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光绪变法不从抓兵权开始?如果不能,为什么不再等几年慈禧老死后开始?

装家达人


问出这样问题的人,纯属是“后见之明”。

如果光绪皇帝在戊戌变法之前,知道他们后来做的这些事最终失败了,那么他们一定会反思,我应该先抓住兵权,不应该信任袁世凯,不能太急切的变革政府机构等等,但是历史不能假设。

光绪从小就惧怕慈禧,有些吓破了胆

先说光绪这个人,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光绪这个人呢,虽然比较开明,但是他的童年非常不幸。

慈禧的儿子同治皇帝载淳死了之后,按理说,应该从下一辈里面选出一个皇帝,也就是从溥字辈里面选。不过,慈禧为了把持朝政,选了同治皇帝的堂弟载湉当皇帝,是为光绪。

光绪的母亲是慈禧的妹妹,可以说,亲上加亲,让她的儿子做皇帝,慈禧更容易管控。

当时,光绪皇帝刚刚三岁,就由父亲带着进入紫禁城。根据史料记载,幼小的光绪皇帝在轿子上哭个不停,坚决不去。光绪的母亲也呼天抢地,她知道,儿子这一去,她就再也没有办法叫她儿子,而只能叫做皇上了。

光绪皇帝进宫之后,慈禧对他非常严厉,除了要承受繁重的课业外,还要学习宫廷礼仪。慈禧这个人脾气又不好,经常因为光绪偷懒而大家训斥,甚至不给饭吃。

史料记载,到了后来,小光绪一见慈禧就哆嗦,吃饭的时候突然打雷,甚至能吓得把筷子掉地上。

光绪对慈禧的惧怕已经到了骨子里,因此,他在戊戌政变之前,都对慈禧唯唯诺诺。

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到,光绪皇帝其实根本就不敢和慈禧硬碰硬,开始的时候也从来没想过利用兵权发动政变。

慈禧在晚清时代相对开明 开始的时候更是全力支持变法

再说慈禧。慈禧这个人,虽然背负了太多的骂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晚清大环境中,她还是相对开明的。

比如,洋务运动时期,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建工厂,修铁路,练海军,慈禧一般都会应允。以练北洋水师为例,1872年之后,清廷曾就是否买船,买什么样的船进行讨论。

类似这种事情,慈禧一般都不会搞一言堂,而是让各地督抚上折子发表意见。后来,左宗棠强调要派兵守护西北疆土,慈禧也是全力支持,命陕西、甘肃等省全力供给钱粮。

甲午战争之后,康有为等人开始公车上书,要求清廷变法维新。慈禧开始的时候,对此是全力支持的。我们都知道慈禧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只要不违背祖宗大法,不危机满人权势,即不阻止。慈禧这么说,开始也是这么做的。

那个时候,光绪从内心深处也认为,慈禧会全力支持自己,根本没考虑兵权的事。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改革太急促,触动了慈禧的利益

那么,最后清廷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为什么以失败告终呢?主要还是因为当时整个国家的思维意识和政治制度太落后,慈禧虽然开明,但是她是落后制度的捍卫者,因此,我们说清廷洋务运动的失败,慈禧也要负主要责任。

作为领导者,你没有超前的眼光,洞察大势的思维,你就不配做一个国家的领导者。所以,我并不是要为慈禧“洗白”。

那么,究竟是什么事情让慈禧开始反对戊戌变法呢?

核心原因就是光绪变法速度太快,太激进。有些本来无关轻重的事情,说变就变。比如,要求把跪拜礼改成西方的握手礼,从穿长袍马褂变成穿西式服装。这些事都是细枝末节,要让大众接受,需要慢慢引导,急不得。但光绪说变就变,还颁布法律,自然引起很多人的反感。

