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玉被乾隆打击的体无完肤,乾隆为何如此对待张廷玉?

就2这调调


主要原因是张廷玉上疏乞休,要求『年近八旬,请得荣归故里』,触怒了乾隆帝。

告老还乡本身是人情之常,但是张廷玉和鄂尔泰在雍正帝大渐的时候,同受顾命,并有遗命他日可以配享太庙——配享太庙必须是所谓有定天下的大勋劳的所谓佐命之臣,张廷玉是个汉大臣,说到底不过是文学之臣,并没有出生入死,开基拨乱妖氛廓、佐命宣威海内清的殊勋,这本身显得很诡异,究其实,一则是因为张廷玉是了解雍正帝心思意图,文笔畅达迅速的得力文学侍从之臣,工作狂雍正帝的大量文字由其代笔,大政资划、訏谟讨论,对其非常依赖;二则是在雍正帝夺位上位固位的过程中,种种弑兄屠弟、诛年(羹尧)戮隆(克多)的作为,张廷玉不但作为亲历者全程在场、了然于胸,甚至很多时候本身就是其直接的帮凶。

雍正帝对张廷玉的酬庸不可谓不丰厚,从官阶角度,张廷玉雍正元年入直南书房,到七年即署理大学士事,拜相;从封赏角度,遗命配享太庙当然要等去世之后,但封为清朝一般只有军功才能封的伯爵,待之也不可谓不厚。

在乾隆帝看来,一方面,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之理”,张廷玉受恩深重,却只想着自己,是不知感恩;另一方面,张廷玉的老家安徽桐城(今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是“桐城古文派”(“桐城派”)的发源地和重镇,文风极盛,张廷玉归田,必然有人打听宫闱秘辛,留下文字,写成雍正秘史,这是乾隆帝万不可忍也是必须防范的;还有一个方面,乾隆帝对雍正帝时期涉及政治争斗骨肉相残得很多事痛心疾首,力图斡旋弥缝,因此也迁怒于他认为没有善加劝谏疏导而一味逢君之恶、推波助澜的张廷玉。

张廷玉不明乾隆帝这些隐秘幽曲的心思,喋喋不休地请求,哓哓不休地争辩,因而求荣反辱,被乾隆帝打击得体无完肤。

在打击过程中,张廷玉进退失据又说错做错了一些事情,导致乾隆帝认为他对年轻得新君有轻视之意,因此更加不满,打击也更不留情面。


谈古论金


张廷玉自康熙晚年即受重用,三朝大学士,还曾经当过乾隆的老师,但在张晚年时,却被革去爵位,上缴了几乎全部家产,只是念在多年的情谊,才放过张廷玉一家。其实张廷玉一直以来为官谨慎,从未留给别人任何把柄,才成为朝堂上的不倒翁,但他在退休以后,可能也是被多年的荣誉冲昏了头脑,做了一件不该做的事。

雍正曾经允诺他在他死后配享太庙,这是清代汉臣前所未有的荣耀,他竟然上疏乾隆颁发手诏,保证他死后配享太庙。这引来了皇帝的极大不满,但依然照做了,紧接着,张廷玉又因年事已高,没有亲自进宫谢恩,而是派他的儿子前往,招致乾隆大怒:“伊近在京邸,即使衰病不堪,亦应匍匐申谢。乃陈情则能奏请面见,而谢恩则竟不亲赴阙廷。”三天后,张廷玉又亲自进宫谢恩,但此次进宫更触碰了乾隆帝的心事,认为张廷玉因党羽众多,才会有人给他通风报信而前来谢恩,对他大加申斥,并称他“如鼎彝古器”。由此,又便借朱筌案,进而对张廷玉进行了极为严厉的处罚,不久张廷玉便去世了。


但其实乾隆之所以爆发,并非只是因为“请颁手诏”和“谢恩”之事,更重要的是他早就对于前朝的老臣有所不满,在他执政初期,两位顾命大臣鄂尔泰与张廷玉之间就有党争,在上层官员中“满洲则思依附鄂尔泰,汉人则思依附张廷玉”,雍乾两代皇帝又是极为痛恨朋党的,鄂尔泰在之前已经被乾隆重重处罚过了,只不过是张廷玉一直没有露出什么把柄,直到退休。这一件请颁手诏的事件一方面让乾隆在内心上对张廷玉有了很大的不满,情感上有所疏离,一方面他所说的话被透露给张廷玉,又让他对“张党”更加不放心,所以才会下此重手。


