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继室的孩子是嫡子还是庶子?

龙波基尼


所谓嫡子,正室、平妻、继室所生的儿子,都可以叫做嫡子,不过正妻生的继承家业的长子又称"适子",其他嫡子则没有这种特指。

正室就是明媒正娶的第一个妻子,虽然我国自古就有三妻四妾的说法,但这只是指代妻妾众多而已,除了正妻以外,"小妻、傍妻、下妻、少妻、庶妻”其实都是妾的称呼,也就是说,我国长期实行的都是一夫一妻多姬妾的婚姻制度,而在等级森严的旧社会,不同的身份对应着不同的等级和待遇。

正室的地位最高,她跟丈夫一样,是整个家的主人,但其他姬妾就不是,她如果生下孩子,很多情况下都是家族的继承人。

正室以下,还有一种逆袭的平妻。

平妻原本是对商人在外经商所娶女子的一种称呼,相当于商人两个地方两个家,两个妻子,但是平妻在很长时间内的实际法律地位仍然是妾,如果要跟丈夫回祖宅,必须执妾礼,入族谱也是妾。

直到清朝乾隆后期,律法才将平妻纳入,列为适应于兼祧婚制的另娶妻子的称谓,大清律例载:"如可嗣之人系独子,而情属同父周亲,两情相愿者,取具阖族甘结,亦准其承继两房宗祧。"

独子兼祧,就是以一子兼承同父兄弟两房宗祀的特殊继承方式,也就是说如果你的堂兄弟无子,你们两家商量好了,你就可以再娶一个平妻,名义上是你堂兄弟的妻子,实际上是你的妻子,其所生子女都算堂兄弟的。

平妻跟正妻之间相当于堂妯娌,按理说是平等的,但毕竟在一个屋檐下,总要分出个高低,平妻往往比正妻矮半头,称正妻为大姊。

到了道光末年,社会混乱,正妻与平妻甚至出现"两头大"或"对房"的说法,但不为法律认可。

平妻算是逆袭的典范,但继室则看运气。

一般来说正室具有唯一性,《左传·隐公五年》记载:"诸侯无二嫡",《白虎通义》载:“妻者齐也,与夫齐体,自天子至庶人,其义一也。"也就是说,即使是天子诸侯,也不能同时娶两个妻。

可要是正室亡故或者被休了呢?

这时候,丈夫可以选择将侍妾扶正,或者再娶一位妻子,如《左传·隐公元年》:“惠公元妃孟子。孟子卒,继室以声子。”

继室与原配,在地位上是不同的,继室并没有正式的名分,如《左传》中诸侯元妃称夫人,继室却不称夫人。

继室又称续弦,其两种来源之中,再娶就不用说了,无非是再娶一个妻子,虽然地位比不上原配,但所生的孩子也是嫡子,只不过继承顺序排在原配之子后边。

至于侍妾扶正,也有区别,主要看其来源。妾的来源有多种,由高到低分别为媵、名门庶女、平民之女、通房丫鬟、贫民卖女、戏子、妓女。

媵在周朝盛行,当时贵族女子出嫁,需要同族姐妹或姑侄陪嫁,称为媵, 比如周天子把女儿嫁到齐国,同姓的卫鲁晋等国,都要以宗女媵之。

媵的地位比妻子低,但比妾要高,实质上是妾,但地位跟逆袭侯的平妻相同。而且嫡妻死后,媵有机会成为继室,如上文的声子。

秦灭六国以后,诸侯玩完,媵妾制度也消失无踪,法律明文规定男子只能娶一妻,并适当纳妾,但妾不可以扶正(皇室除外,立妃子为皇后是常见戏码)。

直到千余年后的宋元时期,才开始有起有男子在正妻去世或休弃之后把妾立为正妻,需要经过一重仪式,称为扶正。明清时期,嫡庶区分不再森严,把妾扶正的情况更加普遍。

但是扶正是有前提的,那就是被扶正的妾出身要清白,名门庶女、平民之女是在官府里登记了妾书的,是有一定地位的家庭附属成员,算半个主子,属于良妾,可以扶正;后面几种则是妾婢,非常低贱,类似于奴婢,不能扶正。

