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廷玉被乾隆打擊的體無完膚,乾隆為何如此對待張廷玉?

就2這調調


主要原因是張廷玉上疏乞休,要求『年近八旬,請得榮歸故里』,觸怒了乾隆帝。

告老還鄉本身是人情之常,但是張廷玉和鄂爾泰在雍正帝大漸的時候,同受顧命,並有遺命他日可以配享太廟——配享太廟必須是所謂有定天下的大勳勞的所謂佐命之臣,張廷玉是個漢大臣,說到底不過是文學之臣,並沒有出生入死,開基撥亂妖氛廓、佐命宣威海內清的殊勳,這本身顯得很詭異,究其實,一則是因為張廷玉是瞭解雍正帝心思意圖,文筆暢達迅速的得力文學侍從之臣,工作狂雍正帝的大量文字由其代筆,大政資劃、訏謨討論,對其非常依賴;二則是在雍正帝奪位上位固位的過程中,種種弒兄屠弟、誅年(羹堯)戮隆(克多)的作為,張廷玉不但作為親歷者全程在場、瞭然於胸,甚至很多時候本身就是其直接的幫兇。

雍正帝對張廷玉的酬庸不可謂不豐厚,從官階角度,張廷玉雍正元年入直南書房,到七年即署理大學士事,拜相;從封賞角度,遺命配享太廟當然要等去世之後,但封為清朝一般只有軍功才能封的伯爵,待之也不可謂不厚。

在乾隆帝看來,一方面,豈有“從祀元臣歸田終老之理”,張廷玉受恩深重,卻只想著自己,是不知感恩;另一方面,張廷玉的老家安徽桐城(今安徽省安慶市桐城市)是“桐城古文派”(“桐城派”)的發源地和重鎮,文風極盛,張廷玉歸田,必然有人打聽宮闈秘辛,留下文字,寫成雍正秘史,這是乾隆帝萬不可忍也是必須防範的;還有一個方面,乾隆帝對雍正帝時期涉及政治爭鬥骨肉相殘得很多事痛心疾首,力圖斡旋彌縫,因此也遷怒於他認為沒有善加勸諫疏導而一味逢君之惡、推波助瀾的張廷玉。

張廷玉不明乾隆帝這些隱秘幽曲的心思,喋喋不休地請求,嘵嘵不休地爭辯,因而求榮反辱,被乾隆帝打擊得體無完膚。

在打擊過程中,張廷玉進退失據又說錯做錯了一些事情,導致乾隆帝認為他對年輕得新君有輕視之意,因此更加不滿,打擊也更不留情面。


談古論金


張廷玉自康熙晚年即受重用,三朝大學士,還曾經當過乾隆的老師,但在張晚年時,卻被革去爵位,上繳了幾乎全部家產,只是念在多年的情誼,才放過張廷玉一家。其實張廷玉一直以來為官謹慎,從未留給別人任何把柄,才成為朝堂上的不倒翁,但他在退休以後,可能也是被多年的榮譽衝昏了頭腦,做了一件不該做的事。

雍正曾經允諾他在他死後配享太廟,這是清代漢臣前所未有的榮耀,他竟然上疏乾隆頒發手詔,保證他死後配享太廟。這引來了皇帝的極大不滿,但依然照做了,緊接著,張廷玉又因年事已高,沒有親自進宮謝恩,而是派他的兒子前往,招致乾隆大怒:“伊近在京邸,即使衰病不堪,亦應匍匐申謝。乃陳情則能奏請面見,而謝恩則竟不親赴闕廷。”三天後,張廷玉又親自進宮謝恩,但此次進宮更觸碰了乾隆帝的心事,認為張廷玉因黨羽眾多,才會有人給他通風報信而前來謝恩,對他大加申斥,並稱他“如鼎彝古器”。由此,又便借朱筌案,進而對張廷玉進行了極為嚴厲的處罰,不久張廷玉便去世了。