红小豆馆主


这主要是原因乾隆皇帝对父亲雍正很不认同。

虽然乾隆皇帝在父亲雍正的葬礼上,嚎啕大哭,水米不进,全心全意的扮演着孝子的形象。但是根据乾隆后来的表现来看,他对自己的父亲,并没有什么感情。他很少提到雍正,偶尔提到,也是淡淡的口气,没有多少感情。所以他对父亲生前的宠臣兼好友张廷玉,也非常的不友好。

雍正皇帝临死前留下遗言,要张廷玉配享太庙。也就是说,张廷玉死后,他的灵牌可以放进供奉雍正皇帝的庙里,受到祭祀。这对于大臣而言,是莫大的荣耀。整个清朝,只有张廷玉一个汉族大臣,得到了这项荣耀。张廷玉为官谨慎,在雍正皇帝这种严苛的领导手下工作,却十三年如一日,从来都没有犯过错误。雍正死后,他又兢兢业业的伺候乾隆皇帝。后来,张廷玉感受到了乾隆皇帝对自己的不友好,于是提出辞职,但是乾隆皇帝非但不许,还对张廷玉吹毛求疵、百般折辱,似乎非要证明,父亲眼光差,张廷玉没有资格配享太庙他才肯罢休。最终,张廷玉被逼得在身败名裂中抑郁而终。\r

\r

张廷玉过世后,乾隆又装出一副皇恩浩荡的样子,允许张廷玉配享太庙。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乾隆对张廷玉的折辱,是对父亲雍正不满的一种折射。



阿穆教你假装读书多


张廷玉是三朝元老,为大清辛苦工作了五十年,是清代汉族大臣中唯一能够配享太庙的人。可是谁也没有想到,张廷玉在年近八旬之时,却被罢官、削爵、夺配享、受尽屈辱。最后,甚至张廷玉的家都被乾隆给抄了。

按道理来说,张廷玉对乾隆来说是有着大功劳的。一方面来说张廷玉和乾隆关系非同一般,张廷玉长期担任乾隆的师傅,对乾隆不仅有教导之功,师生之谊,对乾隆的继位更是有拥立之功,是最为核心的辅政大臣之一。张廷玉辅佐乾隆十四年,可谓是忠心耿耿,即使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另一方 面,从乾隆对张廷玉的打击来看,张廷玉并无过错。首先是张廷玉请求乾隆重申让他死后配享太庙的成命,得罪了乾隆;其次是乾隆让他退休,张廷玉为亲自谢恩;再次是皇长子病逝,张廷玉不等丧期结束,急于南归。最离谱的还是张廷玉的儿女亲家学政朱荃匿丧赶考,贿卖生员,结果张廷玉受到牵连获罪。

看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乾隆会如此对待张廷玉,难道是因为乾隆忘恩负义?

说到底还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早期的时候由于根基未稳,张廷玉等人能够接着享受无上的荣宠。但是随着时间的增长,乾隆帝位越来越巩固,张廷玉这些前朝的重臣便成了新皇帝专权的障碍。正如乾隆经常强调的那样:

“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未旁假。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盖与其权移于下,而作威作福,肆行无忌,何若操之自上,而当宽则宽,当严则严。此联所洛守前规,不敢稍懈者。”

说得直白点就是,乾隆是不允许大臣分享权力的,一切权力都有集中到自己手中。

另外,结合满清自身的特点来说,清朝是以满洲贵族为核心建立起来的政权。为了维持统治,清朝一直以满洲为国本。在人事权力分配中,清朝始终坚持“内满外汉,首重满洲”的原则。比如天下巡抚满汉参半,汉人都督只占五分之一。张廷玉作为汉人官僚,他有能力对抗满人官僚么?

早年在雍正时期的时候,雍正能够庇护他,所以能够平安无事。等到了乾隆朝的时候,鄂尔泰和张廷玉这两拨人便争斗起来。满族官僚依附鄂尔泰,汉族官僚则依附张廷玉,所以这两派人的斗争也变成了满汉之争。乾隆表面上告诫鄂尔泰和张廷玉不要结党,但是实际上还是站在鄂尔泰一边,不断打击张廷玉和他的追随者。于是,张廷玉便早老年的时候备受欺辱。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顺手点个赞哦~

更多精彩请关注历史是什么


历史是什么


向敬之

张廷玉生前达到人生顶峰,当是在乾隆初年,除了身兼总理事务王大臣、大学士掌机要外,还被乾隆打破了清朝文臣不封公侯伯的惯例。乾隆二年,张廷玉被封为三等伯,进位超品。

与此同时,张廷玉还兼任皇子师,在乾隆外巡时,总理朝政事务,值宿紫禁城。

然而,张廷玉始终是汉臣,而且年迈,要大乾隆帝近四十岁,几乎是相差两代,不免矛盾丛生。

一、张廷玉是雍正的顾命大臣,且受先帝遗诏指定,死后配享太庙,这是荣耀,也是保护。以成年即位的乾隆,自然想培植自己的新人,并以皇祖康熙为榜样,自然不喜欢雍正留下的老臣。当刘统勋弹劾张廷玉时,就得到了乾隆的支持。

