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有人說《中華新韻》遭到許多詩作者的抵制?它的編制有何弱點?

學而時3159


這本韻書最大的問題在於實用性。

1.每一個韻部字數太多,而大部分用不上

2.就拿十二齊說事,寸、雨、匕也是可以通押的嗎?即使是把現代漢語詞典編了一下,也太隨意了吧。

3.傳統問題,平水韻、詞林正韻是在不斷修改完善中耗時很久才完成的,尚且還有錯誤,中華新韻這樣快餐式的編訂如何讓人信服?

4.中華新韻裡面沒有說明哪幾部可以通押,而單部可用字又少,連一首慢詞十韻左右都很難滿足,這就是寫詞人不用新韻而用詞林正韻的原因。

我不反對創新,但是我不能接受有問題的創新,在問題沒有解決之前,平水韻、詞林正韻絕對是寫詩詞的不二選擇 。



白衣閣退士


在回答題目之前,首先要說明一下,題中所述的《中華新韻》已經作古,取而代之的是今年頒佈的《中華通韻》。



作為一個詩者,在創作中,根本不會在乎用什麼韻書。用《平水韻》也好,新韻通韻也罷,對其詩詞創作,都不會產生任何影響。一個稍有基礎的創作愛好者,對於平時詩友共詠的限韻甚至限韻字,以至臨屏步韻,大多可應對自如。

那為什麼超過90%的詩者都選擇採用平水韻創作近體詩呢?

一、學習與傳承

學習詩詞創作,目前大抵可分成兩類:

1、通過家學或拜入師門學習。這部份人,從創作基礎學習開始,便遵循《平水韻》體系進行創作訓練,並形成了習慣,再之,他們認為依《平水韻》創作並無不好,既然是“雙軌並行”,就沒有改變的必要。

2、自學成才者。這部分人包括了參加過一些短期培訓班者。他們大多通過學習古人作品,並從中吸收養份進行自學,而他們學習的所有作品,近乎100%都是採用《平水韻》體系創作,為了避免不必要的困惑,他們也選用《平水韻》進行創作。這也是我主張初習者依《平水韻》進行創作練習的原因。



二、《平水韻》的優點和缺點。

平水韻,依的是中古音。是在南宋末年,由江北平水人劉淵所刊行,其歸納總結了唐代詩人的用韻,以北宋陳彭年編纂206韻部的《廣韻》為基礎修訂,將漢字簡化為107韻部,因此書已佚,今人採用的是清代康熙年間,編制的《佩文韻府》版本,其把《平水韻》併為106個韻部,一直延用。

《平水韻》的優點是,經過歷代詩人的創作實踐檢驗,傳世作品基本上都依此體系,較為成熟。缺點是中古音中的部份漢字其調值至今已發生了變化,使這部份文字讀起來感覺不押韻。還有就是中古音的入聲字,已分別派入漢語拼音的各聲調中,已不復存在,增加了初學者的學習難度。



三、《中華通韻》的優點和缺點

採用新韻創作近體詩詞,很早就有人倡議,在1941年便有了《詩韻新編》(十八韻)一書,但詩詞創作者採用率極少。直到2000年,編制修訂新韻一事再被提起,並於2004年出版了《中華今韻》(十九韻)。2005年中華詩詞學會又重新修訂,正式頒佈了《中華新韻》(十四韻),一直延用至今年,再由新頒佈的《中華通韻》(十六韻)取代。

短短十數年,學會便推出了多個版本的韻書,如此多變是最受人詬病的原因。可以想象,如某創作者一直依《中華新韻》創作,那麼很可能其在這短短十數年的創作中,便用了幾本不同的韻書,若其作品可以傳世,這將會給後人的閱讀和學習帶來怎樣的困惑?

再之,《中華新韻》和《中華通韻》將韻部從《平水韻》的106個韻部,直接簡化至14部和16部,很多根本不押韻的漢字,硬被拉扯到同一韻部。如果說《平水韻》因古今音的變化使同一韻部的個別漢字變得不押韻。那麼《中華通韻》顯得更簡單粗暴。例如:e、ie和üe,都歸為鵝韻,莫非普通話中,來、月、夜、列等字的尾音能讀出鵝味。i,er,ü同為齊韻,裡面很多漢字的尾音以至發音口型都差異極大,根本不協韻。

官方的解釋是為了提供更寬鬆的創作環境,並提出“寬不礙嚴”的口號,意思是說我就是編得寬,你不高興可以自己從嚴啊。這就有點無賴了,既然你頒佈新的用韻標準,就應該具有指導性。押韻的目的是為了使作品具有韻律美,而不是為了迎合那本韻書。



