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老人真不照看孫子嗎?

用戶61403323


我的鄰家姐姐,從小和我玩到大的。去德國留學之後就嫁了一個德國人。姐姐剛進家的時候,她婆婆對她特別好。擔心她飲食不習慣,還特意學了一到西紅柿炒雞蛋做給姐姐吃。

她婆婆是一個很在意別人想法的人,姐姐也逃不了每天吃西紅柿炒雞蛋的命運。

人,總歸還是要溝通的。於是姐姐就決定和媽媽說,其實您不用明天做這道菜給我吃的。因為我們最近有一個項目要做比較忙,回家時間晚,決定在外面吃了。

因為她婆婆一般都是做一鍋濃湯,比如南瓜濃湯,西紅柿濃湯。廚藝確實很一般。

從那以後,婆婆開始做得少了。有了孩子之後,婆婆也不像咱們中國婆婆一樣,燉雞湯燉大補湯給兒媳婦兒坐月子。她就整天忙著她自己的事情,在織毛衣,織圍巾。做飯因為姐姐不愛吃,她也不做姐姐的那一份。

結果姐姐抱著剛出生2個月的寶寶就回國了。回來就再也沒有回去。德國的工作也辭了,她在國內有朋友是做老師的,有學生資源,於是她辦了一個英語培訓班。

她老公和婆婆來中國,希望她回德國。來的時候老公揹著一個雙肩包,婆婆拉著兩個行李箱,她兒子也不幫忙。結果姐姐的表弟和我去接他們,我們幫老人家老行李把老人家感動得一把鼻涕一把淚。說從來沒有孩子幫忙拿行李。

所以我們可以知道,可能是從小到大的國家的人文環境影響的行為。德國人骨子裡的意識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WEI氏小青龍




中國老人萬里迢迢飛到大洋彼岸,

幫助女兒們照顧外孫女;

澳洲老人,孫子孫女近在咫尺,

卻聲稱“照看孫子孫女和我無關”。

兩位老人對照顧孫子輩的觀念為何如此天壤之別?

走在澳洲街頭,你可以隨處看到來自各個國家不同膚色的人們生活在這裡,隨著中國新移民越來越多,他們的父母輩也因各種原因逐漸來到澳洲。

近日,記者走訪了兩位老人,一位中國老人萬里迢迢飛到大洋彼岸,幫助女兒們照顧外孫女;一位澳洲老人,孫子孫女近在咫尺,卻聲稱“照看孫子孫女和我無關”。兩位老人對照顧孫子輩的觀念為何如此天壤之別?且讓我們細細體會。

中國姥姥 照顧孫子輩最重要

六十四歲的塗顯珍是去年11月底來到澳洲的。這已經是老人家第四次來澳洲,因為她的第四個外孫女出生啦。當記者問及塗媽媽對澳洲的印象時,這位來自中國東北的女性,說話乾脆暢快:“澳洲是個人人嚮往的國家,可是對我來說,並不十分喜歡。因為這裡讓我‘不習慣’,吃不慣,說不慣。” 在中國的日子,據塗媽媽介紹,自己開心多了,“畢竟有親戚和朋友在,相互串門,聊天;每天去市場買菜,參加小區的各種老年健身活動,那日子多紅火啊。”

如今在澳洲,有多少像塗媽媽一樣的華人老人,為了幫助身在海外的子女不遠萬里來洋插隊,滿腹惆悵的辛勞付出。實際上有無數這樣的“塗媽媽”,這些中國老人萬里迢迢來到澳洲,當剛開始的新鮮感退卻之後,生活就徹底陷入了照看孫子孫女的小圈子裡不能自拔。

雖然有這樣和那樣的不方便,但眼前的塗媽媽卻非常喜歡和外孫女們在一起的快樂時光。“趁著我腿腳方便,多跑幾趟澳洲,幫助女兒們減輕生活負擔,也能看著外孫女們一天天長大,這比什麼‘不習慣’都重要。

塗媽媽的兩個女兒都已經在澳洲安家。女兒們都希望她能夠徹底移民澳洲。當記者問及塗媽媽是否願意以後來澳洲定居時,老人家說:“我不想移民,我自己還有一位八十八歲的老母親在家等待,需要我的照顧呢?至於以後,還是再說吧!”

