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刚:带领乡亲们奋斗30年,人均收入增长200多倍!

全国人大代表、滦南县姚王庄镇李营村党支部书记李志刚,凭着信念、眼力、意志、威望,带领全村父老乡亲历经30年艰辛努力,通过8次产业结构调整,把村人均收入从300元提高到6万元,增长200倍。李营村31年所开辟的振兴之路是乡村的富裕之路、幸福之路、文明之路,堪称乡村振兴的典范,可学习、可借鉴、可复制。

李志刚:带领乡亲们奋斗30年,人均收入增长200多倍!

村民出义务工把垃圾坑改造成的人工湖

李志刚:带领乡亲们奋斗30年,人均收入增长200多倍!

李营村定期召开民情恳谈会

李志刚:带领乡亲们奋斗30年,人均收入增长200多倍!

“万人示范培训班”学员到李营参观学习

李志刚:带领乡亲们奋斗30年,人均收入增长200多倍!

团结务实的李营村“两委”班子

李志刚:带领乡亲们奋斗30年,人均收入增长200多倍!

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陈学民调研指导工作

李志刚:带领乡亲们奋斗30年,人均收入增长200多倍!

李志刚在街头了解村情民意

李志刚:带领乡亲们奋斗30年,人均收入增长200多倍!

村干部带领党员在花卉大棚中采花套膜

李志刚:带领乡亲们奋斗30年,人均收入增长200多倍!

李营村街景

李志刚:带领乡亲们奋斗30年,人均收入增长200多倍!

李志刚入户了解产业结构调整增收情况

李志刚:带领乡亲们奋斗30年,人均收入增长200多倍!

李营村党员干部分组夜间巡逻坚持31年

李志刚:带领乡亲们奋斗30年,人均收入增长200多倍!

李营村荣誉墙一角

李志刚:带领乡亲们奋斗30年,人均收入增长200多倍!

李营村新建成的县农村党员干部培训中心

河北共产党员网讯 (记者 李玉杰 特约记者 闫妍 特约通讯员 李中民)没有矿业和工副业,不临交通干道,不靠县城集镇,全村有的只是1400多亩盐碱地,但他硬是带领乡亲们土里刨食、土里刨金,历经8次产业结构升级,让全村人均年收入增长了200多倍。

30年不忘初心,30年砥砺奋进,30年倾情奉献。他把人生最宝贵的年华献给了这片热土,曾经光棍“遍地走”的老大难村,如今成为了富裕、文明、和谐的科学发展示范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镇,河北省最美乡村......村里已荣获国家、省、市、县级荣誉称号100多项。

只有204户人家的平原小村,因为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其可学性、可复制性,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如今到村里考察参观的国内外人士络绎不绝,每年仅接待各类考察参观人数达2万多人次。

这个带给世人诸多启示的小村庄就是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李营村,而这个带领全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的人就是村支书李志刚。

“一个村党支部书记带着一群穷光蛋走到哪儿都不光彩。”

李营村先后进行了8次产业结构调整,而每一次产业结构调整都走在了全县、全市乃至全省的前列。

——1987年,李志刚带头,村两委一班人以个人名义贷款3万元,为村民打井办电,完善基础设施。他们坐炕头,蹲地头,聊奔头,苦口婆心“求”村民发展效益更高的水稻种植,最终在周边村民的观望、怀疑中大获成功,当年就使全村亩均收入翻了一番;

——1993年他们又引导群众实施稻菜双茬种植,实现了北方地区传统水稻种植技术的突破,亩均收入达到6000元,开全省先河,成为全省科技推广项目;

——2000年,李营村又第一个在滦南县搞起设施蔬菜,推广冷棚、中棚、暖棚等种植模式,使亩均收入突破8500元,鼓起了村民的钱包;

——2004年,到山东寿光等地考察后,李志刚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先行示范,统一规划、统一模式、统一购料、统一施工,引导村民发展猪沼菜“三位一体”生态温室。2011年,全村土地全部发展为设施蔬菜种植,建成各种温室大棚1760个,并以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为依托,与北京二商集团签订了农业订单,在农业产业化的道路上迈出了新步伐,亩均收入达到18000元。同时,启动了第8次农业产业调整,李营村要发展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园项目,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跨越发展。靠“土里刨食”,李营村村民过上了宽裕的小康日子。

当别的村还不知道文明生态村为何物时,李营的文明生态村创建已经初具规模;当别的村囿于土地承包经营权而在土地调整问题上踌躇不前时,李营在2005年就开始调整土地,为大规模发展生态温室创造了必要条件......

