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魯迅筆下機靈的閏土成年後變得麻木?

潤楊閬苑


印象中,魯迅筆下《少年閏土》的閏土,見誰都很怕羞,唯獨不怕他。可是約摸過了二十年,這個兒時自己最稱心的玩伴見面的第一句便是躬身喊“

老爺!

這是反應閏土成年後變得麻木的最直接一面。

其實無論過去還是現在,像是閏土與迅哥兒這樣的例子都屢見不鮮。所謂變得麻木不一定與封建有關,而是與兩者所處家世有關。中國人向來講究門當戶對,男女姻緣都得是奉父母之命,找一個與自己家門當戶對的挑。


比如我們說小時候的閏土,見誰都怕,為何唯獨不怕迅哥兒呢?因為他們都還是小孩子,所以不會存在什麼世俗的門戶觀念,凡事只兩個看法,開心與不開心便好。閏土怕別人多是因為小孩子天生的羞怯,而魯迅不怕他存在一定主場因素,如果換了是迅哥兒去閏土家找他玩,恐怕迅哥兒也是會羞怯的。

人一生最天真爛漫的時候就是孩童時候,因為這時候人的心事最單純,凡事只問開心不開心,喜歡不喜歡,根本不懂大人柴米油鹽醬醋茶,尊卑有序那一套。來自兩個不同家庭的兩個小孩子間,見識到彼此的東西總是會有無窮好奇與樂趣。比如原文魯迅說閏土來了城裡見了很多沒有見過的東西,算是開了世面,覺得很興奮。而迅哥兒呢,覺得閏土會用竹筐在雪地捕鳥,夏天沙地看瓜刺猹,白天去海邊撿貝殼,所以也會覺得很興奮,覺得閏土很機靈,很厲害。其實這些都是因為彼此所處環境不一樣罷了,閏土還十分羨慕他的迅哥兒能讀書寫字呢!當然,也許閏土小時候也確實聰明。

這裡我們再次回到《少年閏土》原文“

我認識他時,也不過十多歲,離現在也有將近三十年了。那時我的父親還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個少爺。

而閏土父親是過來幫迅哥兒家作忙月幫工的。(勞資關係

明顯,打小迅哥兒與閏土的起點就不同。迅哥兒生在富貴人家,小少爺打小念私塾讀書寫字,長大了自然身份什麼的比人高一截。閏土打小隻能幫著爹幫工,看瓜等,沒有條件也沒有機會接受教育,長大了只能像他父親一樣做一個地道的農民。

小時候的兩人不懂人情世故,二十年後,迅哥兒是屬於槓槓上流社會人,加上閏土父親從小到大給他灌輸迅哥兒家的事,作為農民的自己,在封建年代可不得叫迅哥兒一聲“老爺”嗎?

所以,這是個很簡單是出身問題,魯迅很多感慨的是歲月飄逝,抨擊世俗等,比較少涉及到封建。真要說封建,魯迅對閏土來說就是封建的代表。


放到現在也一樣,我們走在路上,遇到乞丐總是用鼻孔看人,倘若遇到某某大人物,甭管我們求不求人家,總是習慣性和顏悅色,甚至點頭哈腰。僅僅和兩人身份與世俗有關罷了。


不書公子


這個問題下面的答案,可以說是一段時間以來,頭條上答案質量最高、高質量答案最多的了。

我想,是因為大家都有一些切身體會吧。不論是覺得自己的角色是“迅哥兒”,還是“閏土”,幾乎每個人都能在他們倆人的身上找到一些自己的影子。而這,也恰恰證明了魯迅的偉大。

為什麼閏土成年後會變得麻木呢?