如以“寬不礙嚴”作為推廣口號,而你的韻書又還不那麼成熟,何不完全放開,讓作者依漢語讀音自己把握用韻,還是那句話,作品具有韻律美,遠比用韻符合韻書重要。

就如唐詩的用韻,是由宋人總結歸納出《平水韻》一樣,當代的韻書,還是留待後人總結歸納好了。


筱靜詩詞書院


新舊韻之爭一直都有,最大的問題並非是韻部是否合理的,而是適用方向的問題。


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舊體詩發展到民國而止,歷朝歷代所用韻卻都萬變不離其宗---都是用的“官話”。什麼叫官話?就是由官方出臺的統一書面用語、韻的“擬音體系”---但大家平常說話並不是按照這個韻書來寫的。僅是為了讓各地能夠互相讀懂詩作而已。


那麼這麼多朝代看過來,對於詩歌整體上的用韻其實是沒有什麼改動的。目前大家常用的《平水韻》是總結於唐人的用韻;而唐人作詩的用韻是《唐韻》;唐朝之前的呢?隋朝用的《切韻》、宋代用的《廣韻》。但這些官方韻書的基準都沒變:《唐韻》是《切韻》的增修本;《廣韻》是《切韻》、《唐韻》的增修本。


很明顯的,古人們寫舊體詩的韻部都是在延續且不斷完備的。但如今舊學斷層,竟然還要出臺一本所謂的《中華新韻》去匹配舊體詩歌....除去要騙文科經費,我想不出別的原因能驅動某部分人作這些吃力不討好的東西。


王國維有一句話講的好,叫“一代有一代之文學”,雖然不見得對,但這句話也表明了古代文學之發展性。從這個角度來看,要以當朝的常用語言來入韻,基本上都是本朝獨特的文學,比如“詞”、“曲”不是用的官韻,大多數時候都是用的各自方言;按這個邏輯,當今能匹配《中華新韻》是不是應該是新詩、現代詩呢?為什麼還要費盡心思去開歷史的倒車,強行給舊體詩詞穿一套不倫不類的衣服?文學之衰落,可見一斑。


當然,如果用今韻問題大嗎?其實也不算大,為什麼?因為古之音律不存。古人寫詩詞都是可以唱的,所以須得符合音律,甚至要明辨陰陽濁輔。但現在呢,詩詞更多的表現出的是文字的張力,更需在意字句的精煉、章法的佈局、主題的層次等等內容-----然則爭論新舊韻的人大多數都不明白該怎麼寫好一首詩,這才是最可笑的事情。


以上,能用舊韻就用舊韻,不能用就標明白用的何韻即可。前文說了,從今天來看詩詞,在乎的是內容。



無聊到巔峰


這種情況確實存在,但是說“很多”不符合事實!只能說是少部份人吧。

【中華新韻】(以下簡稱新韻)是中華詩詞學會於2005年頒佈的,以當今廣為流行的普通話語音為依據的音韻工具書。

新韻頒佈時,就考慮到有很多詩詞作者,都己經習慣使用【平水韻】因此,對新韻不作“硬性”推廣。而是:倡今知古、雙軌並行、今不妨古、寬不礙嚴。應該說是非常“人性化”的舉措。作為一個詩詞愛好者,你愛用新韻用新韻、愛用舊韻用舊韻,不喜歡它,視若無睹就可以了,為什麼要浪費自己寶貴的時間和精力去“扺制”?如同鄰居的小孩子:不吃你家飯、也不用你負責教育、照看、惹了麻煩也找不到你負責,就因為你看著不順眼,就非要把孩子掐死。是不是病態!而今中國真就有這樣的人!

原古薄今是好多中國人的通病,“逢新必反”是典型的症狀。對於有別於“傳統”的新東西,不管其是否合理、是否先進,先反對再說。為了反對新韻。他們把滿身毛病的舊韻吹得神乎其神,把過去童稚啟蒙必學的音韻知識,吹捧為“高深”學問。會用箇舊韻就自豪得搖頭晃腦。

詩韻,只是創作詩詞的度量衡,是一個工具,制定標準必須依據社會流行語言的語音。而語言又是不斷變化的東西。自詩韻誕生以來,歷朝歷代,只要社會穩定,就會修韻書。以使音韻與本朝語言契合。從隋朝的【切韻】到唐朝的【廣韻】、宋朝的【韻府群玉】【平水韻】、元朝的【中原音韻】、明朝的【洪武正韻】、清朝的【佩文韻府】,直到今天的【中華新韻】。都是因為有了這社會需求,才由國家有關部門組織專家、學者對音韻進行整理、歸納、重新修定。這是不容置疑的國家行為。平水韻的原名就是【壬子新刊禮部韻略】意思是壬子年(1252年)由禮部頒佈的韻書。禮部刊行、科舉必考,因此沒人敢反對。如果是作者劉淵自己別出心裁搞改革,用今天的話說:他得讓人噴死!

