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袁世凱不稱帝,以其政治水平執政,歷史可能是怎樣的走向?

Fny丶樂兮


說老實話,袁世凱要是不稱帝的話,或許中國不會進入民國那樣一個動盪不安的時期。但是,袁世凱是一定要稱帝的,民國時期的那種動盪,也是不可避免的。這句話怎麼來理解呢?

(袁世凱舊照)

辛亥革命後,大清朝完了。大清朝的死亡方式,和歷史上所有朝代的死亡方式都不一樣。它不是被農民起義推翻的;不是哪個權臣把皇帝的皇位給奪了;不是地方上哪個諸侯起義,圍攻京城,把皇帝逼死了;也不是外國入侵,把國家給佔領了。清朝是全身潰爛而死的。一小部分革命黨人在武昌發動起義,接著全國都在起義,都在鬧獨立。可以說,當時完全是亂成了一鍋粥。

亂肯定是不行的,必須要有人站出來當領袖。但是當時卻沒有恰當的領袖。武昌起義爆發後,革命黨人把黎元洪從床底下抓出來當總統,就可以看出,實在是找不到合適的有威望的人。

這個領袖,不可能在革命黨人中去找,因為革命黨人不能讓那些舊官僚舊軍閥心服。只能在舊官僚舊軍閥中去找。而作為本身掌控著清朝軍隊,作為清末重臣,同時頭腦比較清醒,做事又不激進的袁世凱,就是當時領袖的不二人選。

袁世凱最後被選為大總統,他可以說是得到了舊官僚舊軍閥,得到清末皇室,同時又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革命黨人一致認可的。

(袁世凱稱帝舊照)

因此,假設袁世凱不稱帝的話,他利用自己的影響力,按照共和的方式,是可以逐步解除各省地方武裝,進入共和體制的。

但是,假設畢竟是假設,從袁世凱一生的情況來看,袁世凱稱帝,又是歷史的必然。為什麼這麼說呢?

其一,從認知層面來看,袁世凱的所有思想儲備,都是皇權社會的。

他對革命黨人所做的那一套,是不理解,也不贊同的。“戊戌變法”的時候,袁世凱之所以最後倒向了慈禧,當然有他權衡利弊的表現,但也是他不認同新思想,只認同皇權的表現。

其二,袁世凱認為皇權政治,是解決當下矛盾的最好辦法。

當時確實非常亂,軍閥擁兵作亂,割據一方。革命黨人暗潮湧動,四處鬧事。袁世凱肯定認為,只有通過皇權政治,用高壓政策,才是解決當時亂局的根本辦法。

(袁世凱任大總統舊照)

歷史上,當出現亂世的時候,總有一個人通過稱帝的方式,來豎起大旗,招攬人才。袁世凱認為,如果他是皇帝,他就是一面大旗,就可以解決那時候的問題。

其三,袁世凱要是不稱帝,他就無法保住手中的權力。

大家都知道,總統是有任期的。任期一到,你就必須下臺。袁世凱從一個武將做起,最後坐到萬人之上的寶座,他當然不願意輕易地放下手中的權力。而要不放下手中的權力,他又沒有辦法說服大家,讓他繼續擔任總統。所以,為了讓他的權力能夠延續下去,甚至讓他那些沒用的子孫也能夠享受權力,他只能選擇稱帝。

既然袁世凱最終必然是會選擇稱帝的,那麼,袁世凱就不會認真是履行大總統的職責,不會想辦法,和革命黨人以及各地的軍閥合作,組建共和政府,因此,那時候的亂局依然會往下延續。


張生全精彩歷史


好問題!這個問題雖然是假設,但真的值得國人思考下。民間其實一直有句評價:袁世凱若不稱帝,就是中華民族的偉人了!這話有一定道理,因為其實是他,親手結束了延續了幾千年的封建社會,讓中國邁入共和時期,哪怕是表面的共和。起碼,沒了皇帝,老百姓見了官也不用下跪了。



可惜,一失足千古恨。復辟帝制,逆了歷史潮流,必然要被歷史拋棄。袁世凱能力還是很強的,當時國際上也一致認為,慈禧之後,中國唯他可收拾殘局,這個評價還是很高的,當時來看,也是中肯的。假設袁世凱未稱帝,親手打造真正的共和國體,不貪戀權力,學習歐美搞真正的國會,恐怕,整個民國曆史都要重寫了。可惜,歷史沒有如果,袁自己不僅稱帝了,還親手將國會弄為傀儡,內閣淪為擺設,與晚清的君主立憲有異曲同工之妙。晚清亡了,袁也必然自己走向滅亡。



