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明英宗朱祁鎮的一生?

柳育龍


如果要形容明英宗朱祁鎮,筆者可能會用“一生並不光彩的好人皇帝”十一個字來形容。稱作為好人皇帝,也只能說好人緣罷了。今天,就來給您說說這位“好人”皇帝——朱祁鎮。

遭權臣忽悠,堂堂大明天子御駕親征成為階下囚

朱祁鎮,明宣宗朱瞻基的長子,後來明代宗朱祁鈺異母兄長,明憲宗朱見深的父親。作為明朝第六任、第八任皇帝,前14後8的皇帝生涯,倒是讓他平添了一些不一樣的色彩。

在朱祁鎮即位初期,就出現了張太后主政,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擔任內閣輔臣,安定邊防,整頓吏治,發展經濟,使得大明朝國力鼎盛。但好景不長,一切變故隨著三楊去世,太后駕崩,王振嶄露頭角,走向了滑坡。

19歲的明英宗朱祁鎮,從少年天子長成熱血青年,正是意氣風發,想有一番安邦定國的時候。這個時期,三楊淡出政壇,王振開始專權(于謙楞是鬥不了他),而瓦剌部也先大舉入侵。於是就有了正統十四年,王振慫恿22歲的明英宗朱祁鎮草率親征瓦剌部也先,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土木之變。

這個時代有點奇葩,不僅皇帝御駕親征,連百官都親自動手打群架

土木堡之變後,朱祁鎮被俘令京城大亂。郕王朱祁鈺臨時負責,他一定想不到,第二天朝堂上的百官成了銅鑼灣的古惑仔。

在朝堂上,都御使陳益上奏要求誅殺王振全族。這個時候,錦衣衛指揮馬順跳了出來,他是王振的親信,公然呵斥上奏的官員。

文人出身的戶科給事中王竑一碼當前。王竑是言官,擅長紙上罵人,想不到拳腳也甚為了得,王竑捉住馬順就是一頓痛打。

想到平時這馬順為虎作倀的行徑,他恨得咬牙切齒,還用嘴狠狠地咬下了馬順臉上的一塊肉。跑得快的幾位大臣也趕過來了,立刻各種拳打腳踢,其他大臣不斷加入,大家爭先恐後地拳腳齊上。

不多時,大家都停手了,因為錦衣衛指揮馬順已經被活活打死。

群臣還不解氣,要求朱祁鈺交出王振餘黨。太監金英立刻派人找來了王振的同黨毛貴和王長隨,兩人剛進大殿,就被失去理智的群臣圍住,也是被圍毆打死。

也許是這個早晨有點瘋狂,把代理皇帝朱祁鈺嚇得夠嗆,以至於後來百官擁戴其登基時,朱祁鈺前後推辭了九次才同意。

在蒙古當了回好人,回來復辟後成就了歷史唯一“一位皇帝兩個年號”

朱祁鎮在位總共不過十五年,年號卻有兩個,前一個叫正統,後一個叫天順。

先說正統朝,差不多是地球人都知道的,瓦刺犯邊,忠臣良將的苦勸不聽,朱祁鎮偏聽死太監攛掇,非要御駕親征。

朱老闆帶著幾十萬人牛氣哄哄出了長城,按說既然親征你就好好打啊,他不,走到半道又後悔了,連敵人影都沒見著撤兵。撤兵撤得快點啊,跑還沒跑成,讓人家圍在土木堡包了餃子,稀裡糊塗一場混戰,幾十萬大軍全死光,連本人都當了俘虜。

還好有個懂事的弟弟朱祁鈺和大忠臣于謙來收拾爛攤子,打退了來犯的敵人,同時軟磨硬泡讓對方放回了朱祁鎮。

回來舒舒服服過太上皇的日子倒也不錯,可他不消停,拉幫結派培植私人勢力,幾年後趁著弟弟病重搞了場“奪門之變”。

奪回了皇位不說,上臺第一件事就是殺掉了功臣于謙。並把當初北京保衛戰的功臣們來了個大清洗,掌握朝政大權的全是如徐有貞,石亨,曹吉祥這樣的奸險小人。雖然過了沒幾年,這幾個人也被明英宗清算。

