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的人玩音響的少了?

null144386656



確實是這樣,有二個主要原因。

一者現在的人都忙,實在空閒之輩,寧願捧著手機上網,也不願意安心坐下欣賞一下音樂。【也許是被耳機過早地損壞了辮析力,需要詳細瞭解的劇場感.音樂層次解讀,大多數人已經不以為然或者是根本沒有耐心了。至於真正喜歡頂級信號源.功放,講究音箱靈敏度和低音極限,有機會就向人炫耀他的15Hz至20000Hz的高解析度進口音箱,(這裡說明一下,不是那些頂級廠商開發不了,而是人耳能感覺的範圍是從低頻15Hz以上到高頻20000Hz以下,這還是指聽力最好的人,家用聲頻驅蚊器的工作原理就是不停播放人類覺察不出的20000Hz以上的音頻,蚊子得嚇得屁滾尿流!)整天聽砸玻璃3D錄音的人,這就是墮入魔道了。

當然現在已是如恐龍般極少。我也對此不以為然。但適時地放鬆一下,聽聽激光3D的孟德爾遜和肖邦,薩拉賽地,還是對自己身心有好處的,不過事物都得一分為二,這些法國CD單放,講究的功率放大器,原版CD大碟確實價格不菲。】二者,現在的年輕人,學校的制度一切都讓路於考試分數。哪有心情去了解斯特勞斯?對待音樂完全是音盲加人云亦云,以為那些整天充徹耳底的愛情歌曲就代表了音樂!悲痛的基督阿。再加上低中等年級學校似乎完全沒有音樂美學課程。結果就是如此了,奈何?


手機用戶崔永方


玩過音響的都暴露年齡了!我是70年代的人,二十年前拼命掙錢,只為了買一套音響,於是,花光所有積蓄五萬多買了一套純日本進口的“先鋒”牌音響組合,兩個大音響一米多高,光功放就老重呢,環繞、低音炮,音響櫃都有,大音箱還特佔地方,買回來還找人翻譯說明書呢,身臨其境的音質至今真的特別好,就是有點費電!後來唱拉卡OK和放音樂被罵擾民!磁帶、光盤兩大箱子呢,那時白天只要在家就是大聲的音樂,現如今中年了,都聽手機音樂了,又不太愛聽太鬧太亂的音樂,2018年過年把兩大箱子的磁帶和光盤60元賣廢品了,想當初都是一張光盤有的是專門坐火車去北京演唱會買的呀!還有簽名!花了好多工資呢!磁帶夠開一個小型音像店了!這裡面都是青春呀!!現在收家電的非要五千收,我沒捨得,關鍵是一點毛病沒有,再說,我不想把我的青春賣了!現在可能隔三五年拿出來擦擦灰塵,靜靜的聽聽我二十年前青春的聲音,想想青春往事……想當初五萬多真的夠買套房子了……


致臻卓思


這個恐怕沒有人比我知道更清楚了,我17歲拜師學習音響師專業,至今20年頭依然奮戰在音響師的戰線,可以說是活化石了,音響的風靡主要受八九十年代,剛剛改革開放,國內電聲設備水平不高,人們生活單一枯燥,每天的廣播播放著紅色單一的文藝歌曲,市場突然開放,首先衝擊就是音像市場,當人們初次聽到鄧麗君的流行唱法時,竟然驚奇的發現這個世界竟然會有這麼好聽的歌曲,加上進口的高品質影音設備進入,一度讓家庭有一套音響設備成為奢侈品的代名詞,在那個年代一套音響就成了暴發戶家庭裝逼標配,已經失去了音響的真正作用和意義了,加上玩音響真正音樂愛好者只是小部分,市場因素決定不可能成為大眾群體,到目前音響的發展已經是幾個極端了,而且檔次也是越來越高,第一群體就是燒HIFI稍微差不多的設備就得幾萬大洋,不是真正音樂發燒友是不可能理解的。第二群體就是玩影院,這類群體家庭比較較多,現代影院設備已經進入數字化全景聲時代了,動則幾萬起步,加上3D稍好些的投影機,沒有小10W大洋很難弄下來,加上受空間侷限,一般家庭只能望而卻步。第三類就是KTV風格,主要是一些愛唱歌的人群在自己家中唱歌,差不多也是上萬大洋。而這些東西不是家庭必配,只有真正愛好者和專業人員才會有這些東西,一般人是不會花幾萬大洋買一堆東西放家裡當擺設的,不是玩音響的人少了,而是懂得和愛好者本來就不多,現代才是音響市場該有環境,那個特殊的年代反而不正常了,音響發燒友註定是孤獨的,每一個燒友都是在自己的一片天地,沉靜於自己喜愛的音樂,他們不希望社會的魚龍混雜來汙染,真正音樂發燒友那純淨的世界,好的音樂是不能夾雜太多其他東西的,這就是為什麼這些年國內優秀的音樂作品少的原因,他們的音樂聲音裡,摻雜了太多不乾淨的東西。


