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歷史上的西方民族在東進的時候會選擇去攻打印度,而非攻打古代中國?

yunyaling1987


青藏高原只是一部分原因,只有青藏高原還不夠。如果要問為什麼歷史上西方民族東進時選擇印度而不是中國,應該講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首先,中國距離西方路途更遙遠。在古代,沒有公路和鐵路,只有人力和畜力可用。即便是草原民族,如果要進行長途遠征,也得做好充足的物資準備,最簡單地說起碼得準備足夠吃的牛羊群,以便跟隨大軍行動。如果是非遊牧民族進行遠征,那麼要準備的東西就要更多。現代人有汽車和火車,無法體會古代人遠距離運送物資的困難。

據北宋科學家沈括的推算,假定一支軍隊以平均每天40公里的速度進退,在三十萬民夫的供應下,七萬作戰士兵(另有三萬負責輜重)活動半徑只有640公里。漢唐時代的軍隊自長安為起點,要到達現在的烏魯木齊,至少需要67天半的時間(2699公里)。因此,在漢唐時期,雖然中原王朝的控制力一度到達了中亞,但受制於物資供應,很難維持太久。主要原因是糧食供應困難限制了派遣軍隊的數量和次數。對西方而言,也是如此。如果是一路掠奪,以戰養戰,恐怕很快就會陷入戰爭泥潭。


其次,地理險阻因素。在中國西部,除了青藏高原,還有崑崙山,天山,阿勒泰山,以及塔克拉瑪干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也就是我們所常說的新疆 “三山夾兩盆”。三山加上青藏高原,正好形成一個綿延數千裡的地理阻隔體系。在古代,既沒有機械開山裝備,也沒有飛機,要越過這些地理障礙,就要尋找一些容易通過的走廊或山口。但因為自然條件惡劣,只有天氣良好的情況下,這些走廊或山口才具備通行條件。因此,古代西方力量經過長途跋涉後,要穿越這些自然險阻也是非常困難的。


與之相比,印度及南亞次大陸不僅距離西方距離較近,而且缺乏自然地理障礙。西方軍隊,如亞歷山大的大軍,只要越過開伯爾山口,便可到達印度河流域。這比穿越高原或沙漠都要容易的多萬,也便利的多。


西域都護


歷史上波斯帝國打倒阿富汗、印度;亞歷山大大帝打倒印度;帖木兒帝國以中亞、印度為核心;伊斯蘭勢力擴張到印度;英國佔領了整個印度次大陸;的確都沒有機會打倒中國來。他們想不想打到中國來?估計做夢都想,帖木兒甚至死在了衝向中國的途中,英國也折騰了不少事兒。

看看地圖,會發現中國的地理位置簡直不要太好。兩面是太平洋,一面是連綿不絕的大山脈,只有北面的蒙古大草原有天敵。事實上在古代,中國的地緣環境絕對是四大文明古國裡面獨有的一塊洞天福地。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華得以傳承與地理環境有很大關係。

雲貴高原、喜馬拉雅山脈、崑崙山脈就是來自西方的敵人難以逾越的壁壘。不管有多少豪情壯志,在仰望崑崙山的時候都會嘆息,在爬上帕米爾高原的時候都會缺氧。當然了,這道壁障,也成為中華古代向西擴張的天然終止符。

即使是現在,西北部的戈壁荒漠、西部的連綿山脈、西南部的高原叢林仍然阻礙著人們的往來。所以在印度那邊怎麼折騰也不會有多大的戰事發生,阿三怎麼折騰也只能在邊角地方溜溜,要翻過喜馬拉雅山他們沒那能耐,也沒那實力。

時代變遷,大山仍然是屏障,但是大海已經成為人們爭霸的主要陣地,我們現在只要盯死東南面的大海就可以立於不敗之地。


爾朱少帥


西方民族為什麼要往東打呢?得找生存空間,或者說找吃的,找喝的,找女性繁殖後代。那麼西方民族一定會選擇先打印度。

因為打印度,跨過一個山口就到了印度平原,物產豐富,要什麼有什麼。打中國呢?得先翻過帕米爾高原,再穿過塔克拉瑪干沙漠,再穿過河西走廊,能不能過得來先不說,就算能過來也沒必要捨近求遠。

而且,沙特阿拉伯半島、伊拉克兩河流域、伊朗高原南部,都是熱帶氣候,印度也是熱帶氣候,即使伊朗北部冬季較冷,最低氣溫也達到了3度,比我國長江流域很多地方還暖和。而新疆,冬季最冷氣溫曾達到零下50度,這樣從熱帶到新疆也很難適應,還不如去同是熱帶的印度。


解憂時間


馬克思說過:“印度根本沒有歷史,至少是沒有為人所知的歷史。我們通常所說的它的歷史,不過是一個接著一個的入侵者的歷史。”

