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弘昼在八爷逼宫中做得很好,但后来他却跟雍正说“儿臣百无一用”,对此你怎么看?

红雨说历史


不要被弘昼的表面现象所蒙蔽哦,他其实是想扮猪吃大象!

他之所以说“儿臣百无一用”,目的就是打消雍正帝的猜忌,从而实现弯道超车,具体分析如下:

一、

弘昼的实力如何?

前面几期我们也讲过,弘历是康熙老爷子相中的继承人,从那次热河狩猎开始,就自带主角光环,也是雍正帝传位的第一人选。

弘时,康熙帝带着皇子皇孙在热河狩猎时,他也一同前往的,只不过在邬思道讲到关于要不要狩猎时,一泡尿憋走了弘时,从那时起他就跟皇位错过了,且越行越远。

弘昼,从小就是年秋月抱着长大的,给人的感觉是娘不亲爹不爱(当然爹娘肯定会爱的)。小时候的弘时有一次生病,也是四福晋不离身,老八胤禩等叔叔们全程陪伴。弘历更了不起了,不仅深受老四胤禛喜爱,末了还被康熙帝带到身边亲自培养。唯独弘昼,小时候也仅在年秋月抱着他给邬思道送护膝时出现过。

在康熙帝带领众皇子皇孙热河狩猎时,也因为弘昼年龄没有达到十岁,而没有机会同行。

等到了雍正帝即位以后,这三个皇子自然处于了竞争关系:

当然,对于弘时和弘昼来讲,这个皇位离自己有点远,不管是自身能力,还是朝中的威信,还是雍正帝的眼中,弘历都是遥遥领先的。弘历背后支持者就是雍正帝,还有科举后上来的那一群人中的一部分,比如刘墨林,再有就是张廷玉等朝廷元老。弘时则由老八胤禩一伙支持,背后还有隆科多等一批大臣。唯独弘昼,单枪匹马一个人,所以他的夺嫡希望最渺茫。

那么弘时和弘昼就没有对皇位的幻想吗?

不用说,弘时已经用实际行动告诉了大家,他还是费尽心机想要争夺皇位的。

那么弘昼,有没有夺位的心思呢?

二、

犯了错的弘昼(一):

雍正一朝,弘昼可以说是事事小心,也算是得到了邬思道真传中的自保策略,凡事都不露头,自己安稳的做自己的阿哥。

我们遍观整部剧,雍正帝不在京城时,弘历监国,朝廷有需要了还去安抚罢考的考生,很多时候还和刘墨林一起做了很多事情。弘时也没有闲着,又笼络张廷璐,又参与老八胤禩,又暗杀弘历等,也是想通过另一条路,达到登位的目的。

唯独弘昼,感觉无所事事,遇见太监李德全还得塞张银票,求公公指点一二,谨小慎微,小心翼翼的做事,即使这样,他还是出错了:

雍正帝推行新政以后,虽然也经历了太多坎坎坷坷,但总算是坚持下来了,除了旗务没有整顿以外,民间已经形势一片大好,国库也慢慢充盈起来,西北战乱也逐渐平息。此时的雍正帝继续着手向下一个目标进军了,那就是整顿旗务。

整顿旗务之前,他是点名让弘时配合老八胤禩一起的,并且把弘历派到了南方李卫处避避,目的也很明显,就在他跟老十三胤祥的对话中:

“要是脓包,迟早得挤了他!”

老八胤禩发动八王议政逼宫的关键在于控制京郊两大营的兵权,而要想控制这两个大营的兵权需要两样东西中的任一件,一个是雍正帝的圣旨,一个是老十三胤祥的手令。

老八胤禩一伙选择的前者,这就需要弘时和弘昼的配合了,而弘昼无意中就当了这个推动者……

三、

犯了错的弘昼(二):

老八胤禩一伙到达丰台大营和西山大营以后,两个大营的提督提出来,必须有皇帝的圣旨,或者是怡亲王的手谕才能同意两大营共管。

于是弘时和弘昼过来传了雍正帝的圣旨,弘时先说的话:

“让四位旗主王爷进京整顿旗营兵务,是皇上的旨意,五弟你也听到了是吗?”

