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寫作業,這位美國媽媽把孩子成績陪到了全班最差,到底為什麼?

陪寫作業,這位美國媽媽把孩子成績陪到了全班最差,到底為什麼?

這篇文章,真心媽媽將為你轉述一個美國媽媽陪孩子寫作業、把孩子成績陪到全班墊底的故事。

這個故事來自《不平等的童年:階級、種族與家庭生活》,是美國社會學家安妮特·拉魯的代表作,同時也是家庭社會學經典、西方社會學和教育學必讀書。

當然,它是一本學術著作,有關於“童年不平等”的宏大主題,但作者採用社會學學者者專業的田野調查方法,由調研人員進入家庭,細緻記錄下了若干個家庭的不同教育場景。對照我們身邊每天都在發生的事,真是特別有意思。

漢德隆女士是一位美國中產媽媽,她的小女兒梅勒妮在附近一所很不錯的小學上四年級。這位非常重視孩子培養的媽媽,一直堅持每天陪孩子寫好幾個小時的作業,以幫孩子學業有成,但很可惜,梅勒妮的成績,在班裡一直墊底。

為什麼會這樣?咱麼不妨對照作者詳盡的記錄,來看一看事情到底是如何發生的。

看到這些記錄,你很可能會特別詫異,因為——和很多中國媽媽陪寫作業的狀態和方法,幾乎一模一樣!(特殊格式為原文引用,正常格式為真心媽媽分析)

陪寫作業,這位美國媽媽把孩子成績陪到了全班最差,到底為什麼?

1、孩子“拖延”

一回到家,梅勒妮就開始在寫作業前不緊不慢地吃零食、休息。她要媽媽允許她聽會兒音樂。她很高興地選了《胡桃夾子》並把立體聲的音量調得很大。

這場景,熟悉吧?這恐怕是很多中國家庭孩子寫作業前的常見情況——媽媽希望孩子快點開始寫,而孩子,則各種“磨蹭”,能拖一會兒就是一會兒。孩子為什麼會拖延?繼續看下去,就知道了。

2、媽媽主導的開始

然後母女倆就坐在餐桌邊開始做起作業來。

梅勒妮:我做什麼呢?

梅勒妮的媽媽大聲朗讀了一遍題目說明,然後和梅勒妮一起做第一道題。

寫作業一開始,孩子就把掌控這件事的主動權交給了媽媽,而媽媽也毫不猶豫地承擔起了這個“責任”,於是,寫作業從孩子的事,變成了媽媽的事。

陪寫作業,這位美國媽媽把孩子成績陪到了全班最差,到底為什麼?

3、媽媽代替孩子思考

做第一題:

漢德隆女士:明白了嗎?你把這個餘數填在這個方塊裡。

梅勒妮:哦。

隨著她們進行到第二道題,漢德隆女士繼續手把手地幫助梅勒妮。

漢德隆女士:好,那我們現在怎麼做呢?52裡有多少個7的倍數呢?嗯,5乘以7等於幾呀?

梅勒妮:35。

漢德隆女士:對,所以,這個太小了。那麼,7乘以6呢?7乘以7呢?

梅勒妮:42。49。

漢德隆女士:對,所以,你把這個放在哪兒呢?還剩多少呢?你得借位了。對,然後把餘數填在下一個方塊裡。你怎麼解這道題呢?

看到這,真心媽媽有種特別不好的感覺,叫窒息。孩子並沒有準備開始思考,活力和興致全無,然後在媽媽特別積極的思考的推動下,就那麼一小點、一小點的往前走,既不投入,也無效率,和媽媽的投入程度全然相反。

可能有的媽媽說,還不是因為孩子自己不肯動腦筋,才需要媽媽和麼一步一步地帶著她做?但其實我看到的,是另一種可能:

孩子習慣了這種完全由媽媽掌控的寫作業模式,她已經不敢自己動腦筋,進而不知道如何自己動腦筋了。換句話說,媽媽的過分積極,扼殺了孩子的能力。

陪寫作業,這位美國媽媽把孩子成績陪到了全班最差,到底為什麼?

