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作戰中,指揮官使用誘敵深入的戰術,需要幾個小兵故意送死,這時候如何跟小兵溝通呢?

邵興旺


有時在戰爭中,為了獲取更大的利益就需要犧牲局部利益。"

慈不掌兵",為了一些勝利,就要死掉一些小卒。那怎麼使小卒心甘情願的賣命呢。我來分析一二。

愚兵政策

有時作戰強調愚兵政策,做好保密措施。大部隊作戰時,小卒根本不知道是去做什麼,只要去執行就好。有時也不會清楚此次執行任務的安全性等。甚至帶領他們執行此次任務的中低級將領也不知道具體是做什麼。他們只需按照要求或安營紮寨,或前進或攻城拔寨即可。

將領善養士卒

有的將領與士卒同甘共苦,平時親如兄弟。到了關鍵時刻,士卒們會捨生忘死的報答將領。春秋戰國時期,吳起平時與將士們同甘共苦,有次為一個士兵吸了膿瘡,士兵的母親,知道了這件事情,大哭了一場,眾人不解。母親說,當年就是吳起給兒子的父親吸了膿瘡,他的父親打仗時不顧生死結果戰死了,現在給我的兒子也吸了膿瘡,那我的兒子也要戰死了,結果他的兒子真的戰死了。

吳起就是這麼一個善養士卒的將領,關鍵時刻士兵們都會爭先恐後的為他效力。

招募敢死隊

在隊伍招募敢死之士也是一種手段。在打仗之前也會進行一些鼓動和宣傳,號召士兵加入,這時就可以招募一批敢死隊。張遼,李典守合肥的時候,就在夜間招募了800壯士。就是這800壯士打得孫權十萬大軍屁滾尿流。

有時死亡率並算太不高

並不是每次誘餌或者敢死隊的死亡率都很高。有時做誘餌的士兵死亡率並不高。因為他們並不是真正的進攻,只需要佯攻一下逃跑即可(當然了進攻的前幾排肯定還是要死一些人的,個別跑得慢的也會死一些,但整體死亡率不算太高),在敵人追殺的過程中,我軍的大部隊會主動出擊從而打敵人一個措手不及。

軍令如山,抗命者斬

最直接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對士兵進行軍法震懾。擊鼓進軍之時,後退者督戰士兵斬之。前進是死,後退也是死。(後退之死說不定還會牽扯家人,前進之死興許還有撫卹金,所以士兵寧可前進而死)。戚繼光治軍時就規定,如果命令前進,即使前方有水有火也要前進。在軍令面前,士兵沒有選擇。只能前進。

除了以上各種方法之外,有時戰功刺激等也是使士兵賣命的一個方法。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戰場會採取各種各樣的方式方法使士兵賣命效力。


一個愁字怎能了得


《史記》中記載了一個小故事,春秋戰國有個叫公儀休的人,在魯國當宰相,當大官後回家,看菜地裡種著菜,就把菜拔掉了,看老婆織布,就把織機毀了。為什麼?他的道理是,我當了官,政府給我俸祿,就不應做這些事。種菜織布拿到市場上賣,我的東西賣出去了,可能別的老百姓就賣不出去。這就是與民爭利。在一個社會組織裡,各安其位,各司其職,組織運行才能有條不紊。所以,當將軍的要有將軍樣兒,當兵的就得有兵樣兒。

(公孫休:拔葵去織)

當將軍首要的能力是“通天文,識地理,知奇門,曉陰陽,看陣圖,明兵勢”,帶領全軍取得戰爭勝利。所謂一將無能,累及三軍。中國歷史上不止一次出現過這樣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的戰例。

對於將軍排兵佈陣,領兵作戰,《孫子兵法》中也有記載。原文如下:

孫子兵法曰:將軍之事,靜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無知。易其事,革其謀,使人無識;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慮。帥與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帥與之深入諸侯之地,而發其機,焚舟破釜,若驅群羊,驅而往,驅而來,莫知所之。聚三軍之眾,投之於險,此謂將軍之事也。九地之變,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

將軍治軍,要使士兵“無知,無識,不得慮”。為什麼呢?

