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完后你是否有写读后感的习惯?

水原纯2636


去年开了头条号之后,我形成了读书之后写点东西的习惯。在这之前,我读书也就是翻完就没事了,过一段时间就会忘记内容。其实,这是很浪费时间的,明明付出了时间和精力,但是最后却一片空白。

相反,读完一本书做了读书笔记,就可以对书中知识有归纳和整理,就能够将这些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其实,很多厉害的人都是愿意下功夫做读书笔记的,比如钱钟书先生,他在牛津大学的时候,因为图书馆的书不外借,他每次去图书馆都会带着纸和笔,记下满满的笔记才离开。他一生做了3.5万页的外文笔记,1.5万页的中文笔记,还有2千多页的日札。据说钱钟书先生家里是不藏书的,放的是一摞一摞的笔记。

那么,具体而言,读书笔记该怎么做,怎么利用读书笔记来消化一本书的知识呢?推荐你看《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作者是奥野宣之。他被称为“笔记本作家”,不管是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中,他都将笔记本作为必不可少的辅助工具,将笔记术用得淋漓尽致。

他认为,读过的书应该物尽其用,不但要记住书中的内容,还要将书中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下图是奥野宣之做的笔记:

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奥野宣之将读书流程分为“选书-购书-读书-活用”四个部分,每个流程都有笔记本的参与:

在选书阶段,用笔记本随时记录收集到信息,包括别人的读书建议、电视新闻、报纸杂志、传单海报,利用这些信息,触发自己读书的灵感,挖掘出自己想要读的是什么书;
在购书之前,整理收集的信息收集,在笔记本上列好书单,拿着书单去买书,节省时间;
在读书阶段,运用“葱鲔火锅”式笔记法,摘抄精华内容,写上自己的评价感想;
在活用阶段,定期翻看读书笔记,写下重读笔记的新想法,当进行写作输出时,用读书笔记作为素材。

“笔记读书法”是《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的精华部分。

1.只用一本笔记本

在开篇,奥野宣之就动员大家准备一本笔记本,并且用“一元化”的形式进行记录,就是将所有内容都记在一个本子里,不用进行分类,只按照时间顺序一条一条写下去。

用笔记记录内容有四种——平时的感悟随想、购书清单、各种报道的剪报、读书笔记。这些内容正好涵盖了“选书-购书-读书-活用”的整个读书流程。

用“一元化”方式做笔记的好处是,所有信息都集中在一个地方,方便查阅和回顾。

奥野宣之还强调,即使现在是数码时代,笔记最好还是用手写。他说:

即使你用手机拍照,花三十分钟保存了三十本书的信息,也不如花三十分钟抄写一本书的内容有效率。
尽管抄书也不一定能记住全部内容,但某段文章、某个词、作者的语气和思想等等,都会随着抄写时的身体感觉被深深地刻印在头脑和身体里。

2.用“摘抄+评论”的形式做读书笔记

奥野宣之将自己做读书笔记的方法称为“葱鲔火锅”笔记法,也就是“摘抄+评论”

摘抄的内容有三类——对自己重要的、引起共鸣的、刷新自己认知的。

在摘抄之前,至少要把书读上三遍,需要经过三层的筛选,确保你抄的是精华:

第一次阅读,浏览全书,将认为重要的那一页折一个角;
第二次,阅读折角的那些书页,再次筛选出重要的内容,在同一页上折上另外一个角;
第三次,阅读那些折了两个角的书页,如果觉得里面的内容确实有价值,就可以用彩色笔划线标记。

经过三次筛选之后,划线标记的内容就是精华了,摘抄这些内容。

摘抄内容之后,写上自己对这条内容的评论、感想。

只有在读完书后对书中内容做出反应,进行主动思考,才能真正掌握这本书的内容。

所以,刚开始没有想法,写下一句话也是可以的。最重要的是自己当下的想法,只要有了这个步骤,就能激发你进行主动思考、主动阅读。

3.活用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是一种升华工具,可以让读书活动完成从生搬硬套到独创思维的飞跃。

奥野宣之列举了三种活用读书笔记的方法:

第一是回顾,就是重新阅读读书笔记。以前看过某本书,当你想要回顾其中的内容,可以翻看这本书的读书笔记,一般不用再去翻书。重读笔记的时候,要从一个新视角来读,要进行思考,将新的感想写下来,有助于激发新思想。