小說裡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包括生活的巨大壓力,窮困潦倒的生活等等。但是,總而言之,根本的原因並不在於生活,而是在於:等級。

閏土變得麻木,根本的原因不是生活壓垮了他,而是他全盤接受了自己作為社會底層的卑微命運。最明顯的證據,就是當成年後的閏土在別離多年後,對成年後的迅哥兒吐出的那兩個字:

“老爺。”

這兩個字,濃縮了兩個人半輩子的命運,也濃縮了當時中國的社會現實。

再艱苦的生活,再窮困的境遇,再多舛的命運,都不一定能夠壓垮一個人,也不一定讓一個少年從天真爛漫變得辛苦麻木。自古以來,兵荒馬亂的時代常常有,反而會湧現出各類英雄豪傑。唯獨社會等級的森嚴,卻會導致底層的人不得不出賣尊嚴,奴顏婢膝。

因此,是階層和階級的壓迫,才促使了閏土失去了個體的獨立,才使得閏土意識不到自己和所謂的“老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最終推動他成年後轉變成了最普通的底層人士。

這個鏈條是這樣的:

階層壓迫——底層失去尊嚴——失去獨立人格——辛苦麻木

因此

,我與其他答案最大的不同,就是我不承認生活的壓力一定會令人變得麻木,只有不平等的階層壓迫,才是導致一部分人變得麻木,淪為“奴僕”的根源。

這,也恰恰是魯迅的毒辣之處,他不是簡單的哀嘆一個人的命運,也不是泛泛的發一些“人到中年,大家都好辛苦”之類的感慨,而是直接揭露根源和本質:中國人的個體是缺乏獨立人格,缺乏尊嚴的。


danyboy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閏土,到了中年之後也開始變得麻木,生活甚至還不如閏土,不敢辭職不敢換工作,不敢有自己的理想,上有老下有小,小心翼翼的過著自己的每一天,每當我們回想起自己的中學時代學過的少年閏土這篇文章,細細想來原來自己也變成了和閏土一樣的人,一樣的麻木,一樣的會有一個自己手製的偶像,只不過今天的這個偶像叫做奮鬥,叫做學習,叫做希望,叫做創新,叫什麼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最終都成了閏土。

閏土變得麻木,其實並沒有特別的原因,像千千萬萬的我們一樣,我們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從什麼時候開始變得麻木的,自己曾經喜歡的慢慢開始放棄了,自己看不慣的也慢慢習慣了,看著每個月都要交的房貸和孩子的學費,每天都得去做那重複的千篇一律的工作,魯迅先生太深刻了,原來我們都成了閏土,當然極少數人成了“潤”,那只是傳說中的,我們並不曾見過的。

少年潤中年土,我們都曾經是夜裡看瓜扎猹的少年,如今大多數都成了那個麻木的中年閏土,是的,我們學過這篇課文,只不過想不到的事,我們以為不會發生的我們身上的事還是發生了,這種知道答案也無法避免的或許就是命運的力量吧。


昭烈名臣


在魯迅先生的《故鄉》這篇小說裡,閏土這個形象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在小學各版本課文中,一直都有《少年閏土》這一課。

"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在這一優美的文段裡,一個聰明伶俐的海邊少年月夜看瓜刺猹的情景躍然紙上。這少年便是閏土。

少年閏土,閏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叫閏土。他項戴銀圈,頭戴一頂小氈帽,會裝弶捉小鳥雀,他見多識廣,知識豐富,純樸,天真爛漫。

少年閏土,動作機敏,語言充滿智慧,在作者(一個少爺)眼裡是個少年英雄形象。

中年閏土,眼神呆滯,動作遲鈍,與作者"我"闊別重逢,眼神先是歡喜,轉瞬變得淒涼,後來竟至於呆滯、木訥、沉默,麻木"像一個木偶人"。與少年時鮮活的形象天壤之別。

造成閏土變化的原因,在書中作者是這樣清楚、明確——"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他大約只是覺得苦,卻又形容不出。"

據資料介紹,閏土原型是一個叫章閏水的人。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是魯迅先生著力塑造的藝術形象,閏土是中國小說中典型的農民,他代表著舊中國深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壓迫,是政治上受壓迫、經濟上受剝削的勞動人民。他與祥林嫂、阿Q 等農村人物一樣,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魯迅先生對這些勞動人民寄予深切的同情。




