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德國如何把士兵數從20萬擴充到1700萬?

官兒迷


一戰結束不久,當時的魏瑪共和國,偷偷地與蘇聯合作,就已經開始重整軍備了,只不過那時是秘密地、小規模地。德國以幫助蘇聯的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名義,為其訓練軍事人員,並在蘇聯的領土上,與蘇方共同研究生產武器。

比如,在蘇聯中部地區的利佩茨克,兩國就共同建立了軍事訓練基地和武器生產基地。基地既訓練德國飛行員,也訓練蘇聯飛行員,基地生產的武器,有一部分被偷偷運回德國。而在訓練基地的德國軍官和在生產基地的德國技師,到1933年才全部撤回。

真正大規模地、公開地重整軍備,是希特勒上臺後。根據《凡爾賽條約》,德國不能擁有空軍,陸軍人數不得超過10萬,海軍人數不得超過1.5萬,潛艇、坦克、重火炮等,一律被銷燬並禁止生產。納粹政府便換了一種方法,擴軍備戰。

他們以訓練警察的名義,擴充軍事後備力量;以維持社會治安、保護政黨領袖和商界大亨的名義,成立準軍事組織發展私人衛隊。規模最大的準軍事組織,當屬納粹黨自己的衝鋒隊。1934年的衝鋒隊,已有450萬人。

這一年,希特勒為大規模地募兵確定的目標,是每年訓練30萬-80萬新兵。1936年,德國已經有36個步兵師共60萬士兵。1939年,德國有98個步兵師,150萬訓練有素的士兵。另有9個裝甲師,每個師配有328輛坦克,還有火炮部隊和後勤支持部隊。

1940年德國發動西線攻勢的時候,士兵人數已猛增至250萬、坦克2500輛。德軍徵兵,最初只要在德國出生和居住的德國人,後來擴大到佔領區的德國人,再後來擴大到除猶太人以外的所有佔領區的民族。但是黨衛軍,仍然只招募德國人。

徵兵的年齡條件,也不斷改變。最初是20歲到30歲,後來改為18歲至40歲,再後來為16歲至50歲。到戰爭後期,德軍最小的士兵只有14歲。只要不聾不啞不傻沒有缺胳膊斷腿的德國成年男人,他們又恰好沒在軍工廠工作或擔任領導職務,都上了戰場。

《慕尼黑協定》簽訂後,德國佔領了當時的武器生產大國捷克斯洛伐克,將2175門野戰炮、469輛坦克、500門防空高射炮、4.3萬架機槍、109萬支步槍、11.4萬支手槍、10億發子彈、300萬發炮彈,全部攫為已有。這些武器,可以裝備半支國防軍。

1941年發動對蘇戰爭時,德軍投入東線戰場的總兵力大約500萬,142個步兵師、17個裝甲師共有4000輛坦克。雖然在東線戰場和盟軍的諾曼底登陸中,德軍損失慘重,但到1945年1月,德國依然有168個兵步師、25個裝甲師、23個武裝黨衛軍師。

關於二戰德軍部隊的兵員人數和傷亡情況,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各家的差別很大。總體而言,大家比較認可的數字如下:1935年至1945年在德軍服役的士兵,超過1800萬。其中,530萬陣亡,300萬失蹤,500萬被俘,600萬受傷。


世界真的很大


首先我得說這個問題是不嚴謹的,從一戰結束一直到1935年德國部隊數量僅僅為《凡爾賽條約》所限制的10萬人而已,1943年在庫爾茨克戰役前夕,德軍數量達到了歷史最高峰1355萬人,足足是二戰爆發前的130倍。根據魏瑪政府時期的統計數字,1933年德國人口為6603萬人,這意味著德國每5個人中就有1個人參軍作戰,反觀二戰日本7千萬人口,軍隊數量最高也不到900萬,刨去老弱婦孺和工農業生產人員,德國在二戰真正做到了歷史上少有的“全民皆兵”,那麼德國是怎麼在短短的8年時間完成了如此龐大的擴軍計劃呢?