袁世凱主政時間不長,稱帝更短,就死了。換其他人搞共和行不行?答案是不行。袁能控制整個北洋政府和軍閥,統合資源,合力而行。袁一死,很快爆發府院之爭,馬上軍閥割據,外面日本虎視眈眈。。。。內患外憂,直到新中國成立,中國人才算站起來了。


中外雜談





袁世凱,河南項城人。歷經清末民初,在中國近代史上是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1916年6月6日去世後歷史對其評價褒貶不一!

清末中興重臣,一手埋葬大清王朝,減少生靈塗炭也算為民造福!

任民國首任總統權傾天下,作為一個政治投機者在儒家文化薰陶下饞涎九五之尊,逆天稱皇,把國看得太輕,家看得太重!

在以蔡鍔為首的護國戰爭中憂憤而死!一切盡在不言中!成亦王侯,敗也梟雄,從代總統馮國章為其舉行國葬可見一斑!

歷史沒有如果,要是不稱帝,也就一大軍閥,和張作霖一般,因為在那風起雲湧,多事之秋!宏圖大志之人幾人能夠免俗?只不過歷史又會重新書寫,有誰能預見未來?誰能知曉身前身後?

人生似白駒過隙,轉瞬既逝,功過千秋!留待後人論述!


岑旭


袁世凱如果不稱帝,歷史將會是怎麼樣的一個走向呢?

歷史不能隨便假設,因為歷史只有結果,沒有如果。但是,基於歷史的結果,輔之以必要的歷史想象,我們還是可以對其進行假設的。如果袁世凱不稱帝,繼續做總統的話,大致可以出現以下幾種結果:

其一,北洋系不會那麼早就走向分裂,因為仍然有袁世凱這樣一個權威在,只要袁世凱在,不管是東北的張作霖,還是西北的閻錫山,都不敢有所造次。不過,袁世凱在其任內為了要推動所謂的國家統一,也採取了一些去北洋化的措施,比如統一貨幣、統一軍制等等,也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北洋系內部的離心離德。

再者,如果袁世凱還活著的話,日本也不敢那麼快就對中國進行侵略。袁世凱在的時候,雖然中日簽訂了“二十一條”的修訂版“民四條約”,但是日本並不敢貿然對中國進行再進一步的侵略。

但是袁世凱一死,日本人就開始變得明目張膽起來,所以1918年,嚴重損害中國內政和主權的《中日共同防敵軍事協定》簽署了,中國人對於日本人的好感也就此終結了。


青年史學家


袁世凱不稱帝,歷史會走向何方呢?這個問題雖然是假設,但是很有思考的價值。

首先,袁世凱不稱帝,中國全國各地的城市就不會有一條“中山路”,而會有一條“世凱路”了。

袁世凱不稱帝,國父無論如何輪不到孫中山來做。

客觀來講,孫中山對於推翻清朝的貢獻,還真不一定比袁世凱大。孫中山的主要貢獻是“首舉義旗”,第一個打出了反清共和的旗號。但是孫中山的實踐能力實在一般,幾十次起義,沒有一次成功的。

辛亥革命的時候,孫中山在美國端盤子,在報紙上看到了起義的消息,買船票回國,結果下船就成了大總統。

如果沒有袁世凱,起義軍是無論如何不可能在1911年推翻清朝的統治的。因為起義軍的軍隊東拼西湊,無糧無餉。相比於袁世凱手下的十萬北洋軍,被打敗是分分鐘的事,兩軍在武昌的交手已經證明了這點。



不過孫中山仍然是偉大的,在袁世凱要求當總統的條件下,孫中山不貪戀名分,讓出了大總統的位子。袁世凱的實力,推翻清朝輕而易舉。最終,清朝體面下臺,民國成功建立,袁世凱當了大總統。同盟會高興了,袁世凱高興了,清朝皇室嘛,,,雖然不高興,但是這個下場也還算可以,皆大歡喜。

沒有袁世凱的一推,中國的封建史,恐怕還要長些年。

但是孫中山等人在民國建立之後的動作就有點沒水平了,具體來說,就是拆臺。

首先是孫中山進京,跟袁世凱把酒言歡,說他以後要致力於修鐵路,要給中國修二十萬裡(十萬公里)的鐵路。什麼概念呢?2008年中國鐵路里程才達到這個數字,您就知道“孫大炮”這個詞是怎麼來的了吧?