紅豆詩社


回望過去看現在,你我何嘗又不是“閏土”呢。少年時期,無不憧憬著夢想,無憂無慮過活每一天,哪怕家境貧寒一點,卻也是“少年不知愁滋味”。可等到真正到了中年閏土的年齡,又怎樣呢?夢想在現實面前狗屁不是,雖依舊活著,但卻如同行屍走肉,終日拖著疲憊的身軀,仰人鼻息,聽人擺佈,看人臉色行事。或有人說,這是你賤,你大可以不必這樣。是啊,大可以不必這樣,但又能怎樣。等說這些話的人到了一定的年齡,再回味自己說的這番言語,不免搖頭一嘆,原來自己也不過如此。

少年閏土,看瓜刺猹、雪地捕鳥.....充滿少年活力和精氣神,語言中充滿智慧和熱忱;動作中充滿機智和靈敏;神態中充滿快樂與喜悅。可中年閏土又是一副什麼表情呢?動作遲緩,反應遲鈍,神情之中滿是淒涼,以至於近似呆滯,這一切不都是因為生活艱難,飽經壓力所導致的嗎?這時的閏土已經變的麻木不仁,再沒有往日的精氣神。精氣神沒了,人也就是完了,只能如同行屍走肉般的活著。

看閏土想自己,雖沒有生活在閏土的年代,卻依舊肩負沉重壓力和生活負擔。每月的房貸,孩子的教育,父母的養老,工作的繁忙,家庭的瑣事等等等等,壓得你透不過氣。於是你也變得呆滯,變得麻木,眼神中少年時期對生活的憧憬變為淒涼。

閏土不是一個人,而是無數人,無數的人到了一定年齡,都會變成中年閏土。很多時候,不是你想變,而是生活迫使你變。


大獅


每個少年都有閃閃發光的夢想,每個女孩都認為自己是尊貴無人比的公主,兒時的天空無疑是碧藍碧藍的,卻不知道自己,抬頭只也看見四角高牆的天空。

富家子弟迅哥兒,津津有味的聽著,閏土講那些離奇有趣的故事。比如說亮閃閃的鋼叉擊中了偷瓜的猹,眼睛裡閃耀著崇拜的光芒,激勵著小閏土講下去,覺得他將來能成為有本事的大英雄。


誰又不曾做過英雄的夢呢,即便青春漸老,那些小人物縱橫天下,從變形金剛,小飛俠換成了魯賓遜,超人,又變成了OO7或了不起的蓋茨比,而今又希望猜中五百萬的秘碼,再無奈讀讀《凡人修仙記》,看看穿越劇也許回到古代,也能成就一番霸業…

夢總要醒的,絕大多數人的生活,喧囂之後都塵歸塵土歸土。一地雞毛,人到中年萬事休。"深夜,我們的酒杯碰在一起,聽到的都是心碎的聲音”。

魯迅和閏土再見面時,兩人的境況大不一樣了。如果說少年時,他們還能平行,而今迅哥兒成了"老爺”,閏土則土成了一個老實巴交的農民。


"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生活的苦難艱辛,把機靈的少年,刻畫成今日衰老的模樣了。

這讓人想起電影《孔雀》當中的姐姐衛紅,縱是拼盡全力,用盡力氣也只能平凡。

小說《繁花》中宋老師說,不要怕失敗要勇敢。滬生則說蟋蟀再勇敢,也是要輸要死的。

迅哥兒留學歸來,天分和階層不同。除了純真的童年,還有什麼共同?面對木頭人樣的發小,先生只剩下可憐同情了,把凡是不必搬走的東西,儘可以送他。


就像許多人參加同學會歸來,總不免要失意和憤恨。好同學加死黨,牢固的友誼小船說翻就翻了。成功的看見落魄的只有嘆息,所謂友情再無利用價值,唯多喝酒多吃菜,把當年的糗事再重翻一遍罷了。