裁撤礼部六堂官,直接让慈禧开始反对变法

最重要的就是,光绪下令裁撤礼部六堂官事件。当时,有个变法的积极者名叫王照,他写了一个奏折要上交给光绪,要求广开言路等,这些事按理说很正常。

但在奏折里面,王照还说,请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巡幸中外,到各国考察。

我泱泱大国的皇帝皇太后,怎么能够去蛮夷之邦,简直荒唐。礼部上书怀塔布就坚决不将这个奏折呈上。

因此,光绪一怒之下将礼部主要的六个官员全部罢免。怀塔布呢,这个人是慈禧的亲戚,就跑去颐和园找慈禧哭诉。

自从戊戌维新之后,慈禧几乎都住在颐和园,其态度就是告诉天下,让光绪放手去干。

结果,慈禧听怀塔布一说光绪的变法已经开始改祖宗之法,同时也侵害了满人利益,于是开始阻挠变法,此外,她也意识到光绪这么做其实也是想把慈禧架空,这是她绝对不能容忍的。

慈禧开始动手反扑,比如,为了保证自身的安全,他命荣禄做直隶总督,命自己的满族心腹掌管北京的各个军队。

光绪、康有为想拉拢袁世凯 却没想到袁竟然是个墙头草

光绪和康有为等人意识到慈禧开始不再支持他们,就开始打算除掉慈禧,有了利用兵权的念头。可是,北京已经被牢牢控制住了,怎么办?他们就想到了袁世凯。

他们本来打算调动袁世凯的北洋新军,让袁世凯建议慈禧和光绪去天津阅兵,就此在天津除掉慈禧。

但是,去天津阅兵的事遭到了慈禧的拒绝。康有为就派谭嗣同去游说袁世凯,想让他带兵进北京“围园杀后”。

此时,袁世凯也意识到了帝后必有一战。我们现在说,是袁世凯率先告的密,其实并不是这样。袁世凯的确是最先知道康有为等人的打算,但是开始的时候,他并没有报告,而是打算保持中立,最后谁赢了就支持谁,这就是地方督抚圆滑的一面。

没想到的是,后来这个计划被荣禄得知,荣禄开始积极调兵防止兵变。袁世凯知道大势已去,才主动找到荣禄,将这件事告诉了他。

此后,就是慈禧突然从颐和园回到紫禁城,质问光绪为何要杀自己。光绪被囚禁,戊戌六君子被杀,康有为、梁启超流亡海外,戊戌变法失败。

应该说,光绪等人开始的时候,压根没预料到慈禧会突然发难,他们自然就不会考虑掌握兵权的事。

光绪摆弄钟表向慈禧示威 最后却被人毒死

最后再说一下光绪为何不等慈禧死了在变法。当时,全国要求变法的呼声很高,慈禧又支持,光绪自然没有想那么多。

倒是被囚禁之后,光绪开始喜欢在瀛台摆弄钟表,大有向慈禧示威的意思(咱俩熬时间,我肯定能熬过你)。

巧合的是,光绪死在了慈禧之前。根据最新的研究,光绪应该是被砒霜毒死的。至于凶手,极有可能是慈禧(也有人怀疑是袁世凯)。慈禧动杀机,是否跟光绪摆弄钟表跟他示威有关,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兮兮说事儿


首先,不但是光绪没有兵权,慈禧也没兵权。兵权本身就是无根之萍,无处可抓。慈禧要有兵权,也用不着甲午让淮军一家跟日本打。

所以说,慈禧也是忙着抓兵权,只抓了个尾巴。光绪更抓不到了。

清朝的军队基础是八旗兵与绿营兵,这两个后面都没战斗力,渐渐地转变成地方团练。可以说没有外国干涉,清末就跟唐末一样是藩镇割据的局面。慈禧也忙着抓地方的军权,根本抓不到。更别说光绪了。

北洋新军是甲午后的事情,组建训练是荣禄主抓的,是慈禧的铁杆。根本不可能争夺。

培养军队更是不可能了,溥仪在满洲国时期就学康熙拉些皇家子弟培养自己的私军,结果被日本人干掉了。大家都不是傻瓜,意图太明显了。

其次,为啥不等?等是有条件的,人的时间是固定的,大家都这么多,总要花点事情来打发时间。慈禧不给光绪事情做,光绪也没其他事情可干,自然就想治国,因为皇帝本职工作就是如此嘛。