凡爾賽條約下的“曲線救國”戰略

凡爾賽條約對一戰後失敗的德國無疑是殘酷無情的,它不僅規定了德國武器裝備的數量,更是限制了德國的部隊數量只能有10萬人,尤其釜底抽薪的是,規定了德國的士兵服役期長達12年,這也就意味著德國需要12年才能擁有10萬人的接受過軍事訓練的預備役,這對戰時動員體制無疑是一個毀滅性的打擊。而希特勒上臺後採取了“曲線救國”的策略,1922年成立了“希特勒青少年團(Hitler-Jugend)”以提高青少年野外生存既能為幌子的變相對13歲到18歲青年進行嚴格軍事訓練的組織,1935年成立“國家勞動奉獻團”,美其名曰是一個公路建設組織,實際上是一個以鏟子代替槍支訓練的準軍事化訓練組織。這些組織的成立和運作為德國培養了大批接受過準軍事化訓練的後背力量,也為擴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凡爾賽條約廢除後不受制約的數十輪擴編

1935年,希特勒向全世界宣佈了一個驚人的消息,廢除凡爾賽條約並且重新恢復義務兵役制,從此德國的軍事發展不再受到桎梏,從此走上了瘋狂的擴軍之路。在整個二戰期間,德國一共發佈了35梯次動員令,軍事人數急劇膨脹直到一發不可收拾,1939年為了閃擊波蘭,陸軍發佈了4批次動員令,擴編和滿編了將近了90個師接近一百萬人,而在進攻法國前,更是發佈了10批次動員令,擴軍了接近300萬人,到進攻蘇聯前夕,德國軍隊數量已經達到接近1000萬人,即使在斯大林格勒戰役失利,兵力損失接近100萬人的情況下,德國依舊通過高效的動員令擴軍了120萬人。

(納粹德國徵兵海報)

將佔領地納入擴編體系,服役人員要求和年齡不斷降低

二戰後由於戰線的拉長和士兵的損失不斷增加,德國將佔領地的外國人納入擴軍體系,比如在著名的“巴巴羅薩計劃中”就有29個羅馬尼亞師和芬蘭師參與,人數接近35萬人,而在後期,從法國到波蘭到匈牙利、烏克蘭,幾乎大半個歐洲的國家都有不少人被徵調進入了德國的納粹部隊之中。而在國內,希特勒為了進一步發掘潛力,將徵兵年齡由原本的20到45歲擴大成17到61歲,這也導致了柏林戰役時出現了大批的娃娃兵和老頭兵。而以前一些因為身體有缺陷慘遭淘汰的人士也有幸進入了部隊服役,甚至於出現了完全依靠手語交流的聾啞人部隊。

(德國兒童兵戰場被嚇哭)

強大的軍事工業保證了擴編後武器裝備的持續供應

要擴軍,除了有人,還得有裝備,一戰中由於主戰場在法國,德國本土幾乎沒有受到戰火璀璨,因而損失較小,雖然在戰後慘遭各國掠奪,但是由於英法美各懷鬼胎,立場不一,德國藉此獲得了大量外援併成功的實現了經濟的起飛,德國軍事工業也在各種掩護下不斷的發展,不僅實現了對英法的追趕甚至完成了超越。也正是在強大的軍事工業支撐下,納粹德國才能完成如此迅速而龐大的擴軍計劃!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贊關注,不同觀點歡迎討論,我會一一回復的,謝謝!

(二戰德國坦克生產廠)

(納粹德國飛機生產)


軍史吐槽君


先說一下,二戰時納粹德國的兵力沒有題目上1700萬那麼多,德國在整個二戰時期,最巔峰時兵力大概在1350萬左右,二戰時期科技還不是非常發達,那時候打仗除了拼武器裝備外,另外一個就是拼交戰雙方的人力和兵力,像莫斯科保衛戰,一場戰役雙方傷亡突破了100萬。所以那時候打仗,兵力多少直接會決定勝敗。

我們都知道一戰德國戰敗,簽訂了《凡爾賽條約》,條約上對戰敗國進行了軍事限制,比如德國萊茵河西岸被協約國佔了15年,德軍在萊茵河兩岸50公里內還不可以設防,陸軍控制在10萬以內,不能有坦克,不能有空軍,軍艦規定了數量等等。然而我們都知道,以二戰的慘烈程度,十萬的兵,有時候甚至不夠打一場小仗,那麼德國是怎麼在幾年時間迅速擴張兵力的呢。