活用笔记的第二个方法是输出。比如,写书评可以查看相关笔记,进行材料组织,梳理思想。写文章也可以参考以往的笔记,甚至将不同书籍的笔记进行混合组合,以A书的观点作为B书的论据,往往能推陈出新。

第三个方法是将笔记作为解决问题的素材。对于一个问题,找到相关主题的笔记进行对照,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从A、B、C三本书中找出有用的部分以后,用C书来解决A书与B书相对立的部分产生的问题,再以A书的眼光来观察B书和C书的事例,每次的情况都不一样,但也都大同小异。总而言之,就是让A、B、C三本书互相争论,最后由我自己来做评判。

另外,《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还介绍了19个高效阅读的技巧,比如少依赖网络、多利用百科全书、地图等工具书,收集利用书的腰封、书签等。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伍锌在读书


凡是不做读书笔记的阅读都是耍流氓。

既然是读书,怎么可以不做读书笔记呢?这是一件非常不可理解的事情。

不过现在真正读完书以后,做笔记的人确实太少了,因为读书本来就耗费很多时间,再花费同样的时间写笔记的话,反倒会觉得浪费了时间。比如读书1小时,写笔记2小时这种情况,的确很尴尬,但这恰恰是一个错误的决定。

第一,读书的价值真正的来源地恰恰是在写读书笔记的时候

你肯定读过很多书,你也知道在读书的过程当中,我们只是一页一页的翻眼睛去看、脑袋去吸收而已。
但是你并没有把这一部分知识真正的纳入到你的体系当中。而在你写笔记的时候,需要思考,需要去回想,需要去记忆,这个过程有一些痛苦,因为比单纯的“看书”更难一些。

但恰恰是痛苦的过程,反倒是最有价值的地方,所以写笔记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说拿出来给别人看。最本质的目的是我们把这本书吸收掉。

第二,写笔记能够提升你的读书成就感

不管是思维导图还是文字笔记,还是手绘笔记,只要是你写的笔记,拿出来给别人看的时候,别人就能够知道你的确是读完了这本书。因为你能够把你写的东西给别人看,眼睛看得见、摸得着。

而如果你不写笔记,你跟别人说:我读完一本书了。别人可能会不信,因为他看不见也摸不着,你说什么就是什么,他自然会怀疑。

所以你可以写读后感,可以画读后感。不管以何种形式,都一定要把读后感做出来。这才是最关键的。


我是千城,就是那个要读完1000本书、走过1000座城的男人。

欢迎留言说出你的想法。公众号:千城撩书。一起打开新的世界!

千城Slash


有输出,才能更好的输入。

我觉得读完一本书,要输出点东西才能保证阅读效果,读后感、书评、拆书稿、金句摘抄、读书手账、思维导图,讲给朋友听等等,都是很好的输出方式。

1、读书手账

2、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可以梳理全书的结构,在分支上写关键词,看着关键词就能联想起书中的内容


3、在豆瓣上写笔记

有时候是摘抄金句,有时候是发表阅读时的感想


4、书评

已经写了58篇书评


5、拆书稿

有时候也会写拆书稿,投稿读书平台赚稿费


哲学家叔本华认为:

读书和思考是两回事,读书时,人的精神为书本所支配,思考时是与外界隔绝,随着自己思考而活动。不管读书多少,思考不能停,就像“在风中煽火一般,必须连续不断地扇动,才能维持火焰不断。

如果不思考,只一味地读,和经常骑马坐车而步行能力必定减弱的人一样,将会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

你好,我是刀刀,爱阅读,坚持手账和手绘,欢迎留言与我交流。


刀刀0201


与读后感相对的是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注重的是对知识的学习和传承,记录书中重要的内容,进行点评,例如我在读完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后做的读书笔记:“《理解媒介》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主要的媒介理论,第二部分则是列举了26种具体媒介的影响。麦克卢汉所关注的是媒介、媒介自古以来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引起的环境变化对人类的全面影响,很多书评称其为媒介专门史,甚至是人类文明史。”“纵观麦克卢汉的三大媒介理论,其中留给我们最重要的是一种认识媒介、认识世界的方法,其终极目标是具体历史条件下的隐喻,所以成为经典并不是说其中所有理论都具有不可置疑的真理性,而是因为它为我们认识和理解特定的历史条件提供了一种可能性的视角,而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被一次次提起,还因为其中闪烁这预言家的智慧,不断发展的时代和媒介变化为其作了最好的注脚。”

