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失敗後,假如清政府死不投降,拒不賠款,結果將是怎樣?

用戶5547786683



當然是輸的比歷史上還要難看得多。


我看好多朋友說甲午戰爭時日本國力並不強,這種認識大錯特錯。


事實上經過明治維新,在甲午戰爭爆發前日本在年收入上已經和大清國相差無幾,在社會資源汲取能力上,引入近代化金融工具的日本在汲取社會資源方面遠遠超過大清的。


這裡大家一定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從社會層面講,大清社會淤積的財富比日本多得多;但是大清朝廷所能利用和汲取的社會財富、資源比明治維新後的日本政府要差遠了。


假設當時華夏社會綜合實力是1000,那麼清朝最多能利用50;日本社會綜合實力雖然只有200,但是日本通過明治維新可以利用100。


所以,甲午戰爭並不是1000VS200,而是50vs100。


下面我就舉一些清朝和日本具體財政收入數字來說明。


根據《光緒會計表》所提供的官方統計資料來計算,光緒17年,也就是1891年,清朝朝廷全年收入入8698.48萬兩;然而從光緒元年到光緒20年,北洋海軍軍費年均130萬兩左右,總計2302.2422萬兩,佔清朝整個政收入的比例大約在1.6%左右。


而我們根據日方資料統計,1884至1888年間,日本政府年均財政總收入已經達到了8300萬日元;在甲午開戰前的1889-1893年,日本政府年均總收入超過1億日元。按當時日元與清朝庫平銀的比價1.4:1計算,日本政府年均收入已經達到7000萬兩白銀,已經十分接近於當時清朝。


也就是說總面積和四川省類似的日本,在甲午戰爭前,政府年收入已經和擁有龐大領土的清朝接近了。


更為懸殊的是清朝和日本的軍費開支,上面我們提到了,在長達20年時間裡,北洋海軍軍費佔清朝財政收入不足2%,就算翻倍,也不過4%。



而日本從明治維新以來,軍費佔比越來越高,從1870年開始,日本軍費開支達到日本全年財政收入的15%左右,到了甲午戰爭前,軍費開支已經上漲到30%。


如果換算成白銀,也就是從1870年開始,日本軍費開支常年超過650萬兩白銀,對比一下北洋海軍可憐的130萬兩白銀,誰強誰弱不言自明。


另外,最為關鍵的是清朝的淮軍和北洋海軍本質上還是團練性質的中世紀武裝,我們先不討論中世紀武裝和近代軍隊戰鬥力孰強孰弱,我們只討論一點,沒有被民族主義武裝起來的中世紀團練武裝靠什麼激發戰鬥力呢?


左宗棠光輝的西征給出了答案,靠錢。


左宗棠平叛+西征一共花了清朝9000萬兩白銀,其中根據學者統計,超過75%花在了軍餉上。左宗棠的勝利是用白銀堆砌出來的,一點兒也不誇張。


而甲午戰爭,大清在戰爭期間一共募集了多少軍費呢?


根據統計,清朝借外債+對內搜刮,一共用於甲午戰爭經費為4465萬兩,而與此同時,日本為甲午戰爭準備了多少軍費呢?


按照日方史料,日本在戰前一共籌集了2.5億日元的戰爭經費,實際花費為2億日元,按照兌換比例,日本一共為甲午戰爭支出了1.4億兩白銀。是清朝實際支出的3.5倍。



最要命的是清朝當時根本不知道近代財政金融體系為何物,軍費籌集除了對內徹底搜刮外,只有接外債一條路,根本不知道發行國家債券為何物。而甲午戰爭中後期,用當時海關負責人英國人赫德的說法,隨著清朝在戰場上的頹勢,歐洲根本沒有哪個國家願意借錢給清朝。


而外債已經佔清朝全部戰爭經費的60%!


而清朝對手日本,在甲午戰爭期間並沒有借一分錢的外債,注意,日本在甲午戰爭期間沒有對外發行過債券,也沒有對外借款,所有戰爭經費都是日本在國內自籌的。


從這個角度講,如果甲午戰爭繼續,先不說其他,清朝在財政上肯定徹底崩潰,而對外也找不到願意借錢的國家;而日本即使花光2.5億日元的預算,實在不行還可以繼續借外債。


千萬別忘記拿破崙曾經說過,戰爭勝利的三大要素:金錢!金錢!金錢!


