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坦克拒馬”是如何阻礙坦克行進的?

用戶5547780004


反坦克拒馬是一種靜態反坦克障礙物,它由金屬角梁或工字梁焊接而成。反坦克拒馬從規格上看能至少承受60噸力,最高可達1.4米。反坦克拒馬通常不會固定住,而是隨著坦克的碾壓而移動,試圖越過的坦克會被卡住,嚴重時負重輪都能被卡掉。

圖、莫斯科防禦者紀念碑就是三隻巨大的反坦克拒馬

反坦克拒馬又被稱為“捷克刺蝟”,其最早起源於捷克斯洛伐克。捷克人將這些鋼鐵障礙佈置於捷克 - 德國邊境的捷克斯洛伐克邊境防禦工事。第一隻反坦克拒馬是用鋼筋混凝土建成,形狀類似於後來的金屬版本。在試驗過程中,混凝土版的拒馬不堪一擊,而且還會在機槍的掃射下灰飛煙滅。倒是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將反坦克拒馬發揚光大。

蘇聯人使用各種材質製造反坦克拒馬,例如鋼鐵、木頭,甚至鐵路上的枕木也拿來當原材料。反坦克拒馬在城市戰中頗為有效,有時一個拒馬能守住一條街,堪稱華容道中的關雲長。於是反坦克拒馬也成為蘇聯“不惜一切代價防禦”的象徵。1966年建造的莫斯科防禦者紀念碑就是三個巨大的反坦克拒馬搭成的。

圖、改裝後的犀牛坦克

德國同樣現學現用,將反坦克拒馬用在大西洋壁壘的防禦工事上。在諾曼底登陸時,盟軍工兵沒少和拒馬較勁,並將卸掉的部件裝在M4謝爾曼坦克和M 5斯圖爾特坦克前,改裝成犀牛坦克。雖然戰後測試中證明,反坦克拒馬對蘇式ISU-152和T-54或德國PzKpfw V Panther效率低下,但在冷戰時期,仍研發出升級款拒馬以應對輪式戰車的快速突進。


航空之家


不就是“捷克刺蝟”麼?用L角鋼直接焊接而成的反坦克裝置。因為做成了捆堆狀,所以坦克頂上去特別難受,推著鋼條直刨地,推多了就沒法前進行了。如果一不小心絞進履帶,可能還會把負重輪都給卡下來。坦克就算是拿炮去炸,等閒的HE高爆彈也炸不壞這東西,浪費了寶貴的炮彈不說,還會影響車長大人的心情。

這是一種簡易的,極為令人討厭的反坦克工事。之所以叫“捷克刺蝟”,是因為這是捷克斯洛伐克人在二戰之前開發出來的。它的阻止對象是虎視眈眈的德軍裝甲兵,但掛上鐵絲網後,它一樣是令步兵討厭的鐵絲網。在城市作戰中極為有效,但“大西洋壁壘”中它也被拿來防禦海灘。

1938年,希特勒拉上豬隊友意大利,與奉行綏靖政策的英法一道,打著“世界和平”的旗號商討瓜分捷克事宜。這即是著名的“慕尼黑陰謀”。以英國首相張伯倫為首的“禍水東推派”一腳踹飛了剛結盟的蘇聯,與希特勒斡旋“如何吃掉德國讓您老消氣”的和談。結果元首倒好,說出了那句“10月1日蘇臺德還不給德國,我阿道夫就是第一個打進去的士兵”的名言。

英法一門心思妥協,蘇聯被踹飛,意大利拉偏架,這時候捷克人唯有死戰。然而當時的捷克除了軍工還比較不錯外,其餘地方是一窮二白,剛剛從奧匈帝國分離出來的這個國家根本無法與虎狼一樣的德國坦克抗衡。

但戰爭不能因為畏懼就不打,捷克人試圖在有限的時間內,構建出一道足以抵擋德國侵略的邊境防線。雖然當時仍然有不少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舊思維在作怪,但坦克技術很有心得的捷克人對德軍的裝甲部隊顯然上了心,他們臨時用一些破爛的鋼軌、鋼樑,製造出了“捷克刺蝟”,這也是最早的反坦克拒馬。

這種“捷克刺蝟”通過方形腳底鋪設在平底上,因為鐵腳之間互相支撐,坦克無論怎樣都頂不翻它,頗具硬度的鋼材也很難碾壓上去,即便碾彎了一段,倒捲過來的其它部分也會繼續卡住坦克的前進。如果坦克不小心陷入了“刺蝟”們的陣勢,可能連轉彎退出都很難完成,這東西要是插進負重輪可就只能搬來氣焊或鋼鋸了。

別說這東西好搞,現代小區弄掉一個業主私設地樁,物業都是又撬又焊的,一身臭汗。

正因為如此,“捷克刺蝟”很討人嫌,在狹窄的要道碰到這東西,除非有功夫派出部隊或工兵慢慢挪走遷移,否則就只能繞道通行。

儘管捷克人並沒有真的靠這東西抵擋住德國人的吞併,但並不妨礙“刺蝟”擴散成一種大眾化的反坦克武器。蘇聯人、德國人、英國人、法國人幾乎同一時間都學到了妙招。“捷克刺蝟”很快就出現在世界各地的炮火中,蘇聯人在衛國戰爭中大量使用此物,逼急了的時候,甚至連木頭都用上了——刷個黑漆嚇一嚇德國坦克也好。老虎是吧?碾!你今天有膽子就給哥碾!不碾你丫就是個小布爾喬亞!

