岫巖:心繫鄉村揮灑扶貧激情——記大連民族大學駐鹿圈村工作隊

汗水溼透衣背、泥水染黃褲腳、來去風塵僕僕……在扶貧一線,他們協調項目、整修道路、發展產業……把貧困戶當家人,把扶貧工作做到群眾心裡去,他們給貧困村帶來了嶄新氣象和勃勃生機。近3年時間裡,大連民族大學駐龍潭鎮鹿圈村工作隊走遍了鹿圈村的每一戶和每一個角落,他們用真心換民心,用實幹換成績,為鹿圈村的脫貧致富注入了新活力。

初到鹿圈村,駐村工作隊發現村委會房屋年久失修、辦公用品損毀嚴重,駐村工作隊和大連民族大學商定,重建該村村委會辦公樓和文化廣場。出資15萬元建設了1200平米文化廣場和新村部後,工作隊又投資3.7萬元,及時為村委會製作了標牌,建設了一個宣傳欄和一個公示欄,以便於黨務、村務公開,更好的宣傳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教育引導村民共建共享社會主義新農村。

岫巖:心繫鄉村揮灑扶貧激情——記大連民族大學駐鹿圈村工作隊

網絡截圖

通過細緻調查瞭解,駐村工作隊得知,鹿圈村距離岫巖縣城55公里,南靠莊河,西臨蓋州,而進出鹿圈村的道路,只有通往岫巖的一條崎嶇山路,極其薄弱的基礎設施,影響了村裡農副產品的銷售,也影響了鹿圈村官門溝旅遊事業的發展,於是,駐村工作隊積極主動向上級主管部門爭取了水泥管道,發動村民在過水處及小河溝上修建了4個涵洞,將鄉間土路改造成了砂石路4公里,有效解決了各村民組之間的通行。

為解決當地小學教師力量不足的問題,在工作隊的協調下,每年暑假,大連民族大學都組織理學院預科教育學院“啟明星”暑期支教團的學生到鹿圈村支教。支教活動中,除了教給當地孩子傳統的文化課知識以外,還加入了體育活動、音樂、繪畫等類教學。此外,在提升農村孩子教育質量的同時,將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傳授給鹿圈小學的教師,為鹿圈小學提高教學水平助力。同時,學院還組織為孩子們捐贈了許多運動器材、學習用品,併為改善學校食堂問題,眾籌資金1.8萬元,用於小學小飯桌建設。

“提升種養技術,實現村民就近就業才是幫助增收致富的最好選擇。”這是駐村工作隊的心聲,他們將自己的心聲體現在了實際行動上。2017年,工作隊投資10萬元建設了食用菌大棚,加入了村黨支部牽頭成立的“惠萬民食用菌合作社”,吸納貧困戶中有勞動能力人員參與食用菌生產,收益主要用於幫助貧困戶脫貧,使村民們在家門口就有了穩定的收入。目前,食用菌大棚由初期的34個,發展到了今天的110個,42戶村民投資食用菌大棚,參入大棚食用菌生產的超過200人,每年可為村民帶來5000元以上的經濟收入。

要成為脫貧的“及時雨”,工作隊必須帶有一身的本事,才能讓幫扶對象感到“解渴”和給力。為改變鹿圈村目前的種植結構和農民增收難的問題,發揮工作隊的引領和帶動作用,自駐村以來,工作隊便通過不間斷的走訪調研,發現軟棗獼猴桃果皮綠色光滑,果實鮮美,經濟價值高,一畝產量盛果期可以達到3000-4000斤,目前,大連市場價最高60元/斤,利潤空間較大,特別是該產業剛剛興起,市場容量較大,短期內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覺得是適合鹿圈村發展的產業。針對該村沒有啟動資金的實際情況,今年,在工作隊的積極爭取下,大連民族大學投資28萬元,建成了佔地35畝的軟棗獼猴桃項目。目前,軟棗獼猴桃長勢良好,為當地種植業生產轉型升級起到了示範帶動作用,讓村民們對脫貧致富充滿了信心。

(吳 潔 記者 孫藝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