克羅採和春天


電視劇《走進共和》裡面李鴻章和伊藤博文的對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這個問題。臺詞原文我不記得了,大概意思是,馬關條約談判兩邊爭執不下。

李鴻章表示:既然談不攏那就繼續等,我大清地大物博,等得起,大不了你讓日本的軍隊打進山海關,大清國還有許許多多的好地方,你們都想要那就派兵一塊一塊奪去吧。

伊藤博文回答:你李中堂等得起,你的皇帝、皇太后等得起嗎?

李鴻章默然無言,中國可以遷都、堅持抗戰到底,唐朝皇帝多次被打出長安城也沒事啊。但是大清經不起遷都,已經爛入骨髓的清廷經不起這樣一番折騰。遷都抗戰的結局很可能是敵人打退了,但是遍地揭竿而起全國失控,再也別想回去北京城了。


冰塊151015732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很簡單,圓明園還要再被燒一次。

當時日軍一路佔領山東,一路佔領營口。

山東的尚且不談,佔領營口、盤錦的日軍,距離北京城只有500多公里。

試問日軍繼續南下,清政府靠什麼去擋?

連老湘軍都用上了。

僅十天時間,清朝百餘營六萬多大軍便從遼河東岸全線潰退。

唯一隻能依靠列強出兵來制止了。

當時清政府求和的第一個要求,就是希望日軍停止繼續進攻。

自然,當時日軍並沒有一口吃掉中國的實力,也不可能持久佔領北京城。

但是,我就賴著不走,你能把我怎麼樣?

贖遼費就要白銀3000萬,那麼贖回北京城和紫禁城,要多少錢?

你不給錢,行,把你紫禁城的珠寶玉器古董全部搶走,就像當時對待圓明園一樣,甚至祖宗牌位都給你端走,看你怎麼辦。

當時清政府是奴役老百姓的政府,沒有發動人民戰爭的條件,持久戰絕對沒法打下去。

所以,死不投降,拒不賠款,最終說不定連江山都丟了。


薩沙


實際上當年大清帝國甲午失敗 當時朝廷得知日本提出獅子大開口的議和條件,朝野上下一片譁然。湘軍將領宋慶 湖廣總督張之洞等人都不肯議和提出 “遷都再戰”這一說法。朝廷最終沒有同意為何呢?

再戰的前提是要遷都 ,此時日軍分兩路進攻中國一路過鴨綠江延吉林奉天南下,一路山東半島榮成登陸北上京津 ,北京危在旦夕,要再戰皇上皇太后馬上撤離 慈禧首先不肯,上次英法聯軍進北京火燒圓明園 皇上逃到承德避暑山莊她記憶猶新。說什麼也不肯再次出逃。

就算在戰選誰出任主帥呢?李鴻章是敗軍之將當然不能,全國有能力有資力統率全國兵力與日冦決戰的人還真沒有 ,聶士成能打可資歷不夠,劉銘傳先前因臺灣問題被朝廷撒職 心中不痛快屢次拒絕朝廷徵召 ,名將劉錦棠 到是願意為國效力可身體不行 不久病死。

日本國力當時己耗盡力了 可是當時大清帝國更困難,從當時國力來看已經初步現代化的日本帝國強於封建的大清帝國。日本經明治維新已經建立現代國家體系 包括一切現代的政治 軍事 經濟和工業體系 如全國軍隊由天皇統率 設立戰時大本營統一指揮 軍費開支列入國家預算 殖產興業 庶政付之公議等等。

大清還是封建體制 從政治到軍事到各項事業,湘淮軍各人管各人的,李鴻章只能管自己的淮軍,指揮體系混亂 慌報軍情 軍費籌措混亂等等,大清沒這個底氣再戰,再戰的結果也許更糟呢?大清賭不起了。






陳哥論史


由於日本國力有限,只能尋求速戰中的短期勝利。若論持久戰,日本必敗。

雖然在軍力方面,日本強於大清。但國力則是日本處於劣勢,最突出地方便是兵力不足。甲午戰爭期間,日本動員兵力24萬,其中派往中國和朝鮮佔到17萬,如果繼續作戰,日本將陷入嚴重的兵力不足。