但其實乾隆之所以爆發,並非只是因為“請頒手詔”和“謝恩”之事,更重要的是他早就對於前朝的老臣有所不滿,在他執政初期,兩位顧命大臣鄂爾泰與張廷玉之間就有黨爭,在上層官員中“滿洲則思依附鄂爾泰,漢人則思依附張廷玉”,雍乾兩代皇帝又是極為痛恨朋黨的,鄂爾泰在之前已經被乾隆重重處罰過了,只不過是張廷玉一直沒有露出什麼把柄,直到退休。這一件請頒手詔的事件一方面讓乾隆在內心上對張廷玉有了很大的不滿,情感上有所疏離,一方面他所說的話被透露給張廷玉,又讓他對“張黨”更加不放心,所以才會下此重手。


紅小豆館主


這主要是原因乾隆皇帝對父親雍正很不認同。

雖然乾隆皇帝在父親雍正的葬禮上,嚎啕大哭,水米不進,全心全意的扮演著孝子的形象。但是根據乾隆後來的表現來看,他對自己的父親,並沒有什麼感情。他很少提到雍正,偶爾提到,也是淡淡的口氣,沒有多少感情。所以他對父親生前的寵臣兼好友張廷玉,也非常的不友好。

雍正皇帝臨死前留下遺言,要張廷玉配享太廟。也就是說,張廷玉死後,他的靈牌可以放進供奉雍正皇帝的廟裡,受到祭祀。這對於大臣而言,是莫大的榮耀。整個清朝,只有張廷玉一個漢族大臣,得到了這項榮耀。張廷玉為官謹慎,在雍正皇帝這種嚴苛的領導手下工作,卻十三年如一日,從來都沒有犯過錯誤。雍正死後,他又兢兢業業的伺候乾隆皇帝。後來,張廷玉感受到了乾隆皇帝對自己的不友好,於是提出辭職,但是乾隆皇帝非但不許,還對張廷玉吹毛求疵、百般折辱,似乎非要證明,父親眼光差,張廷玉沒有資格配享太廟他才肯罷休。最終,張廷玉被逼得在身敗名裂中抑鬱而終。\r

\r

張廷玉過世後,乾隆又裝出一副皇恩浩蕩的樣子,允許張廷玉配享太廟。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乾隆對張廷玉的折辱,是對父親雍正不滿的一種折射。



阿穆教你假裝讀書多


張廷玉是三朝元老,為大清辛苦工作了五十年,是清代漢族大臣中唯一能夠配享太廟的人。可是誰也沒有想到,張廷玉在年近八旬之時,卻被罷官、削爵、奪配享、受盡屈辱。最後,甚至張廷玉的家都被乾隆給抄了。

按道理來說,張廷玉對乾隆來說是有著大功勞的。一方面來說張廷玉和乾隆關係非同一般,張廷玉長期擔任乾隆的師傅,對乾隆不僅有教導之功,師生之誼,對乾隆的繼位更是有擁立之功,是最為核心的輔政大臣之一。張廷玉輔佐乾隆十四年,可謂是忠心耿耿,即使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另一方 面,從乾隆對張廷玉的打擊來看,張廷玉並無過錯。首先是張廷玉請求乾隆重申讓他死後配享太廟的成命,得罪了乾隆;其次是乾隆讓他退休,張廷玉為親自謝恩;再次是皇長子病逝,張廷玉不等喪期結束,急於南歸。最離譜的還是張廷玉的兒女親家學政朱荃匿喪趕考,賄賣生員,結果張廷玉受到牽連獲罪。

看到這裡,很多人可能會產生一個疑問,為什麼乾隆會如此對待張廷玉,難道是因為乾隆忘恩負義?

