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物理的尽头是数学,数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这句话?

绅士124439887


根据最后一句的反推,我猜意思是:物理最终不能解决的事需要数学来解决,数学最终不能解决的事需要哲学来解决,哲学最终不能解决的事就需要神学来解决。。。。

不过据我所知,这段话在宗教徒里面的语意就是:物理学折腾一大轮最终发现问题还是得神学来解决。。。。有一段类似的话就是科学家奋力爬上了山顶,却发现神学家已经在那里等了几个世纪了_(:D)∠)_


其实说这些话是很流氓的,神学那么大本事干嘛不直接把终极理论摆出来?这样大家都服气。他们一边看着科学的进展,一边根据科学理论去解读神学,到最后又说这些科学发现在他们的神学书籍里早就有了。。。。早就有了你干嘛不早拿出来_(:D)∠)_

其实神学根本无需蹭科学热点,神学有神学存在的意义,但肯定不是解释宇宙运行规律,不然神学经典里就应该专门有一卷关于宇宙运行规律的。既然神都不打算直接告诉你们宇宙是什么样子的,干嘛要从科学里了解了宇宙是什么样子以后又跑去神学经典里找暗示呢?万一科学理论错了呢?那神学经典是要跟着错还是咋搞?_(:D)∠)_


星宇飘零2099


这句话是科学家杨振宁说的,以他这个级别的科学家的学问,经验,阅历来说可能这句话会相对容易理解。但,对于我们普通大众来说这句话太深奥,太大,大到读不出来任何深层次的意义。

以我们刚入门的知识只能做一个字面意义的理解,整句话的意思想表达的是学问到尽头是相通的并相辅相成的。


我们来分析一下“物理的尽头是数学”这句话,物理是经验性的真理体系;数学是先验的真理体系。物理和数学的本质看似毫不相同,其实不然,数学是物理研究的工具和手段,物理研究需要数学的支持;而做物理研究的过程会产生很多的数学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又提高了数学的认识。


数学的尽头是哲学


数学和哲学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应,数学中有的问题的研究方法也适用于哲学,而哲学中的方法论同样会对解决数学问题有所帮助和启迪。不难看出数学和哲学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互补和转化的,只是哲学是抽象和宏观的相对更广泛一些。


哲学的尽头是神学


这句话很难具体的解释,因为哲学和神学都是广泛的学问,区别就在与一个是唯物主义一个是唯心主义。要说有联系个人认为想在哲学领域取得一定成就不光要有一定的科学素养,还要对哲学这门学问有一定的信仰,而信仰恰恰是神学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神学的核心部分又需要一定的哲学理论来支持,只是在这个核心上披上了许多层外衣而已,比如教义、体制等。


决胜网


需要说明的是, 在解答区所言,完全是胡说八道,而且一开始就造了大谣言。 说,“这是杨振宁说的。”但是据我的了解,杨振宁根本没有说过这种话。杨振宁不但没有说过类似思想的话,反而是对这种思想予以了坚决的批判和驳斥。

首先,杨振宁对“物理的尽头是数学”这句话是百分之一百的不会同意。这是有白纸黑字作为证据的。杨振宁在《曙光集》的文章《爱因斯坦对理论物理的影响》之中写道:很多人认为数学和物理会有很多的交叉,其实它们各有不同的目的和爱憎。杨振宁还说,数学与物理并不能等同,它们的性质是不一样的。数学是人类智力上的探索,物理是对大自然奥秘的探索。

至于杨振宁说“科学的尽头是神学”更是无稽之谈。这句话的来源,是中国内地。朱清时曾经写了一篇文章,文章后面提了一句“科学家爬山,佛学大师在峰顶等候多时”,然后这句话就被编造为很多的版本,比如,有“科学的尽头是佛学”(造谣说是杨振宁说的)“科学的尽头是易学”“科学的尽头是风水”等等。一些人在此基础上发挥创造,就变成了“科学的尽头是神学”。

但是,对此说法杨振宁也是白纸黑字做了批驳。他首先在《大公报》上申明,他没有写过科学与佛学相容的文章。后来《北京青年报》采访杨振宁,杨振宁又再次强调,并且说,科学,与哲学、神学,它们都是不兼容的。杨振宁在清华大学做演讲,还对西方学者索卡夫的“科学需要和东方玄学结合”的书内容予以反对,直接说,“那是胡说八道”。


