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完後你是否有寫讀後感的習慣?

水原純2636


去年開了頭條號之後,我形成了讀書之後寫點東西的習慣。在這之前,我讀書也就是翻完就沒事了,過一段時間就會忘記內容。其實,這是很浪費時間的,明明付出了時間和精力,但是最後卻一片空白。

相反,讀完一本書做了讀書筆記,就可以對書中知識有歸納和整理,就能夠將這些知識內化為自己的東西。

其實,很多厲害的人都是願意下功夫做讀書筆記的,比如錢鍾書先生,他在牛津大學的時候,因為圖書館的書不外借,他每次去圖書館都會帶著紙和筆,記下滿滿的筆記才離開。他一生做了3.5萬頁的外文筆記,1.5萬頁的中文筆記,還有2千多頁的日札。據說錢鍾書先生家裡是不藏書的,放的是一摞一摞的筆記。

那麼,具體而言,讀書筆記該怎麼做,怎麼利用讀書筆記來消化一本書的知識呢?推薦你看《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作者是奧野宣之。他被稱為“筆記本作家”,不管是在工作上、還是在生活中,他都將筆記本作為必不可少的輔助工具,將筆記術用得淋漓盡致。

他認為,讀過的書應該物盡其用,不但要記住書中的內容,還要將書中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東西。下圖是奧野宣之做的筆記:

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奧野宣之將讀書流程分為“選書-購書-讀書-活用”四個部分,每個流程都有筆記本的參與:

在選書階段,用筆記本隨時記錄收集到信息,包括別人的讀書建議、電視新聞、報紙雜誌、傳單海報,利用這些信息,觸發自己讀書的靈感,挖掘出自己想要讀的是什麼書;
在購書之前,整理收集的信息收集,在筆記本上列好書單,拿著書單去買書,節省時間;
在讀書階段,運用“蔥鮪火鍋”式筆記法,摘抄精華內容,寫上自己的評價感想;
在活用階段,定期翻看讀書筆記,寫下重讀筆記的新想法,當進行寫作輸出時,用讀書筆記作為素材。

“筆記讀書法”是《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的精華部分。

1.只用一本筆記本

在開篇,奧野宣之就動員大家準備一本筆記本,並且用“一元化”的形式進行記錄,就是將所有內容都記在一個本子裡,不用進行分類,只按照時間順序一條一條寫下去。

用筆記記錄內容有四種——平時的感悟隨想、購書清單、各種報道的剪報、讀書筆記。這些內容正好涵蓋了“選書-購書-讀書-活用”的整個讀書流程。

用“一元化”方式做筆記的好處是,所有信息都集中在一個地方,方便查閱和回顧。

奧野宣之還強調,即使現在是數碼時代,筆記最好還是用手寫。他說:

即使你用手機拍照,花三十分鐘保存了三十本書的信息,也不如花三十分鐘抄寫一本書的內容有效率。
儘管抄書也不一定能記住全部內容,但某段文章、某個詞、作者的語氣和思想等等,都會隨著抄寫時的身體感覺被深深地刻印在頭腦和身體裡。

2.用“摘抄+評論”的形式做讀書筆記

奧野宣之將自己做讀書筆記的方法稱為“蔥鮪火鍋”筆記法,也就是“摘抄+評論”

摘抄的內容有三類——對自己重要的、引起共鳴的、刷新自己認知的。

在摘抄之前,至少要把書讀上三遍,需要經過三層的篩選,確保你抄的是精華:

第一次閱讀,瀏覽全書,將認為重要的那一頁折一個角;
第二次,閱讀折角的那些書頁,再次篩選出重要的內容,在同一頁上折上另外一個角;
第三次,閱讀那些折了兩個角的書頁,如果覺得裡面的內容確實有價值,就可以用彩色筆劃線標記。

經過三次篩選之後,劃線標記的內容就是精華了,摘抄這些內容。

摘抄內容之後,寫上自己對這條內容的評論、感想。

只有在讀完書後對書中內容做出反應,進行主動思考,才能真正掌握這本書的內容。

所以,剛開始沒有想法,寫下一句話也是可以的。最重要的是自己當下的想法,只要有了這個步驟,就能激發你進行主動思考、主動閱讀。

3.活用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是一種昇華工具,可以讓讀書活動完成從生搬硬套到獨創思維的飛躍。

奧野宣之列舉了三種活用讀書筆記的方法:

第一是回顧,就是重新閱讀讀書筆記。以前看過某本書,當你想要回顧其中的內容,可以翻看這本書的讀書筆記,一般不用再去翻書。重讀筆記的時候,要從一個新視角來讀,要進行思考,將新的感想寫下來,有助於激發新思想。

