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谷关和潼关是一个地方吗?

杨默晗


函谷关和潼关不是一个地方,且历朝的函谷关也不在同一个位置,至于关中的关,指的是关中四关,即:

东面的函谷关(东汉后被潼关取代)、西大散关、南武关和北面的萧关。居四关之中的地域,被统称为关中

先说说函谷关。最早的函谷关,在现在河南省灵宝市以北十五公里处的王垛村。这个地方现在交通便利,附近有铁路和高速公路经过。但当年却是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关隘。它的东面是弘农河,西面是函谷道。只要扣开了函谷关,中原地区的军队就可以源源不断的向关中开进。

这里有朋友可能要问了,难道从中原到关中就不能绕开函谷关吗?从东汉末年之后,函谷关确实可以绕过去;但是在先秦时期,函谷关确实是绕不过去。这是因为,先秦时期的函谷关修在一道稠桑原的一条裂缝中,这条稠桑原的高度非常高,四周峭壁陡立,并且原上都是大树,古代步兵想从山上翻过去是不可能的。而在稠桑原的北面又紧挨着黄河,河水紧贴着原壁流过,所以东来的行人要进入关中,没有其他道路可以走,只能从这条裂缝通过。

根据史籍记载,这条裂缝长十五公里,绝岸壁立,宽不过数米,可谓是“车不能方轨,马不能并鞍”。




这是函谷关的模型。两边高地即稠桑原,中间裂隙即函谷,关城建在裂隙口。并且在关前还有一条弘农河(模型中没有)。先秦时期的关东六国伐秦,必须先渡河,然后才能扣关。即使打进了关,还要经过十五公里长的谷缝,行军风险极大。

只是因为函谷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以从春秋时期开始,这里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最早的时候,晋国曾派人驻守此地,以遏制秦国向东的扩张。后来晋国衰落,分为赵魏韩三国,而瓜分了此地的魏韩两国又抵不过秦国。最后函谷关被秦人夺去,成为后来秦国进可攻,退可守,不断蹂躏关东六国的前沿阵地。



那么如此重要的函谷关,为什么后来会被荒废掉呢?这是因为在西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刘彻把函谷关向东挪动了三百多里,挪到了现在的洛阳的新安县。于是先秦时期的函谷关就变成了汉朝时期的弘农县,而弘农县城就设在函谷关的关城之上。至于汉武帝要把函谷关挪到新安县,这个众说纷纭。不过按照当代学者的看法,汉武帝是想扩大关中的领地,毕竟西汉的核心地带在关中地区。

于是从汉武帝开始,后来所说的函谷关就不再是先秦时期所说的那个函谷关了,而是新安县的那个新函谷关。

但是这个设在新安的函谷新关,历史上基本没起到什么防御作用。因为旧函谷关,是一条绝境,而新函谷关不是。具体可以参考下面两张地图来体会。




从地图上可以明显看出,旧函谷关往东,有两条崤道可以到洛阳。而新函谷关只是设在北崤道上,如果关东军想西进关中,根本就不用经过新安县的新函谷关,直接从宜阳县的南崤道便可以绕过去。比如新莽末年赤眉入关中,就是兵分两路,直接绕过了函谷新关,会师于弘农县,也就是旧函谷关。但是由于旧函谷已经荒废,赤眉军轻轻松松的便攻入了关中。

东汉建立之后,鉴于函谷新关在军事战略上不能完全取代故关,所以对弘农县,也就是旧函谷关重新开始重用。但是毕竟东汉离先秦已经过去了两百多年,旧函谷关的自然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比如说,旧函谷关的原壁是贴着黄河而走,不留一点空隙。但是到了东汉,由于黄河的河道不断下切,导致黄河水位也随之不断降低,原来紧贴着原体的河道就会裸露出来,形成河滩。而这个河滩就函谷关的天险不复存在,因为关东的军队可以直接从河滩上走过去了,不需要再挤那条函谷关的裂缝了。

另外稠桑原上的森林由于砍伐过度,使得原体之上变成了秃瓢。没有森林的阻拦,也使得函谷关的天险不再。关东军可以从原上直接爬过去,也不需要再经过函谷关了。

于是到了东汉末年,曹操征伐关中时,就干脆下令让许褚在旧函谷关以北十里处,也就是在河滩上凿建新路,并在那里建立了新关城,史称魏函谷关。



随着魏函谷关的修建,旧函谷关的战略重要性再次大大降低,其后也就不再重视。到了隋朝时期,隋文帝把弘农县城也旧函谷关的关址移走,移到了黄河边上。从此之后,县城就一直在黄河边上,直到解放后,因为要修建三门峡水库,才将县城向南迁移到今天的地方。

