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玄武门之变中,杀弟及侄儿,霸占弟媳杨氏,那么杨氏心理上怎么能承受这种巨变?

圣洁的蓝海


李世民的后宫有两位杨氏女人,一位是隋炀帝的女儿杨妃,另外一位则是巢王妃,也就是李渊第四子李元吉的老婆了。


玄武门之变,李元吉被杀,李世民霸占的女人便是巢王妃,这位杨氏心理上怎样?她说:“我的内心在崩溃。”

崩溃体现在两处时间,一处是玄武门之变后,第二处是贞观年间。

先说,玄武门之变后

玄武门之变,平时射箭挺准的李元吉迟迟没射中李世民,反倒被对方士兵射下马,李世民的马受到惊吓,奔跑而走,遇到树枝被绊下马。李元吉赶忙上前,打算用弓勒死李世民。恰巧尉迟恭赶到,李元吉逃跑,被杀在途中。


李元吉死了,他的儿子全全被诛杀,齐王府也被全全赏赐给尉迟恭,杨氏肯定崩溃,丈夫被杀,儿子被杀,没家回,崩溃是肯定的。有人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是为巢王妃,无稽之谈啊。

之后杨氏去了哪?她和李元吉一个小妾被幽禁在一间宫殿之中,而李建成的老婆郑氏则是在京城南面的长乐门内。

生活艰辛,没有自由,行动不便,和犯人有什么区别?杨氏崩溃啊。

再说贞观年间

贞观年间,得到李世民的临幸,杨氏受宠,两人生下幺儿李明。唐太宗曾想过立杨氏为皇后,但魏征劝谏,说:“皇上,您圣明,何必辰嬴自累?”辰嬴是谁?淫且贱之人。

值得一说,李世民没有生气。立杨氏为后肯定是会被阻碍的,不但魏征阻碍,朝廷上很多大臣也会阻碍,第一个跳出来肯定是长孙无忌。

此外,李世民可从没给杨氏改过身份,杨氏依旧是李元吉什么身份,她便什么身份。就连李明被李世民承认了,杨氏身份也没改。贞观十七年,李祐谋反,母亲四妃之一的阴妃被贬,李世民完全可以册封杨氏的。

杨氏崩溃啊……李世民好歹给杨氏一个身份啊,这样一直顶着巢王妃,很爽吗?


实际上,李世民根本不宠爱杨氏,他爱的只有长孙一个人,我猜想,临幸杨氏,有可能杨氏身上有长孙某种影子。长孙去世后,其幼子女不肯交由他人抚养,李世民做上奶爸,亲自抚养他们。可见李世民的爱!

种种现实,种种巨变,杨氏崩溃!但她出身贵族,家族利益在那里,胡汉的收继制度有前科。所以杨氏依然能够坚挺!

郑氏郑观音不也是吗?郑氏可活到了公元676年,活了整整78岁。杨氏在贞观二十一年便去世。


非常茴香豆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之后,为什么要娶杨氏,其实不是什么美色,主要是看重杨氏一族乃是关中世家大族。如果李世民不去争取他们的支持,那么自己玄武门之变之后,难以稳定局面。不仅仅是杨氏,包括许多支持太子的世家大族,都一一的被李世民给拉拢安抚了。而李世民娶杨氏,只是继承了杨家的政治资本罢了。

而对于杨氏来说,自己家族的利益才是关键,所以她才会愿意嫁给李世民,因为这样才可以保证杨家的经久不衰。这一场婚姻明显就是各取所需,虽然不容世俗所接受,但是帝王家这种事情是非常多的。并且当时的李唐是由鲜卑血统的,所以对于此事并不觉得过分,甚至当时的天下人都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当时的主流文化其实是偏向鲜卑的,汉化还不够彻底,对于人伦关系,其实到了宋朝之后才特别讲究。这种关系首先要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经济水平也要比较高。秦汉时期就存在大量的女子二婚的,这看似不合理,其实在当时却促进了社会的公平。而当时也不觉得有什么过分,这就说明唐朝接受了鲜卑血统,加上社会经济水平不高,所以这种事情自然而然。

杨氏在成为李世民妃子之后,大臣们也没有说什么闲话,尤其是杨氏一族,更是觉得理所当然。毕竟杨氏是世家大族,需要李世民的支持,李世民也看中了杨氏一族的影响力。与其说杨氏是被逼迫,不如说杨氏是顺应自然·,毕竟自己的丈夫在争斗中已经失败,杨氏怎么能不识时务。所以这种事情狠正常,何况还是发生在最是无情的帝王家。


小司马迁论史


皇帝的事能叫霸占吗?人家是真爱,不嫌弃你是个寡妇,还对你百般恩宠,不但赐你龙种,生了儿子,还差点册为皇后,这难道不是真爱吗?

