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滿清皇子的名字大多用生僻字?

程老師侃史


清代皇族子孫

自康熙開始,開始仿照漢族起名,名字中帶有字派,康熙為其子、孫、曾孫確定的字派分別是“胤”、“弘”、“永”,乾隆皇帝又以“永綿奕載”接續,道光時增“溥毓恆啟”四字,咸豐七年又增“燾闓增祺”四字,溥儀退位以後,又加“敬志開瑞錫英源盛正兆懋祥”十二字。上述是清代皇族的字派。

與字派相對,對皇子的名字也有嚴格要求,即確定嚴格的偏旁,其中胤、弘、永分別對應礻、日、王字旁,綿、奕、載分別對應心、糹、釒字旁,溥、毓、恆多用亻、山、金字旁,但到後來的字派,尤其是恆字輩,清朝已經滅亡,所以並沒有那麼嚴格了。

看到這兒就應該想起了明朝,明朝同樣是確定藩王字派,並且同樣要求固定名字偏旁,即必須按照木火土金水的順序循環。所以,明代皇子的名字有很多偏僻字,這是大家都知道的。清朝也採取了明朝的命名規則,即命名過於嚴格,所以出現明朝一樣的問題也就不為過。

不過,明清在具體命名上還是有所不同的:

其一,明代朱元璋的二十幾個兒子各有字派,但名字的規則相同,也就是說,按照常理,朱元璋二十幾個兒子中,名字最後一個字可以出現重複,如朱元璋第十三子代王姓朱名桂,第十一代晉王姓朱,求字派,亦名桂。

清代皇子字派均相同,但在字派相同、名偏旁相同的情況下,為避免重複,名字最後一個字就必須不同。

其二,明代所有皇族,包括藩王子孫,都可以使用字派,也就是隻要是朱元璋的子孫,都要按照字派、固定偏旁起名。

但清代不同,清代上述字派,尤其是清朝還未滅亡時使用的胤、弘、永、奕、載、溥、毓、恆、啟等字派,規定只能由近支宗室使用。清代近支宗室曾有數次變化,第一次是規定康熙的兒子都屬於近支宗室,最後一次確定只有是在嘉慶年間,只有雍正的後代才屬於近支宗室。這樣,清代字派的使用範圍就遠遠不如明代了。


楚邾


我們今天的人取名字,其實都是受到了明太祖朱元璋的影響,繼承了大明江山的滿清王朝的統治者們也不例外。

明太祖朱元璋給自己的子孫後代制定了一套嚴格的取名法則,全部按照五行相生相剋的原則進行,而且朱元璋給自己的兒子們每個家族制定了一套輩分表。每支系各賜了20個字作為輩分,互不相同且互不影響。傳至20代以後,再往後續輩分。


那麼清朝的皇子們也是這樣嗎?其實不盡然!

清王朝作為滿人統治,姓名之間與中國漢姓頗有區別,但是清王朝的統治者還是選擇了一部分繼承了下來。畢竟這種方式有自身的優越性,那就是人物關係十分明朗,只需要自報家門,便知道輩分高低。如何稱呼對方。因而清王朝的統治者的名字裡也有輩分,當然這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在經過吸收學習了漢文化以後給之後的子孫加上的。康熙的幾十個兒子們便已經嚴格地按照這一禮法執行了。


那麼為何在皇子中名字有很多偏僻字出現呢?其實是因為古代講究“為尊者諱”。皇帝作為天下最為何至高無上的人,整個國家的百姓臣民是不可以直呼皇帝名諱也不允許直接書寫皇帝的名字,在遇到皇帝的名字時要進行缺筆畫處理。因此如果皇帝的名字十分常見,這可就難為了天下的百姓了,每天都要為了避諱而寫“錯別字”,那怎麼辦?


為了避免這樣的麻煩發生,皇帝們也十分體諒臣民的難處,因此便給皇子們改名為比較偏僻冷門的字。其實歷史上改名的皇帝由來已久,從漢代的劉彘改名為劉徹,到道光的從
綿改為“旻寕”。當然不是所有的皇子都要改,只需要那個登上大寶的“幸運兒”做出一點小犧牲。

不妨大家來認幾個皇帝的名字:漢元帝劉、漢平帝劉

、東晉穆帝司馬、前涼高祖昭王張、前燕景昭皇帝慕容、西涼昭武王李、南朝宋太宗明帝劉、南朝齊武帝蕭、北周武帝宇文、一代女皇武、南唐高皇帝李、宋孝宗趙眘趙、宋端宗趙。這些名字你認識幾個字?

