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失败后,假如清政府死不投降,拒不赔款,结果将是怎样?

用户5547786683



当然是输的比历史上还要难看得多。


我看好多朋友说甲午战争时日本国力并不强,这种认识大错特错。


事实上经过明治维新,在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在年收入上已经和大清国相差无几,在社会资源汲取能力上,引入近代化金融工具的日本在汲取社会资源方面远远超过大清的。


这里大家一定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从社会层面讲,大清社会淤积的财富比日本多得多;但是大清朝廷所能利用和汲取的社会财富、资源比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政府要差远了。


假设当时华夏社会综合实力是1000,那么清朝最多能利用50;日本社会综合实力虽然只有200,但是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可以利用100。


所以,甲午战争并不是1000VS200,而是50vs100。


下面我就举一些清朝和日本具体财政收入数字来说明。


根据《光绪会计表》所提供的官方统计资料来计算,光绪17年,也就是1891年,清朝朝廷全年收入入8698.48万两;然而从光绪元年到光绪20年,北洋海军军费年均130万两左右,总计2302.2422万两,占清朝整个政收入的比例大约在1.6%左右。


而我们根据日方资料统计,1884至1888年间,日本政府年均财政总收入已经达到了8300万日元;在甲午开战前的1889-1893年,日本政府年均总收入超过1亿日元。按当时日元与清朝库平银的比价1.4:1计算,日本政府年均收入已经达到7000万两白银,已经十分接近于当时清朝。


也就是说总面积和四川省类似的日本,在甲午战争前,政府年收入已经和拥有庞大领土的清朝接近了。


更为悬殊的是清朝和日本的军费开支,上面我们提到了,在长达20年时间里,北洋海军军费占清朝财政收入不足2%,就算翻倍,也不过4%。



而日本从明治维新以来,军费占比越来越高,从1870年开始,日本军费开支达到日本全年财政收入的15%左右,到了甲午战争前,军费开支已经上涨到30%。


如果换算成白银,也就是从1870年开始,日本军费开支常年超过650万两白银,对比一下北洋海军可怜的130万两白银,谁强谁弱不言自明。


另外,最为关键的是清朝的淮军和北洋海军本质上还是团练性质的中世纪武装,我们先不讨论中世纪武装和近代军队战斗力孰强孰弱,我们只讨论一点,没有被民族主义武装起来的中世纪团练武装靠什么激发战斗力呢?


左宗棠光辉的西征给出了答案,靠钱。


左宗棠平叛+西征一共花了清朝9000万两白银,其中根据学者统计,超过75%花在了军饷上。左宗棠的胜利是用白银堆砌出来的,一点儿也不夸张。


而甲午战争,大清在战争期间一共募集了多少军费呢?


根据统计,清朝借外债+对内搜刮,一共用于甲午战争经费为4465万两,而与此同时,日本为甲午战争准备了多少军费呢?


按照日方史料,日本在战前一共筹集了2.5亿日元的战争经费,实际花费为2亿日元,按照兑换比例,日本一共为甲午战争支出了1.4亿两白银。是清朝实际支出的3.5倍。



最要命的是清朝当时根本不知道近代财政金融体系为何物,军费筹集除了对内彻底搜刮外,只有接外债一条路,根本不知道发行国家债券为何物。而甲午战争中后期,用当时海关负责人英国人赫德的说法,随着清朝在战场上的颓势,欧洲根本没有哪个国家愿意借钱给清朝。


而外债已经占清朝全部战争经费的60%!


而清朝对手日本,在甲午战争期间并没有借一分钱的外债,注意,日本在甲午战争期间没有对外发行过债券,也没有对外借款,所有战争经费都是日本在国内自筹的。


从这个角度讲,如果甲午战争继续,先不说其他,清朝在财政上肯定彻底崩溃,而对外也找不到愿意借钱的国家;而日本即使花光2.5亿日元的预算,实在不行还可以继续借外债。


千万别忘记拿破仑曾经说过,战争胜利的三大要素:金钱!金钱!金钱!


