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欣赏郑板桥的书法?

不二斋


一、郑板桥先生的书法是有清一代,个人艺术风格、特色最强烈的一位,极具视觉冲击力,很新颖。二、他集真、草、篆、隶、八分等诸体于一帧而未尽浑化且很谐调统一,这是他书法艺术的高明处,也是能吸引人的昧力之所在。三、若学其书只可师其心,不可师其迹!为什么?师其心是为了在浩瀚的传统中求新,求变、求发展;不可师其迹,是因为后人很难具备他成就其书法艺术的所有因素和条件,如天赋、学养、阅历、环境和历史背景等等,否则容易将路走偏。


金民千祥云集



郑板桥作为一个诗书画印俱佳的艺术家,也是少数以一首诗驰名天下的人物。

例如,他的《题画竹》“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百击还坚硬,任尔东西南北风”就非常出名。

画家诗书画印俱佳的人不少,但是,能够有一首诗流传千家万户的人并不多。


除了元代画家王冕的《题墨梅图》以“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出名,可能郑板桥的“咬定青山不放松”就是非常出名的诗句了。

郑板桥在绘画上大胆改革,以抒发个性的解放为指趣,他的书法,同样也是富有改革创新思想的。

郑板桥早期的书法,也是恪守馆阁体书法的,但是,四十岁以后,他又创造了自己的“六分半”书法,即隶书参以行书、草书,创造了与众不同的书法新样式。


郑板桥书法功底非常好,他的书法对二王又很深的造诣。所创作的行书,往往流畅高迈,可以说也是入流而高雅的风流书法艺术。

但是,用于革新的郑板桥,还是不满足于习俗的审美,他大胆突破自己,在清代考据盛行的社会思潮影响下,对汉代隶书刻苦学习并且有一定的创造性。这是难能可贵的开创精神。

那么,郑板桥的“六分半”书法,是不是很成功呢?


我个人认为,在他那个时代还属于有一定的建树,起码也是严肃的创新,而不是功底不够,花样翻新来补的大忽悠。

这是我们应该清楚的。

但是,由于他的师法深度还不够深入,所以也就没有像后来的赵之谦那样取得丰满的书法艺成果。

只有到了赵之谦时代,隶书与行书、草书的结合,才取得了更高的成就。


千千千里马


郑板桥,世人称其诗书画三绝。板桥善画竹沒的说,那种寥寥几笔便形神兼备,高标劲健的功力,给人以丰神俊朗,不与俗伍的感触。板桥的诗亦绝唱,"十丈龙孙绕凤池”,“一枝一叶总关情”…不乏精典。

板桥的书法自称为六分半书。板桥自己解析何谓六分半书说,“板桥既无涪翁之劲拔,又鄙松雪之滑熟,徒矜奇异,创为真隶相参之法,而杂之以行草。”板桥推崇的涪翁是黄庭坚晚年的号,而瞧不上眼的松雪是赵孟頫的号。板桥体可谓独树一帜:字体如歪歪扭扭,横切竖断,每个字的架构都有异相;组合在一起那种神奇效果就如怪异嶙峋的石阵,参差错落,互相争执又攲侧避让,就如本人之前见过的水中石桥,大大小小的不规则石头嵌在水中,向水面前方延展开去,在无章法中创出绝佳章法。“怪”这个字号之于郑板桥,在书法中更为彰显。



手机用户山丁子


板桥,就是一个“创新”的范例。

我觉得世上本没有什么创新

就象山上的小路

马路边上绿化带里被人踩出的小路一样

走的多了

踩的多了

自然就成了路

板桥也是如此

他不断的、多元的学习古人的东西

也根本没刻意去想创什么

但时间久了

走着走着

就走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个性

真的不是刻意造、产出来的

真是自然而然的逐步形成的



老跨斗


郑板桥的书法我们常见的就是六分半书,综合了隶书的横势波磔,楷书的结构法则,魏碑的奇崛变化。

但是这只是一个表面现象,真正的郑板桥是从科举考试走过来的人,而不是一下子就到了后来变化奇崛的风格。所以说只要走过科举考试的途径便必须得有工整的楷书基础,小道三年可成,中庸百年莫尽。所以我们今天就欣赏他那一手熟练富有韵味的欧体。


含章子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的代表性人物。郑板桥修养广博,工诗文,善篆刻,在诗书画印各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