朱祁鎮之所以要殺于謙,只是為了鞏固他的權位清除朱祁鈺親信的帝王之謀

通過復辟重新登位的朱祁鎮,首先的問題就是如何確立自己的皇位合法性鞏固自己的皇位,畢竟他已經遠離廟堂高位8年了,現在朝堂之上的重臣都是朱祁鈺在位時提拔的親信。

如果不處置於謙不但無法震懾眾臣,而且不能清除朱祁鈺在朝廷的影響,對他的統治極為不利。所以在徐有貞上疏進諫“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後,朱祁鎮下了處置於謙的詔書,命曰“殺于謙,抄家產”,並且株連他的家人,一律發配充軍。

朱祁鎮自己也知道于謙有功無過,對此甚為愧疚,於是在其逝世前特意留下密詔命繼位的明憲宗為于謙正名平反。

朱祁鎮的人緣到底有多好?被俘虜時,瓦剌首領把他當大爺供著

朱祁鎮當俘虜的時候真的人緣很好嗎?答案是肯定的,他人緣確實不錯。

從堂堂皇帝淪落為敵國的階下囚,日子本來應當很不好過,然而神奇的是,朱祁鎮在瓦剌時卻人緣頗好。瓦剌的首領太師也先雖也曾起過殺朱祁鎮的念頭,後來對朱祁鎮卻越發客氣,時常去看望他,多次特地送牛羊給朱祁鎮加餐。到朱祁鎮生日那天時,也先甚至大擺筵席,特意給朱祁鎮祝壽。

也先的弟弟伯顏帖木兒更是和朱祁鎮結下了深厚的情誼,朱祁鎮在瓦剌時一直住在他的營帳中,他便派自己和妻子的貼身侍女去服侍朱祁鎮。當朱祁鎮即將離開瓦剌,伯顏帖木兒送別時竟然情不自禁的大哭道:“我的皇帝今日進去了,再幾時得見?”這話說的確實是情真意切。

那麼問題來了,朱祁鎮來瓦剌當俘虜,為何人緣那麼好?最大的原因便是利益。

從《蒙古源流》的記載來看,土木堡之變大勝明軍之後,由於種種原因,瓦剌方面軍心開始渙散,內部不穩。而且之後也先一直帶著大軍在明朝邊境轉悠,不僅沒怎麼佔到大便宜,長期行軍,連給養糧草都有些跟不上了。

也先心裡也清楚,他並沒有一口吞掉明朝的實力,所以必須做好兩手準備,一方面繼續積極備戰,另一方面,也要保證與明朝方面談判渠道的暢通,以談判求利益。

其次,朱祁鎮在瓦剌表現的還是不錯的,不卑不亢,沉著鎮定,沒太丟臉(虜人往來窺覘天容,穆然殊無慘沮)。

待自己的侍從也很隨和,吃不完的食物會賜給瓦剌軍中其他被俘的明軍(飲食所餘,多以賜中國被虜者),這麼看來表現的也不算太爛,是一個合格的皇帝俘虜,怎麼說也比什麼徽欽二帝表現的好多了。


刀墓手札


朱祁鎮是一個好人,但不是一個好皇帝。

一生兩次繼位為皇帝,第一次,9歲登基為帝,國事全由太皇太后張氏(誠孝昭皇后)把持,賢臣"三楊"主政。隨之,張氏駕崩,三楊去位,寵信太監王振,導致宦官專權。王振是朱祁鎮老師,在他的慫恿下,朱祁鎮親征,發生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朱祁鎮在土木堡被俘虜。

朱祁鎮被俘虜後弟弟朱祁鈺在大臣的擁戴下繼位,遙尊英宗為太上皇,明朝在於謙的帶領下北京保衛戰打敗也先,成功瓦解了蒙古的進攻。後來通過種種努力,英宗回京,隨即,景泰帝將他軟禁於南宮,一鎖就是七年,另外廢除朱祁鎮兒子太子身份,立自己兒子為太子,可是不幸的是明代宗朱祁鈺僅有的兒子不久死去,景泰八年(1457年),明代宗朱祁鈺病重,石亨等人發動奪門之變,英宗復位稱帝,改元天順。