人都是趨利避害的,如果士兵都開始思考作戰大計了,在軍營每天都在討論戰爭該怎麼打,必然會動搖軍心。軍隊是人類社會中最講究秩序的組織,要求的是絕對服從。軍營裡可能是最沒有民主的地方了,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歷來軍法無情。

軍營裡的軍規之嚴厲,會讓觸犯軍規的人死法很難看。如連坐法,一人逃跑,全隊皆斬;隊長殉職,全隊皆斬。殺的多了,威就立起來了。所以,古語說慈不掌兵。將領治軍時,殺一成士兵,部隊可以進行攻戰。殺五成士兵,部隊可以橫行天下。在這樣的鐵腕下,士兵們焉敢不用命相搏?如果死在了陣前,還有撫卹金;如果是抗命不遵,直接梟首,啥都沒有,還可能會連累家人。

(戚繼光殺倭寇厲害,殺自己人也很兇)

有過必罰,有功必賞,這是軍營的鐵律。執行危險任務而未死的,往往都會敘大功,所謂的富貴險中求。戚繼光治軍非常嚴厲,動輒殺人。然而一場仗打下來,他是非常鄭重地為每一位立功的將士奏報軍功。立功的有賞,戰死的有撫卹。所以,戚繼光的士兵們紀律性強,敢戰不畏死,因為他們知道戚大帥幫他們解決了後顧之憂。

將軍們恩威並重,封官許諾,最後還要設置督戰隊。到了關鍵時刻,人性都是不可靠的,有死無生,讓陣前的士兵徹底斷了求生的念想,才能保證小兵能順利執行必死任務。

所以,漢景帝看到了周亞夫治軍,就覺得打仗有了幾分膽氣。曹操看到了于禁的令行禁止,就讚歎于禁是他的周亞夫。

將軍們的軍令一般也都很簡單,如擊鼓進軍,鳴金收兵;進者生,退者死等。秦代之後,當兵的大多都是大字不識的農民,所謂驅農為戰,他們只能聽得懂這些軍令。所以將領不需要跟這些士兵溝通具體的作戰任務,只需要下達命令即可。

(周亞夫治軍有古名將之風)

由於小兵們不可能瞭解戰爭全局,所以也不會清楚他們所領受的任務其實就是赴死之戰,全無生還可能。為了哄騙這些士兵,將軍有時也不得不多使一些計策,此時就顯示出將軍之智了。比如高仙芝帶兵攻打連雲堡,要翻過一座懸崖。士兵們看到峭壁深不見底,都不敢行軍。高仙芝就派人假裝彙報軍情,說是從山那邊過來斥候。士兵們一看,斥候來去自如,說明山路可以走的通,因此大軍得以順利開拔。

如果士兵們明知道是蹈死地,一般的小兵,哪兒會有這麼高的覺悟?士兵當兵打仗,原也是一份工作,掙錢養家餬口。軍功爵制度下,士兵們在沙場立功,是可以分到土地、財富的,誰也不想稀裡糊塗就死了,人性如此。

可是,兵兇戰危,打仗是要死人的。儘管將軍們一再哄騙,真到了絕境時,士兵們再傻也知道了自身的處境。這個時候,士氣蹉跎的部隊很容易一鬨而散,士氣旺盛的部隊反而能夠置之死地而後生。項羽的破釜沉舟,韓信的背水一戰,都是典型代表。所以一個優秀的將軍對戰局的影響是很大的,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韓信背水一戰)

所以,指揮官使用誘敵深入的戰術時,需要幾個小兵故意送死,最有效的做法是不讓士兵們知道他們在赴死,他們只是在完成一項常規的軍事任務,正常出隊,正常收隊。

如果小兵們自己一合計,發現這是一個有去無回的任務,那不妨直言相告,“我平日待你不薄吧?所謂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之類,然後威脅他們如果抗命不遵,會被立刻處死。

