历与秘密,我表示理解,还有尊重。

我不会像以前一样,以一种或怪异或嘲讽的眼神去看待这个世界不可理解的人和事。

学了心理学,我变得更宽容和平和。

不学心理学,我会生气你的生气,我会愤怒你的愤怒,你爬过来刀枪棍棒,我丢过去斧钺钩叉,我们针锋相对,互不相让。

学了心理学,像竖起了一面镜子,我从你身上看到了我自己,他心皆我心

圣人心如明镜,物来则照,物不来亦不强求。

我虽不是圣人,但开始感受圣人之心,高山仰止,心向往之。

我开始聆听人世间各种身份的各种经历,我接受并理解。我越来越少出现惊讶的目光和评判的语气,我知道,每个人都在努力进行自己的修行,以达到各自的平和与宁静。

心理学是不归路。

我们常说修行修行,修的是心,行的是路。

学心理学,就是学如何让自己生活得更快乐、更幸福,如何在自己经受苦难时更豁达、更从容。

题中的“思维方式”,我更喜欢替换为“认知观念/态度”,当你开始从内心深处去认同、去接纳、去实践这门生活哲学,你就走上了这条不归路。

人生,不就是一条不归路么?!

如果你正在认真地思考生活,学点心理学吧!

人人心有明镜,人人心性自足!

苏幕延,胡言敬上!


苏幕延Psy



心理学是一门非常有意思的学科,外行人可能认为这门学科是枯燥无味的,但真正入门心理学之后,你会发现整个世界都变得不同了,以前你看问题的角度可能只有一个,但如今你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去看待这个世界,每一个角度又会给你带来不同的观感。

心理学不仅仅可以带我们来客观中立的看待整个世界以及世界的现象,同时它还可以告诉我们,人类究竟是基于怎样的原因才试图让自己发展,并且希望看到整个世界的本质,心理学研究一切关于心理的方面,它甚至会研究人类为什么会相信心理学。


对心理学领域的人来说,懂得越多反而会让他们更加敬畏未知,不知道大家有听过换位思考吗?

换位思考是目前心理学对最被社会上所应用以及接受的一种心理学方法,一件事情我们用原有的角度去看待时,它可能永远都是正确或者错误的,然而当你站在其他人的角度再度看待这件事情,那么事情的本身很可能会产生极大的转变,举个简单的例子,对你来说,砍伐一棵树木可能只是你要拿回去盖房子,而对居住在树上的小虫子来说,是你毁灭了他们的家园。


心理学跟科学息息相关,而现代科学有很大一部分建立在概率学与统计学身上,心理学也不例外,大部分的心理学成果都是运用统计学而计算得出的,人们可以计算出一个人有多大的概率出现抑郁症,有多大的概率可以治好,在心理学的领域,凡事是没有绝对的。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关注小明的两个原创头条号。《赵小明心理团队 》与《心伙伴》~被头条网评为2017年度最火的心理类专栏。

赵小明 央视财经频道特约心理专家


心伙伴


首先是从行为角度看待他人,看待社会。

和绝大部分人想象的不同,心理学研究的核心不是“心里想什么”,而是人的外显行为,只有外显行为才能被记录,被复制,才是科学实证对象。在一些情况下,心理学家只研究外显行为,比如商业心理学研究购买行为,只研究数量,品种,购买时间等等,不关注什么动机引发这些购买行为。另一些领域比如情绪,需要研究内心活动,但现在也主要通过表情这些外显行为来研究。

这种研究倾向很象法律工作者,他们不关注“犯意”,只关注犯罪行为。你脑子里想什么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你做了什么。

长期接触心理学,就会形成行为优先的倾向。比如大家都在研究马云有多少钱,王健林有多少钱。如果是心理学家,就关注他们靠什么赚到这些钱。当年怎么创业,遇到困难怎么解决等等。

