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立集团:以“一带一路”和“数字化改造”驱动高质量发展

在杭州吹响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暨争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号角之际,杭州民营企业家们也担当起了新时代的新使命,锚定机遇,迎风而上。

华立集团作为制造业企业“出海”平台建设者,正在助力越来越多想走出国门的企业门槛更低、效率更高地“抱团出海”。同时,通过自身传统产业的数字化制造升级,为打造5个方面领先示范贡献“智力”。

从上世纪90年代简单的“产品走出去”,到2000年开始实施“销地产”战略,即开始在销售所在地生产产品,第一站便是在泰国建电能表组装厂,再到2005年,华立在泰国开启了搭建境外工业园平台模式。二十多年的海外实践三部曲,不仅让华立实现了从“产品走出去”到“产业走出去”,也让华立找到了从封闭的“单打独斗”到开放的“抱团竞争”的有效路径。

从产业转移到要素配置

华立助力企业抱团出海

华立从上世纪90年代初涉足国际贸易领域时,开始只是通过外贸公司销售电能表,1995年公司取得自营进出口权之后就组建了国际贸易部,在进出口领域不断试水与突破,到最后正式将“国际化”确定为公司“技术领先、资本经营、全球配置”三大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不断加快“走出去”步伐。

华立集团已将当初的“无心插柳”之作——境外工业园投资开发运营上升到了华立国际化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助力至少1000家中国制造业实现产地多元化及国际产能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华立境外工业园的目的不是简单的境外设厂,“我们最终的目的是希望通过产地多元化、全球供应链管理等方式来改变我们民营企业长期以来只是用外贸出口方式向全球‘卖卖卖’的单一经营模式,改变企业单一的国内资源配置方式,以此提升我们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并真正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汪力成向记者表示。

加快数字化制造

“数字经济”注入强劲动能

未来,制造业发展的趋势是双向的、快速响应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柔性生产模式,这就是企业为什么要努力实现智能制造的核心诉求。用数字技术实现制造业上游供应链可溯源的联动,实现用户个性化需求与研发、技术、工艺、财务、生产组织的同步响应,实现产品与用户体验反馈的在线链接及产品质量的持续改进是唯一的路径和手段。

在华立科技青山湖制造基地,新装备的电力装备智慧仪表智能制造新模式项目是华立与德国西门子合作落地的项目。(下转第2版)

如今,打造的全自动物流系统已经实现基于WMS/ERP/MES/WCS系统高度集成,达到仓储配送全过程自动化水平,并可以按照生产线需求实时进行物料的拉动配送。全程物流配送自动化率达到95%。

在汪力成看来,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层出不穷地涌现和大量应用,为传统实业尤其是制造业重构生产制造方式和价值链提供了实现可能。所以传统实业企业更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摸准改变未来的商业逻辑,抓住“数字化”这个关键的牛鼻子,以工匠精神重塑“产品的用户价值”,重新开拓一片市场“蓝海”。

华立目前正在对传统制造工厂大投入进行“数字化”改造布局,目标是到2019年生产制造过程的数字化率超过95%,建成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工厂,再通过两三年的努力,首先实现制造过程的“智能化”,最终到达智能制造的彼岸。在此过程中,自动化、信息化、机器换人、无人工厂、黑灯工厂等只是手段而非目的。

记者手记:

吹角连营征程起,不待扬鞭自奋蹄。

数字经济为民营企业提供了新方法、新路径、新动能。民营企业只有抓住这一战略机遇,积极主动地拥抱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加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才能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轨道。

华立作为杭州老牌民营企业,也在积极探索出海和自身改造提升新模式,不断实现自身“老树发新芽”、持续健康发展,也为杭州争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贡献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