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俊的數學人生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大美科學,改革開放40週年,那些我們不能忘記的改革路上的科學家!

改革開放路上的科學家

吳文俊的數學人生

自從2016年AlphaGo與李世石那場“人機大戰”之後,人工智能在國內發展呈破竹之勢,“AI”也成了家喻戶曉的名詞,一些承載了AI新技術的產品不斷湧入市場,併為公眾所接納。

1956年,達特茅斯會議正式確立了人工智能的研究領域。而如果提到國內人工智能先驅,首先想到的是中國科學院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吳文俊先生。

吳文俊的數學人生

吳文俊的數學人生

2000年度

國家最高科學獎獲得者

吳文俊

“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獎”

1977年,吳文俊開創了數學機械化新領域,為中國人工智能開創和發展產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人工智能、並聯數控技術、模式識別等很多領域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背後都有數學機械化的廣泛應用,。中國人工智能學會2011年1月6日正式設立代表了人工智能領域的最高榮譽象徵的科學技術獎,並命名為“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該獎項被譽為“中國智能科學技術最高獎”。

吳文俊的數學人生

“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旨在貫徹“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方針,充分調動廣大智能科學技術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獎勵在智能科學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做出卓著貢獻的科技工作者和管理者,2018年陸汝鈐院士獲首位吳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

當然,吳文俊的貢獻遠不止這些。

拓撲學成果享譽世界

1919年

5月12日,吳文俊出生於上海。

1940年

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數學系,因戰亂、生計被迫中斷數學研究,畢業後在一所初級中學任教。

懷著對數學的濃厚興趣,吳文俊從未放棄對數學的研習,結果自己陷在數學名詞的倒來倒去之中,這讓他感覺到迷茫、苦悶。

1946年

吳文俊進入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所做實習研究員,師從陳省身,確立了代數拓撲學的研究方向,不到1年時間便完成了即惠特尼乘積公式(Whitney product Formula)的證明工作。

1947年

吳文俊赴法國留學,很快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不僅震動了法國拓撲界,也震動了世界拓撲界。

吳文俊的數學人生

吳文俊在法國斯特拉斯堡與朋友在一起(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網站)

1951年

吳文俊回國,先後在北京大學數學系、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系統科學所、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工作。

在此後的數十年內,吳文俊在拓撲學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中最為矚目的是“吳示性類”與“吳示嵌類”的引入以及“吳公式”的建立,至今仍被國際廣泛應用,許多著名數學家都受他啟發或以他的研究為起點之一,獲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1956年

憑藉在拓撲學領域取得的傑出成就,37歲的吳文俊與錢學森、華羅庚一起獲得首屆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吳文俊的數學人生

1951年

吳文俊在法國留學回國的輪船上(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網站)

1952年

北京大學任教時的吳文俊(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網站)

吳文俊的數學人生

吳文俊的數學人生

1955年

吳文俊在中科院數學所作拓撲學的學術報告。

1956年

錢學森、華羅庚、吳文俊獲得首屆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網站)

吳文俊的數學人生

走自己的路

——開創數學機械化領域

“開創屬於我們自己的研究領域、創立自己的研究方法、提出自己的研究問題”,這一思想始終貫穿於吳文俊的學術生涯中。20世紀70年代後期,已經成為世界公認拓撲學大家的吳文俊將研究目光投向了一個全新的領域。提出了用計算機證明幾何定理的“吳方法”,開創了嶄新的數學機械化領域,相比基於數理邏輯的方法根本,顯現出了無比的優越性,被稱為自動推論領域的先驅性工作。

這項開創性的工作取得成功,也得益於吳文俊對數學發展及中國古代數學的深刻理解,他在《東方數學的使命》一文中指出“我們學現代數學(也就是西方數學),主要內容是證明定理;而中國的古代數學根本不考慮定理不定理,沒有這個概念,它的主要內容是解方程”“中國的古代數學是一種算法的數學,也就是一種計算機的數學。進入到計算機時代,這種計算機數學或者是算法的數學,剛巧是符合時代要求,符合時代精神的。”他算法的觀點與機械化數學的開創密切相關。

吳文俊的數學人生

吳文俊的數學人生

吳文俊的著作《幾何定理機器證明的基本原理》

為了解決幾何定理機器證明和數學機械化問題,吳文俊從頭學習計算機語言,編制計算程序。那時他經常從清晨到機房,不間斷工作八九個小時,下午五點鐘吃飯,並利用這個時間抓緊整理分析計算結果,傍晚七點鐘又回到機房工作,午夜時分回家。週而復始, 在願意“求解”的領域,他的勤奮異常驚人。

吳文俊的數學人生

吳文俊在電腦前工作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網站)