二、张廷玉和鄂尔泰,都是雍正留下的重臣和老臣,他们都是保和殿大学士兼军机大臣,是位极人臣的权臣。这对于新皇而言,不是言听计从,而是倚老卖老。然而,他们结党缠斗,在朝十多年,经常终日不言一语,雍正朝即如此,乾隆继续利用,让他们相互制衡,同时给予两面打压。乾隆十年,鄂尔泰去世,乾隆以吏部尚书兼军机大臣、一等公讷亲替代为保和殿大学士,继续打压张廷玉,不使之势力抬头。

三、日见老迈的张廷玉,因先帝之宠,位高权重,不免恃权而骄,越发固执与激动,经常反对乾隆的政治主张,不给新皇情面。这更加让乾隆要对其痛下毒手。乾隆之举,就是不想张廷玉势力坐大和独大,威胁到他不断集中和强化的皇权。


以礼观书


张廷玉是“在清代安徽桐城张氏家族中,张英、张廷玉、张若霭,祖孙三代,侍值内廷,颇受康、雍、乾三帝的青睐,可谓合家顶戴,满门朱紫。尤其张廷玉,‘登朝垂五十年,长词林者二十七年,主撰席者二十四年,凡军国大事,奉旨商度’。(转引自360百科),可见张廷玉是清代重臣,也是清代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他曾辅佐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是名副其实的“三朝元老”。清代的军机处制度、奏折制度、吏治等等的建立完善都有张廷玉的功劳。雍正临终前特意指出,“他日以张廷玉配享太庙”。汉人侍满,最终获得皇帝信任,是相当不容易的。张廷玉非常看重这份荣誉。

乾隆帝

所以,到了乾隆这一朝,虽然张廷玉一直十分在官场状态,谨小慎微、为人低调,但也因为卷入了党争,与满族官员鄂尔泰形成鼎力之势。一度形成满族官员依附鄂尔泰,汉族官员依附张廷玉的局面。各个官员都要站队,两大纵队可着实让乾隆恼火不已。毕竟,权力的实际掌握者在这种制衡之中到底是谁,真不好说。

到了最后,张廷玉又十分在乎自己退休百年之后能否“配享太庙”,并向乾隆问询。乾隆好歹不好改了先帝的“指示”,答应了他。但不成想,第二天来谢恩的竟然不是张廷玉而是他的儿子。本来就恼怒的乾隆皇帝是忍无可忍了,索性就削了张廷玉的爵位。到死,张廷玉都胆战心惊不知道乾隆帝怎么对待他。一直到张廷玉身后,乾隆还是按照雍正帝的遗嘱,使他“配享太庙”。

有时,身为臣子过于沉浸于角色,反而失去自由与风骨。


老照片


1、张廷玉长时间在宫中,知道的事太多;

2、张廷玉家族在朝廷做官的太多了!有近20余人,属于杀猴儆鸡。

3、张廷玉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实力强大,对朝政决策形成了极大影响;

4、在雍正时期就受到朝廷厚待,可谓皇恩浩荡,作为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位高权重;


5、雍正喜欢,却不是乾隆喜欢的类型。

张廷玉在雍正时期是很牛的,雍正遗诏,张廷玉配享太庙。

乾隆作为性格豪放、性情高雅的一个皇帝,不喜欢张廷玉,而是喜欢和珅这样能说会道、颜值还很好的人。


可怜伴君如伴虎,加之受女婿案件的牵连,为大清效力五十余年之后,在1755年忧郁病逝。


小女子跃马扬刀进东京


张廷玉辅佐康雍乾三朝,立下汗马功劳。他为人谨慎小心,为官四十七年从未犯过一个错误。在朝堂之中虽位高,但却不结党;虽权重,但却非常清廉。雍正临终前留下遗嘱,让张廷玉配享太庙。乾隆也很敬重这位三朝老臣,曾封张廷玉三等伯爵,破大清建国以来文臣不封伯的先例。

可就是这样一位老臣,为什么在晚年却不受乾隆皇帝的待见,甚至像题中所说被打击得体无完肤呢?