扶正的继室地位也被原配低,但所生子女也是嫡出,同样拥有继承权,当然,地位也低于原配所生子女。


平沙趣说历史


先给嫡子下个定义:正妻所生的所有儿子都可以称为“嫡子”,老大是嫡长子,老二就是嫡次子,然后就是:嫡三子。。。。

但是不是只有正妻生出来的才是嫡子呢?答案是否定的。

正妻是明媒正娶的第一个妻子的称呼,一般指的是最先结婚的妻子。但还有两种妻子生出来的孩子也可以称为嫡子。

第一种叫做平妻。

这个叫法非常罕见,但却是真实存在的,例如中国古语中:三妻四妾。怎么会有三位妻子呢?这就说来话长了。

中国古代一个男人是可以娶很多女人的,许多人把这种制度称为一夫多妻制,其实这种叫法不严谨,因为中国古代多妻制中所谓“妻子”的家庭地位是不同的,叫做一夫一妻多妾制更加恰当。妾的儿子叫做“庶子”,在地位和继承权上与嫡子差异很大。

但严格来说,这种叫法也不够严谨,因为中国古代还有一种妻子叫做:平妻。

平妻是中国古代对商人在外经商所娶女子的一种称呼,早期地位较低,名为妻子实则仍然是妾。例如《大明律·户律·婚姻门》就规定:“若有妻更娶者,亦杖九十,(后娶之妻)离异(归宗)。”

而所谓平妻就是个哄外面女人的。后娶的那个,一辈子不回祖宅,不入宗族,只是外宅。要想认祖归宗,回家就得执妾礼,想入族谱也是只能是妾,子女只能记妾生子。

但到了清朝道光时期这一情况发生了改变,平妻享有与正妻相同的地位,也可以叫做大老婆,或者对房。清朝发展出平妻制度有一定的适用性,比如说一个人有哥俩,哥哥家没有儿子,按照中国古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弟弟可以把自己的儿子过继一个给哥哥,但是如果弟弟老婆有问题或者只有一个儿子怎么办?续娶一个,再生儿子,这种做法有个专门的称呼:承继两房宗祧。而两个妻子的关系更像是妯娌,只不过伺候一个男人。

梅兰芳当年娶福芝芳用的就是这个理由,他虽有正妻王明华,但王明华所生儿子夭折,有因为做了绝育手术不能再生,而梅兰芳承继两房宗祧,再娶就合情合理合法。所以福芝芳的身份并不是妾,应该是平妻,她与王明华以妯娌相称。

平妻说完,再说继室

继室指原配死后,侍妾扶正或者再娶的妻子,最早出自《左传·隐公元年》:“惠公元妃孟子。孟子卒,继室以声子。

与继室类似的还有一种称呼叫做“续弦”,其实两者是一个意思,身份地位也没有差别,只不过在叫法上有区别,古代法律上并没有明显差异。

继室的儿子也是嫡子。这里可以做个总结,只要是妻子生的都是嫡子,只不过优先级有差别,正妻的最大,继室和平妻的儿子优先级低于正妻的儿子。

这些称呼在讲究出生的皇室非常看重:比如说多尔衮的妈妈阿巴亥就是继室,但多尔衮同样享有嫡子的身份,如果不是因为年幼,加之皇太极诡计多端,努尔哈赤死后多尔衮是非常有希望继位的。

而清世祖福临,母亲孝庄太后属于皇太极五大福晋之一,类似于平妻,但他同样享有嫡子的身份。



日慕乡关


嫡子。

继室不是小老婆,而是大老婆。正妻死后还有别的原因,明媒正娶的女人就是男子的妻子,她的儿子自然是嫡子。历史上曹操的妻子卞夫人就是这样,其实卞夫人前面还有丁夫人,丁夫人才是曹操的正宫,但曹操因为泡马子,而死了长子曹昂,这让丁夫人很受伤,成天给曹操闹,曹操是阎王脾气,有一天终于控制不住,便把丁夫人赶回了亳州老家。

但曹操有很多情,事情过去了就觉得自己对不住老婆,想接老婆回家,可夫人不干,因为自己不能生育,把曹昂看做自己的孩子。后来曹操就让卞夫人做了继室,同时边夫人的四个儿子都受宠,大儿子曹丕还封了太子,后来成了中国历史上的魏文帝。


李治亚文史博客


周公制礼作乐,奠定了继承规则和宗法制度,在后来的历史中有一个演变的过程。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嫡出为大宗,庶出为小宗,嫡出是第一优先继承人,嫡庶之分是宗法运作的前提之一。

对于王公贵族来说,到底是嫡出还是庶出,主要与继承权、爵位承继挂钩。对于普通老百姓,平民多为一夫一妻,长子主要和分地纳粮相关。自然,嫡庶之争,大概率只会出现在皇家贵族大户的家庭生活里。中国古代贵族实施一夫一妻多妾制,所谓嫡即正妻、原配、结发妻子、正房、正室,也只有正妻所生之长子为嫡长子,其他儿子按次序称为嫡次子、嫡三子等。女儿的继承顺序较儿子后,甚至没有继承权。