怀疑探索者


自人类开始了解世界,了解宇宙。所获得的知识也是不断增多。特别是现代更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但无论人的知识怎么爆炸,走还是会有更多的未知领域。这些无法解释的领域人类没办法解答,就把答案抛向了神学。是因为神学最高级吗?其实并不是,因为神学是不需要证明的,他就是个筺,什么都能装而已。所有科学如物理数学,你必须能证明你是对的才行,而一些最前沿的理论无法证明。所以从神学里找解释就方便多了,反正都是子虚乌有的。也不用考证。



这个难题牛顿就碰到过。牛顿的经典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丰碑,但也有致命之处,那就是推动宇宙运行的最原始的力在哪里?他无法解释,只能说是上帝干的了。他要是中国人,就会说是玉皇大帝干的。所以把什么东西都推给神学有点不靠谱。

哲学本就是认识世界的方法,所有对世界的认识都是建立在哲学的基础上。所以科学研究离不开哲学的指导,但不能因此就说哲学比科学更牛。哲学也只是个工具而已,它是一种虚化的东西,他说并不会给你明确的答案。老子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但老子是不会给你解释宇宙中第一个生命是如何诞生的。所以学哲学的目的还是为了研究世界,而科学则是研究的成果。一个是工具,一个是成果,没什么高低之分。

所以,神学就是人对未知的恐惧的产物,最不靠谱。哲学和科学才是靠谱的方法论与文明成果。没必要把神学抬这么高,都去玩神学这些虚的不去解决实际问题那我们现在还茹毛饮血呢,哪有今天的文明与成就。


朱铁平


其实除了这种说法外,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即:“物理的尽头是数学,数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宗教”。这句话以前是非常的流行,有传言说此话乃是当今理论物理学界泰斗杨振林教授说的。后来经过查证,纯属子虚乌有。其实这两句话基本上说的都是一个意思,人类最终的尽头或归宿都是宗教神学。


或许人们都认为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太难以理解了,或者干脆说单凭人类有限的智慧是无法穷尽这个宇宙的。所以,大多数人的思想都趋向于这个世界是不可知的,最后假借宗教神学来解释一切,这样做的好处,既摆脱了人们对未知的恐惧,也让人从根本上有了一种精神寄托。如此,人们才有理由和动力在这个迷茫浮躁的社会里坚强的生存下去。

物理是有形的物质世界中提炼出规律并以方程式规范它,数学更像是一种高级的工具,既能为物理服务,又能为哲学服务,但物理世界最终是可以用数学式来表达的,而且更准确,然而数学本身的意义却是哲学赋予的,哲学不仅解释数学本原,还能解释所有学科的本原以及存在的一切以及存在本身。而神学及宗教是为了解决哲学解决不了的问题而存在的,而且只要一解决,便是一劳永逸。事实上也是如此。




当然,在人类历史上,也出现过许多大智慧的圣人,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他们都是哲学家,像孔子,老子,释迦牟尼,柏拉图,默罕默德等,他们早在千年之前就对我们这个世界做过思考总结。

《易经》云:“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孔子云:道是无体之名,形是有质之称,凡有从无而生,形由道而立,是先道而后形,是道在形之上,形在道之下,故自形外已上者,谓之道也。自形内而下者,谓之器也。



在中国传统哲学当中,老子建立的“道”是万物的本原,道是本体,却也是高于本体的存在,因为本体可被说,而道却无法形容。老子在道德经里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上面提到,在中国哲学里,道代表着最高的存在,道包含万有,无所不包,道是最高的本体,从某种程度上说,道是一种哲学,却也高于哲学。



可能很多人不明白我为什么说了这么多哲学和宗教的内容,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将物理,数学,哲学和宗教(神学)在定义上重新划分一下,如易经所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里的物理学和数学都是描绘现象世界的物质规律而被发明的,他们应当归类到“器”类,而哲学和宗教内容(或神学)是从有形提炼出的抽象,他们是有形世界的来源,但又不脱离于形而下者而对立存在。故哲学和宗教内容(神学)应归类到形而上者“道”类。


笔者这样做的目的无非就是能让人有一个清晰直观的理解,虽然说“物理的尽头是数学,数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或宗教)”这句话没有一个完整的出处,也并没得到所有人一致的认可,因为它不可以被证明,不代表真理本身。

但是我们知道,许多人对这句话还是倾向这句话的,既然有这种倾向,就必然有这种倾向的理由,而笔者就是按照这种倾向来勉强解释了一番,但笔者的解释与归类并不代表事实,不同意的可以当做娱乐来观看,以免引来不必要的争论。

