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的人玩音响的少了?

null144386656



确实是这样,有二个主要原因。

一者现在的人都忙,實在空闲之辈,宁愿捧着手机上网,也不愿意安心坐下欣赏一下音乐。【也许是被耳机过早地损坏了辫析力,需要详细了解的剧场感.音乐层次解读,大多数人已经不以为然或者是根本没有耐心了。至于真正喜欢顶级信号源.功放,讲究音箱灵敏度和低音极限,有机会就向人炫耀他的15Hz至20000Hz的高解析度进口音箱,(这里说明一下,不是那些顶级厂商开发不了,而是人耳能感觉的范围是从低频15Hz以上到高频20000Hz以下,这还是指听力最好的人,家用声频驱蚊器的工作原理就是不停播放人类觉察不出的20000Hz以上的音频,蚊子得吓得屁滚尿流!)整天听砸玻璃3D录音的人,这就是堕入魔道了。

当然现在已是如恐龙般极少。我也对此不以为然。但适时地放松一下,听听激光3D的孟德爾逊和肖邦,薩拉赛地,还是对自己身心有好处的,不过事物都得一分为二,这些法国CD单放,讲究的功率放大器,原版CD大碟确实价格不菲。】二者,现在的年轻人,学校的制度一切都让路于考试分数。哪有心情去了解斯特劳斯?对待音乐完全是音盲加人云亦云,以为那些整天充彻耳底的爱情歌曲就代表了音乐!悲痛的基督阿。再加上低中等年级学校似乎完全没有音乐美学课程。结果就是如此了,奈何?


手机用户崔永方


玩过音响的都暴露年龄了!我是70年代的人,二十年前拼命挣钱,只为了买一套音响,于是,花光所有积蓄五万多买了一套纯日本进口的“先锋”牌音响组合,两个大音响一米多高,光功放就老重呢,环绕、低音炮,音响柜都有,大音箱还特占地方,买回来还找人翻译说明书呢,身临其境的音质至今真的特别好,就是有点费电!后来唱拉卡OK和放音乐被骂扰民!磁带、光盘两大箱子呢,那时白天只要在家就是大声的音乐,现如今中年了,都听手机音乐了,又不太爱听太闹太乱的音乐,2018年过年把两大箱子的磁带和光盘60元卖废品了,想当初都是一张光盘有的是专门坐火车去北京演唱会买的呀!还有签名!花了好多工资呢!磁带够开一个小型音像店了!这里面都是青春呀!!现在收家电的非要五千收,我没舍得,关键是一点毛病没有,再说,我不想把我的青春卖了!现在可能隔三五年拿出来擦擦灰尘,静静的听听我二十年前青春的声音,想想青春往事……想当初五万多真的够买套房子了……


致臻卓思


这个恐怕没有人比我知道更清楚了,我17岁拜师学习音响师专业,至今20年头依然奋战在音响师的战线,可以说是活化石了,音响的风靡主要受八九十年代,刚刚改革开放,国内电声设备水平不高,人们生活单一枯燥,每天的广播播放着红色单一的文艺歌曲,市场突然开放,首先冲击就是音像市场,当人们初次听到邓丽君的流行唱法时,竟然惊奇的发现这个世界竟然会有这么好听的歌曲,加上进口的高品质影音设备进入,一度让家庭有一套音响设备成为奢侈品的代名词,在那个年代一套音响就成了暴发户家庭装逼标配,已经失去了音响的真正作用和意义了,加上玩音响真正音乐爱好者只是小部分,市场因素决定不可能成为大众群体,到目前音响的发展已经是几个极端了,而且档次也是越来越高,第一群体就是烧HIFI稍微差不多的设备就得几万大洋,不是真正音乐发烧友是不可能理解的。第二群体就是玩影院,这类群体家庭比较较多,现代影院设备已经进入数字化全景声时代了,动则几万起步,加上3D稍好些的投影机,没有小10W大洋很难弄下来,加上受空间局限,一般家庭只能望而却步。第三类就是KTV风格,主要是一些爱唱歌的人群在自己家中唱歌,差不多也是上万大洋。而这些东西不是家庭必配,只有真正爱好者和专业人员才会有这些东西,一般人是不会花几万大洋买一堆东西放家里当摆设的,不是玩音响的人少了,而是懂得和爱好者本来就不多,现代才是音响市场该有环境,那个特殊的年代反而不正常了,音响发烧友注定是孤独的,每一个烧友都是在自己的一片天地,沉静于自己喜爱的音乐,他们不希望社会的鱼龙混杂来污染,真正音乐发烧友那纯净的世界,好的音乐是不能夹杂太多其他东西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些年国内优秀的音乐作品少的原因,他们的音乐声音里,掺杂了太多不干净的东西。