開老虎的漢斯:....

至於另一種水泥做的拒馬那名字可威武了,它叫“龍牙”。不過愛把糕點做的齁甜齁甜的瑞士人卻管它叫“三角巧克力”(話說這種巧克力的山寨版老王小時候吃過不少),不過正確的叫法應該是“多列角錐形鋼筋混凝土樁砦”。瑞士人為了抵禦德國人的覬覦而開發了這種東西(德國很受歡迎啊),稱為“oblerone lines”,三角巧克力防線?

“龍牙”通體用堅固的鋼筋混凝土構造,也有一些是石質的。它們像牙齒一樣“種”在地裡,呈標準又均勻的排列。一些龍牙埋在地裡有近2米深,從而杜絕地方用大炮開路。幾個“龍牙”之間往往還埋了地雷,連綿起伏的“龍牙”在防禦地帶拉成長長的帶子,像圍牆一樣護衛著碉堡和防禦要地。

與“捷克刺蝟”那種半臨時工事不同,“龍牙”一般都是作為永備工事存在,像齊格菲防線、大西洋壁壘等等,都大量運用了這種構造,人為製造出反坦克障礙帶。

它的原理很簡單,三個或四個斜面,排列成平均的矩陣,坦克想要開過去,斜坡就會剛好構成一個翹起坦克的支點,兩邊履帶找不到著力點,強行進去就會被卡住,甚至開翻在裡面。而且,“龍牙”長短不一,前長後短,還會搭配“防坦克牆”,坦克沒有準備的情況下,遇到“龍牙”只有乖乖繞路一種選擇。

然而“龍牙”雖利,但這東西非常消耗水泥,造價不菲,製造起來也頗費工時。二戰後期已經誕生了對付龍牙的方法,一隊熟練的工兵使用爆破法可以快速的清出道路,只是需要消耗不少炸藥。重炮轟炸、工程推土機直接掩埋也是條路子。

不過,老王最後還是要放一下另一種“龍牙2號”,這種東西與方尖錐一樣的“龍牙”並無名稱上的區別,但這種龍牙擁有粗壯的鋼芯,坦克想要碾上去,只會被尖利椎尖刺破履帶,甚至被挖穿薄薄的底部裝甲。如果放置在某些低地上,某個坦克飛身而下的場景簡直不忍直視。

“龍牙”的造型特別多,但功能大同小異,總之這東西在現代仍然沒有被完全淘汰,算是相當可靠的反坦克障礙物。

還有一種,上圖“捷克刺蝟”前面那些豎直的“反坦克樁”也是當年的“拒馬”之一,它沒什麼特別的,夠粗,夠長,夠硬,深深插入地下,再用混凝土灌起來,坦克實在是懶得招惹這些麻煩事兒。它們同時還有些防禦滑翔機降落的小作用,同類的某些掛炸彈的木樁被稱為“隆美爾的蘆筍”。

總而言之,二戰那段時期,被稱為“歐洲文明最偉大的築牆年代”,法國、德國、意大利、瑞士、奧地利、南斯拉夫、蘇聯等等都在拼命的築牆,他們連高山都沒放過,構造和發明了很多奇形怪狀的防禦工程。相比之下,反坦克拒馬只是滄海一粟罷了。


