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我軍服役20年的蘇27不升級?

育兒奶爸


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國空軍就從俄羅斯開始大批量的整機進口蘇-27系列重型戰鬥機,到了21世紀初更是將該型戰機的整機生產線,購買回中國本土進行相關的生產製造。目前,中空軍還大量的裝備著原版或中國自行組裝的蘇-27系列重型戰機,作為主力戰機機型在使用。


從2000年到現在的2018年,轉眼間18年過去了,最早一批從俄羅斯原版飛到中國的蘇-27系列重型戰機早就已經到了機齡壽命了,也很有可能已經退出了中國空軍的裝備序列之中了,至於提問之中問到的俄製蘇-27系列重型戰機在中國空軍之中,服役多年為何沒有升級,這樣的言論顯然是錯誤的。因為不論是網上新聞媒體拍到的照片還是相關官方報道的視頻之中,這批原裝和在中國組裝的蘇-27系列重型戰機,都與俄羅斯空軍裝備的原版戰機,已經有了非常大的不同。

現在的這批蘇-27系列重型戰機,不僅兼容了中國自行研發的國產相關武器彈藥吊艙,使得這批蘇-27系列重型戰機可以使用國產武器彈藥,升空執行相關的軍事任務。同時中國軍事航空工業也依託於自己的相關技術和能力,對於這批戰機進行了一定的系統化的升級以及延期機體壽命的工作,也使得這批戰機大部分的戰機目前依舊可以在部隊之中服役,繼續擔負日常的戰鬥值勤任務。

未來,也隨著沈飛飛機制造廠相關的國產第四代重型戰機的產量開始逐步的穩定,這批蘇-27系列重型戰鬥機,也將會徹底的開始進入退役的流程之中,它們空缺出來的位置,也將會被第四代甚至第五代戰機所快速替代。



航空君


2009年,西安火車站服役,進行退役處理的蘇-27SK戰鬥機在轉運過程中被人拍下,從1992年第一批蘇-27來華,僅17年後就走完使命。當時曾引起網友的軒然大波,要知道前兩批蘇-27原本是前蘇聯空軍自己的訂單,可不是什麼猴版。

因為使用壽命已經耗盡。

前蘇聯老毛子時期,對戰鬥機設計的哲學跟西方不一樣,認為在世界大戰背景下,戰鬥機都不過是快速消耗品,根本不可能用完漫長的壽命週期。例如二戰時期歐洲戰場,一架戰鬥機的平均壽命只有16個小時,而盟軍西線大轟炸,一架轟炸機的平均壽命只有68個小時。

所以老毛子對戰機的使用壽命指標要求比較低,這樣還可以用料用差點,製造工藝弄簡單點,最後製造成本弄低點,生產速度可以弄快點。蘇-27最初型號蘇-27SK其設計的使用壽命只有2500小時,只相當於西方國家同時期戰鬥機的一半水平。

2012年1月13日,阿富汗巴格拉姆空軍基地,首架完成10000小時飛行記錄的美國空軍第89-0487號F-15E戰鬥機,該戰鬥機於1990年開始服役。

而另一個原因就是,早期蘇-27設計壓根不給結構延壽留機會。

現代戰鬥機的結構延壽,是把各零部件一一拆開,然後用X光檢驗探傷,對於出現金屬疲勞和小裂縫的部件進行修補或更換,然後再拼回去。

但是蘇-27設計做的比較狠,他的靜力試驗做的非常徹底和完美,各個部件可以實現等速裂化。從設計上這樣很完美,不會有些部件受力過強,提前出線問題。但是他喵的,這樣也意味著使用壽命到了的時候,各個部件都差不多了,要換差不多全部更換,這個成本代價太大了,從經濟學上講不划算。