活用筆記的第二個方法是輸出。比如,寫書評可以查看相關筆記,進行材料組織,梳理思想。寫文章也可以參考以往的筆記,甚至將不同書籍的筆記進行混合組合,以A書的觀點作為B書的論據,往往能推陳出新。

第三個方法是將筆記作為解決問題的素材。對於一個問題,找到相關主題的筆記進行對照,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

從A、B、C三本書中找出有用的部分以後,用C書來解決A書與B書相對立的部分產生的問題,再以A書的眼光來觀察B書和C書的事例,每次的情況都不一樣,但也都大同小異。總而言之,就是讓A、B、C三本書互相爭論,最後由我自己來做評判。

另外,《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還介紹了19個高效閱讀的技巧,比如少依賴網絡、多利用百科全書、地圖等工具書,收集利用書的腰封、書籤等。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伍鋅在讀書


凡是不做讀書筆記的閱讀都是耍流氓。

既然是讀書,怎麼可以不做讀書筆記呢?這是一件非常不可理解的事情。

不過現在真正讀完書以後,做筆記的人確實太少了,因為讀書本來就耗費很多時間,再花費同樣的時間寫筆記的話,反倒會覺得浪費了時間。比如讀書1小時,寫筆記2小時這種情況,的確很尷尬,但這恰恰是一個錯誤的決定。

第一,讀書的價值真正的來源地恰恰是在寫讀書筆記的時候

你肯定讀過很多書,你也知道在讀書的過程當中,我們只是一頁一頁的翻眼睛去看、腦袋去吸收而已。
但是你並沒有把這一部分知識真正的納入到你的體系當中。而在你寫筆記的時候,需要思考,需要去回想,需要去記憶,這個過程有一些痛苦,因為比單純的“看書”更難一些。

但恰恰是痛苦的過程,反倒是最有價值的地方,所以寫筆記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說拿出來給別人看。最本質的目的是我們把這本書吸收掉。

第二,寫筆記能夠提升你的讀書成就感

不管是思維導圖還是文字筆記,還是手繪筆記,只要是你寫的筆記,拿出來給別人看的時候,別人就能夠知道你的確是讀完了這本書。因為你能夠把你寫的東西給別人看,眼睛看得見、摸得著。

而如果你不寫筆記,你跟別人說:我讀完一本書了。別人可能會不信,因為他看不見也摸不著,你說什麼就是什麼,他自然會懷疑。

所以你可以寫讀後感,可以畫讀後感。不管以何種形式,都一定要把讀後感做出來。這才是最關鍵的。


我是千城,就是那個要讀完1000本書、走過1000座城的男人。

歡迎留言說出你的想法。公眾號:千城撩書。一起打開新的世界!

千城Slash


有輸出,才能更好的輸入。

我覺得讀完一本書,要輸出點東西才能保證閱讀效果,讀後感、書評、拆書稿、金句摘抄、讀書手賬、思維導圖,講給朋友聽等等,都是很好的輸出方式。

1、讀書手賬

2、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可以梳理全書的結構,在分支上寫關鍵詞,看著關鍵詞就能聯想起書中的內容


3、在豆瓣上寫筆記

有時候是摘抄金句,有時候是發表閱讀時的感想


4、書評

已經寫了58篇書評


5、拆書稿

有時候也會寫拆書稿,投稿讀書平臺賺稿費


哲學家叔本華認為:

讀書和思考是兩回事,讀書時,人的精神為書本所支配,思考時是與外界隔絕,隨著自己思考而活動。不管讀書多少,思考不能停,就像“在風中煽火一般,必須連續不斷地扇動,才能維持火焰不斷。

如果不思考,只一味地讀,和經常騎馬坐車而步行能力必定減弱的人一樣,將會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

你好,我是刀刀,愛閱讀,堅持手賬和手繪,歡迎留言與我交流。


刀刀0201


與讀後感相對的是讀書筆記,讀書筆記注重的是對知識的學習和傳承,記錄書中重要的內容,進行點評,例如我在讀完麥克盧漢的《理解媒介》後做的讀書筆記:“《理解媒介》全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介紹主要的媒介理論,第二部分則是列舉了26種具體媒介的影響。麥克盧漢所關注的是媒介、媒介自古以來的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引起的環境變化對人類的全面影響,很多書評稱其為媒介專門史,甚至是人類文明史。”“縱觀麥克盧漢的三大媒介理論,其中留給我們最重要的是一種認識媒介、認識世界的方法,其終極目標是具體歷史條件下的隱喻,所以成為經典並不是說其中所有理論都具有不可置疑的真理性,而是因為它為我們認識和理解特定的歷史條件提供了一種可能性的視角,而麥克盧漢的《理解媒介》被一次次提起,還因為其中閃爍這預言家的智慧,不斷髮展的時代和媒介變化為其作了最好的註腳。”