改變命運實現理想,逃脫冥冥之中後宿命,任何時代逆襲雖然都不是件易事。因為我們都是草根,喜歡那些勵志的故事,雷海為因為得了詩詞大賽的冠軍,終於不用送外賣,有了辦公室,餘秀華會寫詩,出了名也進了作協,大衣哥會唱歌掙了錢,過上好生活…


希望總是有的,正如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也多虧了和魯迅的交情,閏土的後人,才能在魯迅紀念館謀得一份看門人的差事,繼續講述那個脖子上戴著明晃晃的銀項圈,名叫潤土的少年故事。

元元,金沙江邊的小🐟兒,默默做著大海的夢,期待您的關注,隨手點評,手有餘香哦。🌸:🌸:🌸

元元的天下


沒有希望的生活,怎麼能不麻木。

年少的閏土,他眼裡迅哥兒和他是平等的,他們都是少年,他們都有著相同的年紀。

雖然迅哥兒生活在高牆的院子裡,但迅哥兒是自卑的,他所能見到不過是高牆四角的天空。

閏土不同,但是看過大自然的,他知道各種鳥兒,他知道怎樣捕鳥,他知道怎樣刺猹,他見過大自然,他的眼界是開闊的,他的生活是靈活的。

所以生活在呆板環境裡的迅哥兒是非常佩服的。

但是社會階層的限制。

迅哥走出家鄉去看世界,他學習新的知識,過上上流的生活。

閏土的世界只能留在鄉下,他八十歲看到的和他八歲看到的都一樣。

而且隨著年齡增大,他再也沒有精力去捕捉鳥兒,瓜地對他來說也就是一個家庭收入來源,他再也沒有心情去欣賞刺猹了。

而且在那樣兵荒馬亂的歲月裡,越是基層的人,越是飽受生活的壓榨。

城頭變幻大王旗,所有大王來了都是要收稅,都是要搶糧。

閏土作為一個農民,他的生活是侷限在土地上的,他沒有本領逃離,只能任人盤剝。

他只能麻木啊。

當社會階層固化,閏土們也就剩下一副呆呆的面容。


錦翼


閏土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很簡單呀,就是因為生活。因為生活的種種艱辛,生活的各種不易。可以這樣說,生活會讓我們過成我們自己想要的樣子,但是生活同時又會讓我們過成自己討厭的樣子。在故鄉中,我們可以看到迅哥兒對於閏土的回憶:那是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戴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地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這是一個何等威風的小少年。小時候總是沒有那麼多的偏見,也沒有被生活磨平了稜角。



我認為閏土之所以變成這個樣子,具體原因有三點。第一點,就中國根深蒂固的階級思想。在小時候,迅哥兒和閏土是很好的朋友,沒有少爺和僕人之分。迅哥兒稱其為閏土哥。閏土也帶著迅哥兒一起捕鳥。在長大了之後,閏土變成了像他父親一樣的人,手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松樹皮了。他對於魯迅的態度也發生了改變,態度變得恭敬起來。叫了一聲老爺。從這個就可以看出,植根在中國數千年的思想中的階層意識。


第二點的話是生活的貧窮。他們所處在的時代是一個饑荒,苛稅、兵匪、官紳的時代。生活的不易,生活艱辛,讓他變得麻木,愚昧。其實閏土他正是千千萬萬中國人的縮影。

第三點是自身的愚昧。閏土雖然說是父親最寵愛的兒子,但是他依舊是社會的底層,他的思想依舊是舊中國的思想,是封建農民的思想。故鄉的結尾處寫到,閏土從迅哥兒家中拿走的是香爐和燭臺?魯迅稱他總是崇拜偶像。其實這也是千千萬萬中國人的迷信愚昧的思想,而且我覺得,社會總是在不斷的循環,不斷的輪迴之中。人也一樣。




紅雨說歷史


被生活強姦久了,是個人都容易麻木!