提到文艺,大家立刻想到很多小说,很多绘画,很多音乐作品,心理学家则关注它们是如何被创作、被欣赏,又如何在人群中传播。

提到科学,人们就想到很多公式,定律,心理学家则关注的科学家们进行探索、发现、测量、实验这些实际行为。

提到爱情,人们更是有很多浪漫的描述,心理学家主要关注确定恋爱关系的两个人之间如何互动。比如一个人生病了,另一个人是否会放下手里的事情去照顾对方。

不关注动机、意图这些内在因素,把行为放到首位,这是长期学习心理学形成的第一个倾向。它会养成一种坐言起行的好习惯,能改变环境的是你的行为,不是你的思想。

其次,越学习心理学,身心同一观念就会越坚定。

心理活动领域历来是迷信与伪科学的重灾区,就因为人们认为心灵可以独立存在,可以绕过身体这个物质基础。但是心理学却越来越深入地发现了各种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现在的研究工具远比以前先进,可以深入脑部研究各个区域的功能,精确到毫米级。并且也发现了上千种生化物质可以对人类心理形成影响。

比如现在人们习惯于通过网络间接交流,而且不用视频,只用文字。生理学家就发现,脑部在面对面直接交流时要启动两个信息通道,一个用于传输对方的语言文字,一个用于传输对方的表情。间接交流就只启动一个信息通道。长期间接交往,表情识别功能就退化。象这种精细的功能划分,让人们对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知道得越来越多。

所以,越学习心理学,就越知道心理不是件神秘的事物,距离迷信和伪科学就会越远。


科技文化郑军


挺多。首先,会去思考对方话语、行为背后的原因和渴求。在没有学心理学之前,如果对方说了伤害我的话,或者做了伤害我的事,我基本不会去想她为什么要这么说或者这么做,只是纯粹的生气,然后拒绝再联系,经常会导致一段关系就此结束,但是现在,哪怕对方说了伤人的话、做了伤人的事,我会去想对方为什么要这么做,比如对方为什么突然不接我电话?或者突然对我冷言冷语,细想其实就会发现,其实这也是对方在乎我的方式之一,因为我不能理解他或者回应他,所以他会生气或者冷言冷语,其实他想要的是我能去解释和挽回,而不是真的不想继续这段关系。以前因为学生不守纪律没少生气,现在每次看到学生不守纪律,不再只是简单的训斥,而是耐心询问或者去了解不守纪律背后的原因,而学生看到我的真诚,也会愿意跟我诉说,其实大多数时候的不守纪律只是因为任课老师不负责任,所以反抗。

其次,凡事喜欢去搜集证据。之前聊天的时候基本是天马行空,随意盖棺定论,比如因为孩子幼儿园每个学期都涨价,就觉得园长惟利是图,和大家一样,很不喜欢那个园长,但是现在,不会再轻易发表自己的观点,而是讲究证据,比如涨价的依据是什么?是随意涨的还是因为加了新的课程或者进行了新的培训。其他的还有很多,比如辩证的看待问题,比以前更富有包容心,也更能够耐心性子等等。


希朴羊


因为我本科是学习物理学的,所以在进入心理学专业之后,我认为最重要的思维方式,应该是一种从对物质世界进行认识的角度,形成了对精神世界应该如何看待和认识的这样一种思维的角度。

物理学对物质世界的描述,是非常“唯物”的。我们学习物理学,从来都不需要去质疑研究对象是否存在,质量——重量,作用力,密度,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且这些物理特征都是普遍存在的。而进入心理学专业,开始理解人的行为和精神世界之后,我发现对于心理和精神世界来说,要明确物质世界、精神世界、意识的世界是彼此有所关联但又不相同的几个维度。“Help Me"可以是一句写在纸面上的实在存在于物质世界之中的句子,但如果是用红字写在绿背景上,那么对于红绿色盲的人来说,他是“看不见”有这行字“凸显出背景的,在他对面前这张纸所表征(对,这是一个心理学重要的概念,表征)出的精神世界中,不存在这句话。而即使不是红绿色盲,都看见了这句话,对于学过英文的人来说,这句话可以是一个人在向他传递请求帮助的紧急信息,而对于不会英文的人,这只是一个什么人写下的东西,没有实际含义。对于能看懂的人,他的精神世界会因此发生一系列变化,我是否要帮助这个人?他遇到了什么?有没有危险等等。而对于看不懂的人,则可能只是”哦这儿有一行字“。同一个物质世界,可以在不同人那里产生不同的精神世界——这就是我们的大脑对物质世界的”表征“所带来的一个新的维度。