弘昼点头:

“没错,这句话是皇阿玛亲口说的。”

不过回去的路上弘昼就发现了不对劲,并向弘时提出了疑问,只是弘时一句明天再改过来就是了,就忽悠了过去。

等到第二天上朝的路上,弘昼越想越不对劲,于是把情况也告诉了老十三胤祥……

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弘昼也在大殿上被雍正帝打了一巴掌,之所以被打一巴掌,全是因为弘时这小子实在不地道,本来是他在误导弘昼。弘昼被雍正帝冤枉时,也是喊了一声三哥,希望他给自己作证,结果弘时话一出就成了弘昼的错了:

“五弟也就是误说了一句,是听皇阿玛亲口说的……”

这时候的弘昼突然就明白了,弘时是在利用自己!

四、

弘昼的夺嫡之路(一):

这时候的弘昼算是彻底明白了,这时候的弘昼必须向雍正帝表明,自己绝对是无心之举,不然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于是,就有了弘昼“活出丧”的闹剧,紧接着又跟雍正帝有了一场处处带有陷阱的对话,雍正帝先问他你那个道场真的能躲避血光之灾吗?

弘昼心想,当然啦,如果不办那个道场,就得去查封老八胤禩的家,那时候真扯不清了,当然有血光之灾啊。

当然,他在雍正帝面前还不敢胡说,只能说,自己办“活出丧”就是掩人耳目的,自己实在能力不行,胜任不了朝政大事。

当问到弘时到底对他说了什么时,弘昼心理斗争其实是非常激烈的:

假如他供出了弘时,那么当初在朝堂上为什么不说?现在又这样说,会不会是诬陷弘时呢?即使不是诬陷,也难免落下一个落井下石坑害自己亲兄弟的名声,这是雍正帝不想看到的。

如果他说弘时没有说什么,那也构成了包庇罪,也会导致雍正帝怀疑弘昼是不是跟老八胤禩一伙的,当初的假传圣旨,是不是本就是故意这样传的,这样的话弘昼也是罪责难逃。

能全身而退的回答只有一个:

“儿臣记不得三哥说过什么话了!”

这句话就是假的,老八胤禩后来也说过,弘昼最灵透,读书的时候最不用功,可是哪一次背书不是倒背如流,由此可讲,弘昼的记忆力有多强,怎么可能会忘记这么重要的一句话呢?

而弘昼的这一句话,解了雍正帝的三个疑问:

一是弘昼本性善良,不愿意手足相残;二是这次八王议政逼宫,弘昼确实不是参与者,他是无辜的;三是弘昼对皇位没有想法,也不想争夺皇位。

五、

弘昼的夺嫡之路(二):

经历了这场暗藏杀机的对话之后,弘昼算是全身而退了,可是大家没有想到的是,这也是他的夺嫡策略。

不可否认的是,不管弘昼是否有夺嫡的想法,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一个经验老到的智者。一个智者,不可能意识不到丰台大营和西山大营的重要性。

如果意识不到的话,他也不会在弘时面前质疑和汇报老十三胤祥了。

他在弘时面前质疑时,其实他是在做一次确认,就是要确认弘时是否跟老八胤禩搞到一起了,显然弘时的回答告知了弘昼答案。

弘昼敏锐地意识到,自己韬光养晦了这么多年,终于等到了夺嫡的希望。

等到大殿上弘时直接把自己供出来以后,弘昼更加确信自己的判断没有错,弘时可以对自己这么狠,那么对弘历也不可能好到哪里去。

此时弘时对自己落井下石,那么下一步自然就是对弘历下手。

从弘昼确认弘时在帮老八胤禩那一刻起,他就知道弘时已经跟皇位拜拜了,那么下一步就是弘历了。

而弘昼不供出弘时,就是等弘时把弘历干掉后,让雍正帝亲自干掉弘时,等那个时候,三个皇子只剩下了自己,那么皇位也就非自己莫属了。

而且他这种做法毫无破绽,不会有任何人质疑弘昼,而且自己也没有做伤天害理之事。

更重要的是,这个策略属于旱涝保收的策略,不管成功与失败,对自己没有坏处,大不了还是跟以前一样,做个“荒唐”王爷,而万一自己的预测实现了,那么皇位也就到手了。

所以不要小看了弘昼的这出“活出丧”,这就是他扮猪吃大象的策略,而且就差一点点就成功了……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杨角风发作


不得不说,弘昼这才是大智慧,有点像是雍正当年九子夺嫡,韬光养晦的做法!