当然光绪玩女人也可以打发时间,这样就不会老想着治国啊,夺权啊,变法啊,同治就是这么做的。主要是清后宫女的太丑,同治就跑出去玩运气不好,要活着基本老老实实等着。可惜光绪跑不出去,如果清后宫女的都是漂漂亮亮的,估计光绪也愿意等


铯媒体


刚看了前面一个人说,搞死慈禧只要一碗毒药即可。这位仁兄也是“历史问答达人”,可是政治得分只能说为零,太幼稚了。


如果慈禧要这么好搞定,那么曾国潘早在灭了太平天国后就提兵北上了。慈禧在时,袁世凯不敢有任何轻举妄动,戊戌变法时,天真的康有为等人想靠袁世凯发动政变,没想到袁竟然打小报告去了,慈禧只简单安排下,光绪和变法六君子关的关,死的死。


袁世凯并非完全是顽固派,他倒向慈禧是因为知道光绪帝必败。慈禧太后掌权30多年,宫内外都是她的势力,无论是朝廷还是军队,完全站在她的一边,光绪帝是慈禧培养的接班人,慈禧一度也曾让光绪接班,所有有意培养他执政,对于戊戌变法,慈禧只是冷眼旁观,起初并没有反对。


但因康有为等人政治上的幼稚,其所推行变法几乎要革了爱新觉罗家族的命,最后竟然打起了慈禧太后的主意,除了同样天真的光绪帝外,几乎所有的人都反对。果不其然,慈禧出手了,结果没有任何悬念。

慈禧不是东汉“十常侍”,光绪帝更不是手握兵权的何进大将军,灭”十常侍“确实只要一碗毒药即可,但想动慈禧太后,光绪还没这个能力。要想等光绪掌握军权,还得看慈禧同不同意,只是光绪等不及了。


华哥杂谈


光绪皇帝4岁时,就在他姨妈也是伯母慈禧太后的扶持下登上皇位宝座。光绪成年后,慈禧太后也一度将权力交还给光绪皇帝,自己则退居幕后颐养天年。


光绪皇帝亲政后启用康有为、梁启超等所谓的改革派,光绪帝也想励新图志,干出一番事业出来。但他们好大喜功、急于求成、不切实际改革策政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根本就行不通,慈禧太后看到他们小孩子过家家似的胡闹,也是极为不满。康有为,梁启超等知道情况后,居然怂恿光绪皇帝围园杀后,慈禧太后知道实情勃然大怒,果断出手抓捕谭嗣同等六人并处死,康有为、梁启超则出逃国外,光绪皇帝则被慈喜太后囚禁于赢台。他所推行的改革维新不足一百天,就以失败告终,史称百日维新,也叫戊戌变法。

而光绪帝虽然也很想有一番作为,但不懂策略,不切实际的改革维新作法,后来居然还默许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围园杀后,想杀掉慈禧,他们幼稚的做法怎能不失败,光绪皇帝于1908年11暴崩终年38岁,他的结局实是令人唏嘘。


大哥1122


首先,兵权不是想抓就能抓的。一开始抓兵权,那就是赤裸裸的准备开干了。慈禧太后也不会容忍的。百日维新总共只有百日,这百日里面,作为维新派其实是在造舆论,试探底线,拉帮结派的过程。还没等到正式开张,就被慈禧一巴掌拍翻了。

其次,光绪皇帝本身也是一个才能平庸,急功好利的主。他对于执掌国政其实根本没什么真实想法,完全就是想从老佛爷手中夺回权力。甲午战争时候叫嚣想要和日本决战。你要他再等下去,这也难为他。当时慈禧太后也才60出头,还能活多久谁也不知道,万一和武则天一样 活到80多呢?万一光绪活不到40岁呢?(顺治、咸丰、同治都没活到40)。这不急死皇上了么。

再则,维新党本身内部也是矛盾不断,康有为和翁同酥就尿不到一壶里。包括最后抓兵权,谭嗣同去找了袁世凯,想让袁世凯帮忙抵挡董福祥和聂士成。后来袁世凯倒戈,他们又哀叹还不如去找聂士成。然而,找了聂士成还不是一样。