從雅利安人開始算起,波斯人、希臘人、大月氏人、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阿富汗人,一直到後來的葡萄牙人、荷蘭人、法國人、英國人,所有這些入侵者,都是從西北方侵入的。後來的葡萄牙人、荷蘭人、法國人、英國人是坐船來的,繞過一整個非洲才能抵達印度半島,總算費了些周章,而先前的那些帝國或民族,都是從西北方向的陸路而來。

看看印度的地形圖就知道,東方的若開山脈擋住了東南亞少數民族的覬覦,加上本來這些少數民族人數又少,又得受北方中華帝國的掣肘,很少給印度帶來直接威脅。

正北方是青藏高原南部的喜馬拉雅山脈,歷史上的吐蕃也給他們製造了一點麻煩,幸虧吐蕃人人丁不旺,到了平原又醉氧。

西北方,問題來了,興都庫什山脈之間有一座開伯爾(又譯喀布爾)山口,山口裡有一個開伯爾河谷,全長53公里,最窄處不超過600米,一年四季可暢通無阻,從一馬平川的印度河平原出發,過了河谷,進入阿姆河流域的平原地帶,就又到了同樣一馬平川的中亞了。

這處山口也是中亞和南亞的必經之路,在歷史上多次要了印度的親命,幾乎所有的外敵都是從這條路不請自來的,唐僧當年也是經過了開伯爾山口才到的印度。

中亞西亞一盤棋,是古代大部分戰爭發源地,更是兵家必爭之地,在此建立的任何一個帝國,摟草打兔子,總要穿過開伯爾山口試試運氣,而印度半島本土勢力建立的孔雀王朝和笈多王朝,基本統一的時間加在一起不過200多年,其他時間都是些分散小國,民族成分紛雜,根本沒有抵禦外侮的能力可言。

要想攻打古代中國?好吧,希望他們的神靈能保佑他們先翻越幾百公里的興都庫什山脈,再趟過300多公里的瓦罕走廊,再爬過上百公里的冰達坂,經歷過以上這些世界公認的常年冰封的無人居住區後,恭喜,他們可以獲得與中國西北部遊牧民族挑戰的機會了!衝破重重考驗後,要想與古代中原王朝對決,再走一年吧。


歷來現實


看印度地形圖,上天真的很照顧印度,南面海洋北面一溜的山脈只有西北一個缺口供人出入,上天給印度蓋了一出院子,大門都留好了,(不像我們還需修建萬里長城),其實印度只要在西北修一座城重兵把守就可以高枕無憂。再看中國西南喜馬拉雅山脈,西北沙漠,要想進出只能走河西走廊要麼繞道繞個大彎路走北方,所以從地理上來說中國、印度都不是西方人能輕易到達的,(同樣的也限制了中國的行動畢竟中國在古代絕大部分時間是都是最強大的)。漢武帝時期有一道輪臺罪己詔,你看過就會明白人力有窮盡,所謂“千里不運糧”以強漢的能力在當時的條件下才只能達到輪臺就不要說什麼西方了,他們根本到不了中國。非要那麼遠距離奔襲的話,人數是多不了的,人數不夠的話還不夠中國塞牙縫哪。所以推測到印度的人也不會多,反面看出印度古時候是有多弱!畢竟古時候印度只是一個地區名字而不是一個國家


今天103722751


不宜太高估甚至是神化古代中國的戰鬥力。如果沒有青藏高原的“硬屏障”,沒有西域萬里戈壁的“軟屏障”,中原絕不會成為“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不間斷流傳至今天的文明。上天給中國的恩賜太過充足了。

對於西方來說,東方固然神秘,但神秘不等於強大。東方是神秘是經歷了漫長而破碎的東西方文化交流之後才逐漸形成的,這種神秘一直到清朝被打開國門之後,甚至直到今天還依然未散——但你能說,歐洲列強因為清朝的神秘而不敢侵略清朝嗎?

古代西方基本沒有攻打中國,主要是地理因素。一是中國實在太遠,補給過於困難;二是亞洲中部有著“世界屋脊”之稱的青藏高原,西方想進攻中國只有遠經西域,而這是個廣袤而相對貧瘠的地區。《孫子兵法》中說到“取用於國,因糧於敵”,試問西方的數十萬大軍打到西域,他怎麼“務食於敵,食敵一鍾,當吾二十鍾”?這漫長的補給線直接會拖垮西方大軍。

然而,一旦敵人的基地不在遙遠的西方而在中北亞,事態就變得不一樣了。中國曆代王朝受中北亞遊牧民族欺負還少?漢朝是好不容易才在中期扳回一局,宋朝更被遼金打趴下,元、清直接長驅中原——這就是古代印度地區的寫照。