《少年閏土》的寫作背景就是軍閥混戰,致使民不聊生,雖然民國終結著舊世界,連接著新世界,但在這種承上啟下的過渡中,則是像閏土及其家庭這般卑微家庭的災難。(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少年閏土是純真、善良而又見多識廣的,在魯迅筆下“我”的眼中,這就是一個有關三農的百科全書。

一個可以在冬天雪地裡利用籮筐、縛著繩子的棍子來抓麻雀;

一個可以在夏天拿著鐵叉刺一種叫“猹”的物種;一個可以在海邊找到五彩貝殼的人。

總之,少年閏土就是魯迅筆下“我”的眼中的小智多星,能幹極了的人物。

但是,當“我”長大了,當“我”出息了榮歸故里來接家人時,閏土一是幾個孩子的父親,歲月在他臉上留下了深深的刻痕,家庭的重擔壓垮了他的脊背。

而暗淡無望的生活前景,則將少年閏土的那種靈性磨滅的無影無蹤,只留下一個麻木、愚笨,守著日子得過且過的人,這不正是千百萬中國老百姓慣有的生活狀態嗎?


顯然,再靈動的少年,也打不過殘酷的社會現實。

社會現實?這也正是魯迅筆下的言外之意,魯迅的筆端對於吃人的舊社會,從來都不吝嗇批判的著墨,少年閏土只是從一個嶄新的角度,再次揭露了吃人的舊社會對於人性的泯滅,以及對於普通老百姓自由生活的強姦。

這些無依無靠無地可種的農民,天生就該過上一種苦日子,這是舊社會替他們安排好了的,在其中像閏土一般的人斷然沒有反抗的理由,當然,也沒有反抗的能力,造反的農民都是走投無路,閏土卻可以苟延殘喘。

偉大的封建社會其實也有他的極妙之處,那就是讓窮苦的老百姓吃不飽餓不死,在造反的邊緣卻又不願造反,這種“度”的拿捏,的確需要統治者超人的智慧。

顯然,魯迅筆下的閏土也是中了這樣的毒,被吃人的舊社會噬沒了心智,掙扎於生死邊緣,自然會麻木,麻木到除了活著,再無其他的想法和念頭!


歷史三日談


《少年的閏土,中年的閏土,這不是中國人的命運》

少年閏土,中年的閏土,這個形象太有感染力了,魯迅的文字早就忘記了,但是這兩個像,始終留在自己的意識之中。

人可以避免這種命運嗎?魯迅他是為了揭露過去的舊社會,但是我們現在的社會呢?這個問題同樣存在。這告訴我們,問題的根本可能不在社會的形式,社會的心態可能有著用,但不是問題根本所在。這極有可能就是我們自己觀察人的身心問題,社會問題的智慧決定的。

現代的教育在教育人獲得文憑與知識,以為這個就能在社會上生存了。這有沒有毛病呢?很多人的確能夠靠著知識與文憑獲得來,很好的工作崗位,很高的薪水,但是此一時,彼一時也。人人都向這個橋上走,人人都是高學歷了,那麼問題就來了。那麼這個問題是不是學歷與知識呢?或者是處在這種環境中的人多了,競爭多了?不是的。現在這種源於西方的教育,他們教育我們不停的向外面追求,這才是問題的根本。

我們知道,世界上的事物,哪樣不是無常的呢?哪一樣能夠完美呢?生活中常見這樣的現象,追求外在的事物,沒有追求到,心中還很好,因為心中還有希望,等到追求到了,往往心中很快讓人產生厭煩。中國的古人比較有智慧,他們會培養自己的智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對於人生即可以進,又可以退。中國古人的這種智慧,他首先關注的是自己的內心世界,把清淨莊嚴建立在自己的心中,中國的古人,他們的每一個群體的生活,他們所追求的目標,就是:道。與道相合,妙契真如之境,就能夠轉自己的心法,也能夠轉萬物,這樣才能達到恆久光明之地。這樣的人生,不會為外界的環境社會受影響,能夠在萬物中自在。現代的人沒有這種生命本真的教育,所追求的,很快被一起生活的重擔壓著了。最強勁的一個例子:房子房價。這裡要問一句!難道活人要給死物逼死嗎?沒有生命本真的教育,就沒法開啟自己本性的智慧,在生活中處處都是困境之殼,就是房子的問題解決了,別的什麼問題隨即又來了。開啟自己內在的智慧,學會轉念轉物,這才是生活的真正知道。

人應該把自己的目標定的高一點:認識自己,究自己的心性究明一切法,就有法樂產生,心中就會產生無限的喜樂。

瞧瞧,我在思維什麼東西?