克罗采和春天


电视剧《走进共和》里面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的对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个问题。台词原文我不记得了,大概意思是,马关条约谈判两边争执不下。

李鸿章表示:既然谈不拢那就继续等,我大清地大物博,等得起,大不了你让日本的军队打进山海关,大清国还有许许多多的好地方,你们都想要那就派兵一块一块夺去吧。

伊藤博文回答:你李中堂等得起,你的皇帝、皇太后等得起吗?

李鸿章默然无言,中国可以迁都、坚持抗战到底,唐朝皇帝多次被打出长安城也没事啊。但是大清经不起迁都,已经烂入骨髓的清廷经不起这样一番折腾。迁都抗战的结局很可能是敌人打退了,但是遍地揭竿而起全国失控,再也别想回去北京城了。


冰块151015732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很简单,圆明园还要再被烧一次。

当时日军一路占领山东,一路占领营口。

山东的尚且不谈,占领营口、盘锦的日军,距离北京城只有500多公里。

试问日军继续南下,清政府靠什么去挡?

连老湘军都用上了。

仅十天时间,清朝百余营六万多大军便从辽河东岸全线溃退。

唯一只能依靠列强出兵来制止了。

当时清政府求和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希望日军停止继续进攻。

自然,当时日军并没有一口吃掉中国的实力,也不可能持久占领北京城。

但是,我就赖着不走,你能把我怎么样?

赎辽费就要白银3000万,那么赎回北京城和紫禁城,要多少钱?

你不给钱,行,把你紫禁城的珠宝玉器古董全部抢走,就像当时对待圆明园一样,甚至祖宗牌位都给你端走,看你怎么办。

当时清政府是奴役老百姓的政府,没有发动人民战争的条件,持久战绝对没法打下去。

所以,死不投降,拒不赔款,最终说不定连江山都丢了。


萨沙


实际上当年大清帝国甲午失败 当时朝廷得知日本提出狮子大开口的议和条件,朝野上下一片哗然。湘军将领宋庆 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人都不肯议和提出 “迁都再战”这一说法。朝廷最终没有同意为何呢?

再战的前提是要迁都 ,此时日军分两路进攻中国一路过鸭绿江延吉林奉天南下,一路山东半岛荣成登陆北上京津 ,北京危在旦夕,要再战皇上皇太后马上撤离 慈禧首先不肯,上次英法联军进北京火烧圆明园 皇上逃到承德避暑山庄她记忆犹新。说什么也不肯再次出逃。

就算在战选谁出任主帅呢?李鸿章是败军之将当然不能,全国有能力有资力统率全国兵力与日冦决战的人还真没有 ,聂士成能打可资历不够,刘铭传先前因台湾问题被朝廷撒职 心中不痛快屡次拒绝朝廷征召 ,名将刘锦棠 到是愿意为国效力可身体不行 不久病死。

日本国力当时己耗尽力了 可是当时大清帝国更困难,从当时国力来看已经初步现代化的日本帝国强于封建的大清帝国。日本经明治维新已经建立现代国家体系 包括一切现代的政治 军事 经济和工业体系 如全国军队由天皇统率 设立战时大本营统一指挥 军费开支列入国家预算 殖产兴业 庶政付之公议等等。

大清还是封建体制 从政治到军事到各项事业,湘淮军各人管各人的,李鸿章只能管自己的淮军,指挥体系混乱 慌报军情 军费筹措混乱等等,大清没这个底气再战,再战的结果也许更糟呢?大清赌不起了。






陈哥论史


由于日本国力有限,只能寻求速战中的短期胜利。若论持久战,日本必败。

虽然在军力方面,日本强于大清。但国力则是日本处于劣势,最突出地方便是兵力不足。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动员兵力24万,其中派往中国和朝鲜占到17万,如果继续作战,日本将陷入严重的兵力不足。