李志刚常说:一个村党支部书记带着一群穷光蛋走到哪儿都不光彩,老百姓只有腰包鼓了,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才能跟上去,但村干部没有创新意识就会制约全村发展。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李志刚带领李营村两委一班人认准了一个理儿:只要能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村民的根本利益,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正因为如此,31年来,李营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写就了一部辉煌的发展史。

“群众满意是真本事,实干担当是硬道理。”

31年李营巨变,体现的是一种胆识、气魄,诠释的是一种责任、担当。

如今堪称典范的李营村在1987年以前,是全县有名的后进村。那时全村1400亩盐碱地,亩产只有三四百斤玉米,村民一年到头,缺吃少穿;村里没有一条正向笔直的街道,下雨时泥浆没到脚脖,小商小贩进得来出不去;村里人心涣散,赌博偷盗屡禁不止,打架失火习以为常,方圆十里八村流传着“有女不嫁李营村”的俗语,李营这个六七百口人的小村,“光棍”就有72条,乡里、县里都伤透了脑筋。

直到1987年,村里老支部书记推荐了李志刚任新支部书记。李志刚是土生土长的李营人,复员后回到乡镇企业上班,工作轻巧待遇优厚,可回村当书记,没有了工资不说,还要面对这样一个“烂摊子”,家人极力反对。可作为一名在部队上培养锻炼了6年的党员,李志刚没有退缩:“组织需要我、乡亲们信任我,我就要站出来。”。

在李志刚工作日志的扉页上,工整地记录着这样几句话:群众满意是真本事,实干担当是硬道理。心里要时刻装着群众,要做到群众渴了我送水,群众饿了我端饭。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李志刚担任党支部书记31年,讲的是奉献,做的是表率。修路、绿化、建沼气池、建活动室、发展设施农业、开展文化活动……无不倾注了他的心血和汗水。即使做了甲状腺手术,在病床上也放不下村里的事情,李志刚没拆线就出了院;术后讲话困难,就用笔写与班子成员商量事情;怕村民前去看望,在回家后的第三天就上了村民中心建设工地;修缮原村“两室”,从塌陷的房顶上掉下来,掸掸满身的泥灰接着干;修剪人工湖旁的柳树,几百斤的树冠突然折断擦着李志刚前胸砸下,伤好之后接着干......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李志刚的带领下,李营村的两委班子23年连选连任,党员信服,群众拥护。村里环境不好,他们规划民居,绿化美化,靓丽村容;风气不正,他们正风树德,成风化俗,转变村风;民富村穷,他们“以绿养绿”,滚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土地有限,他们眼睛向外,开启“借海扬帆”模式,利用邻村道路种植树木,流转邻村土地建成苗圃,拓展了发展空间,也放大了李营效应;门前卫生、邻里关系、教育孩子这些细枝末节的事情,从来都是小事当大事做,易事当难事做,公事当家事做。

李营全村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31年来,全村出义务工达到9万多个。李营村每项工程上都镌刻着义务工的名字,每条街道被平均垫高了一米高,义务拉土2万多车。通过义务劳动增强了村民管理村务的积极性,凝聚力。禁赌、红白喜事一切从简,村民主动地遵守村规。每当下雪天,不用谁吩咐,村民就主动行动起来,打扫家门前和村街道上的积雪。一有大宗开销,党员群众总是踊跃捐款,修建人工湖、现代农业示范园,都是党员群众主动垫付,不计利息、不计日期。

“吃苦耐劳、勤俭节约是必须的,没点奉献和牺牲精神当不好村干部。”

31年的发展建设中,李志刚始终不等不靠,带领全村百姓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好家园。据统计,在31年李营村的投入中,村民自筹就占了一半,人均达2600多元;群众出义务工9万多个,每户平均出义务工达450多个。

李志刚常说:“吃苦耐劳、勤俭节约是必须的,没点奉献和牺牲精神当不好村干部。”他始终坚持这样一个原则:能不花钱的事情绝对不花钱,自己能干的绝对不请他人来干。

为了村里搞绿化,他从村民家里要来美人蕉根栽在街道两旁,要来榕花树种子在自家地头搞起了半亩苗圃,第二年用美人蕉繁殖出来的块根从集市上换来了月季花、竹子等再绿化街道,他自己培育榕花树苗、垂柳苗3年后绿化了四条街。

在人工湖建设招标的时候,看着一堆堆像小山一样的石头,三个施工队有两个给多少工钱也不干,剩下的一个队给出工程预算造价150万元。李志刚一咬牙:组织村民动手干,群众出义务工5000多个,手搬肩扛车推,人人晒的脱了一层皮,完全凭自己的力量,只花25万元就拿下了整个工程。建人工湖用模板卡钩6000多个,每拆一次模板,李志刚都要安排人员数一次卡钩,少一个也要从泥里抠出来,整个施工历时6个多月,卡钩一个也没少。

1988年开发稻田,为了节省水电,李志刚连续40天不回家,住窝棚、睡垄沟,啃馒头、喝冷水,在料峭春风里挖畦引水。新民居改造时,一些承包商暗地里找他,有的商量包工包料把工程低价承包,有的承诺给他一辆“帕萨特”,都被他严词拒绝。他带领村干部自己进料,村里花手工费雇人安装,最终工程完工后算账,比预算省了将近90万元......

如今的李营,村内亭台轩榭、碧水楼阁,三季有花、四季有绿,文明和谐、安居乐业,到处洋溢着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李志刚也先后获得全国优秀退伍军人、全国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并于2018年初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但李志刚描绘的李营村科学发展蓝图,永不满足,从未停步。李营之路,必将是一条文明之路、富裕之路、幸福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