光在每個人的本性中本來具足。進化,是由人本身的妙德妙明作用,對於環境反映的現象。人的心理可以用智慧來觀察。觀察自己的心理,獲得大智慧,就能夠用來了解萬物。科學的盡頭是什麼呢?究明萬物歸源。上帝,就是人類在妙德的外化。人為什麼要活著呢?因為人與宇宙本同真空非一非二。科學與宗教的矛盾是西方文化的現象,但是中國的智慧兩者合為一了,中國的智慧能夠,開啟人內在的神性妙德來認知萬物,西方人認知事物,必須製造儀器,西方人沒法開啟人本有的智光來參與對客觀事物的瞭解。對於中國的智慧來說,神就是人內在妙德的外化,能夠開啟人內在的神性來認知萬物,那麼就會產生神奇的認知作用,這種超級的認知方法,只有中國的智慧中才具有,在中國的智慧中,有許多這樣的認知大系統。看一看,現在西方人士要研究的許多問題,在中國的智慧中,早已不是問題的問題,是智慧的理法。

從表面看來,是在對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進行融合的觀察,其實這是自己本性的需求。開啟自己智慧本有光明,來觀察社會問題,人的自我身心問題,東西方文化的融合問題,就會帶來巨大的法之樂。

現代的我們,少年的閏土,中年的閏土,或許就是我們命運的結果寫照。我們從小到大我們得到的教育是什麼呢?

中國的古人,他們讀書是做學問。中國的古人做學問,首先要有益於自己的身心。但是新來的教育,基本上是灌輸性的知識化的教育。這種教育缺少對人本真的通識教育。因為西方的這種知識教育,大多數時候只關注客觀世界,就是西方人研究人的內心世界,他也必須外化成外在的事物來研究。比如說對人大腦的研究,西方人沒法,就自己的身心大腦來研究自己的大腦,他們必須製造儀器觀察,這種人就沒法提升人的本性境界,沒法獲得超級微妙的能量,所以西方人教育人們運用大腦的方法,有很大的問題。但是很少有人看出這裡面的問題,很少有人研究這裡面的問題如何來解決?現在的學生從小學到大學到博士,從一開始,就焦慮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大多數時候是知識的強行灌輸,再加上不確當的使用大腦,所以造成種種心理問題,這一點都不奇怪。還有一個根本的問題。

現代的人學西方的文化,只知道用科學的方法來了知萬物,但是卻忘記了人可以用自己的身心來了解宇宙萬物。這種方法沒法提升人的本性境界。中國的智慧方法,他們求學問,會不斷的提升人的本性境界,會開啟人的各種妙德妙智,現在學校的這種教育,太強調功利性,太強調關注現實的客觀的功利性,但是對於自我身心的奧妙基本上無所瞭解。這個問題看起來是教育問題,其實已經關係到整個人類存在質量的問題。西方人不會這麼說:人是科學的主人,科學研究要帶上智慧的眼睛,科學的一切活動也要保證清靜安全。這些都是因為西方人的認知方法有巨大的缺陷,他們在認知萬物的時候,基本上忘記了人的存在。這樣看來,現代的教育是不是存在很大的問題?是不是要用智慧的方法來觀察,才能對於現在的教育進行完美的研究。

我們現在已經走向了社會,我們從小到大的教育,沒有學習對自己本有身心瞭解的智慧方法,這種教育對於每個人來說是一種根本的教育,我們現代的人缺少這種教育。

少年的閏土,中年的閏土,他的命運難道不是這個原因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