说完函谷关再说潼关。潼关第一次出现在史书之上,大概是汉末时期,曹操与马超的关西军的潼关大战。所谓割须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都是发生在这次大战中。因此潼关的战略价值,应该是在东汉末年开始才被人所重视的。

潼关的地形跟函谷关很像,也非常险要,它位于渭河与黄河的交汇点,对面就是黄河的重要渡口风陵渡。在黄河的南面,有两条河流,西面的那条潼水(这也是潼关之名的由来),东面的那条叫远望沟,在两条河水中间有一道山塬,宽有两公里,高七百米,由于两侧常年被水流冲刷,因此峭壁陡立,非常险峻。在塬的北面就是黄河,和函谷关一样,黄河紧贴着塬体流淌,没有任何空隙,使得每个向西行进的人,都必须通过原上,而再无其他路可走。而要登上塬,就只有一条路可以通行,叫做黄巷坂。

这黄巷坂和函谷道一样,宽仅数米,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峻之地。而沿着黄巷坂上了塬,就到了潼关。


前面问了函谷关能不能绕过去的问题,答案是早期不能绕,后期可以绕。那么潼关是不是也是如此呢?答案是肯定的!

汉朝初建潼关时,潼关北面的黄河也是紧贴着塬体流淌,要想通过潼关,就只能登上高原过关。但随着黄河不断冲刷河道,使得潼关北面的黄河河床不断下降。于是到了唐朝时期,潼关也出现了一片裸露出来的黄河河滩。这就导致潼关的山垣天险不在,唐朝只得将潼关也从塬上移出,搬到了河滩上。

而当唐朝将潼关从山塬上搬到了河滩后,旧潼关就废了。转而代之的是十二个关隘,称作十二连城,平时由官兵驻守,禁止普通老百姓通过。但是唐朝后期,制度腐败,居然不在十二连城处设防,导致黄巢的起义军直接从旧潼关的塬上绕到了设在河滩上的潼关的背后,前后夹击攻破了潼关。

这也说明,再雄壮的关隘,守军是废柴,一切都是白搭。



总的来说,函谷关和潼关是继承关系。最早的时候,秦国以关中为根据地,对关东六国进行攻伐,因此设立了函谷关,那个时候还没有潼关。到了西汉武帝时期,出于某种目的,旧函谷关被彻底废掉,由新函谷关取而代之,但效果并不明显。于是割据关中的政权开始修筑潼关,并且一直延续到了民国时期。那么这两个关隘,孰优孰劣呢?

我觉得如果从地形上讲,函谷关是要优于潼关的。因为函谷关地形更狭窄,它的正面只有一个方向,没有绕过去的可能性。并且在历史上也从来没有人从函谷关绕过去过;相比之下潼关在这方面就不如函谷关了,除了唐末黄巢绕过了潼关之外(从禁沟),明末的李自成也从可以从秦岭南麓直接绕过了潼关。就连曹操当年与马超开战,也没有直接攻潼关,而是从山西的蒲津渡口渡河,从北面绕过了潼关。

然而尽管潼关的地形不如函谷关,但潼关取代函谷关却是必然的。因为时代在变,地理环境也在变,以前函谷关仗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天险之地。但由于黄河的河道下沉了,稠桑原之上的森林消失了,导致函谷关的天险地形不再,失去了唯一通道地位,函谷关就已经失去了军事上的意义,所以它必然要被潼关所取代。虽然后来潼关也出现了黄河河道下沉的问题,但潼关胜过函谷关的一点是,它不必依赖于森林对关隘的防护。所以潼关的地位,取决于是什么一帮人在驻守。



猪队友,给他们再好的关隘都守不住。神一般的队友,有漏洞也不怕。所以能不能利用关隘进行防御,关键在人。人不行,关再险峻,终究也是白搭。


Mer86


  1、关中之名的来源其实有很多种:

  

  关中

  《史记》中这样描述: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汧是渭水,雍是雍山,河是黄河,华是华山。

  西晋时期,潘安认为:秦西以陇关为限,东以函谷为界,二关之间是为关中。

  东晋时期,徐广认为:关中“东函谷关,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位于四关之中,因此得名。

  而至唐代,则有“西以散关为限,东以函谷为界,二关之中谓之关中”的说法。

  而唐代的颜师古则认为,“自函谷关以西,总名关中。”

  不管怎样,“关中”的关与函谷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2、函谷关

  函谷关,位于今天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函谷关与崤山并称,崤山是秦岭山脉的东段,也位于灵宝市内。

  

  函谷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函谷关和崤山在古代合称"崤函"之塞,是这里山峰险陡,深谷如函的形象表达。

  函谷关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万谷惊尘向北空”、“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之说,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

  

  无论秦伐六国还是六国联合攻秦,函谷关之战都在所难免。

  至汉朝,天下一统,汉武帝把函谷关向东挪动了300多里,挪到了今天洛阳的新安县,如此以来,扩大了关中的领地,但函谷关的战略价值也大大降低了。

  

