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對話堪稱神回覆?

妖鬼雜談錄


歷史上的那些神回覆

第一個故事:晉明帝小時候特別聰慧。才幾歲的時候,有一次坐在元帝司馬睿膝上。元帝問明帝:“汝意謂長安何如日遠?(你看長安和太陽相比,哪個遠?)”明帝回答說:“日遠。不聞人從日邊來,居然可知。(太陽遠。沒聽說過有人從太陽那邊來,顯然可知。)”元帝對他的回答感到驚奇。第二天,召集群臣宴飲,就把明帝這個意思告訴大家,並且再重問他一遍,不料明帝卻回答說:“日近(太陽近。)”元帝驚愕失色,問他:“爾何故異昨日之言邪?(你為什麼和昨天說的不一樣呢?)”明帝回答說:“舉目見日,不見長安。(現在抬起頭就能看見太陽,可是看不見長安。)”


第二個故事:有一天,李純(唐憲宗)被祖父德宗皇帝抱在膝上逗引作樂,問他:“你是誰家的孩子,怎麼在我的懷裡呢?”李純道:“我是第三天子。”這一回答使德宗大為驚異,作為當今皇上的長孫,按照祖、父、子的順序回答為“第三天子”


第三個故事:唐玄宗做太上皇的時候無疑為軟禁,作為兒子的唐肅宗也被宦官皇后管制形同傀儡,難以相見。有一次,唐肅宗召見山人李唐,當時肅宗正抱著小女兒,便對李唐說:“我太想她,請別見怪。”李唐說:“太上皇今天也想念陛下。”肅宗聽罷潸然淚下,但因受制於張後,結果仍不敢前去西宮謁見。

《新唐書》:自高祖至於中宗,數十年間,再罹女禍,唐祚既絕而復續,中宗不免其身,韋氏遂以滅族。玄宗親平其亂,可以鑑矣,而又敗以女子。方其勵精政事,開元之際,幾致太平,何其盛也!及侈心一動,窮天下之慾不足為其樂,而溺其所甚愛,忘其所可戒,至於竄身失國而不悔。考其始終之異,其性習之相遠也至於如此。可不慎哉!可不慎哉!

第四個故事:不是君臣的,但也很有趣。唐朝奸相許敬宗晚年極少寫作了,他的兒子許昂文才水平低下,反而孫子許彥伯有才思,善屬文。所以但凡典冊公文都是他的孫子許彥伯代筆。有次許敬宗對許昂開玩笑說:“吾兒不及若兒(我兒子不如你兒子啊)!”許昂應聲答曰:“渠父不如昂父(他爹卻不如我爹)!”

劉昫:“及敬宗掌知國史,竟以已所愛憎曲事竄改,論者非之。”

第五個故事:《世說新語》記載的,在梁國有一戶姓楊的人家,家裡有一個九歲的兒子,非常聰明。有一天,孔君平來拜見他的父親,恰巧他父親不在家,孔君平就把這個孩子叫了出來。孩子給孔君平端來了水果,水果中有楊梅。孔君平指著楊梅給孩子看說:“此君家果耶?(言外之意是,楊梅姓楊,你也姓楊)”孩子馬上回答:“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孔雀姓孔,你也姓孔)


歷史大家聊


我覺得最經典的,是明末清初的一個人,名叫馮銓。

馮銓的父親,本是明朝官員,後來被東林黨人彈劾,罷了官,家境敗落。

這難不倒馮銓。有一天,他聽說權臣魏忠賢要回家燒香,路過自己家鄉,於是在道旁跪哭,痛述自己飽受東林黨坑害之苦。

魏忠賢也痛恨東林黨,由此記住了馮銓,並提拔了他。

幾十年後,明朝滅亡,迎來了大清政,當政的是多爾袞。

馮銓讓全家人都穿上滿族服裝,表示歸順大清。

出現這樣一個“投降的表率”,多爾袞還是比較滿意的,但內心裡,自然對他十分不屑。

見到馮銓時,他不無諷刺地問:你們漢人,不是都講究忠君的嗎?