印度西邊是印度河平原,沒有天險而且還土壤肥沃,西方的敵人進攻到此雖然對面臨氣候、瘟疫等難題,但這些問題並不是無法克服的,亞歷山大之所以沒有再繼續東征,與其軍隊本身的厭戰情緒有關。相反,蒙古帝國征服了大半個亞歐大陸,他們不也“放過了”印度麼?因為從北向南,青藏高原就是一個屏障了,而北方人相比於西方人,更不適應印度的氣候,打到印度河、恆河流域,受得罪當然要比亞歷山大的士兵們多。

從西向東,印度好打,中國難打;從北向南,中國好打,印度難打。總體而言,古代文明中,中國遠離其它諸文明,北有戈壁,西有高山,南有雨林,東有大海,天時地利,可以說是世界地理位置之冠,未來不復興,實在太浪費這一先天條件了。


隱語


要是知道中國的存在,他們還敢東征嗎?

與其說高山,大漠,叢林是中國的天然衛士,不如說這些自然環境阻隔了中國西征統一亞歐大陸的進程。

西方的那些軍事強國,根本沒有機會在東征中國!



一,早在漢朝,我們中華民族就組織了針對西方的萬里長征。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跨越大漠的王昌齡寫下這首詩,追憶漢朝對西方的征討。其中萬里長征說的是漢武帝派李廣利征討大宛,尋找汗血寶馬的故事。

大宛,相當於現在的烏茲別克斯坦,漢武帝讓李廣利去發動萬里長征,戰果如何呢?

第一次西征,李廣利帶領郡國騎兵6000人,和惡少年遊俠兒數萬,一路上餓死渴死病死的就很多。到達大宛東部邊境時,已經是隻有幾千人了。兩年後回到敦煌,只剩下出發時的十分之一了。

第二次西征,僅正規軍就6萬人,軍需更加充足,牛十萬頭,馬三萬匹,驢、駱駝以萬數計算。可是,最終到達大宛的軍隊,還是隻有3萬人。戰利品,也就是大宛國獻上的汗血馬3000多匹。

相比之下,亞歷山大西征伊朗,路程也就五分之一不到,自然條件好很多,帶了3萬步卒五千騎兵就號稱征服全世界了。而他們的全世界,也就是500萬平方公里而已。


到唐朝,四萬安息軍隊鎮守西域,軍需依舊是大問題。

唐朝與西方大國阿拉伯在怛羅斯開戰。雙方軍力如何呢?

唐軍僅3萬人,其中漢人2萬,主要都是步兵,當地僱傭軍1萬,後來僱傭軍背叛造成唐軍大敗。

阿拉伯軍隊20萬,主要都是騎兵。

戰役的過程很簡單,一開始唐軍佔盡上風,但敵軍太多打成僵局,唐軍盟友葛邏祿部叛變,高仙芝等高級將領雨夜逃走。上萬唐軍被殺,唐軍大敗。

唐朝拿不出十萬軍隊遠征蔥嶺以西嗎?不是的,主要是跨越大漠的非戰鬥減員太嚴重。

如果,唐朝能夠組織起一兩次百萬人以上的移民實邊,今天整個西亞和中亞都是唐軍的囊中之物!

西亞國家東征中國,唯一的案例是瘸子帖木兒。

瘸子帖木兒是穆斯林化的蒙古人,他的帝國首都在烏茲別克斯坦境內,印度,敘利亞,伊拉克等國都遭遇他的大屠殺。

帖木兒67歲準備西征,因為他在海上聽說了永樂大帝朱棣的威名。海上挑戰朱棣完全沒有勝算,於是帖木兒組織了100多萬軍隊東征。

帖木兒的東征軍隊,精銳估計也就是十萬人,也不少。不過帖木兒軍隊在今天烏魯木齊附近時,帖木兒死了,不僅東征計劃破產了,他的帝國也崩潰了。


帖木兒的孫子建立了印度的莫臥兒王朝,也算保住了帖木兒的基本面。


歷史知事


縱觀歷史,西方國家東進確實都會對印度下手,其實這一點也不奇怪,而是必然的選擇。

從公元前2000年開始,雅利安人首先攻入了印度的地盤,隨後笈多人、突厥人、蒙古人、德里蘇丹王國、莫臥兒王朝、塔塔爾人等等,他們的選擇出奇的一致都是攻打印度。直到亞歷山大拿下印度為止,已經數不清有多少個種族征服過印度。


我們來看一下地圖,就明白這一切了,印度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其悲慘麼多命運。如果西方民族想要攻打古時候的中國,必須越過青藏高原,就算繞過青藏高原,也要面對沙漠、無人區和眾多的雪山。就算是以現代的軍事科技來說,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古代聯通、通訊極不發達的時期就更是難比登天。

所以就造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歷史。印度被眾多西方種族暴打!經常是一個國家剛剛衰落退出印度,另一個新崛起的民族就會立馬東征,長達千年的古印度歷史,幾乎就是一個被不斷征服的過程。


大寶視頻


為什麼?過不來唄。

印度自約公元前3000年左右進入文明時期以來,迎來了一波又一波強大的外來移民,自公元前15世紀左右的雅利安人,到公元前2世紀的希臘人、安息人、斯基泰人、大月氏人以及再往後的突厥人甚至於蒙古人都曾經侵擾或者入主過印度地區,可謂絡繹不絕。反觀中國地區,除了要面對北方的遊牧民族襲擾之外,好像在近代之前從來沒有面對過西方的敵人。原因何在呢?