齐王妃杨氏,李元吉的老婆,出身名门望族,隋观王杨雄的侄孙女,长的“玉貌雪肤,眉目如画”,天生丽质娇滴滴,典型的白富美,是个男人看了都怦然心动。

据说李元吉在世时,高富帅李世民便已垂涎杨氏美色,只是没法下手。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坏人做到底,把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干掉,连同把他们的儿子、自己的十个亲侄子全部打包送给阎王爷,让他们父子在九泉之下团聚去也。

东宫和齐王府的女眷还算幸运的,那些年轻貌美的被全部没入宫中,成为李世民后宫佳丽,大美人杨氏也在其中,乐的李世民屁颠屁颠,合不拢嘴。

杨氏在宫中没有正式封号,宫人都称她“巢剌王妃”。李世民对这个弟媳兼寡妇是很宠爱的,人妻少妇的风情让他欲罢不能,还让杨氏给自己生了一个儿子叫李明。要知道,这李明可是李世民最后一个子女,杨氏也因此成为长孙皇后去世后唯一给皇帝生下子女的嫔妃。

后来中宫久虚,李世民甚至想把杨氏立为皇后,只是碍于魏征等人反对作罢,但他又把俩人的儿子过继给已经死了的弟弟李元吉当嗣子。

狠下心来杀了弟弟,如愿以偿夺了弟媳,又跟弟媳生了儿子,还把这个儿子送给弟弟做继子,李世民的脑回路不是一般的大。

后来人喜欢批判李世民杀弟夺妻,霸占弟媳,有悖伦常,其实这件事不足为怪,考虑到当时的历史背景,我们甚至可以为李世民鼓掌叫好,表扬他的英明正确。

哥哥死了娶嫂子,弟弟挂了娶弟媳,这是一种很常见的收继婚,古往今来都不少见,如今一些地区还保留兄弟互娶对方寡妻的习俗,更何况隋唐皇室都是鲜卑后人,这是他们的老习俗。这种传统实质上是对寡居女性的保护,不然孤儿寡母,无人照料,她们是很难存活的。

李世民此举至少是一举三得:

一是满足了自己对杨氏朝思暮想的愿望,此后专宠一人,夜夜笙歌;

二是让杨氏这个寡妇后半生衣食无忧,不用独守空房,仍可享受性福;

三是表现自己宽大为怀的人文精神,塑造仁君形象。

综合来看,这已是杨氏最好的待遇。杀夫之仇、杀子之仇?人家是皇帝,根本不存在的;刺杀皇帝给老公、儿子报仇?只有宫廷剧才会有这样狗血的情节。

各位看官,如果你不赞成李世民的做法,你能不能给杨氏更好的结局?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其实在历史中,玄武门事变并不是因为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要杀李世民才爆发的,而是因为李建成想动李世民的兵权和手下,想架空李世民,所以李世民在手下们的鼓动下,才出现玄武门事件的。

在这场事变中,李世民架空了自己的父亲,杀死了自己的哥哥、弟弟以及自己的所有侄子们,只留下了自己兄弟的妻子以及女儿们。

而作为当时齐王李元吉妻子的杨氏,因为早已受到李世民喜爱的原因,所以被李世民纳入了后宫之中,受到了李世民的极度宠爱。



杨氏高贵的家族出身使她不会拒绝李世民

杨氏出身于弘农杨氏,家族是隋唐南北朝时期非常有影响力的大家族,是影响着那个时代的利益群体关陇贵族的一份子。

南北朝的西魏、北周,隋朝、唐朝都是在这些关陇贵族们的帮助下建立的,而隋朝开国皇帝的杨坚、唐朝开国皇帝的李渊就是关陇贵族的一份子。

在李渊家族还没有发迹之前,他们就通过和各大关陇贵族的联姻,以增强自己的影响,其中李世民的正牌妻子长孙皇后、李元吉的妻子杨氏都是出身于这些有巨大影响力的贵族。

可以说杨氏自出生起,就是见过真正大世面的人,在这样的大家族中长大成人,受到的教育自然就有些非同凡响了,很多时候她在乎的更多的还是利益,最后才是自己个人的感情。

虽然说她自己的家族势力很强,但终究是比不上已经准备把握国家大权的李世民的。

她知道如果自己拒绝李世民的话,到时候所能影响的就不是自己个人了,到时候影响到的就将会是自己身后的整个家族,所以为了自己的家族利益,杨氏无论如何都必须得接受李世民。

