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防盗的?

包包237526197


偷盗这种事情从古至今都存在,人们也想尽了防盗的方法。没有防盗门和防盗窗的古人又是如何防盗的呢?

和现代人一样,古人也会把受窃贼关注的物品托付给靠谱的机构。现代人靠的是银行,古人信赖的是钱庄、票号、当铺等等。这些机构的安全系数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高的,不过这些机构到明清之际才逐渐增多。因此,古人防盗主要还是靠自己。

人们大多都会将珍贵的东西藏在家里,这时候就必须要把好门。大户人家有看门的户卫,普通人靠的就是锁了。千万不要被古装剧中很容易就被打开的锁欺骗了,真实历史上的“铁将军”可不是随便能打开的。

比如说名为“清西藏八盖木锁”的木锁。这种木锁由硬木雕制而成,匙孔繁复,十分复杂。只有与锁槽各处的角度、弯度完全贴近的铁钥匙才能打开,每一把铁钥匙自然都是独一无二的。另有一类木锁,锁口是旁人看不见的,只有主人触动机关,锁口才会出现。小偷要想打开这类锁还真不容易,因为他们首先要找到锁口,其次需要得到与这把锁匹配的钥匙。

当然了还是有贼能够进入主人家中,有些贼甚至就是家贼,聪明的主人家自然会考虑到这一点。有些主人家选择将珍贵物品藏起来,比如说藏在墙壁中、房梁上、地底下甚至是厕所下,总是就是让你找不到。还据说有个晋商发了大财,他不放心把钱藏在任何一个地方。于是他就走极端,直接把银子熔成液体,然后浇进地板中。这样窃贼就发现不了了。


宋洪迈的《夷坚志》中记载的富户张循就防盗的方法和晋商的方法有一些相像,但不同于晋商,张循不怕被小偷发现,因为小偷发现了也拿不走。循家家中所大量的熔子成一个巨大无比的银球,就算窃贼看见了无可奈何。张循显本人然对这个方法很满意,因为他将其称之为“没奈何”。


倪方六:《中国古人藏钱储蓄奇招》

新华社记者朱昊晨、刘茜:《江西“锁痴”:卅年藏古锁万余把 倾力“锁住”民间智慧》


历史研习社


在古代没有像现在这么发达的科技,人们防盗的方法种类比较少,但是依靠古人聪明的智慧,也创造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防盗手法。

1、防盗器具。一是最常见的就是门栓,门后面单独或者上下两个门栓,直接卡住两扇门,从门外很难推开,增加了安全系数;二是金属锁具,利用钥匙开启,不容易被破坏,极大的增加了防盗系数;三是防盗门窗,古人在设计建造门窗的时候,融入一些不易被小偷发现的机关或者暗杠等,只有主人才能轻易找见窍门并打开。

2、防盗动物。在古代,狗是家家户户防盗的一把好手,狗具有敏锐的嗅觉和灵敏的听觉,尤其在夜晚,狗的吠声对小偷具有很强的震慑力。当然还有大鹅、火鸡等动物,也有一定的看家护院本领。

3、防盗谚语。古语讲“偷风不偷月,偷雨不偷雪,若有未眠人,咳嗦必胆怯”。这是古人总结出来了防偷盗的经验,意思是在刮风下雨的晚上最容易发生盗窃,家家户户要格外小心;如果发现小偷入户盗窃,就假装咳嗽几声,就会把小偷吓跑。

4、除此以外,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也有很多的防盗手法,比如挖地窖存放财物、雇佣家丁看家护院、官府防盗宣传、门窗外面悬挂铃铛、更夫巡夜打更报时等。

最后给大家分享下《武林外传》里的“防盗八法”: 夜里门窗须关好,值钱物件随时掏,招蜂引蝶切忌搞,未雨绸缪挖地道,防盗意识不能少,齐心协力省烦恼,莫与生人打交道,异常情况速来报。






玛雅论天下


早在西汉时,中国民间已普遍用上世界上最先进的金属簧片锁。同时,位加强门本身的防盗性能,还设置了楗、关、铺首等防撬结构,并将锁具制作成鱼、狗等形状,祈求门户安全……

清代鱼形锁

古人门上都用什么锁?

《方言》:“户钥,自关而东,陈楚之间谓之键”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锁具的国家之一,但现代家庭门上所用的锁具基本上都已变成了“洋锁”-- 1950年,中国古人发明的锁具已开始退出了,最早被弹子锁一类锁具替代。

古人门户上都用什么来锁以防止窃贼?从史料来看,早期使用的是木锁。在商周青铜时代,中国人开始用上了“金属锁”青铜锁,但这类青铜锁并不是普通人家可以使用的,直到汉代铁锁的出现,锁具才成为民间家庭必备,锁具的防盗作用才真正发挥。

金属锁有金锁、银锁、铜锁、铁锁等品种,其中铜锁和铁锁是家庭门上的实用锁。西汉杨雄《方言》中有这样的说法:“户钥,自关而东,陈楚之间谓之键;自关而西谓之钥。”可见,当时的民间门上都开始用锁锁门了。

在汉代,金属锁开启了中国家庭门户安全的新篇章。汉锁是什么样的锁?它是一种簧片结构的锁具,此即传统的“簧片锁”。最简单的簧片锁用二片簧片,一般都用三片簧片,故圈内又称簧片锁为“三簧锁”。簧片锁的原理是利用两三片板状铜片的弹力,来达到封关和开启的功能。

簧片锁是真正的中国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安全技术都领先世界。这种结构的金属锁,其实在先秦时已出现,公元前二世纪末,簧片锁通过“丝绸之路”传入古罗马。

簧片锁的出现和使用,标志着如今流行的“防盗锁”概念已形成。为了保证防盗效果,锁匠会根据需要增加簧片数量,多的能有12片簧片,结构更为复杂;同时,再加固加重锁体,防盗锁性能更突出。再后来,还出现了更为复杂的簧片锁,须用几把钥匙才能打开,或另设暗孔,头一次使用者根本无从下钥,这种锁可以说是古代的高级防盗锁。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保证锁具的质量,古代一般会在锁上“勒铭”,即在锁体上刻上锁匠的名号,这也是古代保证手工产品质量常规而又重要的手段之一。

古人为什么青睐鱼形锁?