我们都知道这样一句话;“率土之滨莫非王土”。但是在古代中国,天下从来不是皇帝一人的天下。天下是君臣共治的天下,最高的权力并非一人独享,围绕最核心的权力争夺,在皇帝和大臣之间就从未停止过。因此,在朝堂之中,皇帝对于近臣,尤其是像张廷玉这样的三朝元老,他个人在资历、能力、威望等方面都比较大,乾隆对于这样的人不得不有所忌惮,有所防备。作为一个极其自负、乾纲独断的皇帝来说,永远要把权柄牢牢地抓在自己的手中。因此,乾隆总想找点事情为借口,打击打击张廷玉,本质上就是要削弱他的权力。

虽然张廷玉一生谨小慎微、缄默持重,但是终于还是给乾隆皇帝抓到了把柄。

前文中说到,雍正皇帝临终留下遗言要让张廷玉配享太庙。太庙是皇帝的宗庙,一般供奉的都是皇帝的祖先和历代的皇帝。功臣能够在皇帝的批准下,配享太庙,对于读书人来说,是无上的荣光,是绝对值得光宗耀祖的一件事情。

对于张廷玉本人来说,非常希望自己在有生之年,能够听见乾隆皇帝对雍正这个遗照能够做一个确定的回答,或者说是保证。这样他也能安心退休,等待那光荣一刻的到来。因此,张廷玉在退休前,特意请旨,希望乾隆皇帝能够给他做一个配享太庙的承诺。说实在的,这种事请你不说,乾隆也知道,只要没有特殊意外,他一定会遵照先帝的遗嘱。可是,张廷玉这一主动请旨,让乾隆感觉自己受到了要挟,心里非常不爽。可是念在张廷玉劳苦功高的份上,也不愿驳斥他,所以就勉强答应了下来。

张廷玉大概是过于兴奋,居然没有亲自去谢恩,而是让自己的儿子代替自己。乾隆皇帝一看,第二天进宫谢恩的居然是不是张廷玉本人,而是他的儿子,这让乾隆非常不满,感觉自己在这张“斗争”中颜面尽失。立马命军机大臣写旨让张廷玉解释昨天能亲自来邀恩,现在怎么不能来谢恩。当日,军机处当值的是张廷玉的学生汪由敦。汪由敦一看情形不对,赶忙派人去报告张廷玉。

张廷玉知道后,立马进宫向乾隆皇帝请罪。可是这招棋,下的更差。因为圣旨要等第二天上午才能到他家,他一大早就进了宫了,这说明军机处有人提前泄露了秘密,让皇帝绝对你在他身边还安插了眼线。

果然,乾隆皇帝大发雷霆。于是,削去了张廷玉的伯爵,还明令取消了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资格。张廷玉自讨苦处,到死都一直战战兢兢。

虽然,最终乾隆还是免除了张廷玉的一切处分,允许他配享太庙。但是这一决定,是在张廷玉死后做出的。由此可见,活着的时候,乾隆是不允许任何人,哪怕是张廷玉同自己叫板的。


不信青史尽成灰


爱新觉罗·弘历是清世宗雍正皇帝第三子,其刚刚登基时根基不稳,故而比较内敛,给人一种宽宏仁德的假象,实则其骨子里的性格酷似乃父,不仅小心眼而且刻薄寡恩,猜忌甚重,且晚年更是膨胀自大,喜好奢华,扉糜无度,好大喜功!弘历在位期间大兴文字狱,出台议罪银,对内采取愚民政策和残酷镇压的手段,对外则闭关锁国不闻不问,拒绝一切外来的新生事物,完全漠视科学和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窃窃自喜的以天朝上国自居,结果呢,大家都知道了。所以,乾隆帝的文治武功基本上满清鞑子的包衣奴才吹捧出来的,其中一些清庭豢养的狗头军师文人骚客也没起什么好作用,跟着一起瞎起哄吹满清皇帝的牛逼!弘历自己做了两三件正确的事情,就被狗奴才无限放大了,天下所有的好事,正确的事就都是弘历“抚恤黎民,体察民情,爱护百姓”的功劳了,其在历史上客观的说确实也在西讨东剿,北战南征,但其主观目的就是为了维护满清鞑子统治阶级的利益,延续自己的统治,以便更好的奴役汉人!其吹嘘的所谓“十全老人”更是自欺欺人,贻笑大方,其所谓的十大武功里吹嘘的两征安南就是败兵之笔,只不过被拍马屁的官僚掩饰和吹捧的天花乱坠而已。纵观其执政史,乾隆不仅是历朝历代皇帝当中的首屈一指的“败家皇帝”,更是多民族组成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千古第一罪人!