灰色轨际


曾经音响市场确实很火,家家户户都要在客厅摆一套影院。但那是虚火,来的快去的也快。但我相信真正喜欢音乐的人,会相伴终生的。

现在生活节奏挺快的,网络、流媒体一代的年轻人再像我们一样玩老派的立体声、CD,甚至胆机、黑胶是不现实的,这是时代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移动随身,个性展示的耳机文化;流媒体、云存储的小型化数字音箱系统,个人认为也可归纳为玩音响,君不见越来越多的老牌hifi制造商也在为迎合新世代在转型。


我现在的系统是卓丽星座一号,音源是傲立的前后级CD套装,线没讲究,还是那对用了二十年的麦加路华鸡毛线,这套系统比较均衡,流行、室内小品均能比较好地掌控,音色略微偏暖、细节还原不错,且有一定动态,美中不足的是始终觉得她的音场偏小,也许是小箱子吧,也不能太吹毛求疵,勉为其难了。


张卫_有风有景咔灰馆


其实现在玩音响的发烧友是非常多的,我身边就一大堆音响发烧友 ,低端的一套系统几千,万把块钱,中端的几万到几十万,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一百万以上的 大家称为hi end级别。

我们家在沿海地区,我是个70后 ,从90年代初就开始接触卡带机,然后认真从cd机玩起来,这期间也一步步玩过了LD,VCD,DVD,耳机,mp3,解码器,比较遗憾的是没有玩过黑胶 ,也许以后退休了会玩一把黑胶。 说说HiFi系统吧,经历了小白到入门,差不多有好几年都是在瞎玩。 说一下音源吧,听了CD真心不想去听无损音乐了,可惜无损音乐的资源太多,不想浪费,所以听无损,再捡好听的去买正版,默默的支持一下演唱的歌者!正版CD的声音确实非无损音乐可以相提并论的,声场开阔,平滑自然,音调恰到好处,赞,这里要说一下小日本的古典二手碟在网上一张十几块钱,音质很好,旋律不错,何必纠结唱片公司与首版。 想表达的东西很多,可惜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接下来说一下电容线材的作用吧,电容的作用就和线材一样,有的线正好适合1万你也觉得值,但不是每条一万的线都对特定系统起作用,很多情况下是改变声音的特点了,很难讲好坏,贵的线脑放容易把改变解读为正向的,但事实上只是风格变化,玩线的感悟,人耳喜新厌旧罢了,电容其实也一样。 HiFi是个非常迷人的东西,一旦开始了就像是中毒了,并且是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玩HiFi我赶上了好时代,一路走来痛并快乐着,如今的我已经退烧了,喝茶听歌,不争朝夕。


就这样137793217


我是一位音乐爱好者,今年77岁。我小时候学钢琴,到1958年在北大数学系读二年级的时候,由于当时搞大跃进运动,没时间也没条件练钢琴了,于是改拉手风琴,并且成为了北大手风琴队的第一任队长。

我也是一位业余无线电爱好者,1973年,我的一位在北京显像管厂工作的同学送给我一个显像管试制品,最难找部件倒先有了,于是我自己装了一架9吋的电视机。由于既爱好音乐又喜欢电器和数码类的产品,所以很早就对音响类的产品感兴趣,我家最早买的比较好的音响设备就是东芝983录音机了。

1984年,我从原单位辞职下海,成了四通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后来担任四通的总工程师,我主持开发的四通文字处理机为中国的办公自动化做出了贡献,公司为此奖励给我一套日本先锋公司的立体声音响设备,这是从东京购买之后海运回来的,我用了很长时间,后来功放更新了之后,两个主音箱至今仍在使用中。

而这套音响的其它设备,如收音机、唱机、磁带机、立体声功放以及柜子等,我舍不得处理掉,就放在了地下室的储藏间里,最近都清理掉了。

在开发完文字处理机之后,由于四通公司与日本Roland公司有合作关系,在1988年我又从他们公司引进了电脑音乐系统,成为中国最早玩MIDI的人之一。随后,我们和Roland公司又合作研制出数码钢琴并生产了几台样琴,后来由于我离开了四通,于是这个项目就夭折了。

在2005年我搬进了新居,新居的客厅地下预埋了音响用的音箱线,我家陆续建立起了一套带DTS解码的5.1声道家庭影院系统,下面是我家目前的系统配置示意图。

既然喜欢音乐,当然少不了买音乐碟片了。CD碟有我喜欢的曼托瓦尼乐队、詹姆斯拉斯特乐队、保罗莫里哀的曲子等,还有很多手风琴曲以及钢琴曲的CD,自从有了蓝光碟之后,我又买了很多蓝光音乐碟,主要是安德烈·里欧的约翰施特劳斯乐队的音乐节目,光是他的碟片就有近30张,下图是我最近购买的他乐队成立30周年音乐会的碟。

坐在沙发上和朋友一起欣赏由家庭影院播放的安德烈·里欧的音乐,真是一种享受啊!