4、崩潰的開端

梅勒妮和媽媽就這樣做了十五分鐘。然後他們之間的交流就開始崩潰了。從梅勒妮的角度看,這些題都太難了,她覺得自己做不出來。她不想做了。她的興趣動搖了,她的回答也越來越不著邊際。

在中國媽媽陪寫作業的過程中,這種狀況其實也頻繁出現,它是個小轉折點,接著,很可能就是媽媽開始批評孩子在學校不好好聽講、什麼都不會,然後拍桌子、發火、吼孩子,讓狀況越變越糟。

5、干擾孩子自己嘗試

好在漢德隆女士脾氣要好得多,她讓孩子回顧這個部分在學校時是怎麼學的,並讓孩子開始自己嘗試。這原本可能是一個很好的開始,但是這位媽媽在孩子演示的過程中,做了另外一些事:

梅勒妮把硬幣在桌子上排成了相鄰的兩橫行。她站起來向桌子一遍挪了挪,排著硬幣。漢德隆女士饒過來站在她旁邊,“你幹嘛呢?”漢德隆女士並沒有給梅勒妮解釋的機會,就把她剛剛拍好的硬幣都打亂了。梅勒妮抗議說:

梅勒妮:不要!我們就是這麼做的。

漢德隆女士:那好,你給我看看你們是怎麼做的。

接下來,這位媽媽並沒有等孩子自己演示完成,就又參與了進去,要孩子解釋為什麼這麼做,不斷追問然後怎樣,直到把孩子這個小複習的過程,完全變成了媽媽的指導。

我想,這很可能也是陪寫作業被氣瘋的中國媽媽會做的事。媽媽們根本就沒有耐心等著那個“小蝸牛”用她的方法慢吞吞地自己爬到終點,而是恨不得她馬上從小蝸牛變成小天才,一看就會,一點就通,當發現這願望實現不了時,媽媽就徹底爆發了。

陪寫作業,這位美國媽媽把孩子成績陪到了全班最差,到底為什麼?

6、休息可以,不能做別的事

最後,寫作業這件事,變成了對孩子和媽媽痛苦不堪的事:

隨著她們一道題一道題地做下去,梅勒妮和媽媽之間的緊張氣氛也在不斷上漲。梅勒妮變得越來越不安。她的臉漲得通紅,而且雖然她並沒有哭,但她看上去像是眼淚馬上就掉下來了。從他們開始做數學作業到現在,已經過去了四十五分鐘。

最後,媽媽提議休息一下,但孩子不想休息,她想去烤餅乾。媽媽不同意,想方設法讓孩子留在了書桌上。

這個過程,幾乎每天在這個家庭中重複,媽媽和爸爸都認為,作業問題是最讓他們困擾的問題之一。然而,儘管孩子和媽媽為此都付出了時間和情感上的代價,結果卻讓人難以接受——孩子的成績,在班裡一直墊底,似乎她們做的種種努力,全都沒有任何效果。

陪寫作業,這位美國媽媽把孩子成績陪到了全班最差,到底為什麼?

為什麼媽媽這麼努力,孩子成績還是很差?

在真心媽媽看來,這樣的方式得到這樣的結果,毫不稀奇,因為這位媽媽在陪伴寫作業的過程中,犯的技術性錯誤是在是太多了。


第一,每天放學就催寫作業,讓孩子從內心牴觸這件事,所以孩子才會磨蹭、拖延;

第二,從陪寫開始,媽媽就掌控了整件事,讓孩子根本就放棄了自己做;

第三,媽媽用自己的思考,替代了孩子思考,孩子沒有自主的思考能力,成績當然好不了;

第四,當孩子萌生自己嘗試的想法時(自己用硬幣演示在學校的學習過程),媽媽扼殺了她的努力;

第五,當孩子又累又情緒不佳想休息時,媽媽把她強留在了寫作業上。


用這樣的方式陪孩子寫作業,孩子的學習成績能好得了才怪。

從根本上說,她就不該陪孩子寫。說不定,沒有了媽媽的遏制和碾壓,孩子的思考能力反倒會好得多,成績也會有起色——而且這樣得來的成績,才是她自己的,才會讓她有成就感。

不厭其煩地轉述和分析這位美國媽媽陪孩子寫作業的過程,我並不是想否定媽媽們在幫助孩子學習上的努力,只是想提供一個難得的詳盡參照,幫媽媽們從自己陪寫作業的挫敗感中抽出來,看一看:

一次典型的陪寫作業過程,會走入哪些歧途,為什麼你恨不得豁出命去陪孩子寫作業,孩子的學習成績還是很差?


真心爸媽(徐智明、高志宏):一對真實的爸爸媽媽,本科均畢業於北京大學,真心媽媽為中國傳媒大學博士。育有兩子,一個生於2002年,一個生於2006年。我們在這個專欄中所分享的,都是自己親身經驗、思考所得,所有文章均為原創,歡迎轉發分享、評論、討論、提問。(原創文章,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真心爸媽已出版的育兒書:

養育是不控制孩子,也不懈怠自己。 《育兒基本(1)》分享真心爸媽實現孩子自主生活、自主學習、自主閱讀、自主情感的基本教養法則;《育兒基本(2)》,分享真心爸媽與孩子合作的理念和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