被鲜卑人感情文化影响的杨氏没有理由拒绝李世民

最后如果说到当时的文化,杨氏也是不太可能会拒绝李世民的。

杨氏的家族和李世民的家族都是在鲜卑人占据主要地位的北朝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的贵族,虽然他们在名义上是汉人无疑,但是各种血统以及文化却早已受到了鲜卑人的影响,就连感情观念也受到了鲜卑人的影响。

在一般古代的草原文化中,一个女人的丈夫死后,她是可以选择嫁给自己丈夫亲属的,无论是丈夫的儿子还是兄弟,只要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在他们的文化氛围中都算是正常的。


在那个时代的感情文化中,忠节烈女根本就不是主流价值观,杨氏自然不可能会为了和李元吉之间的感情誓死拒绝李世民。

鲜卑人的感情文化在南北朝以及隋唐时期的影响非常深远,在唐朝开国后,也对唐朝皇室的风气造成了很大影响。

就比如武则天在名义上算得上是李世民的妾,但最后竟然成为了李世民儿子李治的皇后,更是成为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位女皇帝,这在其他不同文化风气的朝代中是不太可能的出现。

还有唐玄宗李隆基霸占自己儿子李瑁的妻子杨玉环的事情,其实从唐朝的皇室史来看,我们就可以看出那个时代的风气和我们历史中其他许多朝代的风气是很不相同的。

所以从这方面来看,杨氏是没有理由和动机会拒绝李世民的,而且我们从杨氏和李世民后面的接触中可以看出,他们的相处还是很和睦的。

李世民和杨氏感情的和睦

在长孙皇后死后,李世民甚至想册封杨氏为皇后,不过在魏征的劝谏下,才打消了这个念头。


如果不是李世民对杨氏宠爱之深切,又怎么可能会想册封杨氏为皇后呢?而在李世民对杨氏宠爱的过程中,杨氏也必定给李世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大家试想李世民有着三宫六院许多妃子,作为一国之主他是有着自己威严的,如果杨氏在进宫之后经常因为李元吉的死亡而对李世民使脸色的话,又怎么可能会受到李世民的宠爱呢?


所以说杨氏之所以能承受得住这么巨大的人生波动,最主要还是因为出身以及文化影响的原因,正因为这些原因的影响,在她的丈夫去世后,她可能会伤心,但却并不会选择挂死在一棵树上,不过李世民的一些作法虽然不是很受我们传统道德观的认可,但在那个年代来说,却是很正常的,而李世民本人也知耻而后勇,在杀死了自己的兄弟之后,兢兢业业地支撑起了唐帝国,最终为唐帝国的繁荣强盛立下了不世根基。


孤客生



网络俗语说得好:生活就像“强奸”,要么反抗,要么享受。

对于杨氏而言,生活不是“像”强奸,其实就是强奸,没有反抗,也无所谓享受。李世民杀了丈夫,忍了;又杀了“儿子”,继续忍了;霸占了自己,还是忍了。

杨氏为什么这么能忍?难道她是“忍者神龟”?她的心理上如何承受这种巨变?

承受,是为了女儿和家族


有些时候,人活着不是为了自己,杨氏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丈夫在宫廷争斗中失败,就此去了阎王殿;凶狠的大伯子为了斩草除根,将丈夫的5个儿子(没有任何记载杨氏和李元吉生过儿子)也送去了阎王殿。