其次是同盟會等人要求袁世凱進南京,兩方拉鋸。宋教仁等人跟袁世凱爭內閣席位,搞憲政,成立國民黨,並一心一意的要搞國會政治。袁世凱呢?袁世凱也很忙,既忙著陽奉陰違的對付國民黨,更主要的是忙著對付地方實力派。


民國建立之後,雖然袁世凱做了大總統。可是這個大總統,有點像是三國時候的曹操,只是一個“偽中央”。劉備、孫權、袁紹等人雖然也認你的名分,但是也僅僅是認個名分而已,誰也別當真。上稅?徵兵?想都別想。當時的中國,有十幾個省對袁世凱都是聽調不聽宣的。如何解決他們,也是袁世凱的大問題。

尤其是財政,由於地方財政不上繳,民國的財政狀況遠遠不如清朝。袁世凱不得不推動向外國借款來維持中央政府的運轉。

這麼吵吵鬧鬧,國家體制的初創,一切都還沒有個模樣的時候,歷史出現了轉折點。

1913年3月20日,國民黨黨魁宋教仁在上海遇刺。

關於殺宋教仁的兇手是誰,到現在也沒有個結論。孫中山堅定的說是袁世凱,袁世凱堅定的說不是自己。現在兇手身份有四種說法——袁世凱,孫中山,陳其美,趙秉鈞。

不過兇手無論是誰,結果是很明確的。

宋教仁本來是要當總理的,他一死,孫中山直接毛了,要跟袁世凱玩命。號召國民黨全體黨員起來,搞“二次革命”,推翻袁世凱。對於這個倡議,國民黨很多人都是不支持的。連於孫中山齊名的黃興都不支持,他們認為兇手還沒確定就倉促起事,實在太過莽撞,而且國民黨實力不足,不足以跟袁世凱對抗。

結果就是——二次革命應著寥寥,僅僅兩個多月就被袁世凱鎮壓。孫中山、黃興等人再次流亡海外。

(黃興、孫中山、宋教仁)

不過二次革命倒是給了袁世凱一次機會。

二十年後,國民黨蔣介石,是怎樣從一個名義上的元首變成真正的元首,把手伸到各省軍閥的地盤裡的呢?

答:通過紅軍長征,以圍剿的名義將部隊開進各省。

二次革命一樣的效果,二次革命以後,北洋軍開進各省。各省的地頭蛇們一看,連國民黨都跪了,自己才幾斤分量?二次革命失敗以後,地方軍閥噤若寒蟬,袁世凱才真正成為了大總統。

歷史的轉折點,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從1913年二次革命失敗,但1916年袁世凱稱帝,這短短的三年,是民國曆史上極少有的全國統一歸於一個政權指揮的時間。

這個時候,地方各省唯袁世凱馬首是瞻,什麼張作霖閻錫山,這時候還都沒有一個軍閥的模樣。

如果袁世凱不稱帝,他的威望就會一直延續下去,1916年之後的軍閥內戰,是肯定可以避免的。

1915年,袁世凱和日本簽訂了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條”,被認為是他“賣國”的鐵證。實際上,歷史對於袁世凱的評價是公平的,袁世凱在簽訂二十一條時憤怒之極,他在事後的演講中這樣說:

此次日人乘歐戰方殷,欺中國積弱之時,提出苟刻條款。經外部與日使交涉,歷時三月有餘,會議至二十餘次,始終委曲求全,即冀達和平解決之目的。但日本不諒,強詞奪理,終以最後通牒,迫我承認。 中國雖弱,苟侵及我主權,束縛我內政,如第五號所列者,我必誓死力拒。……中國國力未充,目前尚難以兵戎相見。為權衡利害,而至不得已接受日本通牒之要求,是何等痛心!何等恥辱!無敵國外患國恆亡,經此大難以後,大家務必認此次接受日本要求為奇恥大辱,本臥薪嚐膽之精神,做奮發有為之事業。