伊藤博文和李鴻章在談判時,曾叫囂道:如果談判破裂,大清的全權大臣一旦離開此地,能否安然進出北京城門都很難保證。

如果日軍進攻北京,其必然放棄山東或者遼東,或者兩者均放棄。甲午戰爭中,日軍進攻牛莊一帶時,張錫鑾率軍收復寬甸、長甸、金廠,日軍被迫退守九連城,正所謂“自是寬甸境內肅清,倭人阻河為守,璦水以東無倭人蹤跡”,張錫鑾率軍之所以能擊潰日軍,正是日軍兵力的不足。

如果清政府拒絕與日本講和,做好持久戰的準備,不僅日本耗不起,西方列強也必然會干涉。但是日本等不起,慈禧太后更等不起。

日俄戰爭結束後,日本原本打算向俄國要一大筆戰爭賠償,但沙皇尼古拉二世表示:錢是沒有,大不了再打一戰。沙俄國力強於日本,耗得起,日本則耗不起,只得見好就收。


五味社


看了網友的評論,認為都有一定道理,但還不全面,現在我來說兩句:

當時日本國力並不強,如果中國進行全國總動員,堅決打下去,很有可能的結果是:戰爭持久化,日本侵佔中國一大片土地(包括北京),"以戰養戰“,清朝遷都西安,長期抵抗,就如後來的八年抗戰一樣。但清政府不敢!為什麼不敢?是怕人民起義?不是!鴉片戰爭打了三年,也沒有發生大規模起義,何況當時發捻都已平定,國內不存在大暴動的火星。真正的原因是什麼呢?請看歷史:

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沙俄乘虛而入,割佔了外東北大片土地;

陝甘回亂吋,沙俄又割佔了伊犁;

中法戰爭時,日本又在朝鮮鬧事。

看到了吧?中國當時的局勢是危急萬分,以四個字來形容,就是:群狼環視!要是對日戰事久拖不決,其他列強又來背後捅刀怎麼辦?這正是馮子材在鎮南關得勝後,清中央卻急於籤和約的原因!當時清軍還在越南暫佔優勢,日本卻已在朝鮮搞小動作了;現在對日戰事失利,若長久打下去,列強乘火打劫,損失豈不更大?因此清政府寧願割地賠款,也不敢再打下去了。


阿斌270202161


甲午戰爭失敗後,假如清政府死不投降,拒不賠款,那麼清朝會被繼續胖揍海扁,打得清政府主動投降為止,進而再獲得更多的利益。甲午戰爭是清朝與日本之間的一場戰爭,可謂是日本的崛起之戰!如果清政府繼續打下去,那麼日本全傾全國之力與清政府相戰,日本有這個毅力,但是清政府沒有亮劍必勝的勇氣。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如果清朝上下團結一致,有敢打必勝的勇氣,那完全可以拖跨日本!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王國求救於清政府,日本則派兵進入朝鮮,意圖先佔領朝鮮再侵略中國。清政府派兵進入朝鮮平定東學黨起義,日本亦派兵進駐朝鮮,最終日本向清軍發動進攻,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軍先後投入63萬大軍,日軍則投入24萬大軍侵略中朝兩國,此戰清軍戰死3.15萬餘人,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日軍則僅僅戰死一千人有餘,受傷一萬兩千餘人。清政府迫於日軍強大的戰力,選擇割地賠款議和,雙方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清政府承認日本對朝鮮的佔領,割遼東半島、臺灣群島給日本,賠日本軍費白銀兩億兩,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四地為通商口岸給日本。

清政府中的慈禧太后、李鴻章等人在戰前就不願意打仗,慈禧太后要過六十大壽,李鴻章則為了保存淮軍、北洋艦隊的實力。光緒帝等人雖然不願意議和,但是清政府實權都在慈禧太后、李鴻章等人手中,要再戰談和容易呢?清軍中雖然有丁汝昌、鄧世昌這樣的愛國將領,但是大部分將領都貪生怕死,畏敵如虎,且不懂新式戰法,故再打下去清政府只會輸得更慘。當時的清朝八旗兵、綠營兵基本沒有戰鬥力,只有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有戰鬥力,不過淮軍是李鴻章的私人部隊,豈能在戰爭中拼光?因此再打下去也沒有可戰之兵!