说杨氏不痛苦,那是假的,眼泪都不知道流了多少遭。就算如此痛苦,大伯子李世民也没有放过她的意思,又强行霸占了自己。

怎么办?反抗,还是顺从?这是个问题。

顺从则生,反抗则死,而且反抗后,死的还有她的女儿们(虽然都不是自己所生,但感情很好),还有杨氏家族众人的陪葬。

痛定思痛,杨氏选择了顺从,选择了承受,怪只怪命运如此,怪只怪丈夫宫斗失败。人一旦认命了,心理上就会容易接受。

见惯了朝廷宫斗,心理上能够接受


做为大户人家出来的闺秀,杨氏对于宫廷政变引起来的兄弟仇杀,心理上能够接受。

因为之前,无论是杨坚上位,还是杨广和杨勇的斗法,或是北魏、北周等的宫廷政变,杨氏都是早有耳闻的。杨氏也明白,宫廷之内无亲情,只有胜利或失败。

对于丈夫李元吉准备动手杀李世民的事情,杨氏也绝不可能丝毫不知。丈夫的行动如果成功了,杨氏则能继续养尊处优,如果失败了,杨氏也是丝毫没有办法的,但心理上绝对是有准备的。

唐朝的风气开放,让杨氏从心理上接受李世民没有那么难


唐朝之前是南北朝、隋朝,是北魏、北周演化过来的,所以朝廷和贵族中,其胡人血统(主要是鲜卑血统)还占有很大比例,其胡人的风俗习惯,比比存在,比如父死,儿子可以娶后妈;兄死,弟弟可以娶嫂子。

因此,杨氏做为李世民的弟媳妇,容易接受大伯子宠幸自己,而无太多违和感。

李世民不仅娶了杨氏,而且娃也生了,说明杨氏对李世民接受的程度比较深,否则,怀了孕后,还是有办法坠胎的。

不仅和李世民生了娃,而且很受李世民喜欢,甚至有说,李世民一度想立其为皇后,这说明,杨氏和李世民走得实在是近。

所以,杨氏对李世民从稍有仇恨,转化为心理上开始接受,最后到了亲密无间。

看史书,杨氏和李元吉没生过娃,和李世民生了曹恭王李明


杨氏和李元吉感情有多深,无法查证,有没有孩子,更无法查证,甚至翻遍史书,也找不到丝毫李元吉和杨氏孩子的资料,这说明,李元吉和杨氏没有孩子的可能性非常大。

见惯了宫廷政变的事情,听够了兄弟仇杀的消息,所以杨氏的价值观里,能理解成王败寇的道理。

如果没有孩子,那么杨氏死掉的亲人,只有一个,那就是李元吉。而杨氏的心理上,痛苦也就没有那么深了,也就更容易接受李世民了。

再加上和李世民有个共同的孩子“李明”,感情又近了一步。


从上面几点来看,杨氏为了家族、为了女儿们,心理上容易承受;从风俗习惯上也能接受大伯子娶了自己;见惯了宫廷政变,对“成王败寇”有切身感受,容易过了心理的坎;最后,是和李元吉可能没有孩子,而和李世民有孩子,这让心理接受变得更加容易。


蓝风破晓


这算个事?李世民的妃子杨妃,吴王李恪母,为隋炀帝杨广之女,算起来还是李世民表妹,同时,李世民等人还是她的杀父仇人,灭亡了她的国家的人,

再看隋炀帝皇后萧氏,隋炀帝去世时,她已经五十岁了,先后跟过宇文化及、窦建德、突厥两位单于,后贞观四年,李世民接回宫中,已63岁,贞观21年去世,年81岁,

再看武则天,先是李世民的妃子,后嫁给唐高宗李治,改成了皇后,最后做了皇帝。

再看杨贵妃,先是先是李隆基儿子寿王李瑁的王妃,被李隆基看中,成了李隆基的贵妃。

这种事在当时很正常,不说她有什么主观想法,在政治中,女人能有什么办法呢?只能随波逐流,

你是想说李世民杀了他的丈夫?还是觉得她很爱她的丈夫李元吉?

你知道杨氏是谁吗?看姓氏就知道是隋朝皇室了,一个前朝宗室女,爱新朝皇子?帝王家是没有爱情的,这种杀父之仇和亡国之恨有什么区别?或许说,这两种仇恨根本不存在。

对于玄武门之变,李元吉是输了,如果赢了,全家被杀的就是李世民了,所以身处皇室,这种事很常见,何况刚刚亡国的人

李世民事变后,杀了李元吉家的五个儿子,而五个女儿都没杀,李建成家也是一样,


南朝四百八十寺


杨氏能有什么想法,只能逆来顺受,甚至是表面情不愿,但内心甘愿。

按汉人的伦理道德观,李唐皇室极其肮脏,(有“脏唐”之说)。焦点反映在,唐太宗李世民霸占了弟媳——李元吉的老婆杨珪媚;唐高宗李治娶了后妈——李世民的老婆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夺取了儿媳——李帽的老婆杨玉环。