……則朱使(英國公使朱爾典)所謂埋頭十年,與日本抬頭相見,或可尚有希望。若事過境遷,因循忘恥,則不特今日之屈服、奇恥無報復之時,恐十年以後,中國之危險更甚於今日,亡國之痛,即在目前。我負國民託付之重,決不為亡國之民。但國之興,諸君與有責;國之亡,諸君亦與有責也。

袁世凱與日本人的樑子,從他年輕的時候在朝鮮就結下了。他的心願,一直是攢足實力和日本人真刀真槍的幹一仗。

可惜,他自己沒有給自己這個機會。

袁世凱死的時候年齡並不大,才五十多歲。他的死與他的稱帝是息息相關的,死於急火攻心。如果袁世凱不稱帝,民國的內政絕不會糜爛到那個地步,百姓會免於內戰之苦。

更重要的是,東三省不會被作為一個軍閥的領地被日本人侵佔。918事變時,日本侵佔的並不是“中華民國的三個省”,而是“張氏軍閥的自留地”,這兩者有質的區別。

更或者說,袁世凱不死,張作霖當不了大元帥。張作霖不當大元帥,也就沒有北伐戰爭,他也就不會從北京往瀋陽撤,也就不會有皇姑屯。張作霖不死,你猜日本人能不能佔領東三省?

再或者說,給袁世凱二十年時間,到了1937年,大家覺得日本人有沒有膽量侵略中國?

只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小約翰




首先,袁世凱不是個省油的燈,其即使想通了不稱帝,他也是個軍閥式的大總統,最大的變局估計就是馮國璋段祺瑞等北洋嫡系絕不會在其生前敢有二心。而孫在南方的國民政府與北洋思想上差異太多,鐵定是貌合神離。妄圖通過政黨體制奪權的宋教仁要麼被排擠要麼還得被暗算,不隸屬北洋的南方軍閥(如蔡鍔等)八成依舊會團結在孫周圍。所以袁如果不稱帝,中國最大可能是直接進入一個南北對峙的局面,而這就非常有意思了。



這時孫反而面臨袁世凱的抉擇,我們姑且認為中山先生會為民族大義先苟且北洋治下,但袁這種獨裁軍政府式共和是難以接受的。所以孫必然要討袁,但討袁的理由就沒那麼正當,更嚴重的是討袁就得分裂中國,所以這鍋孫是背定了,若無第三方參與,孫的勝率很低。因而我竊以為袁世凱不稱帝后觸發第一個大事件:孫和袁爆發“兩京之爭”甚至是“南北戰爭”,孫一方處於相對劣勢。
但有意思的是,時間線已經走到了一戰時期,英法德等西歐列強此時陷入戰爭泥潭無暇東顧,我們的倒黴鄰居日本竟成了決定中國姓民還是姓袁的關鍵。不誇張地說,日本支持誰,誰基本就得到中國,且兩方又都希望得到日本支持。作為明治維新元老級人物,久經政治考驗的大隈重信首相會支持誰呢?這裡觸發轉折事件:日本介入南北之爭。

第一次分支:日本支持袁,和日本支持孫。


“再造共和”支線:


大隈首相認為袁不易控制,難以從其手中攫取更多利益,故賭一把支持孫。國民政府為討袁,觸發事件:含恨簽訂“中日廣州二十一條”,約定收復北方後日本接管山東權益與東北權益。最終北洋和日本聯合北伐軍血站後失利,北方中國一片狼藉。日本接管北方大部分權益後,爆發更大規模五四運動。南方軍閥逐漸各自為政,中國進入北方被日本控制,南方軍閥混戰的局面

“北洋支線:
大隈首相不是賭徒,權衡後看中了北洋一方對東北、山東與中國北方的控制力,為了保障日本在東北山東的利益,並制衡即將繼承俄國衣缽的蘇聯,倒向了袁世凱一方,作為回報,袁世凱觸發事件:秘密簽訂了“中日天津十一條”(之所以比二十一條少是因為袁面臨孫的威脅更小,日本可要挾的不多),將德國在山東一半權益轉讓日本,青島港中日共管。在日本的支持和北洋軍圍攻下,國民黨迅速退出歷史舞臺,此時一戰結束,戰後日本作為戰勝國依照十一條接收德國一半權益,國內爆發小規模五四運動不了了之。北洋開始作為買辦資產階級和封建餘孽的混合體主導國家建設。