其實徵兵快主要還是得益於德國的完善的戰時動員體系,這就能快速的為前線補充兵力空缺,另外德國不要看兵力被限制了,事實上是,這些剩下的部隊都是絕對的精銳,除了日常防衛,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對新兵的訓練,讓新動員來的士兵快速形成戰鬥力,上前線戰鬥,還有一個原因是戰時德軍把徵兵標準不斷降低,可參軍最低年齡下調,最高年齡上增,自然而然就有更多人可以動員去參軍,因此補充戰爭需要的兵力並不困難。當然前提是當時的德國民眾十分的擁戴納粹。

另外那時德國工業體系十分完備,雖然受到條約的軍事限制,但是很多工廠,其實只要有需要均可快速轉為軍工生產武器,並快速裝備給部隊,因此二戰時德國將20%的人員動員參軍也並不奇怪。


玄坤


二戰前,德國從一個戰敗國一舉成為一個世界軍事強國,原因有很多,但主要有三點。

一、美英法等國的綏靖政策。美英法等國在一戰後對德國推行的“綏靖政策”,可以說是德國能在二戰前大規模擴張軍備的最大推手!按照《凡爾賽條約》,德國的軍隊是不可以超過10萬人的。但是,因為美英法等國的縱容與默許,對納粹的侵略本質和殘暴認識不足,使希特勒是屢屢突破這個限制而沒有受到懲罰,變相鼓勵了德國擴軍。

(1938年9月的慕尼黑會議和簽訂的《慕尼黑協定》,英、法及幕後它們支持的美國,以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為代價,在歐洲實現“普遍綏靖”,以求得所謂的“一代人的和平”)

二、經濟復甦為德國提供了擴軍的經濟基礎,國家工業軍事化造就了肆無忌憚的納粹軍國主義。一戰後,世界性的經濟大蕭條席捲各國,由於歐美國家的“綏靖政策”,德國竟然成為歐洲第一個走出經濟困境的國家,這為納粹德國的擴軍提供了經濟基礎。納粹上臺後,更是大規模地實施德國工業軍事化的計劃,大量的金錢投入到軍工生產中,肆意擴張軍備。從1933年到1938年間,德國用於國防目的的直接支出高達516億馬克,超過英法美三國之和;在政府年度開支和國民生產總值(GDP)佔比中,軍費竟然高達52%和17%,已到了窮兵黷武的地步。在1939年戰爭前夕;德國一線兵力已擴充至102個師、共360萬人,超過《凡爾賽條約》規定的25倍。

(德國空軍的生產車間)

三、完整而高效的預備役體系。為了突破《凡爾賽條約》的限制,納粹德國在各種名目掩護下,建立了龐大的軍事預備役訓練系統。比如,針對青少年,德國成立了所謂的“青年團”,定期讓青少年去參加軍訓。曾獲諾貝文學獎的德國作家君特·格拉斯的小說《鐵皮鼓》,就對當時德國青少年的軍訓有深入的描寫。1935年,德國還成立了“國家勞動奉獻團”組織,規定所有青少年到一定年齡都要到該組織報到,參加為期一年義務勞動,實則是軍訓,這就是著名的“用鏟子代替步槍”運動。經此折騰後,德國在開戰前已有超過30%的成年人經過了軍訓,使德軍作戰爭總動員時,最多竟可以動員超過1700萬經過訓練的士兵。

(德國青年團在軍訓中)


50後男人


其實1700萬這個數字就有些過於誇大了,其中加上了外籍部隊、僕從國等這些力量,而實際上二戰德軍從開戰到戰敗的總兵力應該是1300萬左右。

在納粹政權剛上臺時,受制於凡爾賽條約的限制,德國國防軍還是一支只有10萬人的軍隊,兵力不足,而且武器裝備水平也很差,但是納粹本身就有意擴軍備戰,所以這10萬人幾乎就是按照士官標準培養的,對後來德軍的迅速擴充起到了很大的幫助。經驗豐富的優秀士官能幫助培養合格的士兵,是訓練體系極為重要的一個環節。