其实,这在当时不算丑闻,李唐皇族有胡人血统,他们的祖先鲜卑人在草原上争雄时,获胜者就习惯于接管并占有父亲或兄弟的老婆。

李世民杀了弟弟李元吉,并杀了他所有的儿子,非常血腥,但这是窃权者为杜绝后患的惯用手法,失败者被摊上了,这并非骇人听闻。而杀死男丁,收留优待女眷,也是通行做法。

李世民娶了弟弟李元吉的王妃杨珪媚,符合鲜卑人风俗习惯,况且是真心真意过日子,难称为野蛮猎色霸占。

杨珪媚原本是长安旧隋世家的著名美人,有很高的品味追求,在上流社会的随波逐流中,被丑陋邪恶的李元吉猎取,难说是一厢情愿。而李世民身材魁梧,一表人才,对女性且稳重宽厚,善解人意。杨珪媚依附这座更坚实的靠山,投入他的怀抱,虽难为情,但会心甘愿。

李世民后来给了杨珪媚极大的尊敬和荣誉,她会珍惜并心满意足

杨珪媚给李世民生了儿子李明,被李世民封为曹王,李世民还追封了弟弟李元吉为巢王,并将李明过继与李元吉名下,还允许将杨氏称为巢王妃,这相当人性化,既给了李元吉一个交代,也给了杨珪媚极大心理安慰。

长孙皇后因病早逝后,李世民欲立杨珪媚为皇后,虽因长孙无忌和魏征的反对未果,但可以看出,李世民与杨妃情投意合,杨珪媚早已走出了愧对前夫的心理阴影,没有想象中的屈辱和愧疚,更不可能想不开而终日以泪洗面。


谌人


李世民“霸占”齐王妃杨氏后,一度为之着迷,长孙皇后死后,还想立她为后,长孙家族慌了,魏征也慌了,赶紧来劝谏:陛下应该是尧舜,可不能学那晋文公,娶一个臭脾气的二婚头怀嬴啊。弟弟的女人嘛,乐呵乐呵也就是了,封皇后很有点过分呶,李世民这才悻悻作罢。

魏征是瞎说,齐王妃杨氏虽然不一定似野史中刚烈,但脾气一定不会太臭,李世民有三位杨妃,小杨妃(赵王李福之母)、大杨妃(隋炀帝之女、
吴王李恪、蜀王李愔之母),还有一位就是被自己杀死的弟弟李元吉的齐王妃杨氏,她没有跟着李元吉赴死,而是顺从的嫁给了李世民,后来还为他生下了曹王李明。

可能是因为当年杀死了十个侄儿(李建成、李元吉各半),李二内心有愧,再加上稳定了局势,需要做做样子,先是追封李元吉为海陵郡王,谥号曰剌,后来又追封为巢王,所以齐王妃杨氏又被称为巢剌王妃

据说李世民心理上无法承受这种巨变,晚上做噩梦,不敢睡觉,只好安排让尉迟恭与秦琼给自己把门,后来哥儿俩成了民间的门神。

李世民为了摆脱心理上无法承受的这种巨变,还霸占了巢剌王妃杨氏,杀了人家的老公和儿子,还要睡到人家炕头上,让人家来抚慰自己的灵魂与身体。

看来李世民被抚慰的不错,他还给了大唐一个贞观之治。

至于杨氏心理上如何能承受住这种巨变,自然也缺乏正史记录,但通过之后差一点被册立为皇后,至少证明她的抚慰工作还是有一定独到心法与手法的。

无论是对子民的统治还是对女人的统治,“父终子及”、“兄终弟及”原本也属少数民族传统习俗,王昭君也按照胡俗做了父子两代的阏氏,隋朝的义成公主更是嫁给足足四代单于,隋唐皇家鲜卑血统浓重,女人对这档子事儿也习以为常,仅就齐王妃杨氏来说,她又何尝拥有其它选择?