可以这么说,弘昼必须这么做,必须得表现出谦虚和谨慎,只要有一丝骄纵就很有可能引来杀身之祸


虽然弘昼在八爷逼宫事件中表现很好,但是弘昼也一定程度上助力了逼宫事件,也是有罪的

八爷为了逼宫顺利,特地去更换京城周围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防务,但是京城安全都听命于皇帝一人,其他人无权更换将领,于是八爷派弘时假传圣旨,弘时还把弘昼也一起带了过去,哄骗弘昼附和弘时,那些将领一看两位皇子异口同声,自然深信不疑,所以弘昼在弘时假传圣旨这件事情中算是从犯!所以虽然弘昼及时通知了十三爷阻止了逼宫事件,但是实际上弘昼也是有罪的,因此,虽然雍正表扬了他,但是他可不敢沾沾自喜!


弘历已经被内定为接班人,这时候弘昼只能避其锋芒

弘历将成为太子,这是大清朝众人皆知的事情,也是众望所归,但是弘时偏偏不安分想要争夺皇位,所以弘时最后的下场很惨!弘昼虽然资质平庸,但是官场之道他还是懂的,他的存在就是衬托弘历,不要出风头,不然弘历即位后或许会大开杀戒灭了弘昼


青年史学家


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保弘昼一世平安!

第一,弘昼并不是无罪的。



虽然八爷逼宫时,弘昼及时将消息透露给了十三爷,让雍正躲过了一场大难,但八爷胤禩最初到丰台大营夺兵权时,是弘时和弘昼两人跟着去的,并且弘昼当时没敢反驳,默认了老八炮制出的所谓“整顿旗营兵务”的假圣旨。说到底,在八王议政的阴谋中,弘昼有意无意间充当了帮凶,雍正完全可以把他当做从犯进行处理。另外,在抄家事件中,弘昼为了避祸,闹了一场活出丧,这是抗旨不遵,属于重罪。所以,即便弘昼在处理八爷逼宫事件中有功,但仍要小心谨慎,不敢骄纵邀功。

第二,弘昼必须要向雍正示弱。



众所周知,弘历是康熙和雍正早早就钦定下来的接班人。而且雍正在位期间,由于九子夺嫡给他带来的阴影,他对弘历更是多方保护,生怕有谁在自己死后阻止弘历继位,甚至是篡夺皇位。所以,对弘时和弘昼两个儿子,雍正其实是心存疑虑的。而此次八爷逼宫,正好给了雍正一个观察的机会。事实证明,弘时确有夺嫡之心,而且已经跳出来了,雍正也决定对其加以防范。但对于弘昼,他在八王议政中究竟充当什么角色?他闹出活出丧,究竟是在韬光养晦呢,还是确无争位之心,只是为了避祸和避嫌?雍正仍旧拿不准他的态度,所以还需不断试探。这时,弘昼如不主动示弱,用以表达自己毫无争位之心,以雍正的性格,难保不会对他也痛下杀手,斩草除根。



毕竟,无论怎样冲淡旧日记忆,九子夺嫡的阴影在雍正的心中都是永远无法抹去的了。


达摩说


弘昼害怕了,从他的人生观,价值观来看,他的一生注定只能做一个王爷!因为他知道雍正的皇位注定是留给弘历的!从康熙时代起,弘历的种种表现都是他们这一代皇子中的楷模!尤其是经历了九子夺嫡事件,他也清楚的看到了雍正是如何对待年羹尧,对待隆科多,对待老八,老九,老十的!深知这个父亲是心狠手辣的,所以他对皇位早已心死,现在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怎样明哲保身!当他受到弘时和老八陷害,让丰台大营失去控制时,他想了很多,他面对的是争夺皇位之站,怎样他才能自保,当他意识到弘时和老八这样逼宫根本威胁不到雍正的皇位时,他立刻把这件事告诉给老十三,其实老十三去不去丰台大营接管兵权结果都是一样,只不过老十三来了能够把损伤降到最低!然而雍正看到的事情,经历的事情,他不希望发生在弘历身上,所以弘时有错,但是错不至死,雍正为了大清江山活生生的把自己的亲儿子给杀死了!这也足够说明雍正的心狠啊!弘昼虽然没有亲眼看见弘时的尸首,但是他心里明镜的,这是为弘历登基扫清障碍,此时的弘昼能不害怕么,因为能够威胁到弘历的只剩下他了,于是他主动跟雍正认怂,把自己贬的百无一用,这样或许能够逃得一死!确实雍正也对待弘昼也的确心软了,最终放过弘昼一命,不得不说如果弘昼表现的特别突出,对雍正特别上心,那么他也难逃一死,说明弘昼选择一个最聪明的做法!