澳洲奶奶 照看孫子輩與我無關

記者遇到澳洲奶奶瑪利亞是在一家健身房。瑪利亞今年72歲,退休前是澳洲某高中的教師,平日注重鍛鍊身體,喜歡做運動。奶奶做起器械練習,一絲不苟。不僅和你一起數數,還監督你不能偷懶。並且細緻入微地現場指導,告訴你力量均衡定律。

和先前的東方姥姥相比,這位西人奶奶與其對照顧孫子輩觀念和態度截然相反。瑪利亞的兒媳婦來自中國廣州,老公是獨子。這個中西合璧的家庭有一雙可愛的混血兒,大的五歲,小的三歲。

記者饒有興趣地問瑪利亞是怎麼照顧孫子孫女的?老人家微笑著說:“我沒有照顧他們的義務,只有偶爾的去探訪。”談起這個話題,瑪利亞十分健談。她告訴記者,在育兒觀念上,中西方真的有很大的衝突。

比如,看到兒媳婦總是跟在孩子後面嘮嘮叨叨,一百個不放心的樣子,瑪利亞就感到生氣和極度的不理解。“我的兒媳婦經常端著飯碗追著喂孩子們吃飯,對這樣的行為讓我很失望,孩子的天性就是玩耍和模仿,他們可以自己動手去吃飯,任何事情都應該讓他們自己去嘗試,去體驗,只有吃到苦頭,他們的成長才會有深遠的意義。”瑪利亞說。

像瑪利亞這樣的西人奶奶們,她們理想的晚年生活就是自我為主。這些奶奶們普遍認為自己辛苦了一輩子了,到晚年就是享受時光,儘可能地出外旅遊,休閒的生活才是最應該去做的。瑪利亞的晚年生活豐富多彩的。每天的活動都安排得滿滿。學西班牙語,看電影,健身,彈鋼琴,和好朋友們約會喝咖啡聊天。只有在偶爾週末,她才會去探訪孫子孫女們。

中西方老人照顧孫子輩的觀念大不同也現實地反映出中西方社會人文習慣的大相徑庭。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苦衷,是中國姥姥,還是澳洲奶奶,你覺得誰更好呢?


鑫鑫相融商城


姐姐嫁了法國人,我可以給你講一下發生在她身上的真實案例。

生老大的時候,她和她老公都是全職工作,孩子的照看成了棘手問題。當時她的法國婆婆和公公都已經退休,而且她婆婆以前的工作還是專業的育兒保姆,就是替那種忙於工作的雙職工父母照看孩子的那種。雖然孫子的照看問題是大問題,但她婆婆依然拒絕給看,她婆婆最多能做的不過就是選擇在週末、或者他們最忙的時候過來臨時幫忙照看幾天。她婆婆的想法是:幾乎看了半輩子孩子,退休了只想享受人生,即便親孫子,給錢也不想再重操舊業。針對此,姐姐很難理解,但她的法國老公就很理解。而且這種做法絲毫沒有影響到孩子和父母的關係,她的法國老公和父母關係非常好。

生老二的時候,她的法國公公患病去世,她婆婆成了孤苦伶仃一個人獨居狀態。由於老伴去世,她婆婆的精神狀態也很不穩定,整日以淚洗面。姐姐提出建議:讓婆婆和他們一起生活,這樣可以一舉多得,贍養老人,同時兒女陪伴著老人,老人也可以幫忙照看孫子,這種天倫之樂應該多少可以緩解老人的經濟和精神壓力。但這個建議被她婆婆一口否決。她公公去世2年後,由於巨大的精神痛苦,她婆婆很快也撒手人寰。