最後,告訴他們,事成之後,他們如果僥倖活著回來,就能官升三級。要是死了,撫卹金直接給到家人,並送忠烈之後的牌匾。

如果將領平時治軍嚴厲,端莊威重,令行禁止,哪兒還需要什麼溝通呢?戰爭打的就是氣勢之戰,萬夫用命,渴飲匈奴血,飢餐胡虜肉,豪氣干雲,才是快意人生。小兵們既然已在死生之地,再討價還價,就殊為不智了。


而知而行


不用說古代史,就說現代史,《集結號》大家都看到了,連長谷子地就被團長騙了,他不是誘敵深入而是打阻擊,出於戰略考慮,上級很少將真實意圖告訴下屬,軍事行動中別提什麼知情權,被剝奪了,只要照上級安排忠實執行就行,所謂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又稱慈不帶兵。

抗日戰爭中,蔣介石為了緩解正面戰場的壓力,電令八路軍誘敵深入,彭德懷發動了百團大戰,極大的減輕了正面戰場,迫使日軍將打擊重心放在華北,蔣介石沒有告訴八路軍其真實的戰略意圖,但不能怪老蔣不厚道,一切都是為了抗日,後來八路軍打的很艱苦,一個連只有十幾支步槍,一支槍配三發子彈,沒有槍的只有用棍子和日本兵拼命,如此艱難,八路軍還把日本兵打投降了,是二戰中的奇蹟。


大清完顏丹


有人認為,古代打仗的時候,派去誘敵深入的部隊,一定會死。其實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大部分時候,這些部隊的士兵是不會死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你派去的部隊是誘敵深入。如果你派去的部隊全部被敵人殺光了,你拿什麼來誘敵?怎麼讓敵人深入?

當然了,也不能完全不死。如果你一個死的都沒有,打著打著,突然轉身就逃。敵人也會覺得很奇怪,一下就識破你誘敵的陰謀。

(誘敵深入的部隊)

所以說,誘敵其實是一種藝術,而且是一門表演藝術,必須把握好一個度。

那麼,需要怎麼做,才能把這個度把握好了?

一是參與誘敵的部隊,人數不能太多,而且在和敵人作戰的時候,必須真刀實槍地打。要把敵人打痛,要讓敵人知道你是實實在在地打。要讓敵人確定你在轉身跑的時候,並不是假的,而是實實在在打不贏,才撤退的。

二是你肯定要有犧牲。前面我們也已經說了,如果一個犧牲都沒有,敵人肯定不會相信你。不過,這個犧牲,人數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太少了,敵人會覺得是假的;太多了,敵人又會覺得只剩幾個人,趕去追殺不划算。

三是你在撤退的時候,必須要“且戰且退”。也就是說,敵人追過來了,你要往後逃;但是敵人停止不追了,你又得反過去和敵人開戰。只有“且戰且退”,才能把敵人引進埋伏圈。

四是你必須“轍亂而旗靡”。《曹劌論戰》中,曹劌就是因為看見了敵軍“轍亂而旗靡”,才“故逐之”。

既然誘敵深入,是一門場戰場表演藝術,因此,就必須要有導演。這個導演,就是誘敵深入的那個指揮官,那個將軍。

(戰場指揮官)

不過,誘敵深入的這個“導演”和實際拍戲中的導演是不一樣的。

實際拍戲的時候,導演需要把各個角色應該做什麼?事先都要詳細地講清楚。還要把劇本發給演員們,把臺詞告訴演員們。但是戰場上將軍這個導演,他是絕對不能把這場戲該怎麼拍,預先告訴士兵們的。人都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一旦你在打仗之前,預先告訴了士兵,這是在誘敵深入。這戲還能演下去嗎?還能變得那麼真實嗎?