可乐男孩


其实,在电视剧《雍正王朝》里,弘昼在八爷党逼宫中做得并不好,只是当他感到要有问题的时候,选择了“很有智慧”的方式进行了及时并有效的止损,并事后在雍正面前用“自损”的方式,躲过了一劫。

这个弘昼,年纪不大,但是却是真的做到了“大彻大悟”。

那么弘昼在八爷党的逼宫事件当中究竟犯了什么错误呢?

他犯的错误真的很大,险些让八爷党利用他的错误把他老爹从皇位上推翻。但是,他也真的是“无心之过”。

我们看看这个弘昼犯的这个“错误”究竟有多大。

在八爷党看到雍正推行新政的过程中因为侵害或触及到包括朝廷官员,文人士绅,满人贵族的切身利益而搞得上上下下怨声载道,尤其是遭到了“文人清流”阶层的反对和抵制的时候,八爷党的领袖廉亲王允禩,这个雍正的死对头认为雍正已经“丧尽天下人心”,把这个“皇上四哥”扳倒的机会来了。

他策划了一个他认为是“非常完美,天衣无缝”的计划,目的就是扳倒雍正,取而代之。

他的计划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以整顿旗务为名,招关外四个铁帽子王进京商议如何整顿旗务,同时勾结这几个铁帽子王,在朝堂之上突然发难,提出恢复“八王议政”的祖制,来架空雍正并进一步把雍正赶下台去。

第二,拉拢隆科多和皇三子弘时参与其中,辅助他实现逼宫政变的目的。其中,隆科多是负责京城防务的“九门提督”,也是领侍卫内大臣,只要隆科多支持他“逼宫”,京城内部的防务就由他老八说了算了。而对于弘时,廉亲王允禩则是用“事后拥立弘时继位”的诱饵诱骗拉拢弘时出面向雍正建议“招关外铁帽子王”进京。

还有更重要的第三点,那就是要拿下“京畿防务”部队的兵权。也就是京郊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兵权。

实现了这三个步骤,八爷党的逼宫政变基本上就算是十拿几稳。

但也就是京畿防务的兵权不太好拿到手里,这个时候,廉亲王胤禩让弘时出面,带着弘昼去两个大营代表皇上传达“整顿旗务顺便整顿旗营兵务”的口谕。

胤禩则带着四个铁帽子王赶在弘时弘昼的前面,率先转达了一个皇上口谕:让关外铁帽子王带来的人帮着两大营共管京城的“防务”。

“兵务”和“防务”尽管一字之差,但却有本质区别,简单的讲,“兵务”就是管理内务和操练军队。而“防务”就是节制和调动军队布署。

兵务不涉及“兵权”,而防务的实质就是兵权。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防务,或者说兵权由十三爷怡亲王允祥亲自掌管,没有他的命令,两个大营的主官不可能交出“防务权”。

果然,两个大营的主官纷纷表示,没有怡亲王的手谕不可能同意由关外铁帽子王的军队“共管防务”。除非有皇上的旨意。

廉亲王允禩倒也胸有成竹:别急,皇上的旨意马上就到——他事先做了一个心理暗示:等一会来的人就是传达皇上圣旨的!