好了,就说到这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加个关注,顺便点个赞👍哦😊


科学与历史爱好者



物理学的本质是探究宇宙万物的内在规律,通过不断的实验和发现积累,条分缕析,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实质的一个探索过程。这其中就会通过总结,建立公式定理等各种模型,而建立这些模型就少不了数学的参与。

从现代科学的发展来看,物理学发展到最后其实就是数字化,也就是宇宙万物其实都是可以用数据来演示和模拟,任何事物甚至是现象,都是由无数数据来建构的。这就导致了我们原有的物理现象认知,发展成了数据集成模型,所以物理的尽头是数学,这个说法是很有道理的。


数学本身是一个具象化的东西,它是对实际存在的一个统计、演示过程,但是人类科学的发展,除了需要这种具象化的工具和手段,同时也需要抽象思考来对任何未知可能进行诠释和预设。抽象的思考要超前于现有数据模型,去假设未知模型,这是一种数字宇宙发展的前瞻性设计,这种超越当下、现实,透过现象探索本质的天马行空又依之有据的思辨性思考,可以引领数学的发展。

但是由于哲学的唯心主义特征,它的本质是脱离现象和具象化,天地万物和宇宙规律这样一个看上去的数学模型实体,在不受物理定律约束的精神世界里,本身变得毫无意义。因为哲学的本质就是拨云见日,撕掉一切表象去发现人生意义的本质,当数学建构的一切模型和轨迹,被哲学思辨追根溯源后,就显得无比虚妄和毫无意义。



在数字宇宙中,人生活着的意义是因为时空的存在,有过去未来,有贫穷富贵,有善恶美丑,有生老病死,有喜怒哀乐,有生离死别等等一些具体的条件限制,生命才有了目标和方向,生存才有了作为和意义,才有了支撑人活下去的现实条件和意义。而哲学本身由于属于无拘无束的精神范畴,就没有这一切限制,同时也就少了这些支撑,最后一旦发现整个世界其实不过是一场虚幻的存在,就会在理论上失控,为了精神探索和建构人生精神世界的存在意义逻辑,最后就走向了在精神世界里有发展方向、奋斗目标的神学。



神学不同于哲学的地方是,哲学是超脱现实、怀疑一切的精神世界;神学是超脱现实,万念归一的精神世界。当哲学越深入越漫无目的时,精神陷入枯竭疲惫,就容易走向有皈依、有目的的神学之境。世界原本就是一个返璞归真的过程,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其实就是人类发展的铁律。


在人类探索物理时,神学既荒谬又可笑,当物理的发展步伐跟不上人类的精神需要时,人类开始更高境界的哲学思考。当哲学思考到了无路可走时,才发现神学原来是人类精神和生命意义的最后归属。


谢金澎


其实一连串的尽头应该是裸学,物理数学,哲学神学,也只是自然科学的普遍规律,与人类进化和生存来说,亦利亦弊。物极必反,先进的科技生产力,越来越威胁人类的生存,还有什么比活着更重要呢?失望于科技改变命运的背后是绝望,无论多少个尽头之后,人类给自己的结论是别再折腾了。

人类的发展过程,从裸慢慢回归到裸,人类到底战胜自然了没有,造福自己没有?互联网铺天盖地,人类方便了什么?危险危机防不胜防,人在失去安静的心灵之后,要感谢的是物理数学哲学嘛?恐怕只想静静面对一天的星斗渴望那片虚无缥缈。一切到了尽头,这是物理数学哲学的无奈,最后把这个无奈生成了一个零,回归到圆点。其实科学家明白了一个无法突破的课题,任何科技的终极成果都是零,没有另一种可能。

前辈科学家,通过一生的努力,后来的科学家一辈子的奋斗,他们可能在研究所谓的科学,而科学就是个圆,永远都是在画着一个半径相等的同心圆。这个圆就是那片苍穹,那个无所不能包罗万象的博大神学。虽然牛顿,爱因斯坦的晚年都相信神学,其实他们留下了后人无法超越的科学成果,那就是人类的任何科学都要回归精神学,最后返璞归真。人类进步不是人类的生存之道,这是物理数学哲学的尽头给人类敲响的警钟。科学家最先觉悟了人类的归宿,是在冷静之后语重心长的劝告。


白这个颜色


一方面,就人类认识发展进程而言,本命题,可判为违背历史而颠三倒四。

另一方面,就人类追求至简大道与终极真理而言,本命题可以说基本正确。

就第一视角,即就人类认识史的常规语境。我认为本命题荒谬的理由,简述如下。

先前的哲学,是关于各学科追求智慧的大杂烩,诸如逻辑学、美学、法学、伦理学、经济学、物理学、天文学、化学、医学、博物学等,后来分道扬镳,有了今天的思维科学(如哲学、逻辑学、数学、美学)、自然科学(以物理为基础,以化学为中心)与社会科学。