所以我敢肯定的是,除了將軍知道這是“誘敵深入”外,所有的士兵都是不會知道的。而這個知道秘密的將軍,他能夠確定的是,他是不會死的。

那麼,這個擔任著指揮表演的將軍,他會給將士們說什麼呢?

(戰場埋伏圈)

在打仗之前,他會說:“你們去給我狠狠地打,我們要把他們消滅!”

打著打著,他又說:“敵人太強大了,咱們先退,暫避鋒芒……”

在逃跑的時候,發現敵人停下不追了,他又說:“這些人怕我們呢,咱們返回去,再努一把力,一定可以把敵人消滅!”

等敵人殺過來,打了一陣以後,他又說:“看來咱們確實不是他們的對手,咱們這次認栽吧,君子報仇,十年未晚……”

這些話,大概也就是那個將軍該說的內容吧。


張生全精彩歷史


部隊裡沒有什麼花花腸子,很直接,有兩大特點。一是最講究執行力,軍命為上;二是有功則賞,有過則罰。


所以,在採取“誘敵深入”的戰術時,壓根不會溝通,上層制定戰術,中層保障執行,而下層只需要執行就行。為什麼如此呢?指揮官就這麼冷血,視人為牲畜,任人宰割嗎?當然不是啦,有這麼幾個原因。

第一,害怕洩密

最高統帥聚集幾個親信,一塊商量對策,或者由他一人制定。然後便是落實戰術,哪些人幹什麼,都有安排,一切井然有序。

總之,戰術是機密,若貿然和幾個牽扯到戰術的士兵溝通,難免會洩密,造成不可挽回的重大損失。

最典型的便是馬邑之圍,三十萬大軍埋伏在馬邑,打算一舉殲滅匈奴主力,可沒想到,最後因為一個漢雁門尉史,而把誘敵深入,圍殲主力的戰術洩露。馬邑之戰失敗告終!


另外,本是忠誠的士兵,有可能因此背叛而洩密,比如三國之中,張飛之死。

第二,害怕失敗

和士兵溝通,你們將怎麼做,肯定會送死。士兵心理難免緊張,到時候在執行戰術過程中,難免出錯,一旦引起地方警覺,戰術就有可能失敗。

所以大軍出師,需要動員會,鼓舞士氣,戰術執行,也要自然。現在,不張口便說“保持一顆平常心嗎?”

溝通反比不溝通情況更糟糕,所以互不溝通為好。

除了上述兩條,還有可能擾亂軍心、犧牲少數保全多數等等原因。

實際上,士兵根本不懂什麼,他只懂執行,你怎麼說,他怎麼做,然後獲得賞賜,回家過個好日子。有時候,說多了,他們反而不懂,與其這樣,還不如,來點實際鼓勵,比如賞賜什麼什麼……

最典型的是商鞅變法,以軍功為上,把秦國打造成戰爭機器。立木為信,人人平等,所以秦軍猶如虎狼之師。


非常茴香豆


其實並不需要溝通,因為小兵並不知道自己所執行的任務具有什麼樣的性質,那小兵有可能以為自己執行的就是平常的任務,如果他們提前知道自己去送死的話我想可能沒有幾個人願意去,也可能是中途就跑了,那麼誘敵深入的效果就沒有了。所以很多策略實施之前那些只圍觀是並不會和自己士兵說那麼多的。



打仗都講究策略計謀,在特殊的時候為了牟取利益最大化就需要一定的犧牲,就可能發生流血。那麼因為所處的地位並不同,指揮者看到的是全局,而那些基層的士兵只需要做到聽從命令就好了,他們並沒有縱觀全局的意識,也就對指揮家的意圖可能不太瞭解,那麼即使是可能去送死的任務他們也認識不到。