  函谷关有二

  因此,函谷关其实有两座,一座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河南灵宝,另一座则在汉武帝之后的河南新安。

  秦汉时期,以函谷关为界,东为“关东”,西为“关西”。关西出将,关东出相是当时的历史写照。

  3、潼关

  潼关之名初见于史册是“曹操大战马超”,这一战曹操割须弃袍于潼关,潼关的建立在东汉末的建安元年(公元196年)。

  

  曹操

  究其建立的原因当是新的函谷关以不具有最初的战略价值,而旧的函谷关已经废弃。

  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这里是关中平原的东部,雄踞秦、晋、豫三省要冲之地。

  潼关与最早的函谷关之间有140里,古称“函谷道”,其东端是函谷关,西端便是潼关。

  自潼关建立之日,便因其北依黄河,南靠秦岭,东有黄巷坂之险阻,西有禁沟之天堑,取代函谷关成为了关中的门户,直至解放前。

  

  解放后,修建三门峡水库,潼关千年关城如今只剩黄土残垣。

  4、那秦人最初为何设立的是函谷关而不是潼关?

  其实,函谷关和潼关的作用还是有所区别的。

  函谷关和潼关虽然同样地势险要,但对于秦国来说,函谷关以西的地区已是秦国领土,出函谷关可以直接威胁洛阳和山东六国,这对于秦国来说,是攻势。

  

  秦出函谷关一统天下

  而潼关则不同,位置更靠西,入潼关则直接威胁长安,这是守势。

  自关中平定天下,出函谷关则可以与天下群雄争锋。

  当天下一统,潼关便是关中帝都的最后一道屏障。


zhuqinglin


潼关和函谷关不是一个地方,但是距离上相距不远。

先说下潼关。

是不是想到肉夹馍了,呵呵。没错,近代来说“潼关肉夹馍”这道美食使更多人知道了潼关。

潼关是古代一道险关要隘,位于陕西的最东边,历史悠久。是河南,陕西,山西三省交汇处。北边是黄河,南边是秦岭,西边是华山,自古就是从东边进入关中的唯一通道。目前还有秦王寨,古城遗迹。

函谷关。确切地说函谷关共有三个。分别是

1:秦关。始建于春秋,位于河南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

2:汉关。距离秦关150公里,位于洛阳市新安县。汉代的时候都城位于长安,函谷关以东被称为关外,以西就被称为关中。汉代有个将军叫杨仆,老家就是新安县的,被别人称为关外人,心情不爽啊,就自己掏钱建了个函谷关,这就是汉关,又被称为新关。

3:魏关。位于灵宝市,距离秦关5公里。据传说是曹操建的,主要用于攻打马超时运量运兵,后来修建三门峡水库被淹没了。

关中的关是哪个关呢?

关中这个说法始于战国。那时候陕西平原是一个人口密集,农业发达的地区。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为了防御在四个方向险要路段设置了四所关隘。西边有大散关,东边有函谷关,北边有萧关,南边有武关。

这四个关隘之间就被称为“关中”,出了四关的地方统称为“关外”。


微风吹啊吹的地方


渭河平原,又称为关中平原。关中之名始于战国时期,因为西有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故取意四关之中。四方的关隘,再加上陕北高原和秦岭两道天然屏障,使关中成为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但是古人一般习惯称函谷关以西为关中。

函谷关和潼关不是一个地方,却在一个区域,它就是著名的淆函通道,又称豫西通道。函谷关位于淆涵要道的东端,潼关位于西端。历史上函谷关有秦关,汉关和魏关三处。

秦关和魏关都是和阻隔淆涵要道的稠桑原联系在一起的,秦关设置时,它所依靠的稠桑原从秦岭向北一直延伸到黄河南岸,黄河由原畔流过,两相连接,没有任何缝隙。所以从东到西只有横过稠桑原,别无它路。巧合的是,大自然用千万年的雨水将稠桑原冲开了一个裂缝,通贯东西。而秦函谷关就位于裂缝最东端(今天灵宝县王垛村)。从王垛村进关,经黄河峪、狼皮沟达到最西端的桑原村出关。此外,依靠关前的弘农河和稠桑原上茂盛的森林,也造成了函谷关极其险要的地势。

到了汉代,楼船将军杨仆耻于为关外人,于是自掏腰包在今天的新安修建了汉函谷关。

后来黄河水位不断下切,稠桑原北端近河处已经有了滩地,过往行旅就可由滩地行走,不必再费尽艰辛地走过函谷关道。于是关城自然也就荒废不治,日久成了沟壑。曹操有感于此,于是下令许褚于河滩裸漏处修建了魏函谷关,与秦关配合。而后,稠桑原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函谷关天险优势荡然无存。潼关应运而生。

