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原因会引起疱疹性咽峡炎?

为爱等待2017


脾气小姐得过这个病,我从家长的角度告诉你,原因就是不洗手,不洗手,不洗手。

得病的时候是在秋天。确诊前几天,偲偲得口疮了,面积还比较大。好了之后没几天就发烧了,与一般感冒不一样,高烧不退,美林泰诺林都不管用,比较没有精神。这是让我最担心的地方。到医院,大夫看了一下喉咙,就开始翻看她手心(后来才明白大夫是要观察是否手足口),直接告诉我是疱疹性咽颊炎。开的药基本上就是消炎药和退烧药。几天后,烧退了,看起来嗓子也不疼了。

病后,我的总结就是,不爱洗手就爱得病。口疮也是她不爱洗手,又爱抠嘴造成的。发烧如果不退,且精神不好,一定要及时就医。尤其是不会表达的小孩子。大孩子得咽颊炎可能会告知家长嗓子不舒服,小孩子就只会哭,异常只能靠家长自己观察。


偲偲我有多爱你



疱疹性咽颊炎是一种由多种(型)肠道病毒(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引起的,以发热、咽红、咽痛、上腭粘膜水疱为主要症状的婴幼儿期的常见传染性疾病。在夏、秋季节流行,冬季也会有发生。主要发生在1-7岁的儿童,但其他任何年龄也可能发生。病程为7~10天,传染性较大,常可在托儿所、幼儿园形成小范围的流行。

与其他病毒感染一样,疱疹性咽峡炎是自限性疾病,并没有特效抗病毒的药物,也没有特别针对他的疫苗,家庭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没有合并症的患儿可以在家治疗护理。如果持续高热、溃疡不愈等要考虑就医,一旦出现呕吐、头痛、精神萎靡等症状,要尽快就医。


平时要注意家庭及周围环境卫生,并讲究个人卫生。室内要经常通风,要勤晒衣被。教育孩子不吃生食,不喝生水,饭前便后、外出回家要及时洗手;另外尽量避免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减少被感染的风险。同时要注意健康均衡的营养,生活规律,保持充足睡眠,好的免疫力能更好抵御疾病。

疱疹性咽峡炎的病情较轻,国家没有将其列入传染病防治法。即使禁止所有有症状的孩子去上学,也无法控制群体感染,因为在群体中,隐性感染者往往才是主要传染源。尽管患儿在症状消失以后还会通过唾液、粪便等排出病毒,但目前认为患儿在症状消失后复学应该没有太大问题。

换个角度讲,家长们需要能接受一个事实:送孩子进入托儿所和幼儿园的这几年,孩子就会不可避免的遭遇各种常见的病原微生物,无论是隐性感染还是感染发病(常见病一般都不严重),就当是免疫接种了,孩子的免疫功能会在与病原微生物的“斗争”中逐渐完善起来的。



儿科医生虾米妈咪


疱疹性咽峡炎是多发于7岁以下的儿童的急性传染病,多由柯萨奇病毒引起,儿童出现体温高于39度、咽痛、咽部出现灰白色疱疹周围有红晕类似口腔溃疡(但是疱疹不出现在口腔部,这是另一种疾病,叫疱疹性口炎),具有很大的传染性,但是既然是病毒引起的肯定有自限性,7天左右。值得注意的是疱疹性咽峡炎常常是手足口病出现的前兆,家长一定要多多注意。那么,这种疾病是怎么引起的呢?

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既然疱疹性咽峡炎是发生在上呼吸道的传染病,肯定可以通过泡沫传播,经常就是幼儿园有一个娃娃出现上呼吸道感染,那么,一天内,与他接触过的别的小朋友也会出现同样的症状。所以,在流行性疾病发生期间,家长就不要让小朋友去幼儿园了,在家避避风头。同时,也要避免温度变化引起的感冒等。