郑板桥不仅以书入画,而且善于将绘画的笔法用到书法中,题款也是他作品构图布局的组成部分。一幅作品上无论是诗还是画,或是书,每一个单品皆为杰作,互相之间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统一。相对于师法前人为规,郑燮更加主张师法自然。他几十年如一日对竹进行摹写,完成了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的艺术升华,达到了对竹的自然形象心领神会的境地,同时在书法演进中形成了独一无二,非楷非隶的板桥体。





丹青飞狐


提到郑板桥,我们就会想到小时候课本里的一首诗《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从这些诗句里面可以看出,郑板桥的性格特点:那就是刚直不阿!他为官多年,政绩显著,两袖清风,退休后客居扬州,靠卖画为生!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也是“扬州八怪”之一!

郑板桥是一位奇才,后来人无不拱手称赞!既然是“诗书画三绝”,那自然是有两把刷子的,他的诗且不说了,我们来看看他的画作:

郑板桥的画作是清代典型的文化画,有画有诗,其韵味悠长!

对于他的书法,很多人持有不同看法,我们先来看看他的小楷:
可以看出,郑板桥的小楷水平惊人。

现在人们对于郑板桥书法的印象是:乱石铺街,横不成行,竖也不成列,这可能也是他后期书法风格发生变化,成为“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也是郑板桥精通诗书画,追求“无意于佳乃佳”的表现!

郑板桥可以说是开书画润格之先河,所以说“书在功名,画在利禄”,郑板桥直接明码标价,其为人直率,光明磊落可见一斑!


对于郑板桥,各位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大家留言,感谢关注,我是铁匠论书画!


铁匠论书画


1、郑板桥即郑燮的书法特点.他的书法,楷书学《瘗鹤铭》、黄山谷、二王,写得清新亮丽;后来参以隶书的波磔、篆书的结构、行草的用笔,创造了一种称“六分半书”的新书体,以楷、隶为主,把楷、草、隶、篆四体融为一体,并且用作画的方法去写,这是他在书法艺术上大胆独创.他的字用笔方法多样,线条类似他所画的竹子;在结体上进行夸张,使长窄的字更加长窄,宽的更宽,斜的更斜;章法布局上,大小错落,上下左右互相响应,疏密相间,所谓“乱石铺街”,富有节奏韵律感.郑板桥的书法出现在推崇帖学的清代书坛,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有众多对联、条幅、条屏等墨迹传世.

2、郑板桥即郑燮的书法代表作.他的《满江红》行书轴 是行草代表作,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郑板桥因为善画半竹,笔致飘逸,超越当时流行的媚俗风气之上,再加上他的书法往往汇合了篆、隶、楷、行、草五体,从而开成了自己独特的个人风貌,自称“六分半书”.此幅是他晚年的作品,书写的是他的老师陆震(号种园)所作的《满江红》词一阙.全轴以行、草为主,兼参以篆、隶、楷的用笔、结体、行笔或拙实,或秀润,或凝厚,或飘逸,奔放阔达,堪称佳作


甘肃伟凯时代建筑工程


欣赏书法。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读书法的内容。书法是书法。但内容才是载体。郑板桥的书法首先在他的内容,他讲究瘦硬和穿插关系。读懂了他书法所写的内容。自然会欣赏他的书法。欢迎关注







唐圣宝


謝邀!

怎样欣赏郑板桥的书法?

郑板桥出身在书香门第,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也称"扬州八怪之一”。其诗画书堪称"三绝”,尤为画竹、画兰为擅长。他的书法几乎贯穿于整个诗画中,或临写或主笔抑或眉批均用书法形式出现。

他文诗画书如本人那样风骨刚柔并蓄蕴之其中: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大多是供缘情,托物言志,风竹虽小高风亮节,坚贞正直,高雅豪迈等韵度,被他笔下表现的淋漓尽致。

他以兰、以竹作画、写诗,都被含盖于洒脱的笔端中,达到了偶义于书中,表现在画与诗的情调中,使凝固的瞬间不断延续着,加强了艺术感染力。

无论诗画书,只有具有个性新颖,时代美感和无限地历史穿透力,才能具备强劲的生命力。而"疑是民间疾苦声,一枝一叶总关情。”又无疑突出郑板桥深入生活,根植于民间沃土的源渊。找到和创新作品赋予生命力的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