日本從1868年開始明治維新,且推行脫亞入歐的國策,經過二十多年的全力發展,日本已經是一個資本主義現代化國家,工業基礎雄厚,戰鬥力強!日本是一個島國,資源十分有限,因此要擴張只有侵略中國,而當時的中國雖然絕對實力強於日本,但是制度落後,外強中乾,實在不是日本的對手。日本的大陸政策是:第一步攻佔臺灣,第二步吞併朝鮮,第三步進軍滿蒙,第四步滅亡中國,第五步征服亞洲,稱霸世界。因此如果清政府再戰的話,日本有決心傾全國之力攻擊清朝,實現他大陸政策的前三步。

清朝就好比一隻肥豬,西方列強都想瓜分中國,因此日本攻擊清朝時列強皆旁觀。如果日本全力侵略清朝,其它國家可能會干涉日本;但是清朝要擊退日本,不割地賠錢的話,列國必然不會支持清朝。因此清政府要再打下去的話,只能依靠自己,靠別人是一點指望都沒有的,甚至可能引狼入室。清朝如果有俄國那般強大,自然可以不賠款,遺憾的是清朝實力遠遠不及俄國!


大秦鐵鷹劍士


最近悟空上關於這種問題很多呀,比如“鴉片戰爭清朝死不投降會怎樣?”“庚子國變清朝死不投降會怎樣”這類問題,其實都是大家痛恨於清朝太慫,太沒骨氣了。

但我要告訴大家一個殘酷的現實——不投降的結果,就是死。中國也許不會死,但清朝死定了。

所以站在清朝統治者的角度,肯定得投降。

為什麼清朝不投降就死定了呢?清朝一千三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難道日本有能力鯨吞整個清朝?

當然是不可能的,別說甲午戰爭時候的日本,就是抗戰時候的日本,也根本吞不下中國。別說吞下整個中國,半個中國就把日本人噎死了。

但是清朝如果反抗到底,一定會滅亡,滅亡的力量不來自於日本,而來自於國內。

要知道,對於清朝的統治者來說,軍隊的首要任務是什麼?是抵禦外辱嗎?

錯,是鎮壓國內。

割多少地賠多少錢都不重要,反正又不是割皇帝的肉。清朝統治者的底線是——能保證自己在國內的統治地位。

在外部戰爭中死扛到底的後果,這是有先例的。

先例就是所謂最有骨氣的明朝。

從朱元璋立國開始,明朝就確定了基本國策——不稱臣,不納貢,不和親,不談判。

對於外部敵對勢力,北方的遊牧民族,明朝就一個字:打!

但是這個政策雖然聽起來很硬氣,實際上並不明智。事實上,明朝也的確是亡於這個政策。

明朝走到了崇禎年間,國內的經濟和資源已經捉襟見肘。正趕在這個時候,陝西又鬧起了李自成等農民軍。內地的官軍不能用,崇禎帝就派關外打後金的關寧軍回國剿匪。

可是每當關寧軍打農民軍初見成效的時候,八旗兵就進關了。

於是,剿滅農民軍的這夥人,就再去調過去打後金軍。兩個戰場來回跑,疲於奔命。

剿匪的人走了,李自成等人死而復生。在崇禎近二十年的統治時間裡,李自成每次絕處逢生,都要感謝八旗兵進關。





明朝政府,則在一窮二白的財政困境下,還要維持兩個戰場。遼東面對後金的戰場不能怠慢,大量的金錢投向了對後金軍的戰爭,而國內剿匪的官軍連軍餉都發不出來,一來二去,國內的起義軍勢力越來越大。

到了崇禎十三年,遼東形勢緊張。崇禎帝孤注一擲,命令督師洪承疇帶領明朝全部的從各處抽調的十三萬精兵,出擊錦州,與清朝決戰。

這一仗打了兩年,每個月要消耗超過五十萬兩銀子的軍餉,這個錢是崇禎從牙縫裡擠出來的。到了崇禎十五年,關外明軍終於全軍覆沒,洪承疇、祖大壽投降清朝。

完了。

兩年後,崇禎十七年,李自成在擊敗陝西的孫傳庭以後,明朝政府再也拿不出任何一支軍隊來抵抗李自成了。大同、宣府和北京的精銳全都死在了遼東,國庫被松錦之戰花的一乾二淨。李自成不費吹灰之力就滅亡了明朝。