科学发展进程的伦理关系可以是:占卜(曾祖父)→神学(祖父)→哲学(父亲)→科学(儿子)。我主张继承与发展的大观念。不要把哲学与科学搞得势不两立。温伯格与霍金说哲学已死,这是历史虚无主义。

就第二视角,即就追求终极真理的特殊语境。我认为,本命题有利于搞清一些大观念。

其一,关于物理学的尽头是数学的善意解读。

记得马克思说过,人类的一切学科,包括哲学与伦理学,最终可以数学形式表达。这相当于用计算机科学普遍运用的300多个库函数来表达。

但有一点必须明确,物理学必须用数学解析式表述,但数学本身不代表物理学,不能越俎代庖或包办代替。

例如,牛顿第一定律的表述,只是以语言形式的大略表述。之所以没有数学解析式,是因为更深刻的物理机制,如物质惯性的本质是什么,尚不清楚,还有待人们进一步探索。

例如,社会现象极其复杂,但应该存在《社会物理学》、《经济物理学》、《管理物理学》,把社会问题的研究,上升到物理学层面,使之更具备测量性、实证性、统计性、科学性,进而我们可以用库函数表示它们。如今的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最终都得运用库函数编制数学性的应用程序(app)来表述。

再如,就科学实验而言,我们未必都在实际场景与实物样本做实验。可以采用计算机程序模拟,演算与演示虚拟的实验(virtual test)。这里依然需要以数学性的库函数为基础。

其二,关于数学的尽头是哲学的善意解读。

数学既不是固有的也不是纯粹的。数学方法,是人类运用符号、图形、表达式等工具,探讨物理/天文/地理之类的物质结构与运动规律的高度抽象与近似,其中蕴含了人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各种智慧,即蕴含着哲学智慧。

例如,电磁场之类的场物质,既有发散梯度▽●,又有旋转梯度▽×。伸缩性▽●与旋转性▽×,正是物质(存在与运动)不可分割的对立统一体。

例如,电子之类的旋转体,既有自旋势能(Ep=mc²)又有绕旋动能(Ek=½mv²)。可以推设:所有量子粒子的能量,是自旋势能与绕旋动能的对立统一体。

例如,万有引力(F=Gmm'/R²)的同时,势必对应万有斥力(F=kmv²/R),应该叫万有引斥力定律。否则,我们无法解释粒子与天体的相对独立的存在性问题。

例如,熵增加(ds≥0)的同时,势必对应熵减少原理(ds≤0),应该叫熵增减原理。否则,我们无法解释费米子与玻色子的相辅相成现象。尤其是,无法解释宇宙(作为一个独特的孤立系统)如何具有千变万化的物质存在形式。

可见,从哲学高度,尤其是对立统一规律,我们总可以找到数学抽象的解析式。

其三,关于哲学的尽头是神学的善于解读。

注意到,基督教的神或上帝,有多个词汇:God(上帝),Agent(第一动因),Creator(万物创作者),Nature(大自然)。

人类对万千世界与人类自身认知,旨在追求至简大道或终极智慧。天工开物之鬼斧神工,大自然有特别简单的神秘法则,我们不得而知。数学家们、科学家们,鼓捣出那么多的极为复杂的数学模型,大自然祂认可么?

有人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人类有人类的游戏规则,上帝有上帝的游戏规则。也许,上帝只玩五子棋。大自然有五个棋子,或称五要素:电子、质子、光子、中微子、引力子。大自然就用这五种基本量子,创造出千变万化的无机态、有机态、生命态。

其中,引力子即真空旋转场的场量子,是上帝造物的最基本的素材,有所谓的空空如也,四大皆空,色空亦空,无中生有。几千年前的古人,是集几万年前先古人智慧的古人,他们也不是吃干饭的。

哲学的尽头是神学,终归一个字:空!