貪生怕死是人類的本能,除非有高尚的信仰,否則一般人不可能會勇敢的面對生死。在打仗的時候生死看淡,但是一旦真正的到生死關頭也會害怕,也會退縮,所以有的任務如果被提前知道了,那麼參戰可能就會害怕,有可能會退縮逃跑,就失去了一開始的目的。所以那些指揮家們並不會真正的把實情告訴他們,只是讓他們去執行任務,保證一定的隱私和秘密。

所以戰爭不僅是要欺騙敵人,還要欺騙自己人。


國557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歷史中一些軍事指揮官,為了實現某些戰術,需要使用一些部隊去做必死的犧牲。例如用部分士兵當做誘餌吸引敵軍,隨後以大部隊進行殲滅。那麼,這些被選作誘餌的士兵究竟是如何被說服去執行這些任務呢?主要有以下原因。

首先,軍事保密是最重要的原因。如何調度部隊是指揮官才擁有的權限,而軍隊的位置和戰場情況,普通士兵也是不知道的。指揮官把部隊調去執行某些任務,部隊並不知道執行任務會有怎樣的危險。

也就是說,指揮官可以把士兵送去必死的戰場,這些士兵卻並不能意料到自己的處境。在這種情況下,就會出現指揮官不告訴士兵實情,直接把士兵拿去當誘餌,而士兵毫無怨言直接服從的情況。

其次,很多情況下去執行誘敵的部隊,也並非都是被送去犧牲的部隊。往往也是需要膽大心細,能幹的將領率領部隊,去執行誘敵任務。這種情況下,指揮官應該會和受命的將領好好分析局勢,告訴他們自己的軍事策略,讓部下安心。所以,只要部下是忠誠可靠的,那麼一定會堅決執行命令。


科羅廖夫


第一,用來誘敵的部隊,其實傷亡率一點都不高。

要誘敵深入,就要假裝失敗。也就是所謂的:詐敗誘敵。

趙雲就多次擔任詐敗誘敵的重任。諸葛亮讓他只准敗,不準勝。

既然是要詐敗。那麼就象徵性的抵抗一陣,然後狼狽逃跑,越狼狽越好。不需要與敵人死打硬拼。傷亡當然就小的多。

誘敵深入是通過自己的逃跑把敵人引到我方的預設戰場,核心是逃跑而不是戰死。

誘敵的部隊比衝鋒陷陣的敢死隊傷亡肯定小的多。

第二,誘敵的誘餌必須足夠大,敵人才會上當。

誘敵,不能只有幾個小兵。那樣沒有價值。敵人不是傻子,不會輕易上當。

三國演義中,火燒博望坡,劉備親自上陣當誘餌。白馬之戰,曹軍器械物資丟棄的漫山遍野都是。

抗美援朝第一次戰役之後,為了誘敵深入。彭總命令各部隊向後撤退,不要捨不得丟掉一些罈罈罐罐。

第三,誘敵的部隊很好安排。

詐敗誘敵,技術含量很高。要會演戲,假敗要演的跟真的一樣。逃跑也需要水平。要提前規劃線路,這樣才能跑得了。還要跑的不緊不慢,跑的太快,敵人追不上不行。跑的太慢了,被敵人追上了消滅更不行。

所以,擔任誘敵的部隊,一定是主帥的親信和精銳。

親信精銳當然聽話了。讓幹啥幹啥。

第四,古代戰前鼓舞士氣,其實很簡單。就是喝酒吃肉。特別是吃牛肉。

張遼在合肥與孫權大戰。戰前招募了八百名敢死之士。張遼殺了牛,分給這些敢死隊吃,鼓舞士氣。

辛棄疾有詞,八百里分麾下炙。八百里就是牛。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殺了牛分給手下的將士。

吃個肉就願意賣命?是的。古代生產力落後,普通人一輩子都吃不上肉的。所以用肉食者指代統治階級。

孟子心中的理想社會,就是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到了七十歲能吃上肉就是理想社會了。