這就是清朝的前車之鑑。

甲午戰爭結束之前,李鴻章的淮軍已經接近於全軍覆沒了,海軍全部被滅,陸軍元氣大傷,日本人從朝鮮一路打到了遼東。

如果清朝繼續跟日本血拼的話,也是可以接著打下去的。但是國內呢?

清朝國內,在甲午戰爭之前,有太平天國、捻軍和陝甘回亂,在甲午戰爭之後,有義和團和辛亥革命。

不要忘了,義和團剛剛鬧起來的時候,是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的,後來是因為官軍勢力大,才改為“扶清滅洋”的。

如果清朝的精銳拼光了,將來拿什麼鎮壓國內的力量呢?

五年以後,庚子國變,八國聯軍進北京之前,清朝的地方大員跟洋人簽訂了互不侵犯的“東南互保”協議。清朝政府明知道地方大員不老實,也只能乾瞪眼。十幾年後的辛亥革命,這些半獨立的地方大員們很快脫離了清朝。

為什麼清朝政府只能乾瞪眼?因為清政府所能依賴的武衛軍已經被八國聯軍消滅了。八國聯軍走以後,清政府既彈壓不了封疆大吏,也鎮壓不住革命黨。

唐朝也是在黃巢大起義中,禁軍被黃巢消滅,中央政府的威信才蕩然無存的。

如果清朝跟日本死磕,日本會很順利的攻佔北京。而清政府在離開北京之後,中國是否還是他們說了算,就很難說了。這才是清朝近代史中不斷地簽訂各種屈辱條約的原因。


小約翰


我是軍事妹子,其實清政府真要魚死網破,日本還真沒什麼辦法,但為了所謂的“大清基業”等等,被打怕了的清政府只能割地賠款求和。

甲午戰爭失敗後,假如清政府仍然負隅頑抗並且對日本的賠款事項隻字不聞的情況下,那這場戰爭最後的失敗者肯定是日本。甲午戰爭的轉折點很多人都以為是大東溝海戰,然而在大東溝海戰結束以後,北洋水師還擁有相當數量的主力艦仍然有戰鬥力,所以甲午戰爭真正的轉折點應該是定遠號被重創和來遠號的沉沒。

圖為被重創的定遠號鐵甲艦

而在定遠號被重創前的前一天,東京米市就發生了十分嚴重的搶奪事件,因為戰爭已經進行五個月的日本在財政和供應上早已透支,進入中國遼東半島的日本師團甚至因為沒有糧食供給只能一邊行進一邊搜刮糧食,而財政透支的這一點從李鴻章中槍後日本用減少一億兩白銀為籌碼來使李鴻章簽字畫押也可以看出日本的財政透支要比想象中的要嚴重很多。

圖為正在簽署馬關條約的日清雙方

而當時清政府正值黃河決堤,糧食大多被調集到關內使用。在關外的日本軍隊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靠搜刮糧食來跨過山海關了,所以假如戰爭再拖1個月,或者李鴻章毅然決然的選擇回國療傷,最終戰爭的結果可能都大不相同,甚至會使得急於結束戰爭的日本開出無要求和談的條件。

圖為英國海軍遠東艦隊旗艦蠻橫號裝甲巡洋艦

而假如日本嘗試用海軍封鎖中國來迫使中國更是滑稽之談,當時中國的海上運輸多英國東印度公司所承包,難道要讓日本海軍去攔截英國的商船?要知道,英國遠東艦隊只要派出三艘裝甲巡洋艦就可以摧毀日本當時的聯合艦隊,所以從海上封鎖中國迫使中國和談的情況是根本不存在的,不管怎麼封鎖由英國主導的中國海上交易任然沒人敢去打斷,所以只要清政府在談判桌上用時間拖,日本很快就會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並且和清政府和談。


軍事新觀察


冷兵器對大炮,沒有勝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