此時的馮銓,來了一個“神回覆”,震撼全場、震古爍今。

他說:

“一心可以事二主,二心不可侍一君。”

頓時把自己的投降行為,說得極其高大上!

多爾袞被馮銓華麗的辭藻、深邃的人生哲學驚呆了,不由得五體投地,大為讚歎。

馮銓表現了兩點過人之處:

第一,強悍的口才。

想當年,他在路邊哭,魏忠賢之所以聽得進去,估計也與此有關。否則,誰願意聽一個人哭唧唧地訴說?

第二,無敵的臉皮。

有些人,口才很好,也會玩這種措辭,可是臉皮不容許他說出這種話。

能說出這種話的,臉皮不厚,不可能。


高了高趣評


列舉三個吧,都挺神的。

1.孔文舉神回覆“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記載,東漢末年,十歲的孔融跟隨父親去拜訪當時的司隸校尉李膺,到了大門口門衛問他們是誰,孔融答到:我們是世交。通報進來後,李膺一看不認識,奇怪地問孔融:我們兩家何時有過交往啊?孔融答到:孔子曾經問禮於老子,李孔兩家那時候就是師生關係了,不是世交嗎?李膺很吃驚這個小孩的知識和反應能力。恰巧這時候太中大夫陳韙來拜訪,李膺就把孔融的表現說給了他。陳韙不以為然,說道: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小時候聰明,長大了不一定聰明。孔融應聲說:看您現在的樣子,小時候必定聰明!陳韙大囧!

2.趙匡胤的“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

北宋建立後,還有幾個割據政權存在,其中的南唐(當時已經改成江南國)就是一個,宋太祖趙匡胤志在統一,因此雖然江南國主李煜已經臣服,但依然興兵討伐。李煜派來使臣來和趙匡胤辯論,說:李煜伺候大宋,如同兒子對待父親,為什麼要討伐他呢?趙匡胤神回覆:你見過父親和兒子是兩家的嗎!(古人不分家)使臣爭辯:李煜實在無罪!趙匡胤說出了他的千古名言:我知道他無罪,但是天下一家,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

3.張作霖的“寸土不讓”

東北王張作霖出身草莽,但是喜歡書法。一次日本人請他寫字,他寫完後落款“張作霖手黑”,隨從提醒他:大帥,應該是手墨,少了一個“土”。張作霖把眼一瞪說:你懂什麼,這叫寸土不讓!這話讓一直覬覦東三省土地的日本人非常尷尬。當然這是個傳說了,但是也說明了當時日本和張作霖之間既互相利用又互相防備的關係。



磨史作鏡


1、暮夜卻金

東漢名臣楊震在赴任赴任州郡太守期間,路過昌邑縣,縣令王密早年曾受楊震推薦,心存感激,當晚帶了十斤黃金去看望楊震。楊震道:“故人知君,難道君不知故人麼?(老朋友我瞭解你,你不瞭解老朋友我了麼?)”王密道:“暮夜進饋,何人知曉?(現在是深夜,不會有人知道)”楊震回覆道:“天知地知,汝知我知,共有四知何謂無知?(天知道、地知道、你知道、我知道,共有四個人知道,怎麼能說沒人知道)”。堅決不接受,王密無奈之下只好作罷。

2、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偉大領袖周恩來12歲時在東北上學,有一天校長問他們班學生,“請問諸生為什麼而讀書?”學生們七嘴八舌,踴躍回答,為了當官、為了掙錢、為了吃飯……

只有曾經目睹中國人在外國租界受人欺負的周恩來來了一句,“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大將軍威武8


最經典的就是“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答曰;“吃倒是挺能吃的,一頓吃七個饅頭,八碗粥,外加五個雞腿,就是消化功能不好,一會功夫去了八趟衛生間”