英宗復位以後,還鄉團(幫助英宗復位的石亨,曹吉祥,徐有貞等人)徐有貞以于謙意欲迎立藩王為下一任皇帝為罪名勸英宗,英宗最終殺害於謙。

之後還鄉團內部之間發生爭鬥,李賢出於正義和對於謙的敬佩,一步一步瓦解還鄉團,最終徐有貞被流放充軍,石亨和侄子石彪被殺,太監曹吉祥義子謀反和曹吉祥一起被殺,至此還鄉團基本覆滅。

朱祁鎮一生寵信過小人,比如王振;打過敗仗,比如土木堡之變;當過俘虜;做過囚犯;殺過忠臣,不是個好皇帝,但是他應該算是一個好人,他幾乎信任身邊的每一個人,從王振到徐有貞,再到石亨,李賢,無論這些人是忠是奸,不管什麼樣的環境下,他都能夠和善待人,鎮定自若,那些蒙古兵,看守他的人等等,最終都成為了他的好朋友,連蒙古也先的弟弟也不例外,送英宗回去的時候,居然親自送到不能再送的地方,哭著不願意分開。另外朱祁鎮比他祖先要偉大的一個地方在於,他臨死前廢除了殉葬制度,明朝自太祖起,就有規定,皇帝死後,後宮需要人員殉葬,朱祁鎮的經歷(皇帝到蒙古人俘虜到北京皇宮囚徒到重新復位)讓他能夠深刻理解別人的痛苦。

以上可以看出朱祁鎮是一個和善的好人,但是好人註定成為不了一個好皇帝。


江湖皮皮蝦


明英宗朱祁鎮是明朝第六位皇帝,9歲登基,在位一共22年,還有7年的太上皇時間。這7年的時間是被自己的弟弟也就是明朝第七位皇帝明代宗朱祁鈺以太上皇的身份軟禁在南宮。堂堂的一位帝王,為何被自己的弟弟軟禁起來呢?是什麼事情使他丟了皇位,最後他能否重新奪回自己的皇位呢?今天我們就說說這位明英宗朱祁鎮。


要說這明英宗朱祁鎮前半生啊是比較一帆風順的,出生後沒幾個月就被他老爹明宣宗冊立為皇太子,九歲的時候,他老爸一蹬腿,他就成了皇帝。


這幸福來的比起自己的父親,爺爺那就輕鬆的多了,可以說是不費吹灰之力就得到了多少人夢寐以求的位置了。由於年齡太小,所以呢國事就全由太皇太后張氏把持,賢臣“三楊”主政。可以說這個時候的大明王朝算的上國泰民安。可沒過十幾年,太后和“三楊”相繼離世,這下二十多歲年輕氣盛的少年天子覺得到了自己可以一展拳腳的時候了,於是在自己的寵臣宦官王振的挑唆下決定親征當時北方的瓦剌。


(在這裡順便科普一下,明太祖朱元璋並沒有滅亡元朝,只是結束了元朝在中國的統治,當時的元朝最後一位皇帝元順帝逃到了蒙古漠北繼續統治這那裡,史稱北元。後來北元又分裂成瓦剌和韃靼)
由於當時明朝的主力軍都在外地,皇帝這一時興起要親征也來不及調回來啊,於是就在京城附近臨時招募組織了一個二十多萬的臨時軍,對外號稱五十萬大軍。為了表示自己決心,就把兩歲多的兒子朱見深立為皇太子,又讓弟弟郕王朱祁鈺監國。於是大明王朝的這支臨時軍在雄心壯志的明英宗朱祁鎮和自己心腹寵臣王振的帶領下,雄赳赳氣昂昂的出了北京。


結果呢,天公又不作美,大軍沒出發多久就開始下起了綿綿細雨,再加上糧草補給也跟不上,等到了大同這地時,明英宗就打起了退堂鼓,但又不想認慫

怎麼辦呢?這時候皇帝御用的馬屁精王振跳了出來

建議英宗朱祁鎮繞道去蔚州。王振心裡的小算盤撥的那叫一個響亮,蔚州是哪,那不正是我王振老家,你看我把皇上領到我老家來了,我王振這臉那得多有光啊;這面子,我就問還有誰?於是呢,英宗朱祁鎮不顧其他大臣的反對,為了給自己的寵臣王振長臉,就又帶著二十多萬大軍浩浩蕩蕩的開往蔚州。結果走半道上,王振一想不對啊,這麼多軍隊要是把我老家的莊稼地給踩壞了,這可咋整呀,我爹我娘豈不是要怪我,於是又鼓動皇上按照原路撤軍。等大軍到了懷來這個地附近時,輜重又沒有跟上。於是,王振又讓原地駐紮等候。