中國恰恰和這種情況背道而馳。比如我的父母親,退休後孩子的孩子成為他們的生活重心。照看完孫子在照看外孫,退休生活變成了照看孫子外孫的輪迴,但他們樂此不疲,享受其中。2008年,父親去世後,母親同樣經歷了巨大的痛苦,我們幾個兒女輪流接母親家中居住,兒女親情、照顧孫子外孫的天倫之樂很快就沖淡了母親的思念。於母親而言,能在晚年對兒女們發揮餘熱是讓她很自豪的事。

所以,姐姐的孩子基本上都是中國父母幫著看的。在法國,為了解決雙職工父母無法照看孩子的問題,法國政府有嬰幼兒託管所,幾個月的嬰兒就可以託管,但床位非常緊俏,得排隊,往往一床難求。

中國父母很偉大,為了兒女可以付出一切,但這種無邊界的愛也帶來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西式父母和兒女之間愛的邊界感很強,雖然可以避免很多麻煩,但有時候未免太過於理性、不近人情。

建議看一下“李安三部曲”,對中西文化的衝突和碰撞刻畫得非常到位。


孫衛華


Gill Bullen,英國奶奶,看看這位英國奶奶怎麼說吧

Well, 我看孫子。我孫子兩歲,每週我看一天,他姥姥看一天。其他時候根據需要來看。我兒媳每週上兩天班(我們幫她看孩子那兩天)。這樣安排,我覺得挺好。

我喜歡看孫子。小寶貝兒很可愛,我們在一起也很開心。不過每次他媽媽接走他以後,那一天我也做不了什麼事情了,通常會美美地睡上一覺。我今年64歲,體力真的是個問題。

我上一份工作的一個同事,也是我的好朋友,比我年輕差不多20歲,但是生孩子比我早很多。我的三個孩子,現在都是30多歲,但我只有一個孫子要看。而這個同事的5個兒女(最年輕的21歲)一共已經生了6個孩子。

我同事絕對是一個很棒很盡職的奶奶(姥姥),但是她每週要上四天班,她能幫忙看孩子的時間真是沒多少了。在英國,大多數像她這個年齡的女性都在上班,很多還是全職工作。

我小時候,工作的女性比現在少很多。我奶奶1898年出生,1920年結婚後從來沒有上過班。那時,人們認為家庭主婦就是一項全職工作。1962年,我母親突然離世後,奶奶必須全時間照顧我當時年僅兩歲的弟弟,之後不久她又要照顧我(9歲)和我另一個弟弟(6歲)。

那時,我們覺得奶奶有點暴躁,對我們不夠耐心和關心,但是現在,當我追在剛學會走路的孫子屁股後頭一個上午後,我會想起奶奶並體會到她當時的感受,我很愧疚,也忍不住想她當時一個人照顧三個孩子是怎麼做到的。

英國很多老人是很喜歡看孫子的,不過稍微帶帶可以,很少有人想要全時間來看孩子。要麼他們還在工作,沒有時間看孫子;要麼年齡太大,體力不夠。很多年齡並不大的爺爺奶奶,都有事情要做的!


這才是美國


兒子都不管,更何況孫子!