2、饮食生活习惯不卫生,很多小孩子吃东西前不洗手,瞎吃乱吃,经常吃街边小摊,卫生条件跟不上,就很容易拉肚子,诱发体内的肠道病毒,出现疱疹性咽峡炎。

预后方面,疱疹性咽峡炎是由柯萨奇病毒引起,这是一种肠道传染病,容易引起心肌损伤,所以感染这种病毒的患者,一定要查心电图及心肌酶谱,评估是否引起心肌炎,及早干预治疗。还有,常见的引起手足口病,早治疗疱疹性咽峡炎,也利于对由此而引发的手足口病的治疗。


杏花岛


疱疹性咽峡炎通常以急性发热、咽痛起病,在出现症状前有2~4 天的潜伏期,热度可为中低等发热或高热;该病的典型症状是咽峡部疱疹、以及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口腔咽峡部是指扁桃体及其周边。

由于溃疡,患儿可表现出咽痛、据食等。该病具有自限性,大多数患儿症状较轻,1-2周自愈,少数病例可出现高热惊厥、脑炎等并发症。该病是一种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多发于低年龄段儿童,临床表现为主要为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性溃疡。

能够引起疱疹性咽峡炎的病原体较复杂,包括多种肠道病毒,如柯萨奇病毒(包括多种亚型)、埃可病毒等;与引起手足口的病原有重叠。其中EV71(一种特殊的肠道病毒)感染者可能出现重症感染。疱疹性咽峡炎全年都可发生,发病高峰为5-7月。手足口病患者、疱疹性咽峡炎患者以及隐性感染者(感染了病原体但不发病、没有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都可以是该病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以粪-口途径为主,密切接触(患者的口鼻分泌物、口腔疱疹液、手足口病患者的皮疹疱疹液、或者被患者疱疹液、口鼻分泌物或粪便污染的物品等)亦可传播,传播速度快、传染性强,在幼托机构等儿童密集型场所可引起聚集性疫情。因此,患病儿童必须隔离;幼托机构、早教机构等儿童较为集中的单位应开展入园(托)晨检,流行期加强卫生消毒工作。


药事健康


提起疱疹性咽峡炎,这个名字一长串还陌生,不过若提到“手足口病”大家就不陌生了吧!而这疱疹性咽峡炎其实也算得上是手足口病早期症状了,它们都是由同一类病毒引起的。前者以咽部出现疱疹,也就是我们说的水泡,伴有疼痛,甚至出血为主要症状,后者病变主要在四肢及口腔。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感染人体引起的,高发于儿童,多在夏秋季。这些肠道病毒,随着大便排出体外之后会跑到空气中,很容易就在我们呼吸的时候随空气进入人体;也可以污染食物,随饮食进入人体;甚至停留在衣物、用具之上,经手触摸之后,小孩子喜欢咀嚼手指,随即感染。因此,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两点:

1. 患者自身免疫力过低,抵抗力差。一方面小孩本身就娇嫩,免疫力就低下,故容易被感染;另一方面,就成人而言,过度劳累、身体受凉等等,抵抗力突然降低,给了病毒可乘之机。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多发于夏秋季节(夏秋季天气变化大,容易受凉,病毒也容易传播)

2. 不洁的生活习惯。小孩子多喜欢四处活动,东摸摸,西蹭蹭,手上难免会接触到病毒,小孩子还喜欢咀嚼手指,感染几率大大增加。同时,由于成人抵抗力强,可能成人从外界接触到病毒之后,回家传染给了小孩儿。

因此,一旦发现周围有人得了疱疹性咽峡炎或者手足口病,一定谨记:远离。尤其是小孩子,出门在外记得做好基础的防护,比如口罩。家里可以备洗手液,成人回家接触小孩之前先洗手,换衣物。夏秋季尽量不带孩子去人流量大的地方,尽量减少外出就餐。

顾小花

Suin

Apple·苹


知麻糖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和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一般在7岁以下的儿童发病较多,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免疫力和抵抗力较低。疱疹性咽峡炎患者发病时会出现突发性的高热(大于或等于39度)、并且伴随着咽喉痛,咽峡部长出类似于口腔溃疡的黏膜疱疹,传染性很强,感染速度也很快。