從地圖上看,西方民族要侵入中國地區,只有兩條路,其中一條是走北方的歐亞大草原,然後從北部邊境進入;另一條是從西部帕米爾高原進入。

北路不行

首先歐亞大草原的先天條件是東干西潤,遊牧民族為生計考慮往往是從東向西遷移,或氣候轉冷不得不西遷,或氣候很好兵強馬壯主動西遷。這就悲劇了,歷史上發生過的幾次民族大遷移都是從東向西走,東方的遊牧驅逐裹挾著西方的遊牧向更西方遷徙,歐洲人民飽受其苦,羅馬帝國都因之而滅亡。由此看,西方民族想要從歐亞大草原路線來中國作客,是不可能的。

亞歐大草原

南線不方便

再看南線,哦喲,光看看地圖就眼暈。

最西部是帕米爾高原可能還不太難翻越,但緊接著來的主要屏障可就要了親命了,自北向南阿爾泰山、天山、塔克拉瑪干沙漠,崑崙山和青藏高原,山脈之間雖然有山口,沙漠戈壁上也有綠洲,但這也僅僅可以支撐小規模的商團通行,對大軍團的長途行軍來說,這些是毫無意義的。更何況,這些地域可並不是沒人存在的。您來幹啥?打中國?哦,過路費談談吧。以盛唐之繁榮富強,也不過在西域維持了兩萬多人的正規軍駐紮,您打算派多少人來呢?

尷尬的印度

那麼印度為什麼又這麼尷尬呢?

印度地處南亞次大陸,北靠喜瑪拉雅山脈,南部兩面臨海,這兩個方向都沒問題。不妙的是西面,印度西北與中亞接壤,隨著貿易以及文化的交流,中亞地區伊朗高原一帶遊牧民族很自然會向東南方向緯度較低氣候更好的地方遷移。而偏偏印度西北基本沒什麼屏障,只有一座興都庫什山還是“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姿態,僅僅能夠遮蔽北部邊境,且不說開放的南部,對於民族遷徙這種不在乎時間成本的戰略動作而言,興都庫什山還是略顯單薄了,翻過山便是印度河平原,立刻便可以獲得補給或者乾脆就紮根在此了。而印度本身的條件又實在是太優越了,恆河、印度河兩大流域平原,以及南部半島的大部分地區都是氣候溫暖多雨利於農耕的地區,也難怪會有一波接一波的客人過來反客為主了。

還有半條,也不行

至於說自西向東穿過恆河平原自孟加拉一帶入侵中國,且不說橫斷山脈,印度這麼美,中國是哪兒?呵呵。


說了歸齊還是地理環境決定的。在亞歐大陸上,中國地區是史前人類大遷徙的東方終點,而印度是文明以來民族遷徙的終點之一。


海子蔚藍


柿子專揀軟的捏,印度人自始至終都不是好勇鬥狠的民族,外族入侵很容易得手。當然老天也不是很幫忙,西北部雖然有巨大的山脈和西方世界隔離,但是大山中間有個大豁口,有幾十公里寬,西方的入侵者可以十分方便穿過山谷到達印度平原。

印度平原溫暖溼潤,物產豐富,入侵者來了就不願意離開,在當地生根發芽,開枝散葉,一直等到下一波的入侵者到來,所以說他的人種換過了幾茬,現在的印度人和古印度人基本沒有多少關係,他們現在的語言據說都有一百多種,他們一直都沒有一種統一的官方語言,好在後來英國殖民者也來到印度,把英語當做唯一的官方語言。

印度境內小國林立,一直沒有出現強有力的大一統中央王朝,即使歷史上出現幾個大王國,但是勢力也僅僅限制在北方,達到不了南部山區,對西方入侵者很難構成威脅。

中國西北部就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四千米,世界屋脊,想想都暈,更不用說爬了,這一天然阻礙,也就斷了西方入侵者的妄念,就是借他們一個翅膀翻過了青藏高原,翻過了唐古拉山,也揀不到便宜,好戰的吐蕃人在等著他們,在中國的腹地還有一個更為強大的中央帝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