胡哥必須得說,西方老人還是照看孫子的。

但是,他們和中國的爺爺奶奶不同,不是全天照看。而是,偶爾幫個忙看一下可以,要讓他們全天帶孩子,那基本是不可能的。

有的說法是中國是親情社會,講究的是天倫之樂,爺爺奶奶帶孩子是天經地義。

而西方更多的是強調人的獨立,長大了就各管各的,沒事就不要麻煩爸媽。

胡哥只能說對這種說法認同一部分。

首先,西方老人不帶孩子,那是因為他們有的還在工作。

和中國不同,老人退休之後基本就是打打太極拳養養花,安度晚年了。

西方國家的老人的第二春才剛開始,他們有的會再找工作,甚至會創業實現自己年輕時的夢想;有的則滿世界跑,世界那麼大,老夫要去看看。

所以他們的退休生活是很忙的,沒時間照顧孫子。

這是觀念上的差異。


其次,西方健全的福利體系,養兒是不為防老的,更何況孫子。

西方老人老了玩夠了動不了了,很多都選擇進養老院。不指望兒女養,當然也不指望孫子孫女養。

這是經濟關係上的差異。


但是,西方老人不照看孫子不是代表他們就不喜歡天倫之樂。

週末或者如聖誕節這樣的日子,還是喜歡一家人整整齊齊,畢竟經濟再怎麼獨立,親情還是在的。

在文章的結尾胡哥想說,中外兩種養育孫子的方式並沒有優劣之分,不存在用某種方式照看孫子就能讓他們更有出息的辦法。

而且,據有一段跨國婚姻的朋友們說,外國公婆來到中國,中國小輩們幫他們拿一下行李他們都很感動。

因為他們從來就沒享受過這種待遇。

你還想了解哪些和老外有關的話題呢?歡迎向胡哥提問!

長得好看的都點讚了,你還在等什麼呢?

【看老外,找胡哥!想看更多老外在中國的逗比生活,歡迎關注嘿老外頭條號!】


嘿老外


中國父母是全世界奴性最強的父母,恨不得把自己的心都掏出來給孩子,帶孫子更是不在話下。他們退休後不管願不願意,都要走上帶孫子的漫漫長路,要是不帶,不但兒子、兒媳會責怪你,就連不相干的人都會罵你兩句。

而國外的父母對子女一般只照顧到十八歲,然後孩子就自己混了。我兩次去新西蘭,沒看見一個老人帶孩子,孩子都是爸爸媽媽帶。也沒看見像國內那樣,菜場有很多買菜的老人,手裡滿滿的袋子,忙著回家做飯。學校門口,也有很多老人揹著書包,攙著孫子,接小孩上、下課。

我在國外卻看見老太太塗著口紅,拄著柺杖,顫巍巍地去咖啡館,三五好友在那喝咖啡、吃點心、看書、聊天。他們穿戴得很整齊,很時髦,說話溫文爾雅,有教養。

有位同事的女兒找了老外,男方家很有錢,但男孩父母根本不給他們買房子,每年世界各地旅遊也不會給兒子一分錢。中國丈母孃沒辦法,只好把國內的房子賣掉,換了小套,給女兒在國外付了首付,解決了房子問題。自己則整天省吃儉用。

這就是中國父母和西方父母的區別。


紅領佳人


剛從德國回來,在巴特基辛根開會,順道去海德堡拜訪了一位老師。她是一位頗有名望的心理治療師,已經六十多歲了。兒子和兒媳也在醫院從事兒童心理治療工作,於是又被邀請去她的兒子家去和兩個年輕人聊聊。

問起老師現在一天的生活,她說因為(大)女兒的兩個孩子一個上小學,一個上幼兒園,每天早上她都到女兒家去,幫忙做早餐和照料孩子。兒子兒媳剛剛結婚,若不久後生了小孩,也會幫忙照料。我問她在德國祖父母幫忙照料孫輩很普遍嗎?她說不算少啊,畢竟年輕人都有工作,忙不過來嘛。只是有些老人住得離孩子遠,就沒辦法了。她覺得自己很幸運的是,一兒一女都住得離自己比較近,所以幫他們照顧孩子很方便。事實上她兒子剛工作不久,也還沒自己買房,小兩口住的是老師名下的一套兩居室公寓。老師完全沒有什麼被“啃老”的感覺,提及兒子兒媳時很自豪,特別是對兒媳,私下裡跟我說起兒媳的時候也讚不絕口,似乎對兒媳的專業能力比對兒子還要肯定。

