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阳县:让党旗飘扬在脱贫路上

宜阳县:让党旗飘扬在脱贫路上

宜阳县香鹿山镇北留村文化广场,新时代农民流动讲习所将包含扶贫政策宣讲、科技知识宣传等内容的“精神套餐”送到百姓家门口。

宜阳县:让党旗飘扬在脱贫路上

进入冬季,万木萧疏,而在洛阳市宜阳县,每到一个村庄,村党支部大院里高高矗立的党徽却格外耀眼醒目。“让党徽不仅亮在乡村,还要亮在百姓心上,更要闪亮在群众的致富路上,这是宜阳县矢志探索的课题。”宜阳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涛告诉记者。

今年,按照洛阳市委“河洛党建计划”全面进步年工作要求,宜阳县紧紧围绕“全面进步”谋思路、抓落实,实施“基层党建全面进步行动”,建设“党建书屋”和“三新”讲习所两个平台,围绕“班子、队伍、阵地、机制”等破题,谋求农村党组织有新作为,党员作用发挥有新气象,村级党建阵地有新面貌,责任落实有新突破,各领域党建有新提升。

党建“红色引擎”激发脱贫动力

“儿子外出打工挣钱了,俺养的牛也该卖了,到年底还有分红,今后的日子越想越开心!”在宜阳县盐镇乡李寨村,刚拿到3000元村支部牛场分红的贫困户陈守杰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考虑到俺村养牛户多的优势,就领着大家建了牛场,效益还不错,俺村已经全部脱贫了。”村支书王少杰说。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像陈守杰一样实现精准脱贫的困难群众还有很多。

宜阳县:让党旗飘扬在脱贫路上

农村的贫困,贫在没有产业、困在支部不强。宜阳县认真为贫困村班子“看病”,分类施治开“药方”。结合整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宜阳县按照“有理想信念和奉献精神、把路子带对,有经济头脑和致富本领、把发展带好,有良好品行和公道之心、把风气带正”的“三有三带”要求,配齐配强村级集体班子,矢志打造“党员有担当,支部能战斗”的“支部+基地+贫困户”组合模式,走出一条“支部跟着脱贫走,贫困户跟着党员走”的“党建+产业”扶贫新路径。

脱贫一线激战酣。247名驻村第一书记吃住在村,聚力脱贫;229个帮扶工作队扎根一线,5024名党员干部职工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一包到底,群众不脱贫,干部不脱钩。

韩城镇朱家沟村驻村第一书记程玉国带领干群把穷山沟变成了米粮川;莲庄镇草场村驻村第一书记杨晓辉引进肉鸽养殖项目,带动49户贫困户300人增收脱贫;驻村第一书记陈向斌,带领村民在“十年九旱靠天收”的柳泉高窑村发展花椒种植、艾叶加工、手工编织等,蹚出一条富民路……

宜阳县扶贫办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今年,我县已批复产业扶贫项目172个,总投资1.62亿元,工程已全部竣工,带动贫困人口23245名;建成扶贫车间126个,安置贫困群众就业2598人;全县贫困户产业措施覆盖率达到92.57%,产业叠加度1.96;实现转移就业18592人次,贫困户劳动力转移率75.54%。”

党徽照亮乡村振兴路

支部要起作用,农村党员得唱“主角”。面对农村党员发展难、管理难问题,宜阳县坚持在结构上优化,在空间上调整,在措施上跟进,加大贫困村党员发展力度,实现贫困村和连续两年不发展党员村“清零”。

宜阳县探索推行“两分两选三公开”工作法,按照党员个人基本情况分类,按照党员所居住的区域分区,按照党员生活区域,由党员自主选择联系群众。同时,结合自身特点,自主选择服务岗位。通过统一悬挂“共产党员户”牌子,制作公示展板,在主要街道设置公示栏等形式,公开党员的基本信息、服务承诺、监督电话。

选出好党员还不够,怎么管理才是重头戏。宜阳县改变过去政治学习说教式的传统套路,把新媒体传播的优势与党组织建设相结合,利用微党课比赛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不断提升全县党组织的政治理论和党性修养水平。

同时,宜阳县还大力开展了“百堂党课走进党员百场宣讲走进基层”活动,县级领导带头讲示范党课,县直单位及乡镇负责人讲专题党课;开展“千名干部走进党校千名党员走进课堂”活动,利用县、乡党校,以“能力素质大讲堂”和“三农讲堂”为抓手,为农村党员干部在县内开展以“三会一课”、扶贫等为主要内容的情景式教学,并依托“党员读书会”和讲习活动,结合“党员主题日”“三会一课”等,组织全县党员干部学习党章党规党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党的队伍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让党员成为发展的主心骨。