伊藤博文和李鸿章在谈判时,曾叫嚣道:如果谈判破裂,大清的全权大臣一旦离开此地,能否安然进出北京城门都很难保证。

如果日军进攻北京,其必然放弃山东或者辽东,或者两者均放弃。甲午战争中,日军进攻牛庄一带时,张锡銮率军收复宽甸、长甸、金厂,日军被迫退守九连城,正所谓“自是宽甸境内肃清,倭人阻河为守,瑷水以东无倭人踪迹”,张锡銮率军之所以能击溃日军,正是日军兵力的不足。

如果清政府拒绝与日本讲和,做好持久战的准备,不仅日本耗不起,西方列强也必然会干涉。但是日本等不起,慈禧太后更等不起。

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原本打算向俄国要一大笔战争赔偿,但沙皇尼古拉二世表示:钱是没有,大不了再打一战。沙俄国力强于日本,耗得起,日本则耗不起,只得见好就收。


五味社


看了网友的评论,认为都有一定道理,但还不全面,现在我来说两句:

当时日本国力并不强,如果中国进行全国总动员,坚决打下去,很有可能的结果是:战争持久化,日本侵占中国一大片土地(包括北京),"以战养战“,清朝迁都西安,长期抵抗,就如后来的八年抗战一样。但清政府不敢!为什么不敢?是怕人民起义?不是!鸦片战争打了三年,也没有发生大规模起义,何況当时发捻都已平定,国内不存在大暴动的火星。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请看历史: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沙俄乘虚而入,割占了外东北大片土地;

陕甘回乱吋,沙俄又割占了伊犁;

中法战争时,日本又在朝鲜闹事。

看到了吧?中国当时的局势是危急万分,以四个字来形容,就是:群狼环视!要是对日战事久拖不决,其他列强又来背后捅刀怎么办?这正是冯子材在镇南关得胜后,清中央却急于签和约的原因!当时清军还在越南暂占优势,日本却已在朝鲜搞小动作了;现在对日战事失利,若长久打下去,列强乘火打劫,损失岂不更大?因此清政府宁愿割地赔款,也不敢再打下去了。


阿斌270202161


甲午战争失败后,假如清政府死不投降,拒不赔款,那么清朝会被继续胖揍海扁,打得清政府主动投降为止,进而再获得更多的利益。甲午战争是清朝与日本之间的一场战争,可谓是日本的崛起之战!如果清政府继续打下去,那么日本全倾全国之力与清政府相战,日本有这个毅力,但是清政府没有亮剑必胜的勇气。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如果清朝上下团结一致,有敢打必胜的勇气,那完全可以拖跨日本!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王国求救于清政府,日本则派兵进入朝鲜,意图先占领朝鲜再侵略中国。清政府派兵进入朝鲜平定东学党起义,日本亦派兵进驻朝鲜,最终日本向清军发动进攻,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军先后投入63万大军,日军则投入24万大军侵略中朝两国,此战清军战死3.15万余人,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日军则仅仅战死一千人有余,受伤一万两千余人。清政府迫于日军强大的战力,选择割地赔款议和,双方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清政府承认日本对朝鲜的占领,割辽东半岛、台湾群岛给日本,赔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地为通商口岸给日本。

清政府中的慈禧太后、李鸿章等人在战前就不愿意打仗,慈禧太后要过六十大寿,李鸿章则为了保存淮军、北洋舰队的实力。光绪帝等人虽然不愿意议和,但是清政府实权都在慈禧太后、李鸿章等人手中,要再战谈和容易呢?清军中虽然有丁汝昌、邓世昌这样的爱国将领,但是大部分将领都贪生怕死,畏敌如虎,且不懂新式战法,故再打下去清政府只会输得更惨。当时的清朝八旗兵、绿营兵基本没有战斗力,只有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有战斗力,不过淮军是李鸿章的私人部队,岂能在战争中拼光?因此再打下去也没有可战之兵!

