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湖棚改 “城市病”治理的一次深圳实践

罗湖棚改 “城市病”治理的一次深圳实践

罗湖棚改区住户在搬迁。鲁力 摄

11月3日,由中山大学互联网与治理研究中心、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联合评选的“2018年互联网治理创新十大案例”正式揭晓。罗湖棚改舆论引导与腾讯“为村”、深圳税务大数据应用、广州公安警务服务平台等十大案例上榜。

这已经不是罗湖棚改拿到的第一个奖了,如今,棚改已然成为外界谈论罗湖改革绕不过的话题。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二线插花地”一直是罗湖乃至深圳的一处“顽疾”。

摆在罗湖面前的这个“顽疾”有三个前所未有:一是棚改范围之大前所未有;二是产权关系之复杂前所未有;三是安全隐患之大前所未有。正因如此,被称作“中国棚改第一难”。

历经两年半时间的改造,如今罗湖棚改已经实现“四个全部”:插花地居住人员全部搬离、违法建筑全部拆除、重大公共安全隐患全部消除、规划建设全部如期推进。

统筹/策划:吕冰冰

撰文:祁觊

A 迎接“大考”背水一战 棚改签约率已达99.91%

罗湖棚改的全称是罗湖“二线插花地”棚户区改造。“二线插花地”的出现还要追溯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之后,出于特区管理的需要,经国务院批准,深圳市从1982年开始修建特区管理线,俗称“二线”。

由于当技术能力的不足,“二线”铁丝网的搭建并没有和行政区划线完全重合,这块未完全重合的区域,形成了管理上的“真空地带”。“二线插花地”像一道城市疤痕,不但给当地居民带来了极大的生活困扰,也阻碍了深圳城市的一体化进程。

经调查核实,深圳“二线”沿线共有插花地22处,其中规模最大的就是罗湖区主导改造的这一块,包括玉龙、木棉岭、布心三个片区。经专业技术机构检测评估,三个片区消防安全隐患达高危等级。

成片的高危建筑在“二线插花地”里野蛮生长,无序的建筑群和里面居住的高密度人群。改不改?答案显而易见。问题是,怎么改?

深圳不是没有行动过。这些年,深圳市以及罗湖区花费数亿元资金对“二线插花地”进行反复排查治理。但修修补补始终铲除不了“病根”。

猛药去沉疴。2015年8月29日,深圳市委、市政府正式决定在罗湖区启动城市更新改革试点。

罗湖棚改面积达60多万平方米,涉及1300多栋建筑物、8300多户房屋当事人、9.3万名租客;房屋当事人散布全球10个国家和地区。面对这组数据,身经百战的外地棚改专家留下这样一句话:这是“中国棚改第一难”。

但是,“9.3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让我们没有退路。”罗湖区委书记贺海涛说,这是罗湖必须迎接的一次“大考”,背水一战,别无选择。

没有迟疑,罗湖迅速投入考试状态。

2016年12月20日,首日签约达1570户,三天超30%,春节前夕超80%;

2017年5月7日协商签约期满达98.84%;

目前,罗湖棚改正式签约8264户,签约率99.91%;

拆除房屋1344栋,拆除率99.78%;

……

仅从进度曲线上看,势如破竹一路飘红,似乎很难看到什么障碍和阻隔,“中国棚改第一难”的论断,难道只是专家们的过度担忧?

B“寻求最大公约数” 棚改找准多元利益主体的共鸣点

罗湖棚改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的签约率和执行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棚改经过3轮全面摸底,召开10场群众意见征集会,研究了170余部相关法律和800万字相关资料,形成168页制度文本设计,且研究论证数10次,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棚改政策,为棚改破冰提供了有力的法规政策支撑。

贺海涛用“寻求最大公约数”来定义罗湖政策设计的逻辑原点。在他看来,罗湖棚改工作的顺利推进,只能在寻求“最大公约数”的治理过程中,充分获取各方信息、了解各方诉求、促进互谅互让、实现互利共赢。

从此原点出发,罗湖制定出“政府主导+国企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棚改模式。具体表现为政府主导并形成市、区、现场、片区四级棚改指挥架构;房屋查丈、房屋拆除、项目管理、回迁服务等工作“打包”,购买第三方服务;项目重建后除回迁安置房外,全部是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

陈大姐是第一批签约的当事人,谈及为何如此爽快签约,她表示“这样我儿子也可以有结婚的房子了,你说这样的好事我们全家能不支持签约吗?”

2018年4月25日,罗湖区“二线插花地”棚户区改造破解“中国棚改第一难”获得“2018年广东粤治—治理能力现代化优秀案例”。媒体对它的评价是:罗湖棚改通过务实的补偿标准、严密的组织架构、创新的签约模式以及细致的群众服务,让20多年推不动的棚改一朝实现,变“第一难”为“第一标杆”。

不久前,深圳作家杨黎光长篇报告文学《家园——对现代化进程中“城市病”治理的思考》(以下简称《家园》)在北京举行。杨黎光历时两年多时间,对深圳罗湖“二线插花地”棚户区改造进行了全景式的深入记录。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家园》兼具学者哲思与诗人激情,提供了一份优秀的报告文学时代样本。书中所讲述的罗湖棚改项目,是现代化进程中“城市病”治理的一个范例。

“罗湖棚改舆论引导找准了多元利益主体的共鸣点、人性化和法治化的结合点,以此赢得了社会舆论的广泛支持,有效化解了误读误判的风险,是体现公共治理能力的范例。”2018年11月3日,“2018年互联网治理创新十大案例”正式揭晓,罗湖棚改舆论引导等十大案例上榜,研究员洪宇给罗湖棚改做出了以上评价。

C 以棚改为抓手 探索罗湖儿童友好型城区建设

想象一幅场景:在社区的公园里,3岁的孩子在家长的陪同下荡秋千、玩蹦床;8岁的孩子和小伙伴比赛攀登架;14岁的青少年在公园开展滑板比赛。这样画面和之前那个地质灾害多发、消防隐患高危、公共配套失衡的罗湖棚户区有关系吗?

这是罗湖给居民准备的大礼包。礼包内,罗湖给大家描绘出一幅包含全年龄段的户外儿童游戏空间、惠普趣味化的室内儿童公共空间、安全便捷的儿童出行路径的儿童友好型城市画卷,美好愿景实现的前提就是棚改。

据了解,罗湖“二线插花地”棚户区改造后,将借鉴美国、德国、日本等国的经验,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行为特性,因地制宜设计活动圈层和场地规模,探索出可提供儿童健康成长及天性发展所需的社区空间环境。“罗湖棚改项目儿童友好型社区的建设,将成为全国首屈一指的政府推动下新建的儿童友好型社区。”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规划设计一所所长刘磊如是说。

此外,罗湖棚改项目在规划设计中采用了“绿色社区”“海绵小区”“智慧社区”等多项新兴设计理念与施工技术,旨在一次性补齐公共配套短板,打造配套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管理有序的国际化人居环境示范社区。

可以期待,历经棚改“涅槃重生”后的罗湖,将迎来另一番风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