这就是我进入心理学之后逐渐形成的认识世界的新思维。


鲸鱼小星球


首先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学习心理学专业对一个人思维方式的影响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大,大部分人是在大一时候进入的心理学专业,大学是一个人成年后思维方式形成和成熟的重要阶段,所以心理学专业并不具有绝对的影响。在此列举几种和心理学专业有关的思维方式。

一是社会交往中的思维方式。认识了新朋友之后,注重自己和对方的自我表露是否程度相称;同时也更注意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即换位思考;同理心较强,有时甚至会以对方的喜怒哀乐为自己的喜怒哀乐。

二是以更为辩证的眼光去评价他人。一个人表现出好,不一定是真的好,表现出坏,不一定是真的坏。这里面可能有先天的原因,也有可能有后天的原因,可能是个人的因素,也可能是情境或群体的影响。没有绝对的好与坏,有的,只是一个个多面的、有血有肉的人。

三是习惯用数据来评判一个说法或观点的科学性。你说是这样对吧?那你拿出研究数据来,以分布科学的样本估计一下整体,概率大我就承认。对一个观点觉得再合理,始终也只是主观判断,用数据说话是科学心理学与民间心理学的重要分水岭,也是心理学成其为一门科学的基石所在。

四是思维方式变得更加积极。因为对很多事情的成败都能有一个明确的主观归因,所以对挫折看的比较透彻,更注重找出阻碍因素以做好下一次,而不是自怨自怜。另外,在知晓了心理暗示的强大作用之后,也时刻注重对自己进行积极暗示,保证心态的平衡,不至于自乱方寸。

即使不学习心理学,可能也会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学会以上思维方式。但不可否认的是,心理学有助于将这些思维方式与实际面对的人和事对应起来。所以,与其说是“形成”,不如说是“强化”了这几种思维方式。

关注“鹈鹕心理陈小康”头条号,用心理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


鹈鹕心理陈小康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它不但可以带我们认识客观世界,同时还可以带我们认识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本身。认知的过程是十分有趣的,心理学告诉你的,是你如何从无到有的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人是如何从懵懂到智慧 ,为什么影响人发展的因素那么多,但人依然遵循某种规律来发展自己。

1.换位思考,儿童发展心理学告诉你,人在小时候照镜子都分不清镜子里的人到底是不是自己,因为主体、客体观念的形成是在你长大一点时才形成的。比如把玩具拿走,离开的小孩子的视野范围,小孩子就自然的认为这个礼物失踪了,没有了,但再长大一点时,你把玩具拿走,小孩子就知道,这个东西还在,但我看不见而已。这是或许是最早的换位思考了吧。在我们看不见、不了解的领域,总会有一些智慧存在,你需要学会接受它们的存在,尊重这种和我们眼中的不同。

2.用概率来分析问题,有人或许不知道,心理学是一个和统计学打交道非常多的学科,众多的心理学理论都是基于一定数量的实验总结得来的,它们不一定是绝对正确的定理,却代表了大部分人身上的规律。所以,我们看待问题时,需要考虑的是大多数人怎么想?极端人肯定会有。我们如何去平衡事件发生后大多数人的意见,需不需要针对处于极端值的这些人做一些应对的措施?学习心理学后,你会喜欢用数据来说话,你会不轻易接受很虚妄的结论,也会很慎重看待那些看起来很荒谬其实可能是正确的言论。

总之,心理学教会一个人用更为科学的思维,更严谨的逻辑,更包容的心态,看世界。




心理咨询师四四


1、人不是问题,问题才是问题。

2、聚焦于问题解决,而不是聚焦于问题。

3、以系统论、发展论的方式看待问题,而非以孤立、僵化的方式。

4、理解人与人、人与事之间的关联,也尊重人与人、人与事之间的距离和界限。

5、信任人的潜能,但知道自己的局限。

6、愿意原谅自己。

7、不轻易下结论。

8、敬畏之心。

9、更多的好奇。

10、更多的迷茫和和学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