吳文俊的數學人生

1990年,以吳文俊為首的“中國科學院數學機械化中心”正式成立。2003年,數學機械化中心與信息安全中心聯合成立了中國科學院數學機械化重點實驗室。該實驗室目前已經成為國際計算機數學領域最著名的領軍團隊之一。

吳文俊的數學人生

吳文俊的數學人生

1996年,國家攀登計劃項目:“機器證明機器應用”專家委員會合影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網站)

吳文俊的數學人生

1999年,吳文俊與項武忠在“數學與數學機械化會議”上交談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網站)

2006年,吳文俊因為“吳方法”榮獲“邵逸夫數學獎”,評獎委員會給出了這樣的評價:“通過引入深邃的數學思想,吳開闢了一種全新的方法,該方法被證明在解決一大類問題上都是極為有效的”,“吳的方法使該領域發生了一次徹底的革命性變化,並導致了該領域研究方法的變革”,他的工作“揭示了數學的廣度”。

吳文俊的數學人生

2006年,曾蔭權和邵逸夫(右)向吳文俊(左)頒獎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網站)

如今,吳文俊的成就正被應用於曲面造型、機器人機構的位置分析、智能計算機輔助等若干高科技領域,並取得了一系列國際領先的成果。

記師恩

將中國數學研究代代傳承下去

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重大科技成果獎、第三世界科學院數學獎、陳嘉庚數理科學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邵逸夫數學獎、國際自動推理最高獎,吳文俊斬獲眾多獎項。

面對榮譽和獎勵,他表示:“我們是踩在許多老師、朋友、整個社會的肩膀上才上升了一段。我應當怎樣回報老師、朋友和整個社會呢?我想,只有讓人踩在我的肩膀上再上去一截。我就希望我們的數學研究事業能夠一棒一棒地傳下去。”

吳文俊一生銘記恩師陳省身的幫助和指點,讓他“等於是從火坑裡逃出來了”,中斷多年的數學研究得以繼續,並確立了代數拓撲學的研究方向。

吳文俊的數學人生

吳文俊與陳省身先生在一起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網站)

有感於師恩深重,吳文俊此後都以陳省身為榜樣,一貫重視人才的培養,他在數學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數學系培養的學生,多為已經成為所在領域的領軍人物,並且湧現出多名國際著名學者。他不斷鼓勵和幫助後輩,重視每個學生創造性的發展,他經常教導學生,不能被自己的導師淹沒,要有自己的想法,這樣才可能有創造性。

吳文俊的數學人生

吳文俊與他的學生虞言林、江嘉禾、李培信、王啟明,1974年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網站)

吳文俊的數學人生

吳文俊與學生王東明、李子明、劉卓軍討論問題,1985年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網站)

吳文俊的數學人生

2005年,周光召視察數學機械化中心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網站)

吳文俊的數學人生

吳文俊與數學機械化中心學生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網站)

為祖國數學事業奉獻一生的

數學巨星

2001年,在一次座談會上吳文俊表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數學是發展第一生產力的必要手段與重要保障。也正因如此,數學與國家的命運緊密結合在一起。數學的興盛與否,是與國家的興旺與否緊密相依的。”

吳文俊喜歡數學並不是因為它的美,而是因為數學作為重要工具無孔不入、能解決問題。吳文俊曾做了大量調查研究,將數學機械化方法用於機器人、計算機圖形學、機構設計、化學平衡、天體力學等問題,還支持數學機械化方法在一些高技術行業的應用。

究其一生,這位為人類的數學研究作出傑出貢獻,併為此奉獻了終生的中國數學泰斗做到了“我將一如既往,把自己的一生獻給祖國的數學事業”。

吳文俊的數學人生

2002年8月20日,第二十四屆國際數學家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圖為吳文俊在大會開幕式上講話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網站)

吳文俊的數學人生

吳文俊在2002年國際數學家大會中國數學史國際研討會上作公眾報告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網站)

吳文俊的數學人生

《Selected Works of Wen-Tsun Wu》

世界科技出版社

吳文俊的數學人生

《吳文俊與中國數學》

(2010年)

世界科技出版社

— 書籍收錄了吳先生各個時期在不同領域的重要作品 —

吳文俊的數學人生

2010年,國家最高獎科學技術獲得者小行星命名儀式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網站)

吳文俊的數學人生

吳文俊的數學人生

2017年5月7日

吳文俊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

數學巨星隕落

而那顆以他名字命名的

第7683號小行星“吳文俊星”

繼續以永恆的姿態,

閃耀在宇宙間。

偉大的數學家,吳文俊當之無愧。

科技自媒體編輯/撰稿人,擅長科技人物訪談和科普文章寫作。

關注微信公眾號大美科學,看改革開放40年那些你不能忘記的科學家!

下載科普中國app瞭解最權威、更全面的科普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