疱疹性咽峡炎这种疾病的传播方式主要通过接触性传染和胃肠道传播,也就是粪-口传播,因此,引起疱疹性咽峡炎的第一个原因是与疱疹性咽峡炎患者有直接或间接的接触,直接性接触。这里多数以疱疹性咽峡炎患者的鼻咽分泌物、飞沫、疱疹液、粪便为传播途径,间接性接触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身体部位、衣物、食品、公共设施等,从而引起自身的病毒感染。

第二个原因是儿童的饮食生活习惯不卫生导致的,如吃了带有细菌的食品,乱吃零食,常喝生水等不良习惯引发的肠道病毒感染,从而引起疱疹性咽峡炎。

所以,大人在照看儿童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儿童勤洗手、爱干净的良好习惯。在传染性疾病的高发时期,切勿经常去人多密集且空气不流通的的公共场所,避免被感染。同时,尽量少碰或不要触碰公共设施,触碰公共设施后要记得清洁双手或消毒杀菌。经常和儿童有直接接触的物品例如儿童玩具和餐具以及其他儿童用品,要定期消毒并保持清洁。不吃不干净的食物,多喝开水或温开水,不要给儿童乱吃零食。

三甲医院工作近10年,临床经验丰富。擅长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尤其新生儿常见疾病及危重症的诊疗。


医联媒体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上呼吸道感染,多数为柯萨奇A组病毒所引起,偶尔也由其他肠道病毒所引起,多发于夏秋季,好发于1-7岁的学龄前儿童。常常骤起发热(高热,甚至会出现热性惊厥)、咽痛,疱疹主要发生于咽部和软腭,有时见于舌,但一般不会累及齿龈和颊粘膜,查看口腔内,咽腭弓、软腭、悬雍垂等黏膜上,可见数个至十数个2-4mm大小灰白色的疱疹,周围有红晕。由于咽部充血、疼痛,宝宝会因吞咽痛和吞咽困难,而出现流涎、拒食、厌食或进食时哭闹、烦躁不安等现象。该病潜伏期为2-4天,病程多数为1周左右,常无全身症状,或全身症状一般在4-6天后自愈。

疱疹性咽峡炎虽不是法定传染病,但也是具有传染性的,主要通过接触传染、粪口传播,因此在育儿过程中,加强应要宝宝养成饭前便后勤洗手,少带宝宝去人多空气相对不流通的公共场所,并少让宝宝乱摸公共场所的娱乐玩具,自家的宝宝玩具也要勤消毒,这样可以降低宝宝患疱疹性咽峡炎的机会。

疱疹性咽峡炎为自限性疾病,患病后主要以对症治疗和加强护理为主。该病有个特点为高热,如果宝宝体温未超过38.5℃,家长可采取温水浴、温水擦洗、退热贴等物理降温,如果宝宝体温超过38.5℃,为防热性惊厥,可予以药物退热。宝宝患疱症性咽峡炎期间,家长应加强家庭护理,让宝宝注意休息、加强居室通风,多晒宝宝床上用品。还有,为了减轻宝宝咽痛,减少咽喉刺激,应让宝宝清淡饮食,流质饮食,并多喝水,补充维生素类。

由于疱疹性咽峡炎的发病初期的症状与普通感冒的症状区别不大,很容易被误认为是感冒,为防止延误治疗,因此在日常育儿过程中,家长如果发现宝宝出现发烧(高烧)不退,流口水、厌食或进食哭闹,要引起重视,宝宝可能是患了此病,应尽早带他去医院诊治。

另外说明一下,其实,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是一类病毒造成的,疱疹性咽峡炎仅仅是咽喉部分有疱,手脚没有出现疱疹,如果手脚也出现疱疹,则是手足口病。


睿爸育儿


疱疹性咽峡炎主要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导致感染的病毒有肠道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有直接感染的方式,或者在流感、肺炎、流行性脑膜炎的基础上继发了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的易感人群主要是1岁至7岁的儿童,因为他们的呼吸道的防御能力较差,较难抵抗病毒的侵犯。一般情况下,当身体过度劳累、精神压力较大或者外界环境突然变冷等情况,使自身免疫力下降,无法抵抗病毒的侵犯的情况下容易得疱疹性咽峡炎。如果本身具有易过敏体质,在接触过敏原后激发身体内的应激反应也会容易导致病毒乘虚而入。