今天,普通話已經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普及率最高的語言。以普通話語音,訂正音韻就成了迫切的社會需求。【中華新韻】就是在這種形勢下誕生的。由於“雙軌並行”的方針,一些入行較早、修為深厚的作者大多己熟悉平水韻,仍然堅持使用。而使用新韻的新人新作,往往比較稚嫩,這讓少數對新韻有偏見的人感到有隙可尋。

不過,新韻與時代語音契合,科學、合理、簡明、方便的巨大優勢,還是被廣大新老作者接受,使用者日益增多,精品、佳作不斷湧現。並且,有使用新韻的作者,同泥古守舊者的言論展開了論爭。使他們在學術和道德上都“捉襟見肘”。他們中的個別人竟然狂悖到“厭履及足”對新韻所依據的普通話進行詆譭和攻擊。但是,面對革故鼎新的歷史規律,這些食古不化的逆流起不了任何作用!【中華新韻】必將攜手新老作者,迎來詩詞百花齊放的春天!



橡木桶61955766


什麼“新韻”、“舊韻”之爭根本就不是個事,純屬好事者為之。古往今來,為文賦詩立意是第一要害的事,是本,形式只是裝飾而已。所以新韻舊韻只是個形式上的事,統一便可。不過這個“統一”應該因時而變,與時俱進。

其實所謂詩詞的“押韻”,本質上不過就是利用有節奏的諧音,使之讀來具有朗朗上口、抑揚頓挫、口齒噙香的藝術效果。從而使讀者易記易誦,心念不忘。

既然詩詞用韻與其文字讀音有關,而讀音卻是隨著時代變化而變化的,例如唐宋的“雅言”到明清的“官話”,那麼用韻理應適時地調整修訂。事實上古人就是這麼做的,才會有古律如《切韻》、《廣韻》和《平水韻》的由來。

只不過古時還沒有漢語拼音,這是古人的遺憾。要是隋唐時期就有漢語拼音系統,我敢斷定他們一準會用既系統全面、又能區分準確的拼音韻母來定韻。絕不會像竹筒倒豆子般把所有同韻字一一列出來,去編個什麼“206韻部”或“106韻部”來。

因此說,一成不變就違背了古人設律創韻的初衷,拿現代普通話創作近體詩,用的卻是古律古韻,豈不是削足適履?反過來用古代“官話”(即《平水韻》)來寫“古詩”給當代人看,又豈不是食古不化?而且更使本來傳統文化素養就低的當代人更難以接受。

所以個人認為古韻在當代只可作研究古詩詞的“鑰匙”和修訂新韻的依據來用,切不可用來詩詞創作的金科玉律。

至於“新韻”,它不被廣泛認可,或許是因為不夠“成熟”,也不具備“權威性”。有人甚至說:“如果你寫的詩連基本格律,都不被詩詞圈內人認可,那麼寫再多又有何意義呢?我們的詩,終究是要寫給懂的人看的”。這就更不對了!新韻不成熟沒關係,可以進一步去完善它。填詞作詩若是隻給“圈內人”看那就無異於把詩詞當寵物一般放到“籠子裡養起來”。而且所謂的“圈內人”其實只是一幫“詩八股”,他們重“格律”過於詩詞本身的立意和語言意境。可想而知其“詩意”肯定高不了。是故“新韻”亟待修訂完善,這是個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事。完善新韻利於讓更多地當代人參與到“古詩詞”的創作中來,以便更好地發揚古詩詞這一中華傳統文化。雖然過去“詩歌的聲律規則總是隨著口語的變化而變化,隔不了多久,就需要另外創建一套合理的聲律規則”。但新韻一旦完善,往後發生變化的可能性越來越小。為什麼?古代之所以語音變化大,各地方言紛繁複雜,主要原因是因為交通不便、信息交流不暢造成的。而現代情況發生了根本變化,人員、信息交流極為便暢,整個世界都快變“地球村”了。語音也極易得到統一化,標準化,當然其今後變化就會很小很小。所以新韻一旦完善便可“一勞永逸”了。

最後我想談談當今近體詩創作及其和格律的關係。個人覺得還是前人曹雪芹他在《紅樓夢》中假借林黛玉和香菱之口談得非常好。摘錄如下,以饗諸位。

黛玉:

作詩是“什麼難事,也值得去學!不過是起承轉合,當中承轉是兩副對子,平聲對仄聲,虛的對實的,實的對虛的,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

香菱:

“如今聽你一說,原來這些格調規矩竟是末事,只要詞句新奇為上”。

黛玉道:

“正是這個道理,詞句究竟還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緊。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這叫做‘不以詞害意’”。

總之,對於古詩詞及其格律,要食古而化。要在發展中繼承,在繼承中發展。


雲岫10


此問題前半,橡木桶先生答得精彩。這裡只想說後半,中華新韻編制的弱點。

新韻本有18,16,15,14,13部的不同字表,僅是字表而已,簡陋粗疏,按《新華字典》或《現代漢語詞典》稍作整理即成,對詩人作詩填詞參考作用甚小。而理想的韻書應是:

1,確定為18部(或16部)以區別於曲藝的13轍,並且書序中講明設18(16)部之理由。

2,編制出《平水韻》與新韻韻部分合調整情況表,《詞林正韻》與新韻韻部分合調整情況表,列於書前,讓人明白語音變化與韻部整合的規律性。

3,每韻部收字,均按普通話四聲分別列出,古今音調有變的,古入聲的,均應一一標明。

4,每個字頭下應有4方面內容。一,該字屬平水韻何部。二,該字屬詞林正韻何部。三,簡潔的釋義。四,語彙舉要。這最重要,列舉該字在唐宋元明清詩詞中被用作押韻字的語彙資料,可二字可三字,以便詩人作詩時檢索。前朝的佩文韻府都有這種語彙資料。現在有大數據,當能做得遠勝前人,蒐羅窮盡也有可能。

5,每韻部之下字頭排列,不必按拼音字母順序,而應仿古韻書,即按聲母順序排列,同一聲母下再按開,齊,合,撮之順序排列。這樣的排列既富古義,也具新風,並能顯示出韻書與字典各自檢索系統之區別。

上海古籍出版社《詩韻新編》出版己四十年,字頭後收語彙,是特色,但總嫌太少,顯得草率粗疏,遠不及《詩韻合璧》《詩韻全璧》之豐富,實用性有限。現在我們有可能也更應該做得比合璧全璧做得更好了。不然把它們語彙部分移用過來,也是聊勝於無。

《中華新韻》最大弱點是沒有一部好韻書,尚無人願做編一部好韻書的紮實功夫!本來中華詩詞協會有能力做好這工作,但未看出他們有這個願望,也許他們更在意舉辦各種競賽吧,那畢竟與經濟有關,大家都願搞。

試想若能編出達到上述五點的好韻書,那反對抵制中華新韻的守舊者還能再牢牢抱著舊韻不放麼?因為他們作詩也特需要檢索合適的語彙來押韻,而據新韻書作詩押韻卻反對新韻,不是顯得荒唐和滑稽麼?!


學而時3159


新韻就是普通話,媽麻為平。馬罵為仄。比如:北國風光,其中的《國》讀第二聲。

舊韻就是地方方言的讀音,北國風光,如《國》舊韻應該讀第四音。也就是這個《過》這個音。

毛主席,周恩來強調推廣普通話,就是讓國人說普通話。官場上發音是普通話。家鄉話也可以說,如果普通話和家鄉話溝通就會聽不懂。


LzQ570226


隨著時代的變遷,語音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用現在的普通話音韻再去與古代之平水韻相切入,無疑會造成天大的障礙。為什麼唐詩宋詞得以繁花似錦、經久不衰?這與一個時代的深入普及不無莫大關係!試問自宋之後直至現代,詩林詞苑為何冷淡瀟條、無幾名作遺傳?蓋因這幾朝皆陷於默守成規、毫無創新而導致圈圍縮小,只能是自娛自樂。得不到大眾的參與及認可,沒有新鮮血液的注入,其行其業何來生氣可言?教條僵化、死搬硬套只會約束和阻滯新生事物的產生及發展。只有切入時代的步伐,緊跟時代發展之趨勢,我國詩詞的這一國學瑰寶才能得以真正的傳承及發揚光大!


手機用戶62277769735


古舊詩詞韻部的嚴格區分,在今天越來越沒意義了。創作人苦心講究入聲,可當代漢語根本就沒有入聲,結果格律詩天地始終狹隘。格律嚴謹的詩詞,到了廣大讀者那裡,仍然鏗鏘不了,反而覺得彆扭。古代吟,現今唱,再怎麼入,都可以唱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