相同的是函谷关和潼关所依附的塬体都是从秦岭延伸下来一直到黄河岸边,所不同的是函谷关位于塬中,而潼关位于塬上。

潼关首次设于东汉末年,关城建在潼关县麟趾原上的陶家庄。

黄土因为附着力小所以易被雨水冲刷,麟趾原到了隋炀帝时期,距离汉潼关以南数里被雨水冲刷出了一条深沟,为了控制这条深沟,隋朝又在今城北村与杨家村之间修建了一座新潼关,是为潼关南城;汉潼关就被称为潼关北城。

到了唐朝武则天时代,潼关出现了和函谷关一样的问题,那就是黄河水位下切,同样造成了麟趾原和黄河交接的河滩裸漏出来,为了控制此处河滩,于是又修建了一座新潼关。宋金元时期,潼关没有做变动,只不过时常被修修补补。明朝洪武年间,又将唐潼关在原基础上扩大了三倍。到了清朝也只是在明代修葺的基础上扩建一二,使其变得越来雄伟壮观。

1954年,在苏联专家指导下,三门峡兴修水利。为了配合水库修建,唐潼关古城被拆,城砖做了三门峡水库基建的备用品。从此,唐潼关毁。


大福读史


函谷关与潼关是处在秦国东出中原故道上的两个关隘,两关一东一西相距只有120里,合并誉为百二重关。也可以这样理解,华山崤山与黄河中间相夹的禁谷险道可以称为函谷,函谷东为函谷关,西就是潼关。
古时秦地为四塞之国,所谓关中即是四关居周,八百里秦川居中。秦地号称百二秦关即二百秦兵可拒诸侯百万。秦岭横亘于南,黄河绕域于东,西有大散,北有萧关,东函谷南武关见证了血雨腥风、金戈铁马的岁月。而关中关外的界线就是函谷关了。

但函谷关与潼关其实是两个时代的两个关隘,东汉末年函谷关因黄河切割作用,险关作用大大削弱,向西移退一百二十里,天下第二雄关潼关横空出世,与函谷关共同组成关陇政权的攻防要塞。所以函谷关为秦关,潼关被称汉关。先秦时,秦人把崤山以东诸候国统称山东,早在春秋秦国就有逐鹿中原之意,因此东函谷在秦国来讲极具战略意义,秦穆公时秦就东出函谷关偷袭郑国,不想中了晋国的埋伏,崤之战全军覆没。至此以后,秦国将战略重心转向西北,灭犬戎十二国,扩地千里,这时函谷关与武关基本处于守势,战国时秦出武关并巴蜀,开辟了秦岭之南的第二战场。始皇时期,秦军东出函谷关直击韩国,开启横扫六合的首战。


手机用户4142248477七王


函谷关和潼关距离不远,但不是在同一个地方,潼关在陕西省,函谷关在河南省。先有函谷关,后有潼关。

先秦时期,秦国从魏国手中收复此地,兴建函谷关,函谷关是东达洛阳,西进长安的险关要道,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关城东西数十里、谷道仅容一车通行,因峡谷深险如函而得名“函谷”关口在此,得名“函谷关”。



函谷关在函谷的东头,从长安进军,攻破则直达洛阳。三国时期在函谷西头修建潼关,从洛阳兴兵,只要攻破潼关,可进入关中直达长安。

有了潼关以后,函谷关作用降低。至于陕西的关中一词所说的“关”,在唐朝以前指的是函谷关,函谷关以西都是关中,在唐朝以后指的是“潼关”了。


睁眼看西安


弘农最显赫家族杨氏 【项羽分尸背后,竟隐藏着秦楚神秘纠葛,与中国第一显赫家族的浮沉_百科TA说】


北刀777


在秦朝时,函谷关以西属于秦国,所谓鸡鸣狗盗之函谷关,只要攻破函谷关,秦国就相当于失去了东大门,而现在的潼关,已经不是天险了,潼关隶属于三秦之门户,兵家必争之地,有着全国第三的黄金产业之地,潼关酱菜更是1903年获得过巴拿马世博会金奖的,这两年火爆全国的潼关肉夹馍更是全国独一份,此外潼关古城欢迎您莅临!

吃肉夹馍,喝鸭片汤,赏潼关古城!


辩机53867


函谷关和潼关是两个地方。函谷关是河南灵宝,潼关是陕西潼关,两个地方离得很近。是河南省和陕西省,两个地方都有肉夹馒,饼子都是那种脆皮的千层饼,肉都是那种大块肉肉。


xu电17303821920


当然不是。涵谷关是咸阳的屏障。潼关是长安(西安)的屏障,怎么可能是一个地方。提这个问题的人我真不知道他地理是谁教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