可見吃肉的誘惑對普通人還是很大。

第五,保證贍養家人。

曹操的名言,汝妻子吾養之,勿憂也。

你的老婆孩子我替你養活,不要有後顧之憂。


上將噯福斯


這種高級的軍事機密,小兵是接觸不到的,既然說這是誘敵部隊了,必然是要騙住敵人的,那你想騙住敵人,那當然是知道的人越少越好,要是小兵都知道你的想法了,那麼很明確你的計劃,基本是要失敗的。

所以我們說“謀於密室”

你們看《集結號》就是這樣的不能讓你知道你要去幹嘛。

如果說,要明確的告訴一個人他要去送死的話。

總結出來三個字吧。一蒙、二嚇、三給錢。

其中典型的就是曹操的“汝之妻我自養之”

一蒙,前期不會告訴你會是什麼結果

曹操跟袁術打仗,對峙了很久眼瞅著,部隊裡糧食不夠吃了,當時的糧官王垕,就向曹操報告。說“老大沒吃的啦”。曹操告訴他“老弟,沒事兒,把糧食分成小份兒的發下去。”王垕覺得這欺騙人民群眾不是很好,曹操卻回答“老弟放心,沒問題,大膽的去辦,有事兒我抗!”

這就是矇騙,王垕一聽誒既然老闆說了,沒問題,那就擼起袖子,加油幹吧。

這就是被蒙了!

這二嚇和三給錢往往是在一起的

王垕按曹操的意思做之後,果然,人民群眾非常生氣,遊行示威,說丞相是孬種。這時候曹操就找過來王垕說,“借你頭一用”。王垕覺得這很委屈,很憋屈啊,明明聽丞相的話,卻要我死。曹操接著就說了“汝之妻我自養之,汝無慮也”。這句話就是典型的威脅加好處。不聽話,是吧,你老婆孩子住在哪兒,我可是清楚的。聽話,你死了有大把的撫卹金。

我們通常說的恩威並施,就是這個意思。但是你能施恩的前提是什麼,就是你有足夠的能力去懲罰他,他才會覺得你給的是恩。就是打一巴掌,給個棗。

只有恩,就會變成大衣哥,你有那麼多錢,節給我點咋啦,就是不還!

看辛德勒的名單,裡面有一句話,大概意思是這樣的,一個人最大的權力,就是給予赦免的權力,因為,我能懲罰你,而不懲罰!

如果作為將軍,你掌握不了生殺大權,那麼最好還是不要誘敵了!


目西


這是個軍事宣傳、軍事調度的問題。

先談軍事宣傳

在戰爭中,己方基本公佈是自己勝利的消息。

對於基層官兵而言,他們聽到的都是勝利,形勢一片大好,剋期剿滅。

所以你看黃仁宇的書《黃河青山》發現,國軍明明每次失敗,他們怎麼會覺得自己勝利。

(仔細看看很有趣)

“殲敵一億,轉進臺北”就是這個意思。到今天為止,那邊許多人都覺得他們失敗沒那麼慘。可想而知嚴格管控的軍隊了。

從這一點看,小兵基本不可能知道自己送死,更多會認為自己要立功、升官。

再談談軍事服從、調度問題

在軍隊裡,“服從是天職”。在很多情況下,命令層層傳達下來,執行就行。

咸豐說要前線有一次進攻戰役;

僧格林沁發現難以對李開芳強攻,所以決定派兵誘敵出來殲滅。所以部署提督甲埋伏,提督乙負責抄後路,副總兵丁去誘敵。

(北伐)

為了保證效果,僧格林沁讓他強攻,然後被反擊。

然後這個副將就兵敗了。也達到了誘敵成功。僧格林沁取得大勝。

欺騙敵人、欺騙自己人都是勝利的必要條件。

總結:

在部隊裡由於宣傳的問題,士兵是不知道自己會輸;在戰場上,誘敵的部隊也不知道自己的誘敵的。如此才能保證戰爭勝利,“兵者、詭道也”。

當然也有識破的。比如郟縣會戰,殿後的陳永福就提前跑路了,導致孫傳庭慘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