吉利尼玛小叮当


张廷玉,满清三朝元老,尽心辅佐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历任各部尚书、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等职,位及人臣。

张廷玉是整个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

雍正曾赞扬他“器量纯全,抒诚供职,大臣中第一宣力者”。

张廷玉的主要功绩有三个方面。

(张廷玉剧照)

一是筹划建立军机处制度。

雍正七年,因讨伐西北准葛尔部,军队公文往来频繁,军报量陡增。为方便雍正处理紧急军务,防止军机泄露,雍正在靠近养心殿的隆宗门设军机房,遴选心腹大臣协助朝廷处理军机大事。

张廷玉此时就是军机处的内阁大臣,亲自制定了军机处的制度。

军机处直接听命于皇帝,主要负责草拟谕旨。然后根据谕旨内容,由军机处直接下发给有关部门。

“廷寄”就是张廷玉设置的一种皇帝诏令方式,主要目的是防止泄密。这种诏令不交内阁传抄,而是由军机大臣拟定诏令后,加盖军机处印信,交兵部寄送各部及各地有关官员。

“廷寄”的方式不但提高了军机处的办事效率,还增强了公文保密性,清朝后来一直沿用。

二是进一步完善了奏折制度。

他首先将题本和奏折统一为奏本。

凡是官员要禀报的事项,一律先简明扼要地写出奏折,呈皇帝御览后,做出批示,官员再根据批示,写出详尽的正式报告。

其次,张廷玉还实施了缴本制度。

规定所有朱批奏折全部查收呈缴,大大地降低了朝政泄密的风险。

(乾隆剧照)

三是整肃吏治。

康熙年间,张廷玉担任吏部左侍郎,大力整治官员工作懈怠、请托送礼之风。强硬地惩处了奸吏“张老虎”。一段时间内,官场风清气正,吏治严明。

雍正十三年,雍正临终前遗照“他日以张廷玉配享太庙”。

但乾隆即位后,处处打击张廷玉,这是为什么呢?

一,张廷玉被动卷入党争。

张廷玉一辈子谨小慎微,异常低调。但在乾隆初期,他还是避无可避地陷入了党争。

雍正去世后,鄂尔泰和张廷玉领遗命,同为辅政大臣。但两人关系不睦,经常互相拆台。表面上矛盾未激化,但在朝臣中自然而然地分成了两大派,形成了“满则思依附鄂尔泰,汉则思依附张廷玉”的局面。

而且,张氏家族在朝为官人数众多,有记载的就有19人,可谓满门荣耀,权倾朝野。

这是张廷玉始料不及的,更是乾隆不想看到的。党争在历朝历代都有,但前提是皇帝要能驾驭。如果党争太烈,危及皇权,任何帝王都是不能容忍的。乾隆对此大为光火,曾数次痛斥二人,但收效甚微。

(六尺巷)

二,张廷玉重提配享太庙一事。

张廷玉给乾隆上书:“蒙世宗遗命配享太庙,上年奉恩谕,从祀元臣不宜归田终老,恐身后不获更蒙大典。免冠叩首,乞上一言为券。”意思就是提醒一下乾隆,雍正是有遗命的,你可不能忘了。

从张廷玉的角度说,他为清朝劳碌一生,鞠躬尽瘁,帝王的赏赐是应该的。况且,配享太庙的恩赐不是张廷玉伸手要的,是雍正主动给的,乾隆上台后从未提及此事,张廷玉又非常在乎这件光宗耀祖的事。所以,忍不住善意地提醒了一下。

乾隆“上意不怿”,听后很不高兴,认为张廷玉居功自傲,倚老卖老。但还是在第二天,颁手诏赐之。

三,乾隆有抑汉扬满思想。

满清自入关以来,始终认为汉人无法和满人相比,骨子里轻视汉人,这种想法贯穿满清统治的历朝历代。

张廷玉和鄂尔泰同为顾命大臣,互为党争对手,但乾隆在处罚两人时,结果大相径庭。张廷玉被削夺一切官职,罢去配享太庙的尊荣,收回帝王赏赐的一切财物,“终身不令觐。”鄂尔泰则一生平安,得善终。

(张廷玉墓)

四,张廷玉没有处理好细节。

一是他反复请辞回家养老。

在张廷玉第一次上奏请辞时,乾隆婉言相劝,张廷玉只得留下。但后来,他又一次请求返乡,终于惹怒了乾隆。

二是他遣儿子谢恩。

在乾隆手诏给他配享太庙后,张廷玉居然派次子张若澄上朝谢恩,这就有点不懂规矩了,于是乾隆龙颜大怒,处罚了张廷玉。

但最终,乾隆还是谨遵雍正遗命,赐张廷玉配享太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