俄羅斯、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烏克蘭裝備的早期蘇-27SK也都在退役

最後:小夥子們艹的比較狠

我們購買的第一批,第二批蘇-27SK戰鬥機,都是在1994年之前交付的,那時候我們空軍第一次接觸到第三代高水平戰鬥機,雖然我們當時裝備的數量不多(48架),但是我們雄心很大,是把這些戰鬥機用來培養能適應未來現代化空戰的種子飛行員來用的,一架飛機往往安排三四個飛行員去輪流熟悉,去艹,不僅如此,它們還承擔著為全軍編寫訓練教材和研究新戰機的戰法訓法等諸多任務。

不給人家好好休息機會就算了,開車的都知道,一輛車好幾個人輪流開,更容易壞,不同的駕駛風格造成的衝突,對車輛影響很大,對於戰鬥機也是如此,由此造成的提前退役,也就不足為奇了。


五嶽掩赤城


有時候看到那些自作聰明的回答真是無語,我們不升級J11和不升級S27是兩回事。

說壽命到期那是指S27,當面買的本來就是二手貨,這些S27有些已經銷燬,有些用來搞軍事透明化,用來與外軍交流。

J11A是完全按照俄羅斯圖紙生產的飛機,根據合同是不能修改裡面的任何東西,甚至都不允許部署在長江以北,為這事我們沒少俄羅斯爭吵,最後以終止合同告終。

J11B是我們自己設計製造的飛機,裡面俄羅斯的專利什麼的都全部繞開,所以我們可以任意改造任意部署,由於J11還在使用俄羅斯的發動機,所以出口被限制。

據我所知,最老的J11B已經升級過三次,目前主要用來給飛行員練爪子,所以不在列為升級的重點。


開心果211149550


其實也是有升級的,只是很多人沒有注意而已。

1992年到1996年之間交付給中國空軍的78架原版俄製蘇-27SK/UB型飛機,其技術狀態大致相當於蘇軍80年代中期的水平。這批飛機在上世紀90年代是我國空軍的絕對主力,但是其劣勢也是比較明顯的:一是機體壽命短,這批飛機的機體壽命普遍只有2000到3000小時,配裝的AL-31F型發動機壽命也不過1500小時,按照每年200小時的使用壽命計算,最多用10年就必須進行二次延壽了。實際上根據筆者掌握的信息,部分蘇-27型飛機在21世紀初已經做了兩次延壽作業了;二是航電系統落後,蘇-27型飛機在研發與製造時並沒有引入西方流行的集成化航空電子系統概念與1553B數據總線的系統架構,依然停留在老式的分立式設備上,導致對機載航空電子系統的升級改進異常困難,而且還容易出現木桶效應。

以上兩個因素決定了我國空軍在對老的蘇-27飛機進行升級改進時,一是不甚划算,有大量延壽兩次之後的蘇-27型飛機載荷譜發生很大變化,只能在各航空兵團用於讓新飛行員體驗飛行,很少進行大過載空戰機動飛行,拿這些飛機去進行改進,性價比很低;二是過於困難,對於俄羅斯人這個“非人類能設計出來的系統”,我們能搞清楚就已經是難上加難了,搞清楚它落後在哪已經累死上億個腦細胞了,現在還指望來改進,那顯然還是算了;三是主機廠所生產任務也很繁重,基本上沒有產能用於把蘇-27飛機拉回去改進了。

但是,還有部分蘇-27飛機確實進行了改進,這些改進有些是我們自己做的,有些是聯合白羅斯的588工廠做的。比如“霧都雄鷹”之前裝備的殲-11A戰鬥機,就通過在N001雷達後端增加一條邏輯電路,具備了打RVV-AE主動雷達制導空對空導彈的能力(儘管這個能力也是聊勝於無);而“南國雄鷹”的殲-11A戰鬥機,則將蘇-27S的老式MFD顯示器更換為一塊較大的彩色LCD顯示器,具備了顯示數字地圖與戰術數據鏈信息、接入戰區網絡聯合作戰的能力;再說“杜風瑞大隊”的部分殲-11飛機,更是改了一套非常時髦、跟美帝賣給沙特的F-15SA上配備的電子戰/導彈預警系統(DEWS/CMWS)迷之相似的告警設備。所以……誰說我們的蘇-27沒有改進呢?