王司徒老百科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反坦克拒馬是相當廉價又有效的反坦克障礙物。

早在一次世界大戰,德國人就發現一些木質障礙物可以有效阻擋英軍的早期坦克。

到了二戰期間,各國都普遍使用這種反坦克拒馬。

最初,反坦克拒馬是木質的,多用多根木樁捆綁起來,形成多角的障礙物。

這種東西體型很大,對於步兵是無效的,甚至還可以作為單個步兵掩護的物體。

然而,他們對於坦克有很大的阻礙。

二戰期間,各國將反坦克拒馬改換成更為堅固的鋼鐵,反坦克能力更加強大。

反坦克拒馬有著幾個特點。

第一是容易製造。

製造這玩意,沒什麼技術含量,只要有鋼鐵,任何工廠都可以大量製造。

同時,因為製造技術簡單,可以大規模製造,普遍部署。

第二是有較強的反坦克能力。

坦克可以碾壓鐵絲網和矮小的障礙物,但不可能對抗反坦克拒馬。

強行碾壓,會導致坦克被拒馬卡主,失去活動能力。

甚至坦克還會被刺穿變形,導致坦克的嚴重損壞。

第三較難排除。

這玩意是鋼鐵製造,即便炮彈落在附近,也能難將其打壞。

即便被爆破導致翻滾,也不影響對坦克的阻攔。

同時,它的截面很小,坦克即便炮擊也不容易擊中。

一般來說,反坦克拒馬必須由工兵專業爆破或者重型排障車輛來對付。

然而,在敵人火力的直接威懾下,工兵和大型排障車是很難活動的。

如果等到工兵上來,坦克也就失去了一線及時火力支援的意義。


大家瞭解反坦克拒馬,多是在電影《拯救大兵瑞恩》上。

當時灘頭就有無數的反坦克拒馬,導致美軍坦克根本無法有效登陸,步兵就成為德軍機槍的活靶子。


薩沙


反坦克拒馬,又名”捷克刺蝟“,是一種反坦克設施,作用是阻礙裝甲車輛的行進二戰德國把它大量部署在諾曼底海灘,作為防禦盟軍登陸的設施。



二戰中德軍經常會在一些大型防禦工程中使用反坦克錐,反坦克錐又稱龍齒,龍牙,德國牙等。大西洋方向,齊格飛防線常見成排的龍齒。龍齒製造很簡單,把木樁或者H型鋼打入土中,套上三角形鋼筋再澆築水泥就足夠堅固了。



對於火力充足的部隊來說“不動用坦克而消滅對方大量坦克”也許不會是難事,尤其是掌握了制空權後;對於火力不足的部隊來說,還是要靠坦克,解放軍就屬於後者,從我們的空軍構成看,殲擊機太多,攻擊機太少(是說比例不是數量,數量上都不夠),奪取制空權可以,對地攻擊有待加強. 導彈部隊的有限火力應主要用於摧毀臺軍機場,補給倉庫,指揮系統而非一線臺軍,因為解放軍精確制導武器較少,那幾百枚戰術彈道導彈看起來挺嚇人,但對機動部隊的作用實在是有限.我覺的你用"先期突入的'奪點輕型部隊'"部隊清理大量反坦克壕和拒馬實在有點強人所難,這種"髒活累活"只能是裝備有重型工程設備的工兵才能在短時間內完成的.至於港口,我認為根本就不能作為前期卸載地點,大量事實擺在那裡.在海灘登陸的一梯突擊部隊應以兩棲輕裝部隊為主,但只要你有車輛,反坦克壕,拒馬就可能給你擋住,總不能光步兵上吧,應該解決這個問題.


八哥談事


這是一種阻止坦克行進的反坦克設施,就是用幾根L或者h型的角鐵交叉而成,由鉚釘,金屬板和螺栓相連,組成一個八面體的軸,正因為如此,就算它們被炸彈轟的移動了位置,怎麼翻滾,也不妨礙他們“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仍然可以屹立在那裡阻止坦克前進。



它的源頭是二戰時設在德國和捷克的捷克斯洛伐克防線,又被稱為“捷克刺蝟”,企圖阻止德國進攻,但是失敗了,當年希特勒就曾經把它大面積的設在諾曼底的沙灘上,企圖阻止盟軍登陸。



這些捷克刺蝟不只可以用角鐵製作,還可以用木頭或者其它任何堅硬的東西製作,他也有一套尺寸標準,比如高度需要1.4米,但是因為戰事吃緊,往往做的比較敷衍了事,降低了它的實用性。



這個三重十字架還可以在上面加裝鐵絲網,在巷戰中,把他們橫放在街道上,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其實早在夏朝,我國就已經出現了原始的據馬,就是用木頭交叉起來,上面綁上刀劍,刺之類的,在戰鬥中阻止敵人前進,堵門,阻止行人通過。


軍事一點通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為了破陣地戰的僵局,迫切需要研製一種火力、越野、防護三者有機結合的新式武器坦克誕生了。

坦克是地面作戰之王,主要用於突破敵人的防線,摧毀敵固定碉堡和重火力點,擊毀敵方防禦火炮,還可以掩護我方的步兵進攻。

防禦設施有數種碉堡、火炮陣地。當遇到坦克進攻時最好的防禦就是破壞坦克的機動性,擋在它的射程以外,這樣“反坦克拒馬”產生了,由鋼條焊接而成的“反坦克拒馬”(捷克刺蝟)減緩了敵方進攻速度、延緩登陸速度的。阻擋坦克前進的原理都是讓坦克在前進過程中懸空或者被抵死。

設計理念來源於捷克斯洛伐克,是用來阻攔蘇軍坦克進攻的器械,後來因為簡單實用被各國相繼仿造。在城市戰中設置“反坦克拒馬”優勢比較大,因為“反坦克拒馬”本身的重量比較大,敵人想要移開也頗費工夫。坦克也壓不過去,坦克只好繞路走了。這樣也完全能達成拖延敵人的目的。


探索異視野


長篇大論的,沒有點乾貨,還跑題!~

還是我來回答吧~其實就是埋的深!~馬力不夠的坦克推不動!~馬力夠的也不敢開是因為履帶會打滑!~你馬力再大也沒用!~

坦克並不是任何路都無敵的,沙灘是這種坦克專用拒馬的最好地形!~

操作不好的壓上去還是使履帶懸空!~坦克卡在石頭上,樹樁上,拒馬上動不了的幾乎是家常便飯!~


海因茨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dc1f0005d33dde85d0c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