从西周开始,历朝历代的法律规定嫡长子享有继承优先权,在分封制框架下,嫡出长子是大宗享有继承权,其他庶出分封各地为小宗,开枝散叶,在自己的领地内又是大宗。长子不一定是嫡子,嫡子却一定是继承人。两汉时期,延续了这种模式。西晋时期,晋武帝还专门下诏禁止乱嫡庶之位,努力维持宗法制度和继承的单纯性。但就又出现了很多问题:

分别是正妻没有生下儿子、正妻去世续弦娶继室或者正妻小妾继室都生不下儿子,就发明了立嗣制度和兼祧制度,于是就出现了有子立长,无子立嗣的原则。倘若同宗兄弟有人绝嗣,可以过继孩子给对方做儿子,就是兼祧。

因此总体来说,狭义上、唐代之前嫡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儿子,庶子是继室小妾生下的儿子。当正妻去世继室就成了实际上的嫡妻,如果正妻没有儿子,继室的儿子就是嫡出。唐代的嫡庶继承如下:

嫡长子最先、嫡长孙次之、嫡长孙同母弟、嫡长子同母之次弟、嫡长子不同母之嫡弟(父亲续弦之嫡母所生的儿子),然后按庶子、庶孙的顺序往下排。

唐代时期已将“诸子均分”作为法定继承的基本原则,肯定了庶子的一些利益。

到了宋元明清时期,情况愈发复杂,规定为很详细。宋代的平妻所生嫡长子已经有很大权利,嫡庶之间相对平等。如《大明令·户令》中规定记载:

第一,凡嫡庶子男,除有官荫袭,先尽嫡长子孙,其分析家财田产,不问妻、妾、婢生,止依子数均分;第二,奸生之子,依子数量半分;第三,如无别子,立应继之人为嗣,与奸生子均分;无应继之人,方许承绍全分。

对于皇位继承来说,更是如此。虽然历朝历代不一定严格执行嫡长子继承制,但是必须维持大宗地位,嫡出为本。

只有在皇帝无嗣的情况下,才可以从皇室近亲子弟中过继一入或者兄终弟及,填补皇位继承上的真空。比如,嘉靖皇帝由地方藩王登基,光绪宣统由近室枝叶上登基等情况,皆是小宗入大宗,成为正统。

很多少数民族政权,如蒙古,女真,西夏等,立皇后多人,分大皇后和原配皇后,其她皇后等同嫔妃待遇,因此生下的孩子理论上都是嫡出,故而帝位选择范围就会大一些,也不会出现繁冗的程序,不过也可能会宫廷斗争的复杂性。

宋代之后,在立嗣制度和兼祧制度内,保持了嫡出庶出、大宗小宗之间的动态平衡。也就是说,无嫡出庶出就称为实质意义上的嫡出,虽然形式上不正统,但是在继承权上却有嫡出的权利,这就是传统法理一些微妙和变通之处。

秦右史,原创通俗历史,专注民间文化。


秦右史


原则上只有元配所生儿子为嫡子,无论继室还是其他妻妾所生子均为庶子,但后来发生了转变,继室所生子亦为嫡子。

"惠公元妃孟子,孟子卒,继室以声子",《左传》中这段话最早出现“继室”一词,用现在的话来说,继室就是在元配去世之后再娶的妻子。

声子后来生子息,也就是鲁隐公,息还有一个异母弟允,也就是后来的鲁恒公,二人均非元配所生子。所以同在《左传》中,又有一段“公即位”的讨论:

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隐长而卑,其为尊卑也微,国人莫知。隐长又贤,诸大夫扳隐而立之。隐于是焉而辞立,则未知桓之将必得立也。且如桓立,则恐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故凡隐之立为桓立也。
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適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桓何以贵?母贵也。
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

这段话翻译过来,大致意思是说,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如果有嫡子,那么无论嫡子是否贤明,都只立嫡子中年龄最长的那一个;如果没有嫡子,立庶子,那么就不按照年龄来,而是按照母亲身份来隐公和恒公都不是嫡子,但是恒公的母亲地位要高于隐公,所以应该继位的是恒公,又因恒公年龄太小,所以才暂时让隐公继位。

因此,可以看出,虽然隐公为继室之子,但却并非嫡子

影视剧中的鲁隐公(图片均来自网络,侵权请删,下同)