目前,全县已培训农村党员1.4万人次,村“两委”干部、驻村第一书记4000余人次;开展党员读书会活动2678次,参与党员16890人次,组建讲师队伍3631人,开展讲习活动2133次,参加党员群众27239人次。

集中大评比“逼”出精气神

曾经为集体经济空白村的宋村,如今拥有光伏发电、扶贫车间、企业入股、食用菌基地等多项集体分红,年收入近10万元;沙坡村集聚各方力量筹建光伏电站,实现各项年集体收入20余万元……樊村镇各村集体经济势如破竹,方兴未艾。

前不久,来自宜阳县各乡镇、各单位的观摩组在樊村镇观摩现场,认真聆听樊村镇党委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做法。

今年,宜阳县启动“逐领域观摩、全领域进步”活动,组建了四支“观摩大军”,分赴16个乡镇和28个县直单位,全面开展“逐领域观摩,全领域进步”活动,对基层党建工作进行集中大检验、大亮相、大评比。通过观摩找差距、定位次、促提升,推动“河洛党建计划”全面进步年各项重点任务在基层全面落实。

宜阳县:让党旗飘扬在脱贫路上

在乡镇,观摩活动以“一听二看三查四评”的方式进行,不仅听其“口头说”,更要看其“行其果”,不仅查其“佐证资料”,还要评其“短板软肋”。

“听汇报”环节,听取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村“两委”换届选举、党群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等工作开展情况,未来三年班子建设、党员队伍管理、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看成效”环节,评分人员现场询问,乡村书记现场答复,不仅看“是否干了”,而且看“是否干好”;“查资料”环节,“找问题”不仅“实”,而且要“准”,从资料中查找问题的“蛛丝马迹”、基层工作的“偏远角落”;“严点评”环节,当场公布成绩,指出问题,明确整改期限。

同时,宜阳县还在县直单位层面开展了“逐单位观摩、全方位进步”活动,推动机关党组织之间交流学习,着力解决机关党建“灯下黑”问题。

讲习+书屋唱响党建“好声音”

“以前想种食用菌,但自己不懂技术,不知道咋种咋卖,今天听了李书记的讲习,俺懂了好多。接下来准备加大菌包购买量。”在宜阳县樊村镇宋村,香菇种植专业户们又听了一场食用菌种植及管理专题讲习。村民们说的李书记,是洛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派驻该村第一书记李磊。

抓党建促发展,基层阵地是主要练兵场。今年,宜阳县着重实施“党建书屋”和“三新”讲习所建设,实现353个行政村全覆盖,为党群备足“红色粮仓”,凝聚起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磅礴力量。

宜阳县:让党旗飘扬在脱贫路上

村级党组织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党员活动室、远程教育阵地、党代表工作室、党群文化广场、农家书屋、村小剧场、道德讲堂等场所,建设实用型新时代“三新”讲习所;县直单位或建设单独型新时代“三新”讲习所,或结合中心组学习场所、党员活动室、会议室、道德讲堂等,建设融合型新时代“三新”讲习所,多个共用办公场所的单位,建设共享型新时代“三新”讲习所。

怎样使讲习所更加“接地气”?宜阳县将乡镇两大员、党校讲师、县人才专家、第一书记、村干部、文化名人等10类人员作为主要讲师,每个讲习所至少安排12名稳定的讲师,并结合党建书屋“党员读书会”,由各基层党组织选拔1名党员,充实进讲师队伍。目前,全县共有“三新”讲习所讲师2631人,为基层建立起一支“带不走”的宣讲队伍。

怎样让讲习所成为开启民智、凝聚民心、发挥民力、推动民富的源泉?宜阳县制订了贴近农民实际的讲习方案,紧紧围绕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政策理论、道德文化、乡村振兴等内容,组织骨干队伍成立了流动讲习所,将讲习活动办到田间地头、劳动一线、居民楼院。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由支部书记、支部委员讲政策,党员群众谈收获,在“听他人讲”的同时让群众“自己讲”,让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科技文化知识真正入脑入心。同时,利用远程教育、智慧党建、微信等手段的“网络讲习所”,也使讲习活动更灵活、更便捷。

宜阳县还创造性地将党建书屋开展的“党员读书会”和“三新”讲习所讲习活动联系起来,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叠加功效。目前,全县各级党组织、各单位已开展集中学习1000余次,撰写读书心得体会5000余篇;开展专题讨论539次,受教育党员群众达10余万人次;参与分享图书3536本,创建微信学习群100余个。

宜阳县:让党旗飘扬在脱贫路上

“党建强,产业兴。我们要牢固树立‘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理念,把党建工作融入脱贫攻坚的各方面、全过程。”谈到党建工作,宜阳县委主要负责同志说,我们要以新担当展现新作为,着力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和党的建设高质量,尽快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在中原更加出彩的洛阳篇章中添上宜阳县重重的一笔!(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文/图:张珂 田义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