另外疱疹性咽峡炎是急性的传染病,所以已经患有疱疹性咽峡炎的病人作为传染源也要高度重视,他们会通过空气、触碰过的东西、公用的餐具等将病毒传播给正常人。所以疱疹性咽峡炎的病人要及时就医,并进行隔离,以免病毒的扩散。


KK健康


疱疹性咽颊炎发病的流行病史

1、肠道病毒天性耐高温,所以往往在夏季和初秋的季节比较高发,目前随着天气变热,疱疹性咽颊炎逐渐增加。

2、疱疹性咽颊炎主要病毒是:肠道病毒血清型是柯萨奇病毒A1、A6、A8、A10、A22,当然也有很少一部分为A16、EV71,后两者容易造成流行和爆发。

3、婴幼儿为多,大多小于5岁。

4、主要传播途径:

A、粪 - 口途径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B、口腔和呼吸道分泌物接触而传播;

C、通过破损的囊泡液而传播;

疱疹性咽颊炎主要表现

1、高烧、夏季高烧难退,没有咳嗽流涕症状,往往就要怀疑。

2、突然口水很多,吃奶减少,或者吃饭哭吵。

3、容易在第一个24小时发生惊厥。

4、早期第一天可能发现不了疱疹,而是颊粘膜有红点,如果体温反复,口水多,厌食,主要动态来医院检查。有些小朋友发现了咽颊部疱疹,没有发生手足部位皮疹,过了第二天就发现,所以疱疹性咽颊炎的皮疹需要动态观察。

5、并发症不如手足口病严重,但也要警惕手不典型足口病仅仅表现为疱疹性咽颊炎。所以居家观察,还是要注意孩子体温变化,精神状态等。

1、发烧对症处理。详见以往文章或者视频。

2、流质饮食,但饮食一定要冷,好在夏季,可以吃点冰冷食物,补充正常水分和能量基本需求。

3、无法进食的小儿,需要输液补充能量和水分。

4、没有特效抗病毒药物。

5、口腔疼痛可以口服布洛芬或者对乙酰氨基酚滴剂。

6、虽然疱疹性咽颊炎为自限性疾病,但因为病毒多样性和手足口病具有交叉性,所以家长多一份警惕为好。

总之,炎炎夏天即将来临,疱疹性咽颊炎和手足口病发病会大大增加。做好个人卫生,用肥皂流动水洗手,早期隔离,大大减少传染几率,接种EV71疫苗是减少重症发生关键。(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必删,请联系本人)

柯大夫为儿科主任医师,临床工作经验丰富,擅长儿童消化,呼吸系统疾病,慢性咳嗽,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慢性胃炎,功能性便秘,肝功能异常,慢性腹泻,牛奶蛋白过敏等疑难杂症及婴幼儿营养发育及喂养咨询。

与健康为伴,与医生为友,欢迎转发点赞、评论关注,点赞分享更是一种美德。有问题可以留言,柯大夫在休息时间会对典型提问针对性回答。


柯大夫儿科科普教育


疱疹性咽峡炎 我儿子21个月,第一次得是在去年夏天,我儿子九个多月的时候,因为是第一次得这种病,高烧连续两天反反复复不退烧,什么美林 退热贴 退热栓三管齐下都没有用,最后去医院一通的抽血化验,孩子撕心裂肺的哭闹,我跟宝爸也眼泪汪汪的,但是当时没办法,只想着医院让怎么做就怎么做吧,结果医院开了蒲地蓝口服液,可是我儿子根本吃不进去任何药,所以开始输液,输了第二天还是高烧,吓的我们,准备转院,结果有反应据说可能是要出幼儿急疹!当时我的心情已经说不出来啥滋味了,后来疹子出了一部分,也退烧了,嗓子也好了,我们第四天就出院了!所以我觉得医院对我们来说没有起到啥作用!!第二次咽峡炎,没有信任医院,身边人有贴膏药的,不打针,不吃药 穴位贴膏药,头三天好使,后来就不起作用了,于是又差点进医院,宝爸严肃的说,吃药,结果吃了头孢克洛 消炎颗粒,多喝水,喷的开喉剑,真的就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