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傳統文化讓你有什麼改變?

陳大惠文化


什麼是傳統文化?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中華傳統文化是以老子、孔子為代表的道儒文化為主體,中國約5000年曆史中延綿不斷的政治、經濟、思想、藝術等各類物質和非物質文化的總和。

在生活當中,我們不僅僅學習傳統文化,也在學習文化傳統。

正是兩者的結合,讓中華民族民族千年長存。

要說學習傳統文化的改變。有以下幾點個人看法。

首先改變的是一個人的素質。

讀過的書,走過的路,經歷的事,那些細枝末節都會忘了。留下來的,也就成了我的素質。從小聽著 君子和而不同,見賢思齊焉等名句長大的人。提升自己的修養於無形。

學會理解,懂得寬容。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論語》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這些句子可能對我們可見的現實意義不大,但正是這樣思想塑造了我們完善的人格。

懂得孝親敬長 ,尊老愛幼。

家風自古以來就是我們引以為傲的,好的家風也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通過對家風的重拾。影響當代青年的價值觀。

增強自信。

從個人來講,學了傳統文化,講話不會胸無點墨。即使不能句句在理。也可以客觀事實。

從國家來講,增強文化自信,是每一個人的使命。傳統文化作為歷史上一朵璀璨的花朵。經得住時間和空間的考驗。值得每個人學習。

懂得使命與當擔。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一個人,生在一個家庭,或者一個時代。都有不同的使命與當擔。或是保衛國家,亦或是贍養父母。都是我們的使命。

懂得處世之道。

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不管是什麼地位的人,都有自己生活的圈子。有的人大智若愚,有的人艱苦奮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悟與啟發。

做一個大寫的人。

我學習的知識,看的書,背的道理警句。也許我找不到對應的事或物來解釋它,來應用它。但每當我遇事時處理事情的思考、價值取向、明辨是非的能力都是來源於我的學習。正是知識文化,讓我有了健全的思想,完善的人格。能做一個大寫的人。


愛思考的小何


首先,我非常感謝李炳南老先生,曾仕強老先生,陳大惠先生。三位在我心中是當代聖賢,國之瑰寶!通過看相關視頻、文章我有以下收穫:

一 明瞭基本的是非

家鄉曾出過一位很有名的神婆,她說過現在的人都活顛倒了,顛倒二字的含義到現在我才知道,人們貪念不受控制的爆發及種種不正確的行為和天道自然規律背道而馳(可怕的是:天道一定會對這些人在未來的時間和空間內造成相應的懲罰且因微果重)!結合傳統文化,儒釋道的思想,我將選擇一條自認為安全的道路!

二 約束自己的行為

一句話概括:我對自己以前的行為難以啟齒,所以請原諒我不一一敘述了。但是向幾位老師學習後,其中的道理讓我在權衡利弊之後步入了人生正軌!說句不該說的話,我的精氣神,運氣,人際關係等各方面都大有起色,最重要的是我的心越來越安定!這就是我非常非常感謝三位老師的原因!

三 意識到的危險

一句話概括:有人見不得我們中國人好!他們想方設法要消滅我們的傳統文化,不讓我們的傳統文化世代流傳。是誰大家自己心裡想吧。如果他們成功了,我們中國人先受害,然後他們跟著受害!如果我們成功了,他們心裡先是不舒服,但最終他們也是受益者!說到底,害死你我他的就一句話:國家利益高於一切!所以我真誠的期盼曾仕強老先生關於2069年地球大一統的預言能如期而至!


後福18


首先,糾正一點,學習傳統文化,是學習的正確的傳統文化,是祛除了糟粕之後的傳統文化。

其實國人的思維行為模式深受傳統文化的影響,每個人都被傳統文化改變著。即使沒有進行過系統深入的學習這些歷經歲月洗禮的道德價值觀念也悄悄的滲透在國人的意識之中。如:尊老愛幼、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等等。

子曰:“不學詩,無以言”。連話都說不好,還能幹好什麼事。看今人的孟浪輕浮,市儈厚黑,巧言無禮,還自鳴得意,就是因為沒有學習傳統文化,屈子曰:時繽紛其變易兮,又何可以淹留,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豈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