日本从1868年开始明治维新,且推行脱亚入欧的国策,经过二十多年的全力发展,日本已经是一个资本主义现代化国家,工业基础雄厚,战斗力强!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十分有限,因此要扩张只有侵略中国,而当时的中国虽然绝对实力强于日本,但是制度落后,外强中干,实在不是日本的对手。日本的大陆政策是:第一步攻占台湾,第二步吞并朝鲜,第三步进军满蒙,第四步灭亡中国,第五步征服亚洲,称霸世界。因此如果清政府再战的话,日本有决心倾全国之力攻击清朝,实现他大陆政策的前三步。

清朝就好比一只肥猪,西方列强都想瓜分中国,因此日本攻击清朝时列强皆旁观。如果日本全力侵略清朝,其它国家可能会干涉日本;但是清朝要击退日本,不割地赔钱的话,列国必然不会支持清朝。因此清政府要再打下去的话,只能依靠自己,靠别人是一点指望都没有的,甚至可能引狼入室。清朝如果有俄国那般强大,自然可以不赔款,遗憾的是清朝实力远远不及俄国!


大秦铁鹰剑士


最近悟空上关于这种问题很多呀,比如“鸦片战争清朝死不投降会怎样?”“庚子国变清朝死不投降会怎样”这类问题,其实都是大家痛恨于清朝太怂,太没骨气了。

但我要告诉大家一个残酷的现实——不投降的结果,就是死。中国也许不会死,但清朝死定了。

所以站在清朝统治者的角度,肯定得投降。

为什么清朝不投降就死定了呢?清朝一千三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难道日本有能力鲸吞整个清朝?

当然是不可能的,别说甲午战争时候的日本,就是抗战时候的日本,也根本吞不下中国。别说吞下整个中国,半个中国就把日本人噎死了。

但是清朝如果反抗到底,一定会灭亡,灭亡的力量不来自于日本,而来自于国内。

要知道,对于清朝的统治者来说,军队的首要任务是什么?是抵御外辱吗?

错,是镇压国内。

割多少地赔多少钱都不重要,反正又不是割皇帝的肉。清朝统治者的底线是——能保证自己在国内的统治地位。

在外部战争中死扛到底的后果,这是有先例的。

先例就是所谓最有骨气的明朝。

从朱元璋立国开始,明朝就确定了基本国策——不称臣,不纳贡,不和亲,不谈判。

对于外部敌对势力,北方的游牧民族,明朝就一个字:打!

但是这个政策虽然听起来很硬气,实际上并不明智。事实上,明朝也的确是亡于这个政策。

明朝走到了崇祯年间,国内的经济和资源已经捉襟见肘。正赶在这个时候,陕西又闹起了李自成等农民军。内地的官军不能用,崇祯帝就派关外打后金的关宁军回国剿匪。

可是每当关宁军打农民军初见成效的时候,八旗兵就进关了。

于是,剿灭农民军的这伙人,就再去调过去打后金军。两个战场来回跑,疲于奔命。

剿匪的人走了,李自成等人死而复生。在崇祯近二十年的统治时间里,李自成每次绝处逢生,都要感谢八旗兵进关。





明朝政府,则在一穷二白的财政困境下,还要维持两个战场。辽东面对后金的战场不能怠慢,大量的金钱投向了对后金军的战争,而国内剿匪的官军连军饷都发不出来,一来二去,国内的起义军势力越来越大。

到了崇祯十三年,辽东形势紧张。崇祯帝孤注一掷,命令督师洪承畴带领明朝全部的从各处抽调的十三万精兵,出击锦州,与清朝决战。

这一仗打了两年,每个月要消耗超过五十万两银子的军饷,这个钱是崇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到了崇祯十五年,关外明军终于全军覆没,洪承畴、祖大寿投降清朝。