物理新视野


物理的尽头是数学,是因为很多理论都是由公式而来,没有公式计算的理论,很可能就是错误的想象,不一定成立,所以理论都要有公式进行认可和计算。而现实中有很多理论都是没有数学公式计算,结果就是完全的幻想,相反,主要有公式计算的结果,都能够找到相对应的物理理论,很多科学家对物理都在数学公式中找理论,所以说物理的尽头是数学。

数学有大小和正负等等特征,数学上的公式都能够用哲学进行思考,而哲学上的思想都能够用数学来证明,数学和哲学有不可描述的联系,所以可以用哲学思想想象一个数学公式,再根据这个公式发明一套物理理论,很多科学家都在这样工作,所以很多人说科学家更像哲学家,还有人说哲学家都是假的,随便一个科学家都比哲学家更懂哲学。这些话也有一定的道理,因为真正学哲学的很多人,并没有自己的思想,只是生搬硬套别人的东西,根本就不会思考,而科学家反而在真正研究哲学,自己思考哲学,反而是真正的哲学家。

最后一句话的来源,是因为无论科学、数学还是哲学,最后都面临一个问题,不可思议的宇宙和生命都让人迷茫,都好像有人专门设计的一样,越研究的深,这种感觉越深,再加上科学家大都是西方的,信仰神,所以很多开始相信是有神创造的世界,是有神专门设计的程序,所以他们说哲学的尽头是神学。

我们中国很多人并不相信神,如果真有神的话,相信我们中国从古到今都不会好过,甚至早就消除了,可是我们没有,我们一直比任何国家都过的好。另外我一直觉得我们的文化,有上个文明遗留的东西,易经、山海经、黄帝内经都让我觉得道理太深,很难想象古人一下子就能够创造出这么高深的理论,并且完全没有漏洞,以现在的先进水平都难以真正理解,根据我的理解,它比现在的科学还要先进的多,可是我们的文化首先就否定了神,认为的神也只是创造了生物和人,并没有创造宇宙,而且神也是由人发展而来的。

所以我认为哲学的尽头是神学不对,哲学的尽头就是宇宙运行的规则,这个规则的本源也很简单,就是碰撞、争斗和相互交换,互相影响,以点破面,以面再形成点,共同形成宇宙。一切生物都是在利用规则,都无法改变和创造本源规则。


董艳临


物理与数学的区别,就在于要不要实测验证。数学不需实测验证,因为它研究的是通用的形式,而且,这些形式完全是人为构造的。当然,这种说法更符合数学上的形式主义流派,数学还有直觉主义、逻辑主义等流派,但如果要与物理比较,我觉得形式主义最能说明数学与物理的区别。物理研究的是时空中的物质运动,所以物理必须要接受观测的检验,以验证它是不是与实际存在的物质运动相符。观测试验,是物理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也是物理学是否为真的判据。如果物理学最终走向数学,那物理学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根基,成为一个纯粹的数学游戏。

哲学讨论的问题,最终要么归结为具体的科学问题,通过对客观世界的观测来给予回答,或者通过理性的逻辑或数学推理来判定其真假,要么,无法通过科学的,即实测或逻辑推理来判定,就最终转变为信仰,走向神学。所以,我认为,哲学最终会消亡,不是转化为科学,就是转化为神学上的信仰。我的哲学观点偏向于实证主义,认为凡是不能实测验证的问题,都是无意义的,如果要给这类问题找到到答案,就只能依赖信仰。不同的哲学问题,或不同的哲学思考,最终会产生不同的信仰,有人相信上帝的存在,有人是无神论者,有人是唯心主义者,有人是唯物主义者,有人是心物二元论者。相信神的人,也分为一神论和泛神论,等等。显然,这些观点,都无法接受具体的实测验证,如果不看成是信仰,按实证主义的观点,就是毫无意义的观点。物理学如果最终走向哲学,那物理学就不需要实验的验证,全凭信仰支撑就可以了。

题主问题中所说的,物理学最终会走向数学,并进而走向哲学,走向神学,似乎是一种很流行的说法,而且也似乎代表了当前物理学的发展方向,君不见,中科院的院士已经研究量子佛学了。这是不应该的,也是非常危险的,是物理学的没落,这与科学精神完全背道而驰。科学,特别是物理学,需要实测验证,需要符合逻辑,不是数学游戏,更不是不需求证,也无法求证,直接相信就可以了的神学信仰。

为什么当代物理学会让人感到会演变成数学游戏,或演变成不必求证,直接相信的哲学或神学上的信仰,因为当代物理学自身已经出问题了,它的内部,已经隐藏了许多没有实测验证,不能实测验证的东西。例如,哥本哈根学派对量子力学中的波函数的解释,该解释就直接告诉你说,用波函数描述的状态不可测量,一旦测量,波函数就会坍缩。既然无法测量验证,你们的这种波函数对微观粒子状态的描述,还有意义吗?另一个例子是广义相对论中的时空弯曲的说法,请问,测量了什么,怎么测量,才能算是测量出了时空弯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