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经历过哪些奇葩的过年习俗?

⑦年以后


我国是一个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度。南方和北方,城市和乡村,饮食文化和风土人情都有显著差别。在过年的习俗上也有很大的不同。



从小在西南地区长大。老家却在北方。二十多年前在胶东半岛乡下过了一个年,让我至今难忘。



大年三十,照旧是年夜饭后看春节联欢晚会,这时家里的亲戚开始包饺子,过了十二点以后我就哈欠连天,只是堂哥提醒过会要去村子里拜年。让我先睡一会。我困得实在着不住,倒头就睡。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被大伯叫醒,醒来还没回过神,一大盘热气腾腾的饺子就端过来,从没遇见这样的场景,况且是半夜三更。怎么吃得下?硬着头皮吞了两三个。这时本家的叔伯兄弟陆陆续续在大伯家汇集。堂哥拿着一串鞭炮放了起来。巨大的鞭炮声也阻挡不了我想睡觉的欲望。迷迷糊糊跟他们出了门,挨家挨户去拜年。



天空中看见星星在闪烁,冬日北方的凌晨,冷风刺骨。我裹着军大衣。机械的跟着队伍,由于第一次在老家过年,大家对我很照顾,又是新面孔,每到一家,长辈们都会重点介绍 ,这是谁家的孩子,从哪里哪里来。遇到热情的老奶奶,抓着我的手嘘寒问暖。我也不断重复着“过年好,过年好”。由于第一次在半夜活动,思维也跟着停滞。勉强和别人寒暄几句就又陷入渴睡的状态。



终于全村走了个遍。结束回家时才发现,天还没亮呢。又冷又困的滋味真不好受,第一次发现过年这么没意思。



回去以后又倒头就睡,可没睡多久又一次被叫醒。天亮了,又该吃早饭了。吃完饭我还是困得不行,也顾不上是亲戚家,又倒头就睡。



整个大年初一我都在昏昏沉沉中度过,感觉不是过年、是在受罪。


二莽9044


说起过年,那是有得说,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家乡是大年30日(腊月小29日)贴对联,放鞭炮,各家各户把煮好的大肉,大魚,公鸡端到厅屋和厅屋上(厅屋是公屋,红白喜事都在那举行。)阶基边桌子上,人多户多还分几次供拜。厅屋里是敬列祖列宗,外面阶基上是敬天地的。(所以就叫供天地)。敬完天地中午就吃团圆饭(不叫年夜饭)。下年就有母亲做的新布鞋穿,当然也有妈妈纺绵花织的土布衣穿(有时两年才有一套衣服)兄弟姐妹都有份。除夕夜叫坐岁,火坑烧一个大树蔸,(叫烤蔸老火)到半夜还有豆,花生,薯片吃。正月初一全村互相拜年,当然先给辈份大的老年人拜年。后面叫出行,拜祖年(指上坟山给先辈拜年)。到十点左右排一排桌子(叫扯条桌)每家都拿酒,团盘(一个木盘分五格,或七格装五种或七种点心)薯片,花生,爆米花糖,豆子,高梁什么的。全村大人小孩全都来吃,叫挂红。新年讨个好彩头的意思。欢欢喜喜,和和睦睦,年味浓,值得怀念。


瑞星255130442


过年习俗不能称有奇葩的,只是各地下风俗不一样,我举个例子,我的家乡德州夏津,都是年初三回娘家,但是其他地方是初二,而且电视也天天宣传是初二,久而久之人们老是以为初二是回娘家正日子,但也有初三的,你能说奇葩吗?只是风俗不一样罢了,三十请家神,初一磕头,初二上坟,初三回娘家,初四走走亲戚,初五远道回来的该上班了,临走时连吃带拿,然后携妻带子一溜烟走了!!!!


红旗飘飘对联


奇葩的好像也没有,就是一些比较传统的习俗,比如大年初一不能扫地,初三之前不能拿针,不能碰剪刀,不能碰刀等等,喔,还有大年初一早上不能吃汤饭,说吃了汤饭,一年到头都要吃汤饭。以前觉得这些传统毫无道理,现在这些规矩倒越来越被忽略了,年味也越来越淡了,过年成了放假。


谨晨逸昕


每年的大年三十,煮饺子的时候是不能乱说话的,比如说,没了,少了,完了,是会影响打出饺子数量的,饺子数量的多少 标示着来年的收入收成,

还有小时候听说,年三十煮饺子,有乱说话,饺子煮没得,煮出驴粪球的,都是真人真事,那时候要冷静,不要慌张,盖上锅盖,继续煮,所以,年三十,不能乱走动,乱说话,在家守岁,过年。


聚焦刘氏


1. 大年三十半夜放鞭炮,这个从我记事起就一

直存在。

2. 有次哟姑奶奶(我们那这样叫)来我家,把她

新买的扫把扔在地上让我捡起来。


奇特的小屋


我家年年过年要吃素食,吃到初三,小的时候放鞭炮用手拿着放最后把手崩坏了,现在真是找不到以前过年的感觉了


乡村a伟


我记忆中有一个比较奇葩又有意义的习俗就是,除夕晚上睡觉前在枕头旁边放一颗糖果,早上醒来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吃糖,意味着新的一年是会甜甜蜜蜜度过的。


穹苍之下的追光者


中国年不能说是奇葩吧,每个地方的习俗不同,过年就是庆岁之意,


15812847699


我听一位老师说过一件事,也不算奇葩吧,就是海南那边吃饺子要等到凌晨两点,就是年夜钟声敲过去两个小时左右。(习俗有地域性哈。不一定能代表所有海南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