灰色軌際


曾經音響市場確實很火,家家戶戶都要在客廳擺一套影院。但那是虛火,來的快去的也快。但我相信真正喜歡音樂的人,會相伴終生的。

現在生活節奏挺快的,網絡、流媒體一代的年輕人再像我們一樣玩老派的立體聲、CD,甚至膽機、黑膠是不現實的,這是時代發展不可逆轉的趨勢!移動隨身,個性展示的耳機文化;流媒體、雲存儲的小型化數字音箱系統,個人認為也可歸納為玩音響,君不見越來越多的老牌hifi製造商也在為迎合新世代在轉型。


我現在的系統是卓麗星座一號,音源是傲立的前後級CD套裝,線沒講究,還是那對用了二十年的麥加路華雞毛線,這套系統比較均衡,流行、室內小品均能比較好地掌控,音色略微偏暖、細節還原不錯,且有一定動態,美中不足的是始終覺得她的音場偏小,也許是小箱子吧,也不能太吹毛求疵,勉為其難了。


張衛_有風有景咔灰館


其實現在玩音響的發燒友是非常多的,我身邊就一大堆音響發燒友 ,低端的一套系統幾千,萬把塊錢,中端的幾萬到幾十萬,高端大氣上檔次的一百萬以上的 大家稱為hi end級別。

我們家在沿海地區,我是個70後 ,從90年代初就開始接觸卡帶機,然後認真從cd機玩起來,這期間也一步步玩過了LD,VCD,DVD,耳機,mp3,解碼器,比較遺憾的是沒有玩過黑膠 ,也許以後退休了會玩一把黑膠。 說說HiFi系統吧,經歷了小白到入門,差不多有好幾年都是在瞎玩。 說一下音源吧,聽了CD真心不想去聽無損音樂了,可惜無損音樂的資源太多,不想浪費,所以聽無損,再撿好聽的去買正版,默默的支持一下演唱的歌者!正版CD的聲音確實非無損音樂可以相提並論的,聲場開闊,平滑自然,音調恰到好處,贊,這裡要說一下小日本的古典二手碟在網上一張十幾塊錢,音質很好,旋律不錯,何必糾結唱片公司與首版。 想表達的東西很多,可惜不知道從哪裡開始,接下來說一下電容線材的作用吧,電容的作用就和線材一樣,有的線正好適合1萬你也覺得值,但不是每條一萬的線都對特定系統起作用,很多情況下是改變聲音的特點了,很難講好壞,貴的線腦放容易把改變解讀為正向的,但事實上只是風格變化,玩線的感悟,人耳喜新厭舊罷了,電容其實也一樣。 HiFi是個非常迷人的東西,一旦開始了就像是中毒了,並且是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玩HiFi我趕上了好時代,一路走來痛並快樂著,如今的我已經退燒了,喝茶聽歌,不爭朝夕。


就這樣137793217


我是一位音樂愛好者,今年77歲。我小時候學鋼琴,到1958年在北大數學系讀二年級的時候,由於當時搞大躍進運動,沒時間也沒條件練鋼琴了,於是改拉手風琴,並且成為了北大手風琴隊的第一任隊長。