不过这个规则在其后逐渐发生了变化,至少在晋代已经发生了变化,晋骠骑大将军温峤,相继有三妻,疑并为夫人,至唐代亦有明确规定,继室亦为正妻,据《唐会要》载:

修撰官太学博士韦公肃议曰,古者一娶九女,所以于庙无二嫡。自秦汉以下,不行此礼,遂有再娶之说,前娶后继,并是正嫡……

并且解释了春秋是声子虽为继室,但不称正妻的原因是因为她们本身的身份是妾,不同于以后的妻。虽有牵强之言,但继室为嫡妻却是明确规定,这样,继室为嫡妻,继室的儿子也自然就是嫡子。

继室所生子与元配所生子一样都可以称为嫡子的具体事例,如明代建文帝朱允炆与清代道光帝旻宁。

明代朱标元配常氏,生二子,长子早逝,次子为朱允熥,继室吕氏,生子朱允炆等,其中朱允炆序齿为次子、朱允熥为三子,按照继承顺序,最后仍以朱允炆继位,且朱元璋多次称其“朕嫡孙”。所以这一问题说明,在明代,元配和继室之子都是嫡子,在皇位继承上享有相同的权利,皇位继承顺序是按照年龄来排序,这样,同为嫡子的朱允炆在嫡长子去世的情况下,成为事实上的嫡长子。

建文帝

清代嘉庆皇帝元配喜塔腊氏,生嫡长子旻宁,继室钮祜禄氏,生第四子绵忻,嘉庆也称其为嫡子,“四阿哥系朕登极后皇后诞生之子”,无论在封爵还是在其他都是按照嫡子的待遇,不过最后继承皇位的仍然是嫡长子旻宁。

所以,在明清两代,元配与继室所生子均为嫡子,其继承顺序则是按照年龄进行排列。


楚邾


首先要说,不论是原配还是继室,孩子都是嫡子,都是嫡子啊!有时候继室的嫡子还能越过原配嫡子得到继承权。

其次,并不是所有的原配地位都高于继室,某说这个还不是原配被休的,不信,看某举例子。陈高宗以妻为妾另娶贵女那种就不说了,像曹家那种一贯的无视原配扶正小妾的也不提,找几个典型的例子来说。

原配以及嫡子全部神秘死亡的

西汉太宗文帝刘恒继位的前夕,他那没有留下姓名的原配和四个嫡子相继死亡,刘恒继位后直接立小妾窦氏的儿子刘启为太子,然后立窦氏为皇后,窦氏也从一个宫女到皇后再到皇太后,太皇太后,威风凛凛。

每当想起汉文帝原配的神秘死亡都细思极恐。

原配早死并不追封直接册立继室的

北齐世祖武成帝高湛,就是陆贞传奇被洗白的那个垃圾货色,在八岁的时候,身为长广公的高湛就迎娶五岁的柔然公主叱地连为妻,贺六浑这厮为了联姻真是什么都做的出来啊!让这么小的儿子都去卖身,柔然公主在十三岁的时候病死在晋阳。

北齐建立后,高湛封长广王,另娶胡氏为继室,这两口是史上比较知名的一对王八夫妻,相互公用一个情人和士开,还极其和睦的相处,高湛杀掉侄子自立以后,就立胡氏为皇后,早死的原配,谁还想的起来她是谁啊?

原配早死扶正陪嫁丫头的

南唐烈祖李昪,之前娶妻王小姐,王小姐有个陪嫁丫头宋福金,李昪在原配死后直接把生了庶长子的宋福金扶正,篡位建国后,就立宋福金为皇后,原配王氏就是一个追封一个顺妃而已。