納粹德國最初主要是徵召年輕人參軍入伍,在戰爭初期基本能滿足作戰需要。但是二戰中期之後,德軍開始陷入困局,兵力損失極為慘重,因此開始不斷放開年齡限制,很多少年人、中年人都開始被強制參軍入伍。在戰爭後期甚至不少兒童、老年人也被強迫參軍,因此這才有了這高達千萬的驚人數字,畢竟德國總人口也不過6000萬人。

而實際上德軍之所以能夠迅速迅速擴充兵力,和其之前的很多舉措也有很大的關係。比如開戰之前德國就建立有很多組織,比如帝國勞工組織、各種體育運動組織等等,就意在鍛鍊青少年的體能等,為未來可能的需要提供足夠的人力資源保障。


戰壕


說德軍數量從二十萬擴編到一千七百萬那是錯誤的。在1936年,德軍總共有部隊人數在五十萬左右。而巔峰德軍數量在五百五十萬左右,差不多翻了十倍多左右。除此之外,德國的民兵數量倒是還有七百萬左右,只是德國民兵的戰鬥力並不差而已。

德國本身就是一個軍國主義國家。他們是戰鬥民族,整個德國人的歷史文化裡有百分之九十都是跟戰爭有關的東西。而且他們這種戰爭文化不同於奴役文化,整個德國曆史上都不存在給人當奴隸被人統治的說法,所以沒有任何仇恨的成分在裡面,對他們來說戰爭就是吃飯的工具。這就導致了德國人在教育上面有一套,他們每個人生活到十四歲以前就已經接受兩年的軍事技能培訓。而學校也多采用軍事化的管理方式。所以,不要奇怪德國青年軍戰鬥力如此強悍,他們只是歲數小,不代表他們完全沒經驗。

德軍成軍速度快除了士兵問題,還與德國編制軍隊選拔人員的優越性有關。德國選兵都是有針對性的。比如,德國山地軍,在選拔人員的時候直接從山區裡選。由於德國山區冬天都有下雪,這些人都會滑雪。因此,考核滑雪能力就成為了德軍山地師的入門標準。而德軍山地師在組建軍隊的時候根本不用從零開始,這是德軍成軍速度快的第二個主因。


優己




眾所周知,希特勒在二戰發展出來閃電戰這種集中優勢於一點,快速推進的全新戰法,一時打蒙了所有對手,橫掃歐洲。

德國的擴軍也有閃電戰的味道,在希特勒的民粹主義煽動下,整個德國陷入瘋狂。經過多次全面動員,加上不斷取得的勝利的刺激,在一戰後限制德國發展軍備的凡爾賽和約已經成為一張廢紙。德國從開初的十萬常備軍迅速擴軍到百萬,三百萬,一千萬。



要知道現代戰爭僅僅有規模龐大的軍隊規模是沒有用的,還要有強大的軍工體系,支撐德國迅速擴軍的就是德國強大的工業製造能力。德國在佔領了幾乎整個西歐後,西歐這些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製造能力全部為德國所用,這就形成了德國本土擴軍和佔領區、盟軍擴軍的基礎條件。這也是為什麼小小的德國敢於跟龐大的蘇聯叫板開戰的底氣,他實際上是拿整個西歐的力量在對抗蘇聯。


希特勒作為一名做皮鞋的手工業者從政,還遭遇挫折坐牢,出獄後迅速在政壇崛起並當選為德國元首,又在短短的時間了讓一戰戰勝國們一個個低下高昂的頭顱,將歐洲政治版圖分而化之。最後再逐個擊破,統一歐洲14國,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極富政治思維和軍事天賦並具有優秀表達能力的人。

他能夠被德國選民一致選中擔任德國元首,其動員能力自然不要說了。在他的民粹動員之下,德國基本上是20%的人加入了軍隊,這在人類歷史上都是一個恐怖的比例。而且他這個人不但充滿了激情,為達目的也充滿了欺騙性,在跟蘇聯全面開戰前夕,他還跟斯大林打電話表達德蘇友好、互不侵犯云云,以至於德國全面推進斯大林都不願意相信。