我也是一位業餘無線電愛好者,1973年,我的一位在北京顯像管廠工作的同學送給我一個顯像管試製品,最難找部件倒先有了,於是我自己裝了一架9吋的電視機。由於既愛好音樂又喜歡電器和數碼類的產品,所以很早就對音響類的產品感興趣,我家最早買的比較好的音響設備就是東芝983錄音機了。

1984年,我從原單位辭職下海,成了四通公司的創始人之一,後來擔任四通的總工程師,我主持開發的四通文字處理機為中國的辦公自動化做出了貢獻,公司為此獎勵給我一套日本先鋒公司的立體聲音響設備,這是從東京購買之後海運回來的,我用了很長時間,後來功放更新了之後,兩個主音箱至今仍在使用中。

而這套音響的其它設備,如收音機、唱機、磁帶機、立體聲功放以及櫃子等,我捨不得處理掉,就放在了地下室的儲藏間裡,最近都清理掉了。

在開發完文字處理機之後,由於四通公司與日本Roland公司有合作關係,在1988年我又從他們公司引進了電腦音樂系統,成為中國最早玩MIDI的人之一。隨後,我們和Roland公司又合作研製出數碼鋼琴並生產了幾臺樣琴,後來由於我離開了四通,於是這個項目就夭折了。

在2005年我搬進了新居,新居的客廳地下預埋了音響用的音箱線,我家陸續建立起了一套帶DTS解碼的5.1聲道家庭影院系統,下面是我家目前的系統配置示意圖。

既然喜歡音樂,當然少不了買音樂碟片了。CD碟有我喜歡的曼託瓦尼樂隊、詹姆斯拉斯特樂隊、保羅莫里哀的曲子等,還有很多手風琴曲以及鋼琴曲的CD,自從有了藍光碟之後,我又買了很多藍光音樂碟,主要是安德烈·里歐的約翰施特勞斯樂隊的音樂節目,光是他的碟片就有近30張,下圖是我最近購買的他樂隊成立30週年音樂會的碟。

坐在沙發上和朋友一起欣賞由家庭影院播放的安德烈·里歐的音樂,真是一種享受啊!

最近,我又開始學習巴揚手風琴,下面是我演奏的《一步之遙》樂曲,朋友們說我是學巴揚年齡最大的人,哈哈。順便說一句,由於我本來就會拉鍵盤式手風琴,巴揚琴的左手與它是一樣的,所以左手對我來說不是問題,所以重點是練右手。這裡我是使用從網上下載的伴奏音樂,利用伴奏音樂而不拉左手,這是目前流行的演奏法之一。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4fcd0004f7b9b131beee\

王緝志


人過境遷,曾經擁有大房子,有閒錢,找人DIY又便宜。因此接近過峰頂,超大音箱,吸音牆,大動能功放,細膩膽前,特殊線材,尼阻底坐,平衡接頭,雙解碼,…… 人聲聽得如歌如泣,室樂有如置身其中,大型交響樂氣勢彭博排山倒海。聽爵士讓人費騰。首先,講這些及能感受到如斯,必須要有個過程,及某些條件。開始是聽不出好壞及差異,一般發燒器材己覺不錯。所以要練聽力,多聽現場,音樂會,及樂友交流試聽。無幾年功夫,隨便一個Boss藍牙小音箱己覺極品。😏

今天已退休,換了小居室。舊的器材處理掉,現在用耳機聽為主。HD650, DT990, 舊UE為主。音源母帶,wav, flac, 用老ipod及AK4495 DIY磚播,耳放管甲或膽前。電視接合拼配Dali箱。老實,已沒感動到流淚感覺。頂下癮而已。


大菲在線


不少的,可能有些人接觸得少。但你去二手市場,賣唱片的,CD,黑膠會發現其實還是有一定的市場的。我是從買一套幾千塊全新的小白,慢慢地更新換代到現在是馬蘭士中端CD機,金嗓子E360功放,搭了一對鸚鵡螺高音的三分頻寶華落地箱。目前來說還是挺滿意的,金嗓子的功放跟我之前普通的安橋比真的大不相同。尤其是聽人聲,很暖,細節也是非常有層次感。聽彭羚,陳慧嫻,蔡琴,譚詠麟,鄧麗君,羅文全都一樣的聽覺享受。唯一有一點點遺憾就是聽比較複雜的交響樂會覺得不夠快。但畢竟聽那些不是我很追求的心頭好所以也還好。以後有錢再入個麥景圖。