不久,弘时带着弘昼来到了大营,允禩让弘时当着大家的面说说,皇上的旨意是怎么说的。

弘时说:让关外的铁帽子王协助整顿旗营的

防务,是皇阿玛亲口给我说的,五阿哥也在场。

他转头问弘昼:你说对吧?弘昼说:没错,皇阿玛就是这么说的。

西山锐健营和丰台大营的防务就这么被铁帽子王带来的人“共管”了。

允禩达到了目的。

弘昼就此犯下了“大错”。

其实,弘昼还是很快的意识到,他的三哥弘时在传达皇上旨意的时候,说的意思是和皇上的原意不一样,在回去的路上,他对弘时说:三哥,皇阿玛好像说的不是这个意思啊!

弘时此时开始不认账:那你刚才为什么不说?并安慰弘昼:错了也不要紧,明天再改过来不就行了!

但弘昼的心中的疑虑并未消除。第二天一早,他在上朝的路上等着十三爷怡亲王允祥,并在见到怡亲王允祥的时候,告诉他: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防务被关外铁帽子王带来的人共管了!

允祥惊出了一身冷汗,他当即告诉弘时:去告诉皇上,我的毛病又犯了,要去看太医,朝会就不参加了!

然后,调转坐轿匆匆离去。弘昼的疑惑变成了深深地不安。

允禩的计划,百密一疏,这个“一疏”就疏在这个“共管防务”上面。

他的基本要求,是通过“共管”来稳住两个大营,以达到不能支援京城防务的目的,而在京城之内,就是隆科多的天下了。

但这个共管,是在怡亲王允祥无法亲自调动京畿防务的基础上的才会有效,一旦允祥亲自出马,共同防务就毫无用处,因为京畿的防务,是怡亲王允祥亲自掌管的。除了皇上就是他。但是,允禩认为允祥病重,加上有皇上口谕,好像不会有什么意外。

但是,意外还是来了。在这个意外当中,弘昼的“及时止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如果弘昼害怕承担责任而不做这个补救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事件平息之后,雍正并没有责怪弘昼,说明还是认可弘昼的“将功补过”的举动的。

没有责怪降罪的意思,并不代表没有“怀疑”的想法。雍正对弘昼的怀疑集中在一个问题上面,那就是“弘昼究竟是无心之过还是有意帮助”。

无心之过,虽有过但其行可凉,有心为之,虽无果而其心可诛。这两点都是雍正要落实的,他希望弘昼是第一种人。

在雍正下旨让他的三哥允祉以及三皇子弘时和五皇子弘昼共同去老八允禩府上抄家的时候,弘昼上演了一出“活出丧”的闹剧,之所以搞这个荒唐的举动,弘昼给他的三叔和三哥的解释是:有道长算命,这些天不能外出,会有血光之灾,做一个“活出丧”的道场,是为了消除血光之灾。

不得不说,弘昼是彻底看明白了一个道理:哪怕是荒唐,也不能参与任何的“朝廷政务”。这一点,这个五阿哥贯彻的非常彻底,直到乾隆朝,五阿哥弘昼都是一个“荒唐王爷”。

弘昼导演了这么一出“活出丧的荒唐剧”,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但总是要给他的皇上老爹解释清楚的,这一点弘昼很清楚,所以在上演“活出丧”拒绝了“查抄八爷府”的差事之后,这个“荒唐王爷”便到雍正面前谢罪去了。

这个弘昼的“大智慧”在这一次和雍正的对话中,表现的淋漓尽致,不但让雍正对这个儿子彻底放心,还让他的这个老爹从此不再去追究他的所谓的荒唐举动。

这是一个和自己的年龄不太相称的“少年老成”的皇子,在他去面见雍正的时候,没有忘记通过贿赂来给自己找一个退路:觐见之前拿出银票告诉雍正的亲信太监李德全:如果在里面过不去了,请李公公找折帮他躲过这一劫。

在面对他的皇阿玛雍正时,这个五阿哥弘昼表现出了与年龄不相符的“老道与城府”。

弘昼和雍正一见面,雍正就开门见山的问他:你的那个道场做完了吧?这个时候把你叫到我这里来,你不怕有血光之灾吗?

雍正的这个问话,很随意,也很有深意:你的那个道场,真的就是为了躲避“血光之灾”吗?