历来现实


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弑兄诛弟,之后又将弟媳杨氏招入宫中,封为杨妃。这个用杀戮赢得权力与美色的男人,可谓开创了李唐王朝至亲喋血的先河。

在唐代权力更迭的历史进程中,几乎始终伴随着流血和牺牲。而做的最为残忍和绝情的,自然当属唐太宗李世民。

李唐政权建立后,唐高祖李渊开始沉迷享乐,而此时太子与秦王李世民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尖锐。最终,兄弟三人为了皇位展开了殊死斗争,发生了震惊朝野的玄武门之变。

在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亲手杀死了太子李建成,而爱将尉迟恭又当着李渊的面勒死了齐王李元吉。最终,李世民被封为太子,李渊也随之退位,做起了有名无实的太上皇。

等稳固了既得权力之后,李世民很快抄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家,并将其女眷收入宫中,或用作奴役驱使的婢女,或作为自己享乐的妃嫔。其中,李元吉的王妃杨氏,便被封为了杨妃,侍奉李世民左右。

面对杀夫弑子的李世民,杨氏又如何能克服巨大的心理负担,侍奉这位仇人呢?

从个人情感来讲,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杨氏心中都不可能没有怨恨,而甘心侍奉李世民。但是,在一个男权社会中,作为失败者的遗孀,除了屈从,杨氏又能做什么呢?

在玄武门之变中,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世民双双殒命。连他们二人都斗不过李世民,杨氏即便想复仇,也着实难以实现。况且,皇权至上,自己的命运早已掌握在对方手中,抗争也是毫无益处的。

另外,从文化心理来讲,李世民和杨氏都具有浓厚的鲜卑血统。在他们的思想中,胜利者的掠夺和失败者的服从,都是理所应当的。也正因如此,作为胜利者的李世民,封杨氏为杨妃,只不过是在行驶自己的权力;同样,杨氏甘于接受成为杨妃,也是她自己接受的命运。

同时,自魏晋以来,门阀氏族逐渐形成,世家大族之间的联姻,也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政治行为。李世民纳杨氏为妃,与杨氏“改嫁”于李世民,也是一种政治交易。

其实,早年间杨氏嫁与李元吉,原本就是李家与杨家的一次政治联姻,是两个名门望族之间的强强联合。

在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借机封杨氏为妃,为的也是赢得杨氏家族的支持。同样的道理,原本仅仅是一个齐王妃的杨氏,如今可以做上当今皇帝的杨妃,自然也是求之不得,其母家也会在背后予以支持。

也正因如此,当时长孙皇后去世后,李世民还想晋升杨妃为皇后。只是,在众大臣的劝诫下,才未能落实。

所以说,从个人情感的角度来讲,杨氏自然是恨李世民的。但是,在一个皇权至上的时代,杨氏除了屈从和借机谋取利益外,也别无他法。何况,鲜卑人的文化心理本身就比较开放和野蛮。


碣石樵子


你的担心多余了,在杨氏心中或许会对玄武门之变丈夫齐王的横死有些感到动荡,至于对于李世民霸占作为弟媳的自己,也许压根个不会觉得有人伦上的妨碍。


隋唐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性开放”时期,儿子娶后母、哥哥纳弟媳、父亲迎儿媳、与丈夫离婚另嫁之类的婚姻关系多得数不胜数,在当时的社会伦理道德逻辑看来稀松平常,合得来就在一起、合不来就分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齐王李元吉在政治斗争中败亡身死,死者以已,活着的人生活还得继续,既然李世民有意“怜香惜玉”,杨妃自然也是“美女爱英雄”。杨妃后来与唐太宗生有一子李明,而且根据长孙皇后死后李世民一度讨论立杨妃为皇后的举动来看,杨妃和李世民的感情生活也是颇为融洽合拍,不然也不会想立杨妃为后。
杨妃和李世民的结合有其一定的历史传统背景。自从西晋五胡乱华开始到长达300年的南北朝以来,北方中原地区汉人、胡人杂处,风俗习惯潜移默化互相影响融合,胡人子娶后母、弟弟娶嫂之类婚姻习惯也在汉人中开始流传。结束乱世的李唐家族,自身血液里就融合了鲜卑族的胡人血统,思想观念上也不计较汉人的纲常伦理,考虑婚姻的出发点只在乎有没有感觉。因此,李世民与杨妃的结合在当时也就是一件普普通通顺理成章的婚事,杨妃心里也不会有太多的波动,毕竟只是第二段婚姻的开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