說到底還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早期的時候由於根基未穩,張廷玉等人能夠接著享受無上的榮寵。但是隨著時間的增長,乾隆帝位越來越鞏固,張廷玉這些前朝的重臣便成了新皇帝專權的障礙。正如乾隆經常強調的那樣:

“乾綱獨斷,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來,一切用人聽言,大權從未旁假。即左右親信大臣,亦未有能榮辱人,能生死人者,蓋與其權移於下,而作威作福,肆行無忌,何若操之自上,而當寬則寬,當嚴則嚴。此聯所洛守前規,不敢稍懈者。”

說得直白點就是,乾隆是不允許大臣分享權力的,一切權力都有集中到自己手中。

另外,結合滿清自身的特點來說,清朝是以滿洲貴族為核心建立起來的政權。為了維持統治,清朝一直以滿洲為國本。在人事權力分配中,清朝始終堅持“內滿外漢,首重滿洲”的原則。比如天下巡撫滿漢參半,漢人都督只佔五分之一。張廷玉作為漢人官僚,他有能力對抗滿人官僚麼?

早年在雍正時期的時候,雍正能夠庇護他,所以能夠平安無事。等到了乾隆朝的時候,鄂爾泰和張廷玉這兩撥人便爭鬥起來。滿族官僚依附鄂爾泰,漢族官僚則依附張廷玉,所以這兩派人的鬥爭也變成了滿漢之爭。乾隆表面上告誡鄂爾泰和張廷玉不要結黨,但是實際上還是站在鄂爾泰一邊,不斷打擊張廷玉和他的追隨者。於是,張廷玉便早老年的時候備受欺辱。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順手點個贊哦~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歷史是什麼


向敬之

張廷玉生前達到人生頂峰,當是在乾隆初年,除了身兼總理事務王大臣、大學士掌機要外,還被乾隆打破了清朝文臣不封公侯伯的慣例。乾隆二年,張廷玉被封為三等伯,進位超品。

與此同時,張廷玉還兼任皇子師,在乾隆外巡時,總理朝政事務,值宿紫禁城。

然而,張廷玉始終是漢臣,而且年邁,要大乾隆帝近四十歲,幾乎是相差兩代,不免矛盾叢生。

一、張廷玉是雍正的顧命大臣,且受先帝遺詔指定,死後配享太廟,這是榮耀,也是保護。以成年即位的乾隆,自然想培植自己的新人,並以皇祖康熙為榜樣,自然不喜歡雍正留下的老臣。當劉統勳彈劾張廷玉時,就得到了乾隆的支持。

二、張廷玉和鄂爾泰,都是雍正留下的重臣和老臣,他們都是保和殿大學士兼軍機大臣,是位極人臣的權臣。這對於新皇而言,不是言聽計從,而是倚老賣老。然而,他們結黨纏鬥,在朝十多年,經常終日不言一語,雍正朝即如此,乾隆繼續利用,讓他們相互制衡,同時給予兩面打壓。乾隆十年,鄂爾泰去世,乾隆以吏部尚書兼軍機大臣、一等公訥親替代為保和殿大學士,繼續打壓張廷玉,不使之勢力抬頭。

三、日見老邁的張廷玉,因先帝之寵,位高權重,不免恃權而驕,越發固執與激動,經常反對乾隆的政治主張,不給新皇情面。這更加讓乾隆要對其痛下毒手。乾隆之舉,就是不想張廷玉勢力坐大和獨大,威脅到他不斷集中和強化的皇權。


以禮觀書


張廷玉是“在清代安徽桐城張氏家族中,張英、張廷玉、張若靄,祖孫三代,侍值內廷,頗受康、雍、乾三帝的青睞,可謂閤家頂戴,滿門朱紫。尤其張廷玉,‘登朝垂五十年,長詞林者二十七年,主撰席者二十四年,凡軍國大事,奉旨商度’。(轉引自360百科),可見張廷玉是清代重臣,也是清代唯一配享太廟的漢臣。他曾輔佐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是名副其實的“三朝元老”。清代的軍機處制度、奏摺制度、吏治等等的建立完善都有張廷玉的功勞。雍正臨終前特意指出,“他日以張廷玉配享太廟”。漢人侍滿,最終獲得皇帝信任,是相當不容易的。張廷玉非常看重這份榮譽。

乾隆帝

所以,到了乾隆這一朝,雖然張廷玉一直十分在官場狀態,謹小慎微、為人低調,但也因為捲入了黨爭,與滿族官員鄂爾泰形成鼎力之勢。一度形成滿族官員依附鄂爾泰,漢族官員依附張廷玉的局面。各個官員都要站隊,兩大縱隊可著實讓乾隆惱火不已。畢竟,權力的實際掌握者在這種制衡之中到底是誰,真不好說。