軍武次位面


有網友問:為何我軍服役20年的蘇27不升級?根據媒體報道,我國已經對在瀋陽生產的200架國產版蘇27戰機,也就是殲11戰機進行了升級。

但是並沒有升級在90年代進口的76架蘇27戰機。這主要有2個原因,首先是,原版蘇27戰機的機體壽命,並不是很長,只有2000小時,我國後來生產的殲11B經過努力,已經極大提高了機體壽命。

蘇27戰機只有2000小時機體壽命,其實就算再節約使用,20年也就到了可以退役的時候。而如果正常使用,基本8-10年,就會消耗光,蘇27戰機的機體壽命。而且,蘇27戰機配備的發動機,壽命是800小時。

這樣算下來,還要更換2-3次發動機,一臺發動機也要幾百萬美元。如果進行延壽作業,由於蘇27戰機的機體使用的材料相對落後,整體成本就會比較高。相對於美軍戰機的機體壽命和發動機壽命都是俄製戰機的2-4倍。

而我國空軍現在每年的訓練時間也達到了200-300小時,訓練量增加很多,而在70年代,一年平均只有幾十個小時訓練量,其實首先就是戰機的機體壽命和發動機壽命太短,訓練時間太長,戰機很快就會報廢了。

其實這也是在中東戰爭,阿拉伯國家空軍屢屢敗給以色列空軍背後的秘密。阿拉伯國家都使用機體壽命幾百小時的早期米格戰機,根本就沒有多少訓練量,大部分埃及和敘利亞飛行員在70年代,一年只有30-40個小時的飛行訓練量。

而以色列空軍駕駛高機體壽命的幻影,鬼怪和F-15,F-16戰機,美軍F-15,F-16戰機有8000-10000小時的飛行壽命,因此,以色列飛行員才可以每年都保持200個小時的飛行訓練量。再加上戰機性能的差距,所以才能打出0:82的擊落比例。

我國殲11A戰機是仿造自蘇27戰機,在機體壽命上也有一些問題,一直到殲11B戰機才解決了這個問題,將機體壽命延長到4000小時。現在最新的殲16戰機的機體壽命已經可以達到6000小時,接近美軍的水準。

另外就是,我國殲11B戰機採用了全新的航電系統,這就需要對整個飛機的所有系統,都進行完全改造,如果再更換新機體,實際上,就等於重新買了1架戰機,為此,蘇27戰機已經沒有進行大幅度升級改造的必要。還不如,重新制造殲11B戰機效率更高。


深度軍事


每日點兵,為您解答

這裡面有三方面原因。

第一、飛機使用次數太過於頻繁。壽命已經消耗殆盡。

蘇-27Sk戰鬥機來華的時候,我國空軍還沒有一架第三代戰鬥機,再加上國際形勢,所以讓飛行員儘早熟悉第三代戰鬥機就成為了當務之急。所以這48架蘇-27SK就成為了各航空兵部隊的“訓練教具”。換句話說就是一架飛機擁有好幾個飛行員。如果觀眾們都有汽車的話,都明白一個道理,到了一定了公里數就應該保養一下,可我們不是,寧可讓飛機提前報廢,也要讓我們的飛行員掌握第三代戰鬥機。

第二、早期來華的蘇-27SK戰鬥機機體結構有嚴重缺陷。

由於蘇聯在精加工領域全面不如西方,(這一點請參考東芝機床走私蘇聯案)導致蘇聯航空工業無法生產出完整的飛機主樑。不得不採用兩個框架用焊接的方法去拼接。結果導致蘇-27戰鬥機在一定條件下出現解體現象。這被很多老軍迷成為“軟骨症”。同時也導致了蘇-27SK的機體壽命非常短,才2000個小時。也就是相對於正常情況下的訓練強度和作戰強度來說,蘇27只需要6~8年就會進入機體老化期。另外早期AL31發動機的壽命更是僅有1000小時左右,一架蘇27在全壽命裡要消耗4臺AL31發動機,如果對機體延壽改進,甚至需要6臺以上,相對於美國戰機來說,雖然俄羅斯看似單價更便宜,但全壽命更昂貴。