我不喝心靈雞湯


傳統文化,是民族的靈魂。學習傳統文化,就是強化自己的民族之魂。國福堅持學習傳統文化估計累計有三十年,感觸很深,變化很大。

第一個變化,迷上了傳統文化,高度樹立了民族自信。我相信湯恩比的看法,二十一世紀是中國的世紀。解決世界問題,需要中國文化中國智慧。

第二個變化,我更加智慧。如,懷有強烈的敬畏之心,處事更為謹慎。如,人生的方向更加明確,有強烈的使命感。近年來,反覆研究易經,寫出兩本專著,講國學課幾十場,傳承中華文化。

第三個變化,變得更加豁達,安靜,祥和。不在急躁,不在極端功利,凡事看的開,想的開,放的開。

總之傳統文化改變了我。


網紅書記開聊


學習傳統文化對你有什麼改變?

當中國的經濟的振興在當今世界舞臺上發出強音也同時發現不足的時候;我們開始尋找我們的文化自信,我們開始迴歸植根於幾千年中華文化的基因;學習傳統文化形成一種“風尚”。

學習傳統文化對我而言,受益良多。

對傳統文化的薰陶源於小時候在爺爺奶奶的身邊長大。奶奶的言傳身教、傳神的故事講述,教識我的是善良、德行的基本準則。

機緣令我於十多年前開始被稱為“傳統文化”的學習。

在以“弟子規”為解讀的“福田心耕”的學習後,我最大的改變是審視自己作為一名女性應該扮演的家庭角色,以及角色中言行的所需的修養。在先生一開始的不以為意、不相信,到後來和我的先生、孩子更諧和相處,我得益於傳統文化給予的智慧。

在《論語》、《道德經》、《了凡四訓》…等等的重新學習,尤其是後來甚至去讀《黃帝內經》這本以為是從事醫養工作的人才去讀的“醫學典籍”中,我不單獲取了養生的知識,更從中感悟“尊循天道”的哲學思考~

在由於學習了傳統文化,在營銷理論的發源地--美國,我的論文《中國文化在產品營銷價值塑造方面的探索與實踐》在美國學術專刊發表;以中國文化演繹3.0營銷的多維探索。

中國傳統文化內涵博大精深、影響深遠,我們所知所解幾乎還未入其門,但對自身已經有非常積極的正向影響。

倡議所有國人都多去學習傳統文化,讓傳統文化的精粹為現代商業注入深厚的內涵,讓商業具有靈動的生命力。


慧者無界


當我們認認真真讀了

論語 孟子 近思錄 傳習錄 道德經和六祖壇經後,

對先賢極其佩服,

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聖賢書中有智慧,當我們和智慧打交道的時候,

就是提升自我的時候,是不斷完善自我的時候,

尤其是進來都大學和中庸,

每每朗讀都有一股血脈賁張的感覺,

心中總有一股向上的力量。

我們去學習瞭解文化的時候,

就是自我成長的過程,

在成長中不斷完善自我,

在自我中尋找自己的志向,

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

懇求,每一個人國人,尤其是年輕人都應該讀一讀。


非凡洞見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淵源留長、生生不息!作為一個炎黃子孫、一箇中國人倘若不瞭解、不懂中華民族的歷史命脈和中華傳統文化發展,是一箇中國人的失敗和遺憾。

首先,作為一箇中華民族的子孫首先要說好中國國語,寫好中國漢字,這是最基本的要求。

說好中國話不僅只僅限於口中的語言,還要了解什麼是《四書五經》,什麼是中國古代文學的“四大名著”?從中我們可以學到怎麼做人、做事,怎麼規範自己的行為準則。

寫好中華民族的瑰寶:“漢字”,這是作為一箇中國人更為重要的標誌。無論是軟筆(毛筆書法)還是硬筆(鋼筆字)都得充分的掌握它,寫好它。意大利有文明世界的文藝復興經典時代,而我們有世界上任何國家都無法比擬的“漢子書法”的光輝歷史。魏晉的“書聖”王羲之、王獻之“二王”父子,唐朝的孫過庭、懷素、張旭等美輪美奐的書法都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燦爛文化而流芳百世!


吹雪無痕1224


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我覺得對我的人生觀改變了許多!