(這來來回回折騰的,說好的去打“鬼子”呢?)俗話說得好,No zuo No dea,why you try?這二十多萬人還沒走到懷來城外,就被瓦剌的大軍在土木堡這個地方給追上了。結果可想而知,被來來回折騰的這支臨時軍被瓦剌軍來了個一勺燴,英宗朱祁鎮這位雄心壯志的“逗比”也“光榮”被俘。自己的寵臣王振呢,則被憤怒的明軍給殺了,史稱“土木堡之變”。

這下可樂壞了瓦剌人了,明英宗在這群人眼裡那比黃花大閨女還要誘惑啊,那簡直就是個活寶貝搖錢樹麼,我想要多少,你明朝還不得乖乖的給我送多少呀。

結果呢,這夢白做了。怎麼回事呢?英宗被俘的消息傳到北京,可嚇懵了朱祁鎮的老孃孫太后和媳婦錢皇后,兩人開始各種搜刮金銀財寶準備贖回英宗

結果在當時以于謙(不是說相聲的那個于謙,是要留清白在人間的那個于謙)為首的大臣的建議和擁護下不得不讓留守北京的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繼位稱帝來安撫民心,這也就是明朝第七位皇帝,明代宗或者叫景泰帝(艾瑪,幸福來的太突然),尊被俘的英宗為太上皇。


這些輪到瓦剌人蒙逼了,帶著英宗這個大寶貝到處招搖撞騙一年多,愣是沒人理。英宗這一天天的還得白吃白喝的養著,地主家也沒餘糧啊。

這不好玩,得,我們不要了,乾脆還給你們。於是,跑出去“打鬼子”被俘一年多的英宗朱祁鎮被放了回來。

可這就尷了個尬,尤其是他弟弟朱祁鈺啊,本來我這輩子壓根沒機會當這皇帝,可天上突然掉下這麼個皇位給我,你說你咋又回來了,我這皇位是還你還是不還你呢?還吧,我這皇帝寶座屁股還沒捂熱乎呢,不還吧,可這本來就是你的。
想來想去,算了,還是不還了。於是英宗朱祁鎮請進南宮軟禁起來。這一呆就是7年,這7年咱的這位太上皇可算是明白了啥叫“自己做的死,含著淚也要做完”。

這弟弟朱祁鈺也是蠻“關照”自己哥哥的,讓人把南宮門鎖上灌上鉛,所有的食物都只能通過小洞遞進去,又怕外面有人聯絡他哥哥英宗,又讓人把南宮外面所有的樹給砍了。這可苦壞了英宗朱祁鎮,有時連飯都吃不飽,可憐的皇后不得不自己做些針線活,託人帶出去賺點外快貼補家用。


就這麼戰戰兢兢的過了7年,終於是苦盡甘來。


怎麼回事呢?原來一幫大臣趁著代宗朱祁鈺生病的時候發動政變,擁護英宗朱祁鎮復位


這下這位當了一年多的俘虜,7年多太上皇的朱祁鎮又重獲新生,再次當上了皇帝,這一當就是8年。

明英宗朱祁鎮這一生可以說是大起大落,嚐盡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冥冥中總覺得良心上過不去,於是臨死的時候,決定做一件有意義的事,就是廢除自明太祖朱元璋開始臭名昭著,慘無人道的宮妃殉葬制度。

你丫的歷史


朱祁鎮是個好人?你開玩笑吧。朱祁鎮既不是好皇帝又不是好人。

就說他早年重用王振,甚至是專寵於王振,在御駕親征這種事兒上是聽王振的意見,讓幾十萬大軍被耍的團團轉,身邊的文臣武將的進諫也不聽,最終導致土木堡之變幾十萬大軍一朝喪盡,政府班子幾乎一網打盡,差點兒讓明朝就這麼滅亡了,這難道不是他的責任嗎?他基本上做了一個亡國之君該做的所有事情。明朝沒有滅亡,真的是運氣好加臣子給力。這個時候他哪怕像崇禎那樣自殺,恐怕都爺們點,但是這個懦夫窩囊廢又不肯自殺,就這樣被蒙古人抓去了。