第三、我國完全有能力全面替換之前購買的蘇-27SK

現在我國單一個成飛一年的戰鬥機生產量就已經達到了5個飛行團的數量。而被大家詬病的沈霍伊它的全年生產戰鬥機數量已經超過俄羅斯。我國戰鬥機全面向西方看起。使用更嚴謹,更科學,更嚴格的美式航空標準。我國的殲11B戰機機體壽命就已經超過了4000小時,後期的殲16甚至達到了8000小時以上,即使相對於我國空軍每年近300小時的訓練時間,殲16的機體也能夠使用近30年,在延壽改造以後完全能夠接近40年,這已經達到了美國的水準,實際上如果節省使用並且進行維護的話,美國甚至有服役60年的戰鬥機出現,畢竟美國空軍已經計劃將一部分F15延壽到2040年再退役了。


諸葛小兵兵


第一批蘇27都退役了。後來組裝的蘇27,也就是殲十一,基本上也到了壽命極限。

現在服役的應該是殲11A,也就是換裝了國產配件,但沒有達到100%國產化的那一批,使用的還是31F發動機。

最新的是殲11B,也就是基本上全部國產,發動機有所不同,第一批是渦扇10A,也就是不穩定的那一批,是三姨父的國產化版本也就是三級壓氣機的那個。後期有段時間,沈霍伊滿院子機身不能飛,然後突然能飛的那一批,安裝了渦扇10B,也就是通用客機發動機逆向來的那個,四級壓氣機。提高了燃燒室問度,當然也換裝了據說是單晶葉片。

這一批算是目前空軍,海軍用的最多的一批側衛系列。殲11B升級版,我估計第一批使用渦扇10A的那一批,也會在大修時換裝渦扇10B發動機。

我們最新的側衛系列就是殲16,號稱中國版蘇30。其實遠程打擊能力,對地對海攻擊能力要比蘇30好很多。

海軍版就是大家熟悉的殲15,原名據說就是殲11C。

至於蘇27UBK,也就是雙座版,基本上都退役了。現在換裝我們自己的L15教練機。據說還能上航母。

現在基本上沈飛天天在測試新飛機,應該也有返廠維修保養,升級的。貌似黎明廠正在抓緊做渦扇10發動機,總能聽到發動機的聲音。晚上特別明顯。

蘇聯的側衛系列,在全世界,發展的最好的就是我們了。雖然俄羅斯依然在魔改,但是也是無奈而為之。未來15年,側衛系列依然是我們重型戰機的主力,希望飛機會越來越好,也希望祖國繁榮昌盛,國富民強。


sinosunny


從俄羅斯引進蘇-27系列戰機,是一件跨時代的大事,這些蘇27系列以及隨後國產化改進型型號,甚至影響了上世紀90年代到本世紀前10年的亞洲政治格局。1992年6月27日,首批12架蘇-27戰鬥機,包括8架SK單座型和4架UBK雙座教練型,從俄羅斯飛赴中國,標誌著中國空軍正式擁有了第三代戰鬥機。到1999年,我國共引進三批78架蘇27戰機,其中有38架是蘇-27SK單座戰鬥機,40架蘇-27UBK雙座戰鬥機。另外中國還進口了大約100架蘇-30MKK,自行組裝了大約70架殲-11A戰鬥機。