从这些内容来看,读书笔记不论是从文字还是表述上都较为理性,并且要进行一种深入的思考,所以作读书笔记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通过我以上分享的两段话,可以看出读后感往往是一些文学类或是生活纪实类书籍的一种有感而发;而读书笔记,则是在你认为有更大的学习价值的时候,进行的深度有效的学习。

写读后感也好,作读书笔记也好,都是对知识的一种记录,成为一种习惯固然好,但是没有形成习惯也不要紧,偶然为之,也是知识的积累,可以加深所读书籍的印象,巩固书中的知识。


A雪知道


什么是“读后感”?是历史遗迹吗?

开个玩笑。

我是属于不做笔记不能算读书的一类。


记下阅读时候的疑问,感受,赞叹,理解,索引等等,就是记下阅读时思想的小火花。

很有趣的是,再读的,发现自己早先的想法居然会是这样,这时又是一番感慨。

笔记,是和作者的交流,也是和自己的交流

所以,我是不愿意把读过的书借给别人的,我宁愿送一本新书。当然,如果是亲密无间的伙伴,那我会送一本读过的,有过笔记的书(这是在说,我愿意把心意和你交流的意思吗?)。

和笔记写给自己看不一样,书评是写给别人看的,必然经过一番修饰。



我曾经对一本书写过三五篇书评,当然是给甲说甲话,给丙说丙话,这也是非常有趣的体验。


小即是美334


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阅读都没有写读后感,读的大多是故事类的书籍,凭借自己较好的记忆,读完一本书就会其中故事大概梗概。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写读后感的习惯。

现在才发现古人说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如果想知道是否真正的掌握一本书,读完一本书之后就要做读书笔记或者是写书评、拆书稿、听书稿,这些都会加深你对一本书的理解,并且把自己所阅读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用文字输出,在以后的工作也可以应用。

日本作者大岩俊之的《实用性阅读指南:把读到的知识转化成能力》教你如何把知识转换为能力的书籍,作者一年阅读300多本书后,总结出的高效阅读法,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应用起来。

作者根据自己的目标而选择读书,并把书中的知识立刻用起来,这样的读书就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读书的目的有消遣、获取信息、增长知识,无论以上那种,你都需要把书中的知识转为自己的知识,以消遣为目的,读完书之后是与朋友茶余饭后的谈资,你的表达书中的内容,不做些读后感,估计你读完就会忘,其他更需要内化转为自己知识,才能为我所用。


伊茹娜2018


我之前读书的话,是不记读书笔记的,那个时候的读书,比较随性,属于随便翻翻的情况。

所以,一本书读完一段时间之后,就完全没有什么印象了。看过之后,基本等同于没有看。

我现在的读书,就开始有意识的让自己记下一些笔记。我这样做,主要有几个原因:

一,强迫自己在读书的时候,能够思考。

读书的时候,只有认真的思考,才能让读书的效应最大化。



这样的想法,也是在读了《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的时候产生的。

这本书上面,作者介绍了一种寻读法,简单的说,就是,在一看书的时候,就要去想自己要把书里面的哪些内容记录下来,不断的寻找对自己有用的点。

这个方法,我一直在使用。使用之后,我也会在看书的时候,有意识的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或者有用的知识点。这样,一本书,就会不断的思考,书读完了,也能从书上收获很多。

二,自媒体时代,自己的笔记可以吸引同频的小伙伴,大家一起打怪升级。



写读书笔记,最好的平台当属豆瓣了。不过现在自媒体平台发达,今日头条,微博等等,都可以发一些简单的图文。

时间上了,就能吸引到很多同频的小伙伴。

而且,粉丝的讨论和回答,也会给自己带来新的体会,使自己掌握的知识更加牢固。

比如,我参加的恒言读书会,每天看到小伙伴们认真的打卡,自己也会被激励,从而很好的保持了阅读的习惯。

三,通过别人的思考和经历,助推自己的人生。



这一点,也是我自己最近在读《助推》这本书的时候,产生的想法。

现在的时代,信息的传播高度发达,我们已经不像之前那样,缺乏优秀的作品了。现在的好书越来越多。所以,相对于“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最实惠的提升自我的方法。

通过书里面作者对于一些问题的思考,或者作者的一些亲身经历,都能带给我们一些思考。这些正向的思考,又会助推我们对自己的人生,做出一个正确的选择。这个选择,将会伴随我们一生。


作者:悦思益明 “一枚正在努力的宝妈”!