總之,跟這位德國老太太聊起家庭,感覺跟和中國爹媽對待兒女的方式也差不多。我後來和不少德國諮詢師聊起關於母親角色這個話題。德國同行們說,德國傳統的母親非常勤勞顧家,會照料整個大家庭,可能的話也會照料孫輩。德國諺語中有個“烏鴉母親”的說法,指的是那些不太顧家的媽媽,是一種貶義的說法。


黃崢博士


西方國家如何不是太清楚,但是在我澳洲呆了整整一個月看到祖父母帶著孩子出來的確實不如國內那麼多。而當年我24歲生了女兒,當時我的爸爸媽媽和我的婆婆都是醫生,我媽媽還沒有退休必須上班沒法幫我帶,我的爸爸和婆婆雖然退休可是還在留用也要上班,我的公公倒是退休了,可是他成天在外面忙東忙西也沒有時間。當時的我產假一滿就帶著孩子上班,孩子放在推車裡,我上課時同事幫我看著,下課了,就帶著女兒備課本作業本用推車推回家,整整一年都是這麼過來的,我從來沒覺得父母有多麼不好,我一直很自豪自己能夠獨立的成長,儘管這當中很苦很累。現在女兒也到了要談婚論嫁的年齡了,我肯定會幫助她,以免她想我當年那麼勞累,但我也只會適可而止應該讓她承擔她該承擔的責任。我想這可能是我們這一代父母的共性吧,那就是我們很愛孩子,但我們也應該愛自己,那樣才會保持彼此的獨立,才會有界限,只有這樣我們才會永遠快樂


keithofm


我今年五十多歲,現在女兒已經懷孕了,我真想對我女兒說:我不想給你看孩子,以後也不用你給我養老,老了我去養老院,趁著現在年輕能走動,我想去旅旅遊過自己想過的清閒日子,一輩子上班養女兒很累,好容易退休了,看孩子感覺身體真的吃不消,想想都蹙頭!我有兩套房子,雖然退休金不多,但這些財產足以夠我找一家好點的養老院,和醫療費用,如果女兒女婿不貪圖我的財產的話。但是現實確是:女兒剛剛懷孕女兒女婿就回家裡來吃飯了,因為懷孕怕吃外面的東西不乾淨,每天早上我就得去市場買菜買水果,他們下班回來要保證最少四菜一湯,還要陪女兒孕檢,等孩子出生後就得照顧她們娘倆了,真心不想但又能怎樣?在中國這樣的環境你能瀟灑的旅遊,不管懷孕的女兒和出生後的外孫?不說了老公又嘟嘟叫我給女兒洗衣服去


手機用戶6968441081


說一下我自己,我的老人就是典型的西方老人的思想,沒給我帶過一天孩子,哪怕半天也沒有,但是他們又需要兒孫的天倫之樂,不能讓自己感覺孤單,於是我們得隔陣帶孩子去給他們觀賞一下,吃頓飯,然後該睡的要睡該打麻將的要打麻將,如果不帶去給看,就會心生怨恨絕對要表現出來,可憐孩子每次都不願意去嚎著不進門,他寧肯出去走走也不想念去爺爺奶奶家,我們也只當義務,帶過孩子的都知道,帶孩子頭三年的窒息,狼狽,大人吃頓飯能有多難呢?奢侈而得不到的是沒有過任何自己的時間,沒逛過街沒跟朋友聚過會什麼都沒有,有的都是形影不離帶著孩子,逛個超市買點東西孩子都在一路哄錘恐嚇買零食推車裡鬧,東西從來沒有細看細挑的時間,狼狽是我的常態,至於別人的做美容身體護理畫指甲種睫毛我都沒法跟朋友們去,但是現在怎麼說呢?馬上上幼兒園了!我終於可以好好深度清潔一次家了!我甚至要有時間自在的坐在外面吃飯了!!所以我要告訴那些一手帶孩的媽媽們,一切的苦難終會過去,沒有熬不過去的,你最狼狽的頭三年熬過去了,真的其他沒有什麼要靠人的,腰桿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