到了最後,張廷玉又十分在乎自己退休百年之後能否“配享太廟”,並向乾隆問詢。乾隆好歹不好改了先帝的“指示”,答應了他。但不成想,第二天來謝恩的竟然不是張廷玉而是他的兒子。本來就惱怒的乾隆皇帝是忍無可忍了,索性就削了張廷玉的爵位。到死,張廷玉都膽戰心驚不知道乾隆帝怎麼對待他。一直到張廷玉身後,乾隆還是按照雍正帝的遺囑,使他“配享太廟”。

有時,身為臣子過於沉浸於角色,反而失去自由與風骨。


老照片


1、張廷玉長時間在宮中,知道的事太多;

2、張廷玉家族在朝廷做官的太多了!有近20餘人,屬於殺猴儆雞。

3、張廷玉門生故吏遍佈天下,實力強大,對朝政決策形成了極大影響;

4、在雍正時期就受到朝廷厚待,可謂皇恩浩蕩,作為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位高權重;


5、雍正喜歡,卻不是乾隆喜歡的類型。

張廷玉在雍正時期是很牛的,雍正遺詔,張廷玉配享太廟。

乾隆作為性格豪放、性情高雅的一個皇帝,不喜歡張廷玉,而是喜歡和珅這樣能說會道、顏值還很好的人。


可憐伴君如伴虎,加之受女婿案件的牽連,為大清效力五十餘年之後,在1755年憂鬱病逝。


小女子躍馬揚刀進東京


張廷玉輔佐康雍乾三朝,立下汗馬功勞。他為人謹慎小心,為官四十七年從未犯過一個錯誤。在朝堂之中雖位高,但卻不結黨;雖權重,但卻非常清廉。雍正臨終前留下遺囑,讓張廷玉配享太廟。乾隆也很敬重這位三朝老臣,曾封張廷玉三等伯爵,破大清建國以來文臣不封伯的先例。

可就是這樣一位老臣,為什麼在晚年卻不受乾隆皇帝的待見,甚至像題中所說被打擊得體無完膚呢?

我們都知道這樣一句話;“率土之濱莫非王土”。但是在古代中國,天下從來不是皇帝一人的天下。天下是君臣共治的天下,最高的權力並非一人獨享,圍繞最核心的權力爭奪,在皇帝和大臣之間就從未停止過。因此,在朝堂之中,皇帝對於近臣,尤其是像張廷玉這樣的三朝元老,他個人在資歷、能力、威望等方面都比較大,乾隆對於這樣的人不得不有所忌憚,有所防備。作為一個極其自負、乾綱獨斷的皇帝來說,永遠要把權柄牢牢地抓在自己的手中。因此,乾隆總想找點事情為藉口,打擊打擊張廷玉,本質上就是要削弱他的權力。

雖然張廷玉一生謹小慎微、緘默持重,但是終於還是給乾隆皇帝抓到了把柄。

前文中說到,雍正皇帝臨終留下遺言要讓張廷玉配享太廟。太廟是皇帝的宗廟,一般供奉的都是皇帝的祖先和歷代的皇帝。功臣能夠在皇帝的批准下,配享太廟,對於讀書人來說,是無上的榮光,是絕對值得光宗耀祖的一件事情。

對於張廷玉本人來說,非常希望自己在有生之年,能夠聽見乾隆皇帝對雍正這個遺照能夠做一個確定的回答,或者說是保證。這樣他也能安心退休,等待那光榮一刻的到來。因此,張廷玉在退休前,特意請旨,希望乾隆皇帝能夠給他做一個配享太廟的承諾。說實在的,這種事請你不說,乾隆也知道,只要沒有特殊意外,他一定會遵照先帝的遺囑。可是,張廷玉這一主動請旨,讓乾隆感覺自己受到了要挾,心裡非常不爽。可是念在張廷玉勞苦功高的份上,也不願駁斥他,所以就勉強答應了下來。