整个来说,百日维新就是一次三分钟鸡血下的冲动尝试,参与者根本没想好自己到底要做什么,可能面临哪些压力,如何应对这些压力。后面的诸多措施都是在想当然,因此遭到失败也就毫无办法了。


巴山夜雨涮锅


在那个特殊的体制之下,光绪皇帝不是抓兵权,而是抓不到。

能够抓掌握兵权的人,除了历代开国之君,依靠自己的威望和长期领兵作战的能力,他可以直接掌握军队之外,守成之君都是通过掌握军队将领来掌握军队抓兵权的。 例如,明朝末年崇祯皇帝,对于前线指挥频频换将,可以一锤定音,毫无约束,但是光绪面对的局面就不一样了,他头上有一个老太后,垂帘听政实际就是领导的双轨制,在这个体制之下皇权旁落,后党专政,光绪无能为力。

具体来讲,光绪是慈禧钦定的皇帝,实质就是皇权依附于后党,乾坤颠倒,在长期的执政过程中,通过镇压太平天国、洋务运动、处理各种危机,慈禧已经大权在握,慈禧通过掌握军队将领掌握了兵权。
李鸿章、左宗棠乃至之后的袁世凯、荣禄等都是慈禧的人,光绪也想掌握兵权,但是实际上根本行不通,案例就是袁世凯在戊戌变法时期告密,光绪帝甚至差点被废,被永远囚禁。

第二个问题,光绪为何不能等到慈禧老死后再掌权,其实六叔也就是恭亲王奕䜣私底下跟光绪表达过这个意思,但这需要政治智慧和历史自觉,我们不能苛责光绪帝。

在最后几年,帝党和后党已经水火不容,能够敢于毒死光绪的也只能有慈禧,可见他们的矛盾之深,在权力面前,任何亲情都是苍白的,权力中的人性,真的是好复杂。

特邀嘉宾:一枚蜻蜓


秦右史


兵权不是想抓就能抓到的,大清在雍正乾隆的时候,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帅,有精锐且忠诚的八旗为其征战四方。到了平定太平的时候,八旗已经彻底不能打了,慈禧都是靠着对湘军淮军等军头的平衡来维持着国家。光绪能靠什么?

(光绪夫妇)

1.八旗才是嫡系

皇帝是八旗的最高统帅,是上三旗的旗主。八旗是皇家的嫡系,装备精良,待遇高,属于国家最精锐的野战部队,承担着战略任务。

至于地方的绿营就是弹压需要,缺乏组织力,也缺乏忠诚度,只是一份吃着皇粮的工作而已。

(精锐八旗)

可惜的是,到了乾隆晚期,八旗已经不经打了。平定川楚叛乱的时候,最能打的竟然是团练。

(最后的荣光)

2.勉力的维持

平了太平之后,大清的中央还有一支战略部队,可以高楼寨一战,僧王阵亡,一切努力都白费了。

(高楼寨之战)

新起来的湘军、淮军等,兵归将有,层层效忠,在地方是军头,到中央也是实力派。慈禧需要他们去拱卫京师,也需要他们去平定西北。大家都是体面的合作。

(湘淮军)

更关键的是,在平叛中,地方开辟了新的税种,厘金直逼关税,地方督抚的腰杆硬了,中央对他们也客气了。

3.仅有的八旗军

作为立国之本,让八旗强大已经没人指望,只能是遥远的情怀。但决不能放弃,在练兵的时候,顺便组建了神机营,练了一万多名八旗兵。

(慈禧)

这支部队的主官是慈禧任命的,和皇帝并没有多大关系。

对于光绪而言,军权他无论如何是抓不住的,湘淮军头,地方督抚都只是合作者;八旗不堪战,且唯一的一点部队,也在慈禧手里。

(戊戌变法有点草率)