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就是要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當好人,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除德育智育體育全面提升外,還要明白命運可以轉變。改變命運最快速有效的方法是找到並且發揮自己的本分。兒女盡孝,父母盡慈,不管父母慈不慈,只管盡孝,不管兒女孝不孝,只管慈,這才是父慈子孝。兄弟盡悌,朋友有信,員工盡忠同一個道理,各行其道,才能家庭和諧!

再次百善孝為先:一個孝字,全家安。孝順,有孝才有順。家庭比喻為一顆大樹,老人是樹根,夫妻是樹幹,財富、兒女是枝葉花朵和果實。要想根深葉茂、花香果甜,只能往樹根上澆水。孝養老人能感召子孫賢孝,家道昌盛。德是做的,不做沒有德,沒有貪來的德,也沒有爭來的功,更沒有攪來的福。孝養父母、長輩,誰做誰長德行!誰做誰得福報!這是自然規律。

還有:人守不住自己的本分就會怨人怨事,到處管人,生氣上火,煩惱不斷,不是抱屈就是後悔。嘴裡不怨心裡,越怨心裡越難過。怨氣有毒,存在心裡不但難受還會生病招禍,等於自己服毒藥。聖賢人都不怨人,比如說孔子在陳絕糧,仍然坦蕩自如,等等。我們學習並且承傳古聖先賢的思想,就要徹底轉動心念,用我們改造命運的真誠心轉動眼前的這個世界,扮演好人的角色,不怨人!


秦腔大觀園


傳統文化之魅,不在急功近利,而在潛移默化。可惜,“十年探索”以後,“實用”亟猖獗,“虛無”橫氾濫,治學風氣豈止大變簡直大壞!“活學活用”、“立竿見影”等等歪理邪說,竟然烏煙瘴氣遮天蔽日貽害至今。中華傳統文化何以歷久彌新?蓋為其遺傳歲月中,始終洋溢“時無不變,變無不通”之健康基因。當下中國父母,幾人識得方塊字之無窮意趣 —— 字則集音形意於一體,句則匯實、虛詞(文言文)於一身,天然適合黃金記憶期(五至十五歲)的娃娃誦讀。所謂“熟讀百遍其義自現”,說得是可漸悟,也可頓悟,一個“悟”字好生了得,適是傳統文化精華所在。那些尚未入道的門外漢,先是叫嚷去蕪存菁,再是許願脫胎換骨,無一不是江湖騙子。


聞魯生


傳統文化中的哲學、科學以及其他知識為我們現代生存與發展提供了智慧資源。在古代,傳統為人們生存提供了直接的智慧資源,這就是為什麼不管是在中國還是外國古代智者都是年老形象,鬚髮越白越有智慧。現代學術的發展已經不再允許我們輕易以傳統或經驗為智慧了,但是每一個專業學者都知道要在某一領域達到較高造詣,就必須學習這一專業的發展史。學習這些“史”的東西不是從外面往家裡搬銀子,搬來多少是多少,不會有什麼變化。實際是,我們在學習這些史的時候,我們獲得了智慧。

即使是文字和語言本身,作為一種傳統,也是智慧的凝結,也是能為我們提供智慧的資源。以我們的漢字為例,漢字的圖畫形態極大地開發了中國人或漢字學習者的空間想象能力和綜合理解能力。

傳統文化有其獨特的價值資源。我們要生活下去,生活得更好,只有知識使遠遠不夠的。我們還需要維護人與人之間和諧關係的道德準則,還需要支持我們在困難和挫折面前不低頭的人生信念,還需要能給我們以終極關懷的宗教信仰。我們需要的這些屬於價值觀系統的觀念信仰主要來自傳統文化。從對我們生活的重要性而言,傳統文化的價值資源要遠遠大於它的智慧資源。

傳統文化的民族精神資源——民族凝聚力的精神來源。現代人類的生存方式從某一面來講,是以有組織的群居方式為主。這種群居群體的最關鍵單位就是由民族而形成的國家。國家的強弱直接決定了這個國家國民的命運。二國家強盛的一個重要保證就是民族凝聚力的強弱。而民族凝聚力則來源由一個民族傳統文化所造就的民族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