張廷玉大概是過於興奮,居然沒有親自去謝恩,而是讓自己的兒子代替自己。乾隆皇帝一看,第二天進宮謝恩的居然是不是張廷玉本人,而是他的兒子,這讓乾隆非常不滿,感覺自己在這張“鬥爭”中顏面盡失。立馬命軍機大臣寫旨讓張廷玉解釋昨天能親自來邀恩,現在怎麼不能來謝恩。當日,軍機處當值的是張廷玉的學生汪由敦。汪由敦一看情形不對,趕忙派人去報告張廷玉。

張廷玉知道後,立馬進宮向乾隆皇帝請罪。可是這招棋,下的更差。因為聖旨要等第二天上午才能到他家,他一大早就進了宮了,這說明軍機處有人提前洩露了秘密,讓皇帝絕對你在他身邊還安插了眼線。

果然,乾隆皇帝大發雷霆。於是,削去了張廷玉的伯爵,還明令取消了張廷玉配享太廟的資格。張廷玉自討苦處,到死都一直戰戰兢兢。

雖然,最終乾隆還是免除了張廷玉的一切處分,允許他配享太廟。但是這一決定,是在張廷玉死後做出的。由此可見,活著的時候,乾隆是不允許任何人,哪怕是張廷玉同自己叫板的。


不信青史盡成灰


愛新覺羅·弘曆是清世宗雍正皇帝第三子,其剛剛登基時根基不穩,故而比較內斂,給人一種寬宏仁德的假象,實則其骨子裡的性格酷似乃父,不僅小心眼而且刻薄寡恩,猜忌甚重,且晚年更是膨脹自大,喜好奢華,扉糜無度,好大喜功!弘曆在位期間大興文字獄,出臺議罪銀,對內採取愚民政策和殘酷鎮壓的手段,對外則閉關鎖國不聞不問,拒絕一切外來的新生事物,完全漠視科學和經濟發展的現實情況,竊竊自喜的以天朝上國自居,結果呢,大家都知道了。所以,乾隆帝的文治武功基本上滿清韃子的包衣奴才吹捧出來的,其中一些清庭豢養的狗頭軍師文人騷客也沒起什麼好作用,跟著一起瞎起鬨吹滿清皇帝的牛逼!弘曆自己做了兩三件正確的事情,就被狗奴才無限放大了,天下所有的好事,正確的事就都是弘曆“撫卹黎民,體察民情,愛護百姓”的功勞了,其在歷史上客觀的說確實也在西討東剿,北戰南征,但其主觀目的就是為了維護滿清韃子統治階級的利益,延續自己的統治,以便更好的奴役漢人!其吹噓的所謂“十全老人”更是自欺欺人,貽笑大方,其所謂的十大武功裡吹噓的兩徵安南就是敗兵之筆,只不過被拍馬屁的官僚掩飾和吹捧的天花亂墜而已。縱觀其執政史,乾隆不僅是歷朝歷代皇帝當中的首屈一指的“敗家皇帝”,更是多民族組成的整個中華民族的千古第一罪人!


吉利尼瑪小叮噹


張廷玉,滿清三朝元老,盡心輔佐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歷任各部尚書、內閣首輔、首席軍機大臣等職,位及人臣。

張廷玉是整個清朝唯一配享太廟的漢臣。

雍正曾讚揚他“器量純全,抒誠供職,大臣中第一宣力者”。

張廷玉的主要功績有三個方面。

(張廷玉劇照)

一是籌劃建立軍機處制度。

雍正七年,因討伐西北準葛爾部,軍隊公文往來頻繁,軍報量陡增。為方便雍正處理緊急軍務,防止軍機洩露,雍正在靠近養心殿的隆宗門設軍機房,遴選心腹大臣協助朝廷處理軍機大事。