其实对于光绪而言,他皇帝的合法性在,如果真心有了功劳,改革有成效,都会自然到了自己手里。可以甲午主战败的一塌糊涂,戊戌变法又走的太急躁,和崇祯有点像,事功失败,威望自然就没了,有军权也能变成没,何况就没有呢?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清朝的光绪皇帝和明朝的崇祯皇帝可谓旗鼓相当,但是光绪皇帝比崇祯皇帝更可怜可悲的是他没有掌握实权,他做不了他想做的事。

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生于1871年,即位于1875年,亲政于1889年,时年18岁,放到现在只不过高中毕业的学生,正是少年意气的时候。当时慈禧虽然归政于光绪,可是任谁也知道实权仍然掌控在慈禧手里,即使是光绪的生父奕譞亦是恳求慈禧继续执政。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举国哗然,光绪因此开始谋求变法图强。1898年,经过康、梁的酝酿和发酵,光绪终于发动维新变法,此时的慈禧只是在冷眼旁观。但是,光绪和康、梁变法的目的却不仅仅只是变法,更是希望借此从慈禧手中夺回皇权,试图发动政变向慈禧下手,结果收到风声的慈禧率先将光绪的锅端了。

光绪的变法失败正是因为没有军权,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正如题主所言,光绪的短板既然是军权,又为何不首先从军权入手呢?如果光绪不能向军方渗透,何不再等几年等到慈禧寿终死去呢?



光绪没有选择向军方渗透,确实是因为这是件短时间里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事。

1895年以前,清政府的最强武装力量掌握在谁手里?李鸿章李中堂!李鸿章是谁的人?慈禧的人!1895年以后,清政府的最强武装力量是什么?北洋新军,仍然是慈禧的势力。

我们看看戊戌变法时期,慈禧和光绪两个阵营的主要实力对比:

慈禧阵营:

李鸿章,深得慈禧宠爱的实权人物,淮军体系掌舵人,北洋海军缔造者,北洋新军推动者。

荣禄,自辛酉政变以后便跟着慈禧,深得慈禧信重,时任军机大臣,兼管兵部以及节制北洋军。

袁世凯,北洋新军实际掌控者。

光绪阵营:

翁同龢,只会握笔杆却又贪权的帝师。

康梁,只看了几天西学便自以为找到了救国之路的愤青,甚至连变法的系统理论也没整理出来便嚷嚷着变法的空想家,没玩过政治。

戊戌六君子,踌躇满志,最终只能慷慨赴死的政治菜鸟。

如此实力悬殊,光绪焉能不败?事实上,光绪他们也知道自己手里没有军权,想变法是不可能的事。于是,他们想到了袁世凯,然后他们跟袁世凯谈人生谈理想,当时的袁世凯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岂会将筹码押给天真到傻得可爱的光绪皇帝?谭嗣同他们对袁世凯的策反进行得很匆忙,他们自我麻痹地认为自己已经说服了袁世凯,因为他们已经迫不及待想要展开行动了。



光绪皇帝对于皇权的渴望太过于迫切和执着。

从表面看,戊戌变法是光绪皇帝为富国强兵联合康梁这帮“有识之士”发动的改革,可是实际上,光绪却希望可以借此从慈禧手里拿回属于自己的皇权,康梁则希望借此走上清政府政治舞台的中央,他们是各怀鬼胎的联合,更可笑的是他们手里根本没有实权。

既然如此,光绪皇帝为什么不等慈禧老死呢?光绪1889年已经亲政,可是慈禧活到了1908年,意味着光绪需要继续等18年,当然这事光绪肯定不知道,但是,他等不及了,谁知道慈禧什么时候死?如果要等二三十年怎么办?如果到时候他已经不是皇帝了怎么办?如果他比慈禧先死怎么办?甚至,如果到时候清朝已经亡了怎么办?因此,光绪极度迫切渴望能够拿回皇权,然后享受皇权,所以他选择冒险。