《芝田录》:“门钥必以鱼者,取其不瞑目守夜之义”

在中国所有形状的锁具中,“鱼形锁”最受青睐,使用的时间最早、范围最广。从《乐府诗集·杂歌谣辞》中的《鸡鸣歌》歌词来看,汉代人家已使用鱼形锁:“东方欲明星烂烂,汝南晨鸡登坛唤。曲终漏尽严具陈,月没星稀天下旦。千门万户递鱼钥,宫中城上飞乌鹊。”“鱼钥”,即是鱼形锁具。这种造型的锁具当然也为皇家所喜爱。元陆友《研北杂志》中即称,“故宋宫中用鱼钥,降鱼取匙,降匙取鱼,古制也。”

为什么古人要把锁具做成鱼形?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就此给出一个解释:“钥施悬鱼,鱼翳伏渊源,欲令楗闭如此。”唐丁用晦《芝田录》里说得更清楚:“门钥必以鱼者,取其不瞑目守夜之义。”原来,古人把锁具做成鱼的形状上因为鱼从不会闭眼睡觉,取其时时睁眼,看守门户的意思。

一直到近代,鱼形锁都很流行,故古代文人喜欢用“鱼钥”或“鱼锁”来形容锁具。南朝梁简文帝《秋闺夜思》称:“夕门埯鱼钥,宵床悲画屏。”宋欧阳修《清明赐新火》一诗中也说:“鱼钥侵晨放九门,天街一骑走红尘。”说白了,古人将锁具制成鱼形,是希望从心理上获得一种门户安全感。除了鱼形锁,古人还爱把锁做成人形、牛形、狗形、猴形、虾形、龟形、蛤蟆形、喜鹊形,以及古琴、琵琶、葫芦、梅花等多种形状。其中,使用狗形锁,与使用鱼形锁具有相同的民俗学原理。

将锁做成狗形自然是取“看门狗”的意思,这种形状的锁从宋代开始流行。已发现的一把宋代狗形铜锁,造形惟妙惟肖,四腿短小结实,着地平稳。更重要的是,此狗形锁在结构上所有改进,锁芯前隐梁于狗颅内引出,从后颈直达尾尖,狗尾呈双片夹梁形制,锁的安全性能更好,有学者考证,这种外观和结构设计是宋人首创。


水中鱼5934


小弟说一些个人看法,请各位补充啊。

提到防盗这个词,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防盗门了。我就从门这个方面来说一下,个人认为从古至今最有效的防盗门往往肯定是结构最简单最实用的,以古装片的门闩为例,其物理结构简单,电视剧中看起来很容易被人从外面打开,但实际上内外门闩的大小是不一样的,重量更是不一样。外门闩一般体积较大,所采用的材料往往以较为坚固,尤其是军事重镇的城门,一两个人打开门闩都很吃力,外面的人如何进的来呢。而内门闩虽然相对防护性能稍弱一点但也相当实用,而且木质结构的门闩在开关时总会伴随着吱呀声,这对屋里面的人也算是个提醒了,当然假如要是门外的梁上君子突然心态爆炸,决定走入室抢劫这种很没有技术含量的道路的话,再好的门闩也是没有用的。毕竟门打不开窗子和屋顶的瓦片都是入室的突破口。现代的防盗门技术一般则是以金属制的门板结合较为复杂的锁芯,更侧重于防止暴力入侵,不过若是遇到了技术开锁的小偷那估计就是形同虚设了。最后补充一下,之所以不列举古代的门锁是因为一般古代的门锁都是从外面锁的,而盗窃一般发生在夜深人静之时。最后,古代对于偷盗的处罚可是相当残酷的,这也使得很多小偷被发现后往往选择杀人灭口。而我们现代对于一般盗窃的量刑标准相比古代轻得多,这并不是政府不重视,而是为了保护我们,最大程度的防止小偷在被人发现后为了不暴露身份而杀人灭口,这其实也是社会法制的一个进步。


萝卜雷特


首先,房子上面都有门,关了门都可以栓上的,出外,可以上锁!再者,养狗,请看门的。 如果财物多的,请镖局。或者身上只带银票,因为银票的出现,就是为了省去身上有现金的麻烦。


隔壁老王的历史


难道没听说过夜不闭户吗?画地为牢懂得吧?


用户105093480505


在古代富贵人家都是靠家里的状丁和打手看家护院的。

在那些比较困难的家庭,要么就是把门拴上和养狗


陆依一


近乎原始的生活,人心淳朴却也要设防。古人防盗基本靠狗。古代锁具并不发达,锁门只有门栓。狗吼叫也是可以起到防盗的作用,


桂东七星岭


富贵人家有家丁,穷苦人家不用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