弘昼的回答, 很干净也很真实:儿子是没有那个心思干预朝政,也实在是没有那个能耐办差,所以办这个道场,只是为了掩人耳目。还请求皇阿玛治他欺君之罪。

雍正很满意这个回答:既然说开了,就不算欺君。

然后,雍正开始夸奖弘昼:不错!小小年纪就学会了明哲保身。

此时弘昼的回答就是:儿臣是百无一用之人,就是修上十辈子也无法望皇阿玛的项背。

弘昼要表达的意思非常清晰:本人水平有限,距离当皇上的标准差得很远,您老人家就放心吧,我十辈子也赶不上您!

雍正被捧的比较开心,夸弘昼:朕的三个儿子当中就你最像朕,从来不争什么,朕当这个皇帝还是我爹非要我来当才勉为其难的当了。

雍正这话的意思是:争是没用的,只有你爹让你当,你才能当的上啊……

弘昼立刻顺杆爬:您老人家像太阳,光芒万丈的,您就是不争,也无人能与您争辉。我就是盏小蜡烛,就那点亮,拿什么争啊!

雍正此时已经心里有数,这个儿子有自知之明,基本可以放心。但他还是要把有些事搞踏实。

他拿了曾静污蔑他为“暴君”和“昏君”的折子,让弘昼看看,意思是:你看如何处置啊?

弘昼把折子退了回去:这狂犬吠日的东西,我不看 ,也不信。您老人家也别当回事。

意思很明白:这样的朝廷政务,我不参与。

在雍正给他讲了一通为什么要“在乎”的道理的时候,这个弘昼再次表示谦虚:儿臣愚钝,想不到这么多,这么深。

接下来,最关键的问题来了,对弘昼来讲也是最大的考验。

雍正很温和的问:在丰台大营的几个旗主王爷面前,你是怎么“误传圣旨”的?

雍正没有以“假传圣旨”来定义弘昼的错误,用“误传圣旨”的描述,说明,雍正对弘昼在逼宫事件当中的作用,已经基本倾向于“无心之过”了。

然后,雍正问了一个关键的问题:当时弘时是怎么说的?

这个问题,很关键,也很要命。弘昼如果回答的不好,会把自己重新卷进逼宫事件当中。

聪明的弘昼,选择了继续糊涂:一阵犹豫之后,说了句:好像也没说什么……。

雍正心里就非常清楚了:这个弘时肯定是说了什么,并且是很不该说的话,不然,弘昼是没有必要替他隐瞒的!弘时参与逼宫的嫌疑陡然增大了……

雍正也没有继续追问:不想说就算了。但他的心中已经有了答案。

这个弘昼,真是把一切看得很透彻:不参与争夺太子之位,不问朝政,在皇上老爹面前只做儿子,不做皇子。

这个信息他向雍正传达的非常清楚也非常有效。

于是,他就可以放心的当一个“荒唐王爷”。因为,他只是皇帝的儿子,可以享受荣华富贵,绝不染指权力和朝政。

荒唐王爷其实也是个“聪明王爷”。


步武堂


洪昼比较聪明,知道自己在雍正皇帝心中的位置,更知道自己无缘皇位,论办事能力不如洪利,论阴险狡诈不如洪时,他没有和两个哥哥争皇位的资本,索性不如做个逍遥王爷,但是又担心遭两个哥哥和父皇的猜忌,所以故意做出一些荒唐事,以表明自己的真实想法,另外也是告诉两个哥哥他没有争皇位的心,同时也是做山观虎斗,无论洪时和洪利谁赢他都是既得利益者,令外在洪时的背后是以八王为首的皇族王爷的势力,洪利被后是张廷玉为首的相权势力,而洪昼没有任何势力可以依靠。他能所依靠的势力在后宫和建立在雍正喜欢他的前提下,但这种依靠是最不牢靠的,与其夹在两股强大的势力中间,看不到胜算,不如压根不参与争斗,在这两派没有分出胜负的时候,谁的势力都不参与,不得罪,跳身事外,当有一方占绝对优势,取得最后胜利之前果断出手,保住自己的那一部分利益不受损失就够了。他的真实想法,可以骗过两个哥哥,但骗不过雍正,这一点洪时是清楚的,他害怕雍正怪罪,又不敢卖乖,所以在雍正面前这么说,把内心的恐惧暴露给雍正,让雍正放心,打消雍正的顾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