光绪皇帝是废柴,不会审时度势,更没有识人慧眼。

当时的局势是很清晰的,光绪皇帝的实力根本支撑不起他抢班夺权,但是他仍然想这么做,所以他的结局很凄惨,这是注定的。他以为自己能够发动变法,便能发动政变夺权了?他不知道的是他能发动变法是慈禧的默许,正如慈禧当年同意洋务运动,正好当时以军事为主的洋务运动遇到瓶颈,慈禧也想看看变法能否改变局势,否则的话,李鸿章、荣禄和袁世凯他们谁敢与康有为会面喝茶谈变法?但是,慈禧默许变法是有底线的,光绪和康梁他们恰恰便是要触犯慈禧的底线。

此外,光绪在识人用人方面确实太差劲,当然也有光绪无人可用的原因,以至于康梁来投,便将他们视作肱骨,这是很可笑很可悲的事。

光绪在不对的时机,用不对的人,没有完整可靠的变法与政变方案,即使想做对的事,也没有成功的可能,注定提早成为历史的符号。


吾与吾国


其实变法失败的主责并非光绪,而是康有为,原本慈禧是支持变法图强的,毕竟谁也想把国家建富强些,还青史留名,但康有为设计的目标不仅仅是权利(让皇帝真正的亲政),而是最终目的是要慈禧的命,光绪的政治才能仅仅算小学水平,而慈禧呢?想想当年她是怎么玩死八大臣的就知道了差距了,那八个大臣可都是人精,有兵权,有政权,呼风唤雨好不威风,她的帮手只不过是一个当时没有实权的鬼子六,她的管理范围连后宫都做不到一言九鼎(大姐大是慈安)可想而知这个慈禧的政治水平有多高,反过来说,光绪有啥?头号人物,老喷子翁同和,整个一个愤青+东林党+高分低能+自私自利+脑袋进水,他明理暗里为了争权干了一大票的脑残事,第二个,狭隘的弱智的康有为,他不过是一个连举人都考不利索的穷酸秀才,因为知道点国外的事就脑洞大开,觉得皇帝是万能的,想叉谁就叉谁,居然策划干掉慈禧,整个就一无知愤青,真能耐没有,看帽站队那是积极的很,为了个人的前途和利益完全不顾皇帝和别的小伙伴死活,一边策划刺杀慈禧,一边自己跑到天津港等消息,如果成功,他想一溜烟跑回京城邀功,如果失败撒丫子跑日本,这就是他的计划,不但天真幼稚而且还不要脸,就这么俩人,光绪要能干成事那才叫见鬼了呢!

其实光绪完全没有必要听翁和康的,更不必急于变法图强,应当学学赢渠梁,先在社会上放风,让愿意通过变法使国家强大的青年才俊先提报各自的方案,如果担心有人设卡,阻挠变法,也或者可通过考试以策论的方式来测试,一是,看看士人阶层的看法,以便将来统一思想,二是,有利于发现真正的人才,有利于核心变法人员的人才储备,完成人才方面的筹划(此时不提拔,以备慈禧多心)。

第二步,如果发现谁的观点不错,皇帝可单独召见与其畅谈,一是,多多了解民间百态,使变法更实用,更接地气,二是,探讨确立解决方案,以便将来变法有效实施。为可操作性奠定理论基础。

第三步,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日讲,诚邀慈禧以及四品以上官员参加,一是,传递信号,让大家心中有数,统一思想,二是,通过讲解和辩论让慈禧真正的明白变法的重要意义,从心里层面拉着慈禧跟你一起干,不反对和大力支持,这个区别可就大了去了。从而完成中央核心的思想统一。

第四步,顺理成章的提拔和考核有利于变法的官员,让政治氛围形成统一。

第五步,将变法的核心思想通过地方官灌输给老百姓,一是,完成基础宣传,让百姓看到希望。二是,民间肯定也有这样或那样的重大突出问题,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此达到开启民智,取得老百姓支持的作用。

第六步,拿出一个行省作为政策实验田,先行颁布变法条陈,派驻得力干将予以实施,如果效果好可全国推广,如有问题,一个省也好调整,不至于动了谁的奶酪,以此作为实践基础供中央未来决策。

如果以此步步为营,笼络各方势力达成基本统一,再加之争取太后支持,变法的可行性要比上来就大刀阔斧,猛冲猛打容易成功。说白了,慈禧之所以不反对是因为她想好,但不知道怎么好,所以选择冷眼旁观,持既不支持也不反对的态度,要知道这个老太太是有实权的,你既不争取也不拉拢,还想囚禁她,这不等于要她的命?她不掐死变法才怪,所以变法失败除了光绪政治水平太差外,主要是遇人不淑,没有一个真正的战略高手来策划,全是夸夸其谈的蠢才在执行,这样的变法不失败就真的没天理了!