這78架原裝進口的蘇-27飛機至今的機齡從19年到26年,有數架故障墜毀,有十幾架壽終報廢退役,目前剩餘五十多架,還在承擔主力作戰任務。但這些飛機大多數都沒有經過大規模的改裝改進,主要原因是原版的俄製戰機的設計壽命只有3000小時,太短了。

我軍引進蘇-27以後,把這三批戰機當成了種子部隊,訓練強度極大,從2000年開始,我國空軍飛行員的年飛行時間超過了200小時,在一些重點部隊則達到250小時。原裝進口的78架蘇-27的機體壽命被迅速消耗。已經沒有太多的深入改進價值。

不過,我國空軍也做了改進原裝蘇-27發射國產導彈的嘗試。當年進口的蘇-27系列戰機與我軍的武器系統軟硬件接口都不能統一,俄製戰機只能使用原裝進口的俄製導彈,不能打國產導彈。後來我們破解了俄式火控和外掛管理的軟硬件系統,改了一下航電系統源代碼,進口的蘇-27/蘇-30MKK也能掛國產的霹靂-12空空導彈。


科羅廖夫


首先來華的蘇27戰機是俄系戰機,從設計,製造電子系統,火控系統,源代碼等我國一無所知,升級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第二,我國與俄羅斯協商的在華組裝200架的殲11 A戰機合同因為俄羅斯的各種限制和阻撓而只生產100架左右就停止了,後期生產的是我們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殲11B戰機,該系列戰機除氣動外形和發動機外都是我們自己的東西。

第三,當我們吃透蘇27技術的時候,來華的48架蘇27幾乎已經使用到壽命的極限了,已經沒有太大的升級必要了,要知道其中一部分戰機本來就是俄軍使用過的二手戰機。

第四,我們的沈飛產能有限,國家資源有限,只能集中資源研發製造我們自己的殲11系列戰機,蘇27戰機只能通過修修補補維護使用了。

但蘇27戰機在我軍的歷史地位是極其重要的,其功勞也是不可磨滅的,老兵不死,只會慢慢的遠去。


隨風探花


沒必要升級,也沒辦法升級了。

20世紀90年代,1992年,我國拿到了第一批俄羅斯出口的Su-27,共計12架。Su-27這一型當時世界上最高水平的在役戰鬥機對中國空軍帶來的極大的衝擊。同時期中國空軍裝備的各型戰鬥機主要是以殲-6為主,少量殲-5與少量殲-7以及極少量部隊試裝的殲-8。所有的這些戰鬥機都沒有超視距空戰能力。(國產戰鬥機首次發射中距空空導彈要等到1995年)

當時的PLA對這型先進戰機可以說是愛不釋手,這批最終數量共計48架的Su-27被解放軍飛行員拿來進行極高強度的飛行訓練,一般世界各國空軍都是給一架戰鬥機配2組飛行員。而這批接收較早的Su-27配備的飛行員可能會多達3,4組。

實際上早在2009年,PLA就開始退役這些早期接收的Su-27。其設計壽命5000小時,並且還經過延壽,很多都飛了7000小時以上。這批Su-27的結構老化問題非常嚴重,再延壽也不太可能了。這是之所以沒有必要升級。

另一方面,這批Su-27SK屬於Su-27最早的服役型號Su-27S的出口型,飛機本身也不是很成熟,無法掛載R-77這類主動雷達制導空空導彈,飛機本身也有坑爹的結構強度的問題。早期的Su-27在跨音速段的可用過載就會迅速降低,被稱為跨音速陷阱。直到Su-35S,俄羅斯才完全解決當初Su-27的這些問題。然後PLA看著Su-35S流下了眼饞的口水也買了幾十架天天陪J-20飛南海。

前幾年J-11D鬧得沸沸揚揚,不少人高呼PLA不可能引進Su-35S,然而最終Su-35S還是引進了,從官方的八股報道上也能看出PLA對這型戰機的喜愛,很明顯,沈飛並沒有吃透Su-27的技術,也無法對其進行深層次的改進。這就是之所以沒辦法升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