從這些內容來看,讀書筆記不論是從文字還是表述上都較為理性,並且要進行一種深入的思考,所以作讀書筆記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

通過我以上分享的兩段話,可以看出讀後感往往是一些文學類或是生活紀實類書籍的一種有感而發;而讀書筆記,則是在你認為有更大的學習價值的時候,進行的深度有效的學習。

寫讀後感也好,作讀書筆記也好,都是對知識的一種記錄,成為一種習慣固然好,但是沒有形成習慣也不要緊,偶然為之,也是知識的積累,可以加深所讀書籍的印象,鞏固書中的知識。


A雪知道


什麼是“讀後感”?是歷史遺蹟嗎?

開個玩笑。

我是屬於不做筆記不能算讀書的一類。


記下閱讀時候的疑問,感受,讚歎,理解,索引等等,就是記下閱讀時思想的小火花。

很有趣的是,再讀的,發現自己早先的想法居然會是這樣,這時又是一番感慨。

筆記,是和作者的交流,也是和自己的交流

所以,我是不願意把讀過的書借給別人的,我寧願送一本新書。當然,如果是親密無間的夥伴,那我會送一本讀過的,有過筆記的書(這是在說,我願意把心意和你交流的意思嗎?)。

和筆記寫給自己看不一樣,書評是寫給別人看的,必然經過一番修飾。



我曾經對一本書寫過三五篇書評,當然是給甲說甲話,給丙說丙話,這也是非常有趣的體驗。


小即是美334


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閱讀都沒有寫讀後感,讀的大多是故事類的書籍,憑藉自己較好的記憶,讀完一本書就會其中故事大概梗概。所以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寫讀後感的習慣。

現在才發現古人說的“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如果想知道是否真正的掌握一本書,讀完一本書之後就要做讀書筆記或者是寫書評、拆書稿、聽書稿,這些都會加深你對一本書的理解,並且把自己所閱讀的內容,結合自己的生活實踐用文字輸出,在以後的工作也可以應用。

日本作者大巖俊之的《實用性閱讀指南:把讀到的知識轉化成能力》教你如何把知識轉換為能力的書籍,作者一年閱讀300多本書後,總結出的高效閱讀法,並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應用起來。

作者根據自己的目標而選擇讀書,並把書中的知識立刻用起來,這樣的讀書就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讀書的目的有消遣、獲取信息、增長知識,無論以上那種,你都需要把書中的知識轉為自己的知識,以消遣為目的,讀完書之後是與朋友茶餘飯後的談資,你的表達書中的內容,不做些讀後感,估計你讀完就會忘,其他更需要內化轉為自己知識,才能為我所用。


伊茹娜2018


我之前讀書的話,是不記讀書筆記的,那個時候的讀書,比較隨性,屬於隨便翻翻的情況。

所以,一本書讀完一段時間之後,就完全沒有什麼印象了。看過之後,基本等同於沒有看。

我現在的讀書,就開始有意識的讓自己記下一些筆記。我這樣做,主要有幾個原因:

一,強迫自己在讀書的時候,能夠思考。

讀書的時候,只有認真的思考,才能讓讀書的效應最大化。



這樣的想法,也是在讀了《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的時候產生的。

這本書上面,作者介紹了一種尋讀法,簡單的說,就是,在一看書的時候,就要去想自己要把書裡面的哪些內容記錄下來,不斷的尋找對自己有用的點。

這個方法,我一直在使用。使用之後,我也會在看書的時候,有意識的去尋找自己感興趣的,或者有用的知識點。這樣,一本書,就會不斷的思考,書讀完了,也能從書上收穫很多。

二,自媒體時代,自己的筆記可以吸引同頻的小夥伴,大家一起打怪升級。



寫讀書筆記,最好的平臺當屬豆瓣了。不過現在自媒體平臺發達,今日頭條,微博等等,都可以發一些簡單的圖文。

時間上了,就能吸引到很多同頻的小夥伴。

而且,粉絲的討論和回答,也會給自己帶來新的體會,使自己掌握的知識更加牢固。

比如,我參加的恆言讀書會,每天看到小夥伴們認真的打卡,自己也會被激勵,從而很好的保持了閱讀的習慣。

三,通過別人的思考和經歷,助推自己的人生。



這一點,也是我自己最近在讀《助推》這本書的時候,產生的想法。

現在的時代,信息的傳播高度發達,我們已經不像之前那樣,缺乏優秀的作品了。現在的好書越來越多。所以,相對於“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是最實惠的提升自我的方法。

通過書裡面作者對於一些問題的思考,或者作者的一些親身經歷,都能帶給我們一些思考。這些正向的思考,又會助推我們對自己的人生,做出一個正確的選擇。這個選擇,將會伴隨我們一生。


作者:悅思益明 “一枚正在努力的寶媽”!