逸仙飘渺


光绪帝不是造反头子,他是皇帝,领导着一个庞大的,规矩繁琐的“朝廷”,他连面见六品官员都做不到,你让他怎么抓军权?


效法康熙帝,找来六百个小太监练习摔跤?那可真是“司马昭之心”了。


事实上现在关于光绪帝和戊戌变法的评价里都忽略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这件事对于当时清朝和光绪帝来说可能比内政改革更重要,也更触动了慈禧的逆鳞,同时也为义和团事件埋下了伏笔。


而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到光绪帝不但是一个聪明人,而且是一个睿智的人,他对当时的世界有着深刻的认识,甚至比今天很多人的认识还要深刻。


这就是外交,光绪帝在戊戌变法期间做的另一件大事是积极筹划准备加入“英日同盟”,至少先和日本达成“中日同盟”;然后挟洋自重,通过外国势力干涉达到让慈禧放权,让自己亲政的目的。而且光绪帝通过这件事也展露了作为一个合格政治家的手腕,不管是变法本身还是外交上联合英日,只要成一件,光绪帝亲政就不是梦想,这两件事可以说是互为补充关系。


这从戊戌变法失败前夕,光绪帝下令李鸿章退出总理事务衙门,慈禧因此怒而亲政;变法失败后李鸿章的言论以及光绪帝急于杀经办人灭口、英美日三国公使共同出面保护这个经办人,直接导致变法六君子被杀一系列事情可以看出端倪。


其实最早、最深刻感受到“外国势力”力量强大,可以干涉清朝政局的不是洋务派,而是清朝皇室和朝廷。


甲午战争后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更让清朝上下知道了“外国势力”的厉害,所以,“外国势力”作为一股可以影响清朝上下的力量自然也会被清朝上下重视。


最开始重视“外国势力”的是李鸿章和慈禧,严格来说是李鸿章为了避免甲午之战后被清洗,必须找到一个外部依靠,而当时在华有特殊利益的分别是英国、日本、俄国;法、德、美三国在华利益有限,也没有和清朝签署同盟协议的意愿。


甲午之战后,日本,李鸿章肯定是不会选的,而英国逐渐抛弃清朝改为支持日本,所以英日都不会选,那也就只剩俄国,而且俄国的强大军事实力和干涉清朝内政的意愿使得清朝和俄国结盟可以让李鸿章个人利益最大化,之后李鸿章说服了慈禧。


其实慈禧未必知道联俄、联日的区别,但是她肯定相信李鸿章不会背叛她投靠光绪帝。



而之后在德国强借胶州湾事件中,既不是钦差大臣,也没有任何具体职务的李鸿章可以越过朝廷,自己单独和俄国、德国谈判,还能指挥清朝驻各国公使,李鸿章所依仗的无非是外有俄国,内有慈禧而已;这一切对光绪帝来说是一个严重的刺激。


即使三国还辽事件光绪帝不清楚“外国势力”有多强大,至少从胶州湾事件开始,光绪帝对“外国势力”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


当然,从联俄变成联日(联英)这不但是重大的外交转向,而且还是极其繁琐的外交事件,光绪帝自己肯定没办法办理,所以他选中了翁同龢与张荫桓,这个张荫桓非常值得一说,他才是戊戌变法真正的幕后黑手,康有为不过是他捧出来的“网红学者”而已;张荫桓当时是户部侍郎兼礼部侍郎,还兼总理衙门事务大臣,加尚书衔,是正经从一品的高官,而且更让人称奇的是,张荫桓是清朝唯一一个精通英文,有驻外大使经历的三品以上大员。


