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转型 用“绣花”功夫做好城市规划建设

记者观察 本报记者 童彤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黄艳日前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上表示,当前我国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要摒弃急功近利和大拆大建,注重“绣花”功夫,突出地方特色和人居环境的改造。

此番表态正好给了社会舆论重新审视我国城市规划与建设现状的机会,毕竟,新兴城镇化的推进建设早已不该停留于口号,涉及规划与建设乃至真金白银的投入,显然,这该有别于以往的大拆大建之下不断衍生“城市病”的城市规划建设阶段。

黄艳表示,我国城镇化进入了追求品质优先和美好生活的后半场,从高速增长的城镇化率和大规模的城市扩张,转变为以美丽城市和美丽乡村共同构成的美丽中国的目标和战略。她指出,转型期的调整,需要我们从过去高负债、高增长、高速度的开发建设模式和城镇化模式里跳出来。

用品质来要求城乡人居环境,是新时代的高质量标准。黄艳说,过去快速发展条件下宜居性不足,质量品质不高,需要探讨用更精细的方法、“绣花”的态度和功夫,深入走进社区住区,去规划、设计和营造城市和乡村的人居环境。

实际上,深入社区作规划和设计,又何尝不是“绣花”功夫的集中体现呢?这背后正是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必须遵循政府市场有机融合的本质要求,如此方可确保城市规划的科学、合理、长远、可行、可控,从而为后续城市建设奠定坚实长远的发展基础。

近年来,“城市病”问题不仅是困扰北上广等特大城市的“专利”,在城镇化速度迅速发展以及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围绕交通、人口、住房、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与人口规模不相匹配等为表征的“城市病”正普遍出现于我国各级城镇当中,因此,确保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合理性对于保证新型城镇化成果而言堪称刻不容缓。

在记者看来,这首先需要认清以往城市规划中存在忽略发展速度和实际需求的问题,才能有的放矢地加以规避。不能否认的是,以往的“城市病”出现,与城市规划缺乏对接市场因素,尤其是缺少真实的深入社区住区调研,更为将人居环境纳入城市发展的优先考虑因素所致,于是,“摊大饼”式的城市发展模式一而再再而三地得以复制,导致“城市病”问题普遍存在。

据记者了解,一直以来,我国城市规划与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着政府优先于土地规划制定城市规划的现象,进而依照城市规划调整土地规划以获取更多的土地供城市获得发展空间,这一现象较为普遍。

实际上,城市规划成为地方政府获得土地收益的一种手段曾经是全国各级城市的普遍做法,从未来发展趋势看,杜绝这一现象已经被各界所公认,于是,如今的城市规划往往会充分吸引更多的公众、专家学者参与,基于有效沟通机制之下得来的城市规划,在此基础上,城市规划自然就会更趋重视人居环境等事关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内容上来。

比如,公认的城市规划涉及逻辑是,先期对人口快速增长对城乡规划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深入挖掘数据,进行详细分析,通过层次、结构、增量、标准等,把空间、资源、设施、产业有机对接,为未来的城市规划工作提供决策和措施。

应该说,城市规划涉及整体城市发展运行的方方面面,看似是宏观制度,但其规划成效最终还是要放在具体的工程设施上,而相关的工程设置与实施则应该与城市人口、历史文化传承、人居环境需求等相适应,应该说,这也是国际通行的城市规划与建设趋势。

在城市文化与居民获得感方面,黄艳就表示,要改变城市建设的拆迁文化,让城市留住不断有历史积累变迁的痕迹,留住体现城市品质的载体和要素。并且更加注重城市建成区存量的改造和提升,注重修补、修复、提升,注重微改造、小动作,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加强与市民面对面的沟通,让居民从技术上、方法上介入,增加居民的获得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