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塬上有个“飞虎队”

渭南塬上有个“飞虎队”

【作者简介】谢红星,渭南临渭区长寿塬宋家村人。1990年毕业于蒲城师范,乘变革之风,终拿到中文本科学历,现就职于丰原学校。《渭南热点》、《渭南文坛》、《渭南长寿塬同乡会》特约作者。


渭南有个长寿塬,上塬要走龙尾坡(又称十八盘,全长5公里),坡里有个飞虎队,那一个个骑车的那速度,那叫一个快,用塬上话说,就是“冒太太”。

渭南塬上有个“飞虎队”

早先的时候,生活困难,温饱都是问题,自行车就更是少得可怜,后来随着政策放宽,自行车就渐渐的多了起来。一些脑子活腾的人就开始贩卖东西,主要就是把自家的柿子或者自家加工的麻花、凉粉、饸饹、饦饦、竹笼、灯笼、框子、案板、凳子等带到(渭)河北去卖,也有先换成粮食(物物交换)再换成钱的。这些出远门做生意的人都起得特别早,一方面是为了赶时间,另一方面也是不想让人知道。

渭南塬上有个“飞虎队”

那时候路上车少,基本上都是摸黑出门,天雾明就到坡底了。一路上呼呼呼,放得快太太,因为那个时间段就没有上塬的车,都是一路向下。车况好的,容易掌控,基本上没有问题。车况不好的就难说了,按说最起码铃、闸要美,但就像现在人说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总有铃也不美、闸也不美的就昂然上路了,一说起还大不咧咧的说“咱这是没铃没闸,碾死不怕”。本来,没铃你就起迟些,少走黑路,或者跟在人家后边,让前面的开路,也凑合能行。

渭南塬上有个“飞虎队”

但没闸就麻烦了,到坡里一急,就使劲攥紧,严控车速,实在不行,就一只脚去擦车轱辘,你说有多危险!严重的,到坡底,长嘘一口气,缓个劲,下车一看,鞋底都透了。你看二不二?

渭南塬上有个“飞虎队”

但久走黑路遇着鬼,总有把控不住的时候,轻则翻倒或者避到阳沟里,起来记住教训,长个记性,重的话就伤筋动骨,甚至送命。那时候一说起“夜黑来坡里可动下烂子了。”人们马上就是两个问题:“人要紧不?”“双电杆底下嘛上头?”末了,就是一声叹息:“一个个放得太快了。”

后来就有了收鸡蛋、收羊的,专门往渭南送。

再后来拿的就不是自己的出产了,刀子、剪子,几天,甚至十天半月才回来一趟,看一下婆娘娃。家里有要紧的活做一下,门户礼节上的事一安排一处理,就又出去了。

渭南塬上有个“飞虎队”

然后就是上人市了,“骑个车,夹个锨,前头挂个馍篮篮。到渭南,待路边,逮个空空打拐三。”早上呼呼呼下坡,希望早早寻个“活路”,挽个现成,心里踏实。情况好的话,还能干两家,增加一份收入。黄昏的时候,一溜带串,骑一阵,推一阵,带着一天的收获,在眼闭合都走不错的路上,一步步接近那熟悉温暖的家园。近了,近了,炊烟,灯光,好像还有喝的馍的味道。

渭南塬上有个“飞虎队”

摩托兴起来了,渐渐代替了自行车,而且更主要是作为代步的工具,运输的任务则交给了三轮或者汽车。但一样是快,手套、墨镜、头盔、护膝,装备齐全,去渭南打工。一进城,立马变成了装卸工、粉刷工、切割工、装修工、窗帘工、水工、电工、砖工等,散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用自己的辛苦换来一点血汗钱。你要是说他还可以,他随口就是一句“咱这是拿人肉换的吃猪肉哩。”

你要是问“为啥不在城里租一间房住呢,就不用每天在路上折腾,尤其冬天,不用受冷罪。”“说滴轻巧,你在城里住,你活要能靠住哩,没活了,你少不了人家房钱,住到城里吃到城里,一天三顿,吃完球了,阿达还有个家的钱哩。再说,做活的地方老变哩,在一个地方你能做多长时间?还是少不了车,一骑上车,两下就到家了。只要收拾美,能有多冷?”

渭南塬上有个“飞虎队”

于是,在每一个早晚,你都能看到龙尾坡上那一个个呼呼生风的摩托车队,本地人已经习惯,但外地人还是给他们起了一个形象的名字——“飞虎队”。

渭南塬上有个“飞虎队”

实际上,不止是骑摩托的骑得快,就是原来开蹦蹦车的,现在开小汽车的,只要是塬上司机,因为路线熟悉,都开得比较快,可说是把龙尾坡当平路着开哩。一路上,只要是前面的车稍微慢些,就一脸的不解:“前面这可能是外地车,恁慢的。”然后瞅准机会就超了。如果你是新手,总会有老司机不经意的问你一个问题,看看你的技术咋样:“在坡里得几分钟?”你要是超过7分钟(公交速度),他就说:“那你开得稳。”要是少于7分钟,他就说:“那你开得冒,才开始甭着急,稳稳的。”

渭南塬上有个“飞虎队”

但真正技术称得上好的,还要数当年开蹦蹦车的“老班长”,现在成天在路上跑的那辆据传能把脚伸到油箱的面的,当然,还有那辆号称“空军一号”的小车。

在此双向四车道的新公路开通之际,祝愿所有的塬上人出行顺畅、安全,迎接每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渭南塬上有个“飞虎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