宋福金从一个陪嫁的通房丫头,到皇后,再到太后,大概是历史上最威风的丫头了。

继配死了才想起册封原配

后周世宗郭荣,原配刘氏,和三个儿子一起被汉隐帝杀害,后周建国,太祖郭威追封自己的儿媳妇刘氏为彭城郡夫人,又另外为儿子郭荣聘娶符氏为继室,生子郭宗训。

显德元年正月,郭荣继位,立继室符氏为皇后,并没有追尊惨死的原配,直到显德三年符皇后薨,谥宣懿皇后。

显德四年四月,才追封原配刘氏为贞惠皇后。

看重继室的赵匡胤

赵匡胤的原配贺氏,为赵匡胤生了三子二女,贺氏死后,赵匡胤续娶王饶第三女为继室。

赵匡胤篡位后,正月称帝,八月就册封王氏为皇后,九月才追尊祖宗们,原配早忘到脑后头去,哪怕儿子德昭还活着呢,也没想到追封他亲妈。

直到建隆三年【962】四月,赵匡胤才追封原配贺氏为皇后,并没有谥号。

乾德元年【963】十二月,王皇后薨,次年【964】三月,赵匡胤一次性给原配继室一起追上谥号,一个孝惠,一个孝明。

他的侄子真宗赵恒也是有样学样,继位后先封继室为皇后,下个月才追册原配为后。

继室嫡子越过原配嫡子得到继承权

明朝第一位皇太子朱标同志,原配是功臣常遇春的女儿常氏,洪武四年嫁给朱标做太子妃,之后生下嫡长子朱雄英。

在常氏生了长子之后,朱标又纳吕氏,不知道是侧妃次妃还是什么,总之,在洪武十年吕氏生下庶长子朱允炆。

洪武十一年,常氏生下嫡次子朱允熥,大概得了月子病产后并发症啥的,反正是生了儿子未几就薨了。

朱标就把吕氏扶正,立为继妃,吕氏的儿子也升级为嫡子,常氏所生的嫡次子朱允熥就居于升级为嫡次子的庶长子朱允炆之下,在吕氏手下讨生活。

随后,在洪武十五年,太子朱标八岁的嫡长子朱雄英夭折,他的嫡亲弟弟原配常氏的二儿子朱允熥就被直接排除在继承人之外,继室吕氏之子朱允炆被朱元璋朱标父子视为嫡长子,再后来,吕氏又生了两个儿子,朱标五子她出其三。

洪武二十五年,朱标薨,朱允炆就被立为皇太孙,而身为原配嫡子的朱允熥已经没有啥存在感了。

小结

可见封建时代,什么原配继室,还是要看男人看重谁,看重谁,谁就尊贵,不看重你,你再原配又如何?什么继室在原配面前执妾礼,那大概是小言文看多了。

庶女做皇后的不要太多,古代人没有现代人想的那么忽视庶系,大青国早都亡了,却还有人在叫魂,哦,说错了,大青国才是最不重视嫡庶的了。

就是这样。

请大家多多支持猴格,觉得猴格写的还行的就赏个关注!点个赞吧!

觉得猴格写的有误的也请不吝赐教!谢谢!

咱们史料说话,谢绝以讹传讹。


猴格大人


什么是嫡子,其实正妻所生的所有儿子都可以称为“嫡子”,存在平妻时,平妻之子亦为“嫡子”,但地位略低于正妻之子。

庶子,则是指庶妻所生的儿子,所谓庶子其实不在于妻子是不是继室,而在于她本身的出身。

在古代一直有着嫡系跟旁系之分,嫡系往往就是可以在长辈过世之后直接获取家中礼仪的人。

像是如果正妻去世或者离婚,续娶的正妻叫做继室或者填房,继室生的儿子也叫嫡子,但是元配所生嫡子优先于继室所生嫡子,上一任正妻所生嫡子优先于下一任正妻所生嫡子。

但如果妻子不是嫡系,首先就很难成为正妻,哪怕只有她一个,名义上也是平妻或者妾,以预备正妻的出现,即便成为正妻,在礼法上生的孩子也是庶子。

但是如果一个妾是嫡系,生了儿子且被扶正成为正妻,又生了儿子,那么她成为正妻之后所生的儿子要优先于她做妾侍的时候所生的儿子。但同样称之为嫡子。


井夫子


继妻之子也是嫡子。

继妻(非扶正妻)也是明媒正娶的正妻,她的宗法地位虽然低于原配,但依旧是正妻,管家权力与原配在理论上并无区别。

当然,继妻儿子的宗祧、爵位继承权是低于原配所出的。其他比如财产分配权是相同的。也正因为如此,一般的大户女子是不愿意做续妻的,除非原配无子。


四川達州


只要是正室生的孩子,不管是嫡妻还是继室都是嫡子,哪怕是先进门的侧室生的孩子也没有继室生的孩子有优惠权和继承权,古代妾的地位非常低下不收尊重,生的孩子也没有正妻生的孩子有低位和身份。


芸豆开花了


继室是男人娶的第一个以外的妻子 这时候有两种情况 丧偶和离异 其中丧偶的叫做续弦 离异的就是再娶 古代会有这种情况

那么男人续弦和再娶的女子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妾室扶正 一种是娶新的女子 其中娶新的女子生下的男孩子是为嫡子 之前娶的妻子生的男孩子也是嫡子 这种不必多叙述

另一种是妾室扶正 那么这个妾之前生的男孩子还是庶子 扶正之后生的男孩子是嫡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