巴黎水4


1、玩音響的人不能說少了,只是2極分化很嚴重。第一梯隊的年輕人在玩hifi耳機系統;第二梯隊的發燒友在玩hifi音箱系統。還有圈子的作用也很大,可以讓新入門的燒友少花冤枉錢。

\n

2、玩音響系統對空間的訴求比較多。以目前國內房地產高額房價的作用下,對空間要求的負面作用很大。比如深上京這些城市,買套80平米作用的房子將近700多萬。買下來幾乎沒有合理的空間環境給你玩音響系統。一般來說擁有合理的空間環境下器材的本質才能完全發揮。不合理的空間下再昂貴的器材也不能很好的發揮出來。

\n

3、發燒喜歡音樂是一輩子的事情,一般剛入門的燒友不知道這個道理總喜歡一步到位。因為不同時期,會追求不同的風格表現。所以一般不太可能一步到位的說法。有些發燒友只重視硬件不關心音樂的軟件比如cd碟的版本區別,頭版cd和再版cd的區別。經常有燒友硬件很好但是因為音樂軟件不注意,最終輸出結果也是差強人意。

\n

4、玩音響系統,最好有個懂專業音樂的朋友在一起玩。這樣可以更好的樹立正確的聽音觀念。舉個例子比如說交響樂中的小提琴部分,聲音一般都在觀眾左邊的位置;而右邊是中大提琴部分。我去過不少發燒友家裡很多出現問題都是左右聲道接反,要麼就是喇叭線正負極接反,造成相位相反。所以基本的音樂概念還是要具備的。

\n

5、音樂的知識也需要慢慢培養,瞭解每個作品的創作背景,音樂表現方式的情感特徵;所以我才說聽音樂和發燒音響是一輩子的愛好。

\n

6、重器材設備而輕音樂軟件優勢資源。本人見過很多發燒友其實只能算是器材發燒友,器材一摞摞的換,可是聲音一直打不到很好的效果。而且頭版正版cd也很少。這樣就造成了發燒友總以為是器材的原因結果就整天換,其實主要原因就是沒有優秀的音樂軟件回放造成對器材本質的錯誤判斷,所以發燒應該是軟硬兼施,相互進步才行。

\n

7、玩音響系統都是很私人的愛好問題,你不進入圈子裡就感覺很少。一般發燒友也不會到處和普通朋友說我是發燒友,因為一般人無法理解,為了避免當成外星人一般都不會到處宣揚。

\n

上述就是造就為何感覺玩發燒音響的人越來越少的常見原因。


一月之冰


俺是準音響發燒友,玩了二十幾年。音響中國起步晚,八十年代都是組合音響,這個己算高端,結婚的標配之一,南方。還有大多數是卡帶收音機,自制音箱。這是最早的發燒友,當時黑膠唱片己經面臨淘汰,cd中國幾乎不見有。

當兵時買了一套組合音響在部隊裡玩,邊防武警,半地方派出所的民警,管地方船務與人,有宿舍。音響是三洋的,一千多元,九零年。

退伍工作後,九十年代初開始,廈門南方的城市己經流行起來音響設備,當時大商場有塊地方專門賣發燒音響。再後來vcd,dvd加速了音響設備的家用入住,這是個比較輝煌的時期。但是有些真正的發燒友只玩cd與lp之類的音響系統,後面還有專業開盤機耳機類的加入。

這個圈子是有的,但是中國與西歐美國日本不同步,就好像電視汽車其實美國日本歐洲比我們早十至二十年。現在中國正在複製那個時期,包括音響,歐美黑膠唱片己經淘汰,中國正好接盤,所以淘寶有非常多的歐美日本黑膠。

自vcd與dvd熱潮退化後,國內音響發燒友的純發燒群仍然是有的,都往專門走了,影院發燒少了很多,再加上電腦手機的功能衝擊與分化,高端發燒音響人群顯得更集中。

但是,事實上確實比較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