被蒙古人抓去之後,仍然表現得毫無氣節,居然同意讓蒙古人押著去明朝邊境關隘要求開門,幸虧是守邊將士深明大義沒有把他放進來,不然明朝真的要完蛋,天下老百姓就要生靈塗炭,這難道不是他的過錯嗎?真的是一點羞恥之心都沒有啊。

後來回到北京,拋棄在蒙古的妻子兒子,在幽禁期間生了不少孩子,奪門之變本質上奪取的是他親兒子的天下,然後還害死了自己的親弟弟。上臺後殺害於謙等一干北京保衛戰功臣。無論是他弟弟還是于謙都是他救命恩人哎,要不是明朝沒有滅亡,他怎麼還可能會有利用價值沒被殺呢?他這麼做,權力慾熏天,甚至不惜殺害救命恩人,真的是狼心狗肺。

他還紀念王振,給也先立祠堂,真是無恥之尤了。也先是窮兇極惡的敵人,王振是千古罪人,就為一點個人的情誼就給他們紀念,真是忠奸不分親者痛仇者快。這怎麼看怎麼是個混蛋。他死得晚還能掌權真是老天不開眼啊。


葉子評論


非常和善儒雅的一個人,同時也經歷了人間百態,世態炎涼。年幼時的師父兼玩伴王振的愚蠢改變了他的一生,皇帝成為了俘虜。然而被俘後能夠用自身魅力令蠻橫的蒙古人折服,並結交了一些朋友。歸國後體味到了兄弟因權力之爭對待自己的苦楚,然後仍能與深愛他的皇后相依為命,其忍耐力與意志力本身已超越常人,雖復位後對自己弟弟的報復有些刻薄,但我想經歷了這麼多變故的一個人有些許的仇恨也是人之常情,對於他批准的于謙之死我想政治原因一定是大過於感情因素的,是個能夠分辨基本是非的人。曲折的經歷令他更能去理解別人,臨終前廢除前朝的苛政也是一例子。一個雖能力並不突出,但氣質出眾,感情豐富的人 ,和他如果做朋友應該是不錯的體驗,然而做皇帝就略覺平庸了


我的這十年


由於少年登基在教育和人格教育上有問題,缺乏作為一個皇帝一個政治家所必備的能力方面的教育,缺乏在一個國家在重大事情和緊急情況下的應變和處理方面的能力,個人能力和政治能力治國能力上不足,在用人方面也有問題,一般少年登基長大成年都不是明君,除了康熙之外,明朝兩個少年天子一個英宗一個神宗都是昏君,其中神宗性格人格都不建全,英宗是一個平庸皇帝,胸中沒有大格局掌中沒有大手筆,英宗不是一個戰略家型的皇帝(朱元璋)也不是一個戰術家型的皇帝(朱棣),英宗是一個單純的人但不是一個合格的皇帝,總得來說是一個平庸天子


少候爺


糊塗一生的皇帝,先是偏信王振造成土木堡之變,大明精兵良將損失殆盡,堂堂皇帝陣前揹負奇恥大辱。被放歸後,不思悔改,竟然又發動奪門之變復辟成功,推翻了保住北京和大明的景泰帝,殺害最大功臣于謙。連兒子明憲宗都因為大起大落疏於照顧,從小就只信賴信任後來萬貴妃一人。


集賢院居士


朱祁鈺也是過分了,當了皇帝把他哥哥軟禁就算了,還要廢除他侄子的太子之位。也許是天意,朱祁鎮唯一的兒子死了。


user4489242588657


雖然明朝是最後一個漢人王朝,但不得不說,明朝皇帝基本都是奇葩。這裡的朱祁鎮雖然廢除殉葬,但只能說救活了幾十人幾百人,但是一仗損失二十萬大軍和無數武器輜重,為了贖回他又花了無數財富,還有殺于謙等等。在歷史的滾滾洪流中只能說他是個昏君


輕武器愛好者


朱祁鎮葬送了明朝的軍事生命,他導致五十萬明軍精銳全軍覆沒,明朝的軍官團基本斷送了。後來他殺戮于謙,更是恩將仇報,千古奇冤。從此以後,明朝不斷被動挨打,東北和西北領土都逐步放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