本来光绪帝想的是让翁同龢领头,具体变法和外交都由张荫桓主持,但是翁同龢这个时候耍了滑头,翁同龢当然清楚这两件事的分量和背后要对付的人究竟是谁,也清楚事情不成的后果,所以翁同龢故意触怒光绪帝,落得一个革职还乡的处分。


有史料显示,翁同龢被革职后一直很待在他担任江西布政使的侄子那里,因为可以第一时间收到邸报,他认为如果这两件事成了一件,光绪帝亲政成定局,尽管光绪帝更宠信张荫桓,但是张荫桓有一个致命的缺陷,也是张荫桓之所以要扶持康有为的根本原因:张荫桓是捐班出身,不是科举出身。


这一致命缺陷使得张荫桓没办法以汉大臣的身份入值军机处,而“帝党”有资格入值军机处的只有翁同龢,这就是翁同龢一直逗留在侄子处的原因;也因为翁同龢的滑头,使得变法失败后他这种变法被慈禧视作“侍上不忠”,得到了更加严厉的处罚:不但在罪名里加了“永不叙用”四个字,还让地方官严加管束。


同时,因为翁同龢的滑头,使得张荫桓不得不把内阁改革的事情交给康有为等人,自己一门心思搞“联日”,张荫桓这种老江湖肯定知道内政改没那么简单,他才不会去触雷,另外在他看来,康有为闹得越过,越可以掩护他的外交行动。


这是中方,事实上英日两国当时也有联中的需求。


因为一战的关系,很多朋友想当然的以为英国和俄国是同盟,其实不然,在19世纪最后10年里,欧洲局势是德奥意三皇同盟与法俄同盟对峙,而英国长时间选择外交孤立,这就是所谓的“光荣孤立”。不过当欧洲变成两大同盟对峙后,英国也挺慌的,但是它最开始选择加入的不是法俄同盟,而是三皇同盟;重要原因就是俄罗斯在中亚和远东的扩张严重影响了英国的利益。


而日本就更不用说,虽然甲午战争日本打败了清朝,但是很快俄国就成为了日本新对手,日本原本想用“东北”和沙俄交换“朝鲜”,可惜沙俄一点也不愿意,还想染指朝鲜,所以日本急需与清朝联合,毕竟清朝烂船还有三斤钉。


所以,对于英国来说,如果中日联合起来,那么可以更好遏制俄国在远东和中亚扩张,所以英国对中日同盟并不反对;而日本则积极的多,而现有资料也表明,张荫桓曾经在戊戌变法期间多次访问日本驻华使馆,并且日本外务省的资料也显示,张荫桓提出了“中日结盟”的建议。


张荫桓


而就在张荫桓在日本公使馆密谈后两天,李鸿章就被光绪帝免去了“总理事务衙门行走”的职务,这几乎是一个再明确不过的信号,表示了清朝在外交政策上要进行重大改变。


但是,慈禧毕竟执掌清朝权柄三十多年,深谙权力斗争的精髓,她从光绪罢免礼部六堂官和罢免李鸿章总理事务衙门这两件事嗅出了“阴谋”的味道,她可比光绪果断多了,当机立断返回紫禁城,宣布再次亲政。


戊戌变法失败后,李鸿章公开大骂张荫桓想害死自己,光绪帝急于处死张荫桓灭口,无不证实了光绪帝确实想“联合英日”。


之后张荫桓在英日公使干涉下留下了性命,可也因为这件事导致慈禧害怕夜长梦多,未经审判,就处死了戊戌变法六君子,而英美公使对光绪帝好印象都源自光绪帝和张荫桓策划的外交转向。


从光绪帝想通过外交和内政两条路实现自己亲政目的却最终失败这件事,我们可以窥测当时清朝政治行为逻辑:再精巧的设计也抵不过简单粗暴的行动。


慈禧在义和团事件里也想把政治逻辑用在处理外交事务上,可惜,这一次,结结实实踢到了铁板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