此後歷史最大問題就是袁世凱的壽命,我們姑且認為袁是因為妄圖稱帝操心太多英年早逝的,所以不稱帝的袁世凱可以活到六七十。假設跟孫大炮南北之爭耗去五六年光陰,袁建設個七八年國家,也快差不多了。大總統之位的歸屬就成了問題,這個暫且不論。

綜上,可以看出除非神蹟般的北洋分支3出現,否中國的命運基本都會走上軍閥混雜帝國列強揩油的狀態。而不稱帝的袁大總統,除了在歷史上留下個“首倡共和”的美名,以及一段令人懷念的“北洋黃金八年”大發展之外,並不能挽救中國最終走上軍閥混戰的洗牌局面。這是袁世凱所領導的北洋政府自身性質所決定的。


江雪寒


有人說如果袁世凱不稱帝,那麼他就是“中國華盛頓”,真的是這樣嗎?



歷史不能假設,假設就有很多種可能。從表面上來看,袁世凱稱帝是民國動盪的一個導火索,因為正是他的稱帝行為導致了同盟會和他決裂,孫文和黃興等人掀起了護國戰爭,各地軍閥都蠢蠢欲動,一些地方政府也不服他的管轄,但這都是表面現象,根本的原因其實是暗流湧動之下各種勢力和袁世凱本人思維促成的結果,這個時候的每一種勢力都在琢磨獲取自己的利益壯大自己的勢力,比如一些政黨、軍閥、清朝遺留勢力、地方政府等在當時無不蠢蠢欲動,也正是在各種形式的逼迫下,讓袁世凱認為或能以稱帝的形式去扭轉局勢,而且這樣做對他自己也有極大的利好。



袁世凱剛接替孫文任大總統之後,國內有著太多的人想學習西方的共和制議會制聯邦制,導致袁世凱大總統的權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以至於很多事情相互扯皮糾纏不清,很多不利於統一的勢力都有坐大的趨勢,於是袁世凱想著或可以用皇帝的權威來鎮住形勢,這樣也可以皇帝詔書的形式發號施令讓地方軍閥以及中央等各方臣服,如果地方有反對者他還用軍隊去討伐,所以如果稱帝的話好像好多事情就都好辦了,更何況當時的日本和英國等帝國也都是君主立憲制,國家也都發展的很好;而對袁世凱自己而言,做皇帝不但可以無限期做下去,還可以傳給子孫後代,但是大總統卻是有任期的,到期就得下臺,或者參加選舉,這也是袁世凱受不了的一個重要方面,於是袁世凱就走了稱帝這樣一步棋。



這在當時的袁世凱看來,稱帝不單是必須要走的一步棋,也是可以解決一切問題的妙棋,但是袁世凱沒想到他其實忽視了當時廢除帝制的人心所向,忽視了反對者的勢力,忽視了媒體輿論的作用,忽視了一些政黨和地方軍閥的野心,所以讓他沒想到的是,他的做法激化了矛盾,並且給予了他人反對和討伐他的口實,結果他就成為了眾矢之的,於是護國戰爭爆發,他的一些擁護者也成了反對者,眾叛親離之下,袁世凱急火攻心竟一命嗚呼,民國初年的大動盪開始了。



但比袁世凱稱帝更不利於當時形勢發展的其實是袁世凱的死亡,袁世凱只做了83天皇帝,他的死亡導致當時的全中國失去了一位可以鎮住局面的權威,而且他也沒有來得及扶植出繼承人,於是這個時候各種勢力的領導者都站出來自己做了老大,而且相互之間為了地盤兒和資源等利益明爭暗鬥,很多都是打得不可開交,而這種形式也就給了日本以侵略中國的機會。


那麼如果袁世凱不稱帝,會怎樣呢?那麼政治形勢或許不至於突然激化,各方也拿不出足以撕破臉反對他的藉口,而且他可以逐步解除地方武裝,動用軍隊平叛促統,使國家走向共和。所以如果他不急於求成,在任職大總統期間不斷改變局勢,並且積極爭取連任,這樣做是有利於民國初年的發展的。