做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名!所以,想轉運,改個名唄!


珞珈山的貓


我來回答一下吧,其實不只是在清朝,在整個中國歷史上都是這麼一個傳統。

這叫皇帝之德

為啥呢?

大家都知道古代平民是要避諱的,遇到皇帝和皇子的名字都要缺筆表示尊重,皇帝為了不影響百姓的正常生活學習,往往會主動選擇一些日常生活用的很少的生僻字來做名字,甚至會去造字

最著名的就是漢宣帝和武則天

漢宣帝原名劉病己,這兩個字太常用了,要是避諱的話,老百姓不用看病了,所以漢宣帝主動改名:劉詢

武則天也一樣,天和則這兩個字在文言文裡也很多見,所以改名叫武曌,既有皇帝的威嚴,又照顧天下士子。

到了明朝朱元璋更不得了,創造了輩分,從此皇家給孩子起名那可就高難度了,開始了暴走的造字模式

清朝更難辦,因為他是少數民族,姓愛新覺羅,名只能取兩個字,好難


胡咩咩4


回答者:桂強 華東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漢人家族在取名時常常把輩分引入其中,以體現被取名的這個人在家族中的地位。當然不同地區不同姓氏各有其一套自成體系的輩分排序,如《北京市門頭溝區地名志》就有記載當地李姓輩分的排序為:應、洪、會、永、天、成、德、繼。漢人在取名時有這樣的習俗,入主中原的大清皇室愛新覺羅氏又是否如此呢?

( 康熙皇帝)

其實在康熙皇帝以前,滿清皇室愛新覺羅氏還沒有這樣的習慣。比如滿清的開國皇帝叫努爾哈赤,他的兄弟分別叫穆爾哈齊、舒爾哈齊、巴雅喇,他們四人在取名上顯然沒有體現出輩分的特徵。努爾哈赤的繼承者是皇太極,他是努爾哈赤的第八子。除他之外,努爾哈赤還有15個兒子,他們分別取名為褚英、代善、阿拜、湯古代、莽古爾泰、塔拜、阿巴泰、巴布泰、德格類、巴布海、阿濟格、賴慕布、多爾袞、多鐸、費揚果。努爾哈赤的兒子在取名上顯然也沒有考慮到輩分。皇太極之後的順治帝福臨一輩以及康熙帝玄燁一輩也都沒有考慮到這種取名習慣。

(乾隆皇帝(弘曆))

但是滿清皇室的取名習慣在康熙帝手裡被改變了,康熙帝生有三十五子,除夭折的以外,還有二十四個兒子,他們名字的第一個字都為“胤”,如胤褆、胤礽、胤祉、胤禛、胤祺、胤祚、胤佑、胤禩、胤禟、胤誐、胤禌等等。除此之外,康熙帝還規定了“胤”字以下為“弘”,“永”兩輩,如弘晝、弘曆(乾隆帝)、永璜、永璉、永琮、永璇、永瑆。雍正皇帝繼位後,命諸阿哥將姓名中的“胤”字改為“允”字以避皇帝的尊諱。乾隆皇帝曾御題有‘永綿亦載奉慈娛’之句,因此後來就以“永綿亦載”四字為近支宗室命名行派。道光年間又規定“溥毓恆啟”四字為載字以下字輩。咸豐帝又陸續規定了“燾、屹、增、棋”四輩。清代末帝溥儀又增加了“敬志開瑞,錫英源盛,正兆懋祥”十二個字。

(偽“滿洲國”皇帝溥儀和胞弟溥傑及二位胞妹)

至此滿族宗室輩分前後共有胤、弘、永、綿、奕、載、溥、毓、恆、啟、燾、屹、增、棋、敬、志、開、瑞、錫、英、源、盛、正、兆、懋、祥26個字。

參考文獻:

1. 劉慶華:《滿族姓氏綜錄》,新賓縣民族事物委員會新賓縣滿族文化業餘研究組,內部資料,1982年印。

2. 【清】稽磺,劉墉等撰:《皇朝通志·氏族略》卷一,清武英殿本.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季我努學社頭條號(搜索季我努學社)及季我努學社微信公號(名稱季我努學社,搜索jiwonu)季我努學社系國內著名的歷史學民間學術社團,已出版中國近現代史料及研究作品逾3000萬字,代表作為《美國國家檔案館館藏中國抗戰影像全集》(全30卷)、《日本遠東戰爭罪行叢書》(第一輯5卷,第二輯已出1卷)。其創辦的季我努沙龍系國內最著名的公共歷史講座。


季我努學社


欲做非常之人,必置非常之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