這樣一個政治天才要快速擴軍原本也不是什麼難事。


謝金澎


德國人如果想要贏得戰爭,必須要準備800萬的後備軍,這是希特勒曾經的一項至理名言。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一個普普通通的下是我們的希特勒同學,對於士兵在未來戰場上面擁有怎樣作用,是十分清楚的!所以希特勒或者說當時的德國政府用起了法國人拿破崙所使用的一項政策,這就是義務兵制。

凡是達到一定年齡的德國青年男子必須參加相應的軍事訓練,當然,這種軍事訓練名義上來講是野外生存訓練,這樣的話也好對國際法庭進行糊弄。

就這樣,一個政策保證了30%的德國人接受過相應的軍事訓練,能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能夠快速的集結,並且武裝起來。相比較而言,美國人的戰爭動員能力要稍微弱一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快要結束的時候,還有幾百萬人在訓練營裡面還沒有出來。

除此以外,德國人是一個十分崇尚軍人的國家,他對於軍人是有一套自己的相應的社會待遇以及社會尊重的,因為在新登堡就任德國總統期間,德國人曾經面臨死德國共產黨強行發動十月革命,這一次,德國的民眾沒有任何聲音,只有德國退役軍人站了出來,把這一批人給壓制下去了,所以德國軍人在德國民間是有很高的待遇和尊重的,所以說對於藏武於民間這一點,德國政府是默許的,(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並且還極力的推崇這一個政策。

除此以外,汽車到上臺以後大力的發展軍工產業,他把國家內部大量剩餘的勞動力全部集中在公共工程的建設上,公共工程的建設裡面很大一部分就是要把大量的資金,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到軍事武器的建設之中,包括當時伯魯克兵工廠,奔馳公司還有保時捷公司,也是十分支持希特勒這一個活動的。

並且在德國民間有大量的飛行俱樂部,這一點跟美國人特別像日本人,他前期的海軍航空兵是精英中的精英,但是中途島,瓜島兩個戰役打下來以後,日本人的航空兵的素質可以說是跌到了谷底,為什麼日本人沒有那麼多後備的人才庫來武裝他的海軍航空兵力量,而美國人和德國人有大量的航空俱樂部來給他豐富他的人才儲備。

並且這個時候前蘇聯幫了德國人一個忙,前蘇聯此時此刻也面臨著英國人和法國人的共同圍剿。這個時候日子也不好過,所以德國人跟前蘇聯一起,通過人派出自己相應的軍事武裝力量去前蘇聯接受訓練,這樣的話既能掩人耳目,同時也可以增進與前蘇聯之類的關係,為接下來一系列的國家政策打下伏筆。

除此以外,德國人更加令人稱道的就是德國人無論國家有多麼窮,國家的軍事力量就是按照一定的武裝規模來配備的。什麼意思?軍隊的人員可以縮減,但是軍種的骨幹一個都不能少!德國只剩下來10萬國防軍,但是這10萬國防軍只要有需要,老兵帶新兵,長官帶士兵能夠武裝起義百萬的德國軍隊,這就是德國人的厲害之處!

同時,德國人深入骨髓的那種軍事思想也讓德國人在面臨世界大戰的時候可以做到不慌張!我的參謀部雖然被撤銷了我的軍事體系,雖然被打亂了,但是我有這個意識,我有這個能力,我有這個人才儲備我隨時隨地都可以組建一支戰無不勝的國防軍,這也就是為什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軍隊消滅的武裝總數量之和超過了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這就是一個強國的底蘊。

英阿馬島戰爭期間,阿根廷算準了英國人不會跨過半個地球來跟他作戰,但是結果呢?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一聲令下,24小時之內所有航空母艦部隊集結完畢,48小時以內揚帆出航,直撲馬島!這個東西你羨慕不了,這是人家幾百年積攢下來的抵禦,這才是一個強國真正應該有的標誌!沒有這個東西,你就是一個暴發戶,你的國家積累的財富可能瞬間就揮霍一空。


漩渦鳴人yy


準確數字當為: 二戰始末,徳三軍投入總兵力為1,080萬。德總人囗約8,000萬。


楓丹白露211735932


希特勒救了德國,很多人追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