然而袁世凱是不可能這麼做的,因為他大半輩子都生活在封建社會,皇權思想在他思維觀念中是根深蒂固的,他沒有放眼全世界的眼光,更沒有什麼共和民主的思想,他甚至是看不上這些,認為那些是異端邪說,他有著自己解決問題的一套辦法,那就是他深信不疑的權力和圓滑的處事之道,而且他也是個把個人利益置於國家利益之上的人,他要追求自己的利益也是要選擇稱帝的,也可以說正是由於他的傳統思維和自私之心,導致民國建立之初就使國家陷入了大動盪,並且引來了外族入侵,因此從他的本性來看,他也當不了“中國華盛頓”。



科普大世界


袁公 清末第一人才 做實事救國 敢於革新 以不流血完成社會制度轉型 雖然稱帝 但是是君主立憲制 符合當時社會條件 西方制度也是反反覆覆尋找才找到合適道路 多方妥協 協調發展 袁公雖然不對,但是袁公沒有出賣領土 屠殺同胞 毀滅文化 袁公外內憂外患德環境下管理國家何其艱難 瑕不掩瑜 而孫拿著日本資助金錢把祖國引入內亂 ,破壞約法,破壞和平談判,進行軍事對抗,把祖國引入軍閥混戰時代。孫熱衷的是權力罷了,救國不過是口號!!袁公興教育 商業 實業救國......袁公為了統一 穩定發展 積極妥協各方勢力 這才是為國為民啊 袁公乃是一代偉人!!!國父 稱之!!!


旭日東昇天佑華夏


歷史沒有如果!袁世凱也被反覆拿出來說事了,你們是想開歷史的倒車嗎?

袁世凱其人,百度百科上的評價已經非常客觀公正了。一個被歷史“淘汰”了的人物,史實已經證明了他“政治水平”的侷限性。

1、袁世凱是不支持“共和”的,他解散國會、終身大總統等都是在破壞共和。梁啟超的評價非常到位:袁不失為一個大人物,而絕非在十九、二十世紀中有價值的人物。

2、袁世凱雖然是清末新政最重要的推動者,但他是一個思想守舊者,這也許就是他會倒向慈禧守舊派、會稱帝等的根源吧!他的革新也只是在舊體制上去除弊端而改良的。憑他的思想侷限性他也不可能成為東方華盛頓。

3、說得最多的,袁稱帝是被他兒子忽悠的。這種白痴的理由也只有白痴才會相信!袁如果願意走民主共和路線,他會被忽悠?是他自己要這麼做的(就像趙匡胤黃袍加身的一樣)。

4、還有人說,袁稱帝是被孫中山逼得,還洋洋灑灑寫了一大堆理由,還有很多人贊同這個說法。我就納悶了,袁當時已經是民國終身大總統了,又實權在握,孫能鬥得過袁?孫還能逼著袁去當皇帝唯一這一條路?

5、可以肯定一點,袁世凱不是賣國賊,他反而致力於統一!如果延續袁世凱的執政,不管他是否稱帝,我們走的基本都是“君主立憲制模式”。憑袁世凱的強硬,也許就不會有八年抗日戰爭的慘劇發生,但我們國家會軍閥割據、內部紛爭不斷,民眾生活貧富懸殊會更大!

醒醒吧,不要再為一個被歷史唾棄的人物“翻案”了。不管怎麼比較,現在的社會執政體制也優於君主立憲制!請記住,是誰徹底打破舊制?給了我們尊嚴、自由和穩定的生活……


今生最愛214203532


如果袁世凱不稱帝,以其政治水平執政,歷史可能會完全不同!

首先,就不會出現軍閥混戰的局面。另外,日本人也沒有能力以東北為跳板,而侵略全國。畢竟袁世凱對各個軍閥有絕對的控制能力。這樣我國只要不斷的發展經濟、教育、科技、軍事等。不敢說成為列強之一,但是也絕不會成為後來的被侵略國家和受損最嚴重的國家。

其次,就是我國會趕上第一次世界大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絕佳發展機遇。而作為戰勝國,必然也會令列強改變對我國的看法。重新調整對我國的戰略。從而能夠重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而這一點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當初能走了這一步,那麼後來的世界局勢就會朝著有利於我們的方向發展。但是,就是因為袁世凱稱帝,最終造成了軍閥割據,造成了各帝國主義強國,紛紛在國內找代理人,從而使我國淪為各帝國主義宰割的對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