期待通過自己的努力,換取不一樣的生活。

愛讀書,愛寫字。希望用走心的文字,記錄自己看過的書,走過的路。

寫作的路上,願我們一起前行!並肩作戰!


悅思益明


那個時候學校沒有圖書館,很喜歡看書。

那個年代很多同學的零花錢,一週住校除了飯票,才五塊錢的零用錢,我經常回家吃飯,一週十塊都不夠,幾乎把這些錢都用來買信紙稿紙郵票了。

那個時候對文學非常狂熱,買書的錢,都是向開明的老爸要的。

然後就跑到縣城的廣場上買那種十塊錢一本的盜版,經濟條件不好,可以買書的次數並不多,因此比較珍惜,記得買的第一本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從頭到尾看完後,不光在日記本上剖析每個人物,寫讀後感,還在那本書上寫的密密麻麻。並且對當天的新聞都會在日記本上點評,記錄一些生活中的小事和心情。

放晚自習九點半了,回到家還會鋪開稿紙天馬行空地舞文弄墨,做著天真的文學夢,時不時的往電臺文學欄目投幾篇自以為不錯的稿件。

心情低落時,文字是唯一可以安撫靈魂的。這個習慣堅持了十幾年。

只是最近十年,幾乎沒有讀過書,唯一一本帶在身邊的只有《聖經》,還是希望自己能安排時間多讀一些書籍,把這個習慣延續下去。


藍玫瑰的夢還未醒


謝邀。
我理解您問題中提到的“讀後感”可能是一個更廣泛的概念,比如讀後感、書評等都可以包括在內。

一、我通常會根據書籍類型和讀書目的,決定是否寫讀後感。

根據尼基·斯坦頓的《溝通聖經:聽說讀寫全方位溝通技巧》一書,閱讀目的可分為三類:
1、消遣類:記下有感觸的句子
目的是為了享受跌宕起伏的情節和動人心絃的故事,所帶來的愉快感覺。以小說類居多,比如偵探小說、間諜小說、言情小說等。
這類書籍我比較少寫讀後感,但遇到特別有感觸的句子也會記在讀書筆記上。
2、信息類:做讀書筆記
為了獲取工作、生活、興趣等方面所需要的信息。例如食譜、工具書、詞典、操作指南等。
這類書籍我傾向於一邊讀,一邊作筆記,把重要的信息記錄下來。記錄方式包括:(1)直接寫在書上。(2)內容比較多的情況下,就寫在便利貼上,附在書的具體頁面上。(3)記錄在印象筆記等軟件上,方便隨時查閱。
3、判斷類:讀書筆記+讀後感
這類閱讀著眼於瞭解別人的看法和觀點之後,形成自己的觀點。比如歷史類、經管類、哲學類書籍等。
這類書籍,我會在做完讀書筆記之後,再寫一篇書評,把書中的精華內容用自己的語言和邏輯歸納出來,

二、寫讀後感/書評可以帶來的好處

1、強化讀書的主動意識
心理學上有一個經典的“孕婦效應”案例,是說當一位女士懷孕之後,她會覺得滿世界都是孕婦。其實孕婦的數量沒有變化,只是她對這個現象更加關注了。
在讀書上,如果在開始閱讀之前,就決定要寫書評或讀後感,就會有意識地搜索書中最有價值的信息。這一過程會大大提高閱讀效率。
2、輸出的過程是對知識的再消化
你一定有過這樣的經歷,看一本書的時候,覺得特別精彩,但如果看完之後馬上跟另一個人講這本書,往往會無從說起。
寫讀後感或者書評的過程,我們把從作者那裡瞭解到的信息進行再次梳理,並且為了讓文章更充實,還會主動搜索各種信息,這樣的主動輸出,有利於把作者的知識轉化為我們自己的能力。
3、提升閱讀的成就感
閱讀之後寫讀後感,所帶來的愉悅感和成就感也是巨大的,寫作對個人邏輯思維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的提升也非常顯著,有利於我們的全面發展。
不妨從手頭這一本書開始,試著寫下一篇讀後感吧。
如果您有其他意見建議,也歡迎留言交流哦~

櫻汐筆談


估計很少有人寫了,現在普遍習慣網絡看東西,有讀後感的都馬上評論


次者,感覺評論和自己想法差不多的點個贊
有一種就是看一半或者看完直接走人,再一種就是看都不看直接點讚的。
你是哪種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