微言戲語


孔融這個人我想沒人不知道吧?孔融讓梨的故事可以說的家喻戶曉,小時候的孔融不光謙讓,而且還很聰明。孔融小時候去洛陽,去拜訪當時的名士李膺,但是李膺家有個規矩,如果不是名士或者是李膺的親戚,一般門房是不會通報的。當時的小孔融既不是名士,也不是李膺的親戚,但是孔融還是去了,還是打著親戚的名號去的。李膺見到孔融後就問他,我們兩家哪來的親戚關係,謊言被拆穿了孔融也不慌,直接說:“我的祖先孔子曾經和你家的祖先老子有師徒的關係。所以我們兩家自然是親戚。”李膺聽完後哈哈大笑。然而這件事情還沒有結束。

太中大夫陳韙來到李膺家做客的時候,李膺將孔融的這件事情告訴了陳韙,但是陳韙卻不以為然的說:“小時候聰明,長大了可就不一定了。”孔融當時也在現場,直接回懟:“那你小時候一定很聰明吧!”噎得陳韙一句話說不出來。

在《履園叢話》中記載了一個故事,說的是一個叫張映璣的鹽運使,有一天他出門的時候被一個婦人難住了,原來是這個婦人的丈夫對這個婦人不好,還想要娶小妾,這個婦人就想請張映璣做主,但是張映璣一點都不想管這件事情,於是就甩甩袖子說:“我是賣鹽的官,不管你們家吃醋的事情。”

其實這些神回覆都不算什麼,雍正皇帝的那才叫一絕。雍正勤政是公認的,嚴厲也是公認的,但是你要是看了雍正和他臣子之間的對話,絕對會對雍正的形象大為改觀。

雍正在批田文鏡的奏摺的時候,回的是“朕就是這樣漢子!就是這樣秉性!就是這樣皇帝!爾等大臣若不負朕,朕再不負爾等也。勉之!”當然更有意思的是雍正批年羹堯的奏摺,經常能看到“朕亦甚想你”“朕實實想卿”這類的話,完全想象不到雍正皇帝是會說這種的話人啊。

楚伐隨。隨曰:“我無罪。”楚曰:“我蠻夷也。”歷史上出兵討伐敵國都有個講究師出有名,楚國又一次攻打隨國,隨國國君說:我沒有任何罪名,你為什麼攻打我?楚國國君說:你平常不都罵我是蠻夷嘛,我就蠻夷了不講規則怎麼著?

西晉的晉惠帝司馬衷是著名的大昏君,有一年發生饑荒,百姓沒有糧食吃,只有挖草根,食觀音土,許多百姓因此活活餓死。消息被報到了皇宮中,晉惠帝坐在高高的皇座上聽完了大臣的奏報後,大為不解。“善良”的晉惠帝很疑惑:百姓肚子餓沒米飯吃,為什麼不去吃肉粥呢?

曹丕聽說鍾毓、鍾會兄弟倆能言善辯,於是召見了他們。兄弟倆當時也只有十三四歲,自然心裡都忐忑不安。曹丕見他們來了,命他倆上前。鍾毓走上前跪拜。曹丕一看,這孩子滿臉是汗,便問道:“你臉上為何這麼多汗呀?”鍾毓很恭敬地回答說:“戰戰兢兢,汗出如漿。”曹丕又看見鍾會的臉上一顆汗珠也沒有,好奇地問道:“你為何沒出汗呢?”鍾會微微一笑,語氣很平靜地說:“戰戰慄慄,汗不敢出。”曹丕聽後哈哈大笑,誇獎兩個孩子果然機智過人。

宋太祖曾親自提審囚犯,某犯哭訴稱:“臣是官家鄉鄰。”太祖疑惑,以為老家鄉親,便追問家住哪裡,答曰:住東華門(皇宮外大街)。太祖大笑乃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