張廷玉此時就是軍機處的內閣大臣,親自制定了軍機處的制度。

軍機處直接聽命於皇帝,主要負責草擬諭旨。然後根據諭旨內容,由軍機處直接下發給有關部門。

“廷寄”就是張廷玉設置的一種皇帝詔令方式,主要目的是防止洩密。這種詔令不交內閣傳抄,而是由軍機大臣擬定詔令後,加蓋軍機處印信,交兵部寄送各部及各地有關官員。

“廷寄”的方式不但提高了軍機處的辦事效率,還增強了公文保密性,清朝後來一直沿用。

二是進一步完善了奏摺制度。

他首先將題本和奏摺統一為奏本。

凡是官員要稟報的事項,一律先簡明扼要地寫出奏摺,呈皇帝御覽後,做出批示,官員再根據批示,寫出詳盡的正式報告。

其次,張廷玉還實施了繳本制度。

規定所有硃批奏摺全部查收呈繳,大大地降低了朝政洩密的風險。

(乾隆劇照)

三是整肅吏治。

康熙年間,張廷玉擔任吏部左侍郎,大力整治官員工作懈怠、請託送禮之風。強硬地懲處了奸吏“張老虎”。一段時間內,官場風清氣正,吏治嚴明。

雍正十三年,雍正臨終前遺照“他日以張廷玉配享太廟”。

但乾隆即位後,處處打擊張廷玉,這是為什麼呢?

一,張廷玉被動捲入黨爭。

張廷玉一輩子謹小慎微,異常低調。但在乾隆初期,他還是避無可避地陷入了黨爭。

雍正去世後,鄂爾泰和張廷玉領遺命,同為輔政大臣。但兩人關係不睦,經常互相拆臺。表面上矛盾未激化,但在朝臣中自然而然地分成了兩大派,形成了“滿則思依附鄂爾泰,漢則思依附張廷玉”的局面。

而且,張氏家族在朝為官人數眾多,有記載的就有19人,可謂滿門榮耀,權傾朝野。

這是張廷玉始料不及的,更是乾隆不想看到的。黨爭在歷朝歷代都有,但前提是皇帝要能駕馭。如果黨爭太烈,危及皇權,任何帝王都是不能容忍的。乾隆對此大為光火,曾數次痛斥二人,但收效甚微。

(六尺巷)

二,張廷玉重提配享太廟一事。

張廷玉給乾隆上書:“蒙世宗遺命配享太廟,上年奉恩諭,從祀元臣不宜歸田終老,恐身後不獲更蒙大典。免冠叩首,乞上一言為券。”意思就是提醒一下乾隆,雍正是有遺命的,你可不能忘了。

從張廷玉的角度說,他為清朝勞碌一生,鞠躬盡瘁,帝王的賞賜是應該的。況且,配享太廟的恩賜不是張廷玉伸手要的,是雍正主動給的,乾隆上臺後從未提及此事,張廷玉又非常在乎這件光宗耀祖的事。所以,忍不住善意地提醒了一下。

乾隆“上意不懌”,聽後很不高興,認為張廷玉居功自傲,倚老賣老。但還是在第二天,頒手詔賜之。

三,乾隆有抑漢揚滿思想。

滿清自入關以來,始終認為漢人無法和滿人相比,骨子裡輕視漢人,這種想法貫穿滿清統治的歷朝歷代。

張廷玉和鄂爾泰同為顧命大臣,互為黨爭對手,但乾隆在處罰兩人時,結果大相徑庭。張廷玉被削奪一切官職,罷去配享太廟的尊榮,收回帝王賞賜的一切財物,“終身不令覲。”鄂爾泰則一生平安,得善終。

(張廷玉墓)

四,張廷玉沒有處理好細節。

一是他反覆請辭回家養老。

在張廷玉第一次上奏請辭時,乾隆婉言相勸,張廷玉只得留下。但後來,他又一次請求返鄉,終於惹怒了乾隆。

二是他遣兒子謝恩。

在乾隆手詔給他配享太廟後,張廷玉居然派次子張若澄上朝謝恩,這就有點不懂規矩了,於是乾隆龍顏大怒,處罰了張廷玉。

但最終,乾隆還是謹遵雍正遺命,賜張廷玉配享太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