期待通过自己的努力,换取不一样的生活。

爱读书,爱写字。希望用走心的文字,记录自己看过的书,走过的路。

写作的路上,愿我们一起前行!并肩作战!


悦思益明


那个时候学校没有图书馆,很喜欢看书。

那个年代很多同学的零花钱,一周住校除了饭票,才五块钱的零用钱,我经常回家吃饭,一周十块都不够,几乎把这些钱都用来买信纸稿纸邮票了。

那个时候对文学非常狂热,买书的钱,都是向开明的老爸要的。

然后就跑到县城的广场上买那种十块钱一本的盗版,经济条件不好,可以买书的次数并不多,因此比较珍惜,记得买的第一本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从头到尾看完后,不光在日记本上剖析每个人物,写读后感,还在那本书上写的密密麻麻。并且对当天的新闻都会在日记本上点评,记录一些生活中的小事和心情。

放晚自习九点半了,回到家还会铺开稿纸天马行空地舞文弄墨,做着天真的文学梦,时不时的往电台文学栏目投几篇自以为不错的稿件。

心情低落时,文字是唯一可以安抚灵魂的。这个习惯坚持了十几年。

只是最近十年,几乎没有读过书,唯一一本带在身边的只有《圣经》,还是希望自己能安排时间多读一些书籍,把这个习惯延续下去。


蓝玫瑰的梦还未醒


谢邀。
我理解您问题中提到的“读后感”可能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比如读后感、书评等都可以包括在内。

一、我通常会根据书籍类型和读书目的,决定是否写读后感。

根据尼基·斯坦顿的《沟通圣经:听说读写全方位沟通技巧》一书,阅读目的可分为三类:
1、消遣类:记下有感触的句子
目的是为了享受跌宕起伏的情节和动人心弦的故事,所带来的愉快感觉。以小说类居多,比如侦探小说、间谍小说、言情小说等。
这类书籍我比较少写读后感,但遇到特别有感触的句子也会记在读书笔记上。
2、信息类:做读书笔记
为了获取工作、生活、兴趣等方面所需要的信息。例如食谱、工具书、词典、操作指南等。
这类书籍我倾向于一边读,一边作笔记,把重要的信息记录下来。记录方式包括:(1)直接写在书上。(2)内容比较多的情况下,就写在便利贴上,附在书的具体页面上。(3)记录在印象笔记等软件上,方便随时查阅。
3、判断类:读书笔记+读后感
这类阅读着眼于了解别人的看法和观点之后,形成自己的观点。比如历史类、经管类、哲学类书籍等。
这类书籍,我会在做完读书笔记之后,再写一篇书评,把书中的精华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和逻辑归纳出来,

二、写读后感/书评可以带来的好处

1、强化读书的主动意识
心理学上有一个经典的“孕妇效应”案例,是说当一位女士怀孕之后,她会觉得满世界都是孕妇。其实孕妇的数量没有变化,只是她对这个现象更加关注了。
在读书上,如果在开始阅读之前,就决定要写书评或读后感,就会有意识地搜索书中最有价值的信息。这一过程会大大提高阅读效率。
2、输出的过程是对知识的再消化
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看一本书的时候,觉得特别精彩,但如果看完之后马上跟另一个人讲这本书,往往会无从说起。
写读后感或者书评的过程,我们把从作者那里了解到的信息进行再次梳理,并且为了让文章更充实,还会主动搜索各种信息,这样的主动输出,有利于把作者的知识转化为我们自己的能力。
3、提升阅读的成就感
阅读之后写读后感,所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也是巨大的,写作对个人逻辑思维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提升也非常显著,有利于我们的全面发展。
不妨从手头这一本书开始,试着写下一篇读后感吧。
如果您有其他意见建议,也欢迎留言交流哦~

樱汐笔谈


估计很少有人写了,现在普遍习惯网络看东西,有读后感的都马上评论


次者,感觉评论和自己想法差不多的点个赞
有一种就是看一半或者看完直接走人,再一种就是看都不看直接点赞的。
你是哪种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