完了。

两年后,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在击败陕西的孙传庭以后,明朝政府再也拿不出任何一支军队来抵抗李自成了。大同、宣府和北京的精锐全都死在了辽东,国库被松锦之战花的一干二净。李自成不费吹灰之力就灭亡了明朝。

这就是清朝的前车之鉴。

甲午战争结束之前,李鸿章的淮军已经接近于全军覆没了,海军全部被灭,陆军元气大伤,日本人从朝鲜一路打到了辽东。

如果清朝继续跟日本血拼的话,也是可以接着打下去的。但是国内呢?

清朝国内,在甲午战争之前,有太平天国、捻军和陕甘回乱,在甲午战争之后,有义和团和辛亥革命。

不要忘了,义和团刚刚闹起来的时候,是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的,后来是因为官军势力大,才改为“扶清灭洋”的。

如果清朝的精锐拼光了,将来拿什么镇压国内的力量呢?

五年以后,庚子国变,八国联军进北京之前,清朝的地方大员跟洋人签订了互不侵犯的“东南互保”协议。清朝政府明知道地方大员不老实,也只能干瞪眼。十几年后的辛亥革命,这些半独立的地方大员们很快脱离了清朝。

为什么清朝政府只能干瞪眼?因为清政府所能依赖的武卫军已经被八国联军消灭了。八国联军走以后,清政府既弹压不了封疆大吏,也镇压不住革命党。

唐朝也是在黄巢大起义中,禁军被黄巢消灭,中央政府的威信才荡然无存的。

如果清朝跟日本死磕,日本会很顺利的攻占北京。而清政府在离开北京之后,中国是否还是他们说了算,就很难说了。这才是清朝近代史中不断地签订各种屈辱条约的原因。


小约翰


我是军事妹子,其实清政府真要鱼死网破,日本还真没什么办法,但为了所谓的“大清基业”等等,被打怕了的清政府只能割地赔款求和。

甲午战争失败后,假如清政府仍然负隅顽抗并且对日本的赔款事项只字不闻的情况下,那这场战争最后的失败者肯定是日本。甲午战争的转折点很多人都以为是大东沟海战,然而在大东沟海战结束以后,北洋水师还拥有相当数量的主力舰仍然有战斗力,所以甲午战争真正的转折点应该是定远号被重创和来远号的沉没。

图为被重创的定远号铁甲舰

而在定远号被重创前的前一天,东京米市就发生了十分严重的抢夺事件,因为战争已经进行五个月的日本在财政和供应上早已透支,进入中国辽东半岛的日本师团甚至因为没有粮食供给只能一边行进一边搜刮粮食,而财政透支的这一点从李鸿章中枪后日本用减少一亿两白银为筹码来使李鸿章签字画押也可以看出日本的财政透支要比想象中的要严重很多。

图为正在签署马关条约的日清双方

而当时清政府正值黄河决堤,粮食大多被调集到关内使用。在关外的日本军队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靠搜刮粮食来跨过山海关了,所以假如战争再拖1个月,或者李鸿章毅然决然的选择回国疗伤,最终战争的结果可能都大不相同,甚至会使得急于结束战争的日本开出无要求和谈的条件。

图为英国海军远东舰队旗舰蛮横号装甲巡洋舰

而假如日本尝试用海军封锁中国来迫使中国更是滑稽之谈,当时中国的海上运输多英国东印度公司所承包,难道要让日本海军去拦截英国的商船?要知道,英国远东舰队只要派出三艘装甲巡洋舰就可以摧毁日本当时的联合舰队,所以从海上封锁中国迫使中国和谈的情况是根本不存在的,不管怎么封锁由英国主导的中国海上交易任然没人敢去打断,所以只要清政府在谈判桌上用时间拖,日本很快就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并且和清政府和谈。


军事新观察


冷兵器对大炮,没有胜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