最近,我又开始学习巴扬手风琴,下面是我演奏的《一步之遥》乐曲,朋友们说我是学巴扬年龄最大的人,哈哈。顺便说一句,由于我本来就会拉键盘式手风琴,巴扬琴的左手与它是一样的,所以左手对我来说不是问题,所以重点是练右手。这里我是使用从网上下载的伴奏音乐,利用伴奏音乐而不拉左手,这是目前流行的演奏法之一。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4fcd0004f7b9b131beee\

王缉志


人过境迁,曾经拥有大房子,有閒钱,找人DIY又便宜。因此接近过峰顶,超大音箱,吸音墙,大动能功放,细腻胆前,特殊线材,尼阻底坐,平衡接头,双解码,…… 人声听得如歌如泣,室乐有如置身其中,大型交响乐气势彭博排山倒海。听爵士让人费腾。首先,讲这些及能感受到如斯,必须要有个过程,及某些条件。开始是听不出好坏及差异,一般发烧器材己觉不错。所以要练听力,多听现场,音乐会,及乐友交流试听。无几年功夫,隨便一个Boss蓝牙小音箱己觉极品。😏

今天已退休,换了小居室。旧的器材处理掉,现在用耳机听为主。HD650, DT990, 旧UE为主。音源母带,wav, flac, 用老ipod及AK4495 DIY砖播,耳放管甲或胆前。电视接合拼配Dali箱。老实,已没感动到流淚感觉。顶下瘾而已。


大菲在线


不少的,可能有些人接触得少。但你去二手市场,卖唱片的,CD,黑胶会发现其实还是有一定的市场的。我是从买一套几千块全新的小白,慢慢地更新换代到现在是马兰士中端CD机,金嗓子E360功放,搭了一对鹦鹉螺高音的三分频宝华落地箱。目前来说还是挺满意的,金嗓子的功放跟我之前普通的安桥比真的大不相同。尤其是听人声,很暖,细节也是非常有层次感。听彭羚,陈慧娴,蔡琴,谭咏麟,邓丽君,罗文全都一样的听觉享受。唯一有一点点遗憾就是听比较复杂的交响乐会觉得不够快。但毕竟听那些不是我很追求的心头好所以也还好。以后有钱再入个麦景图。


巴黎水4


1、玩音响的人不能说少了,只是2极分化很严重。第一梯队的年轻人在玩hifi耳机系统;第二梯队的发烧友在玩hifi音箱系统。还有圈子的作用也很大,可以让新入门的烧友少花冤枉钱。

\n

2、玩音响系统对空间的诉求比较多。以目前国内房地产高额房价的作用下,对空间要求的负面作用很大。比如深上京这些城市,买套80平米作用的房子将近700多万。买下来几乎没有合理的空间环境给你玩音响系统。一般来说拥有合理的空间环境下器材的本质才能完全发挥。不合理的空间下再昂贵的器材也不能很好的发挥出来。

\n

3、发烧喜欢音乐是一辈子的事情,一般刚入门的烧友不知道这个道理总喜欢一步到位。因为不同时期,会追求不同的风格表现。所以一般不太可能一步到位的说法。有些发烧友只重视硬件不关心音乐的软件比如cd碟的版本区别,头版cd和再版cd的区别。经常有烧友硬件很好但是因为音乐软件不注意,最终输出结果也是差强人意。

\n

4、玩音响系统,最好有个懂专业音乐的朋友在一起玩。这样可以更好的树立正确的听音观念。举个例子比如说交响乐中的小提琴部分,声音一般都在观众左边的位置;而右边是中大提琴部分。我去过不少发烧友家里很多出现问题都是左右声道接反,要么就是喇叭线正负极接反,造成相位相反。所以基本的音乐概念还是要具备的。

\n

5、音乐的知识也需要慢慢培养,了解每个作品的创作背景,音乐表现方式的情感特征;所以我才说听音乐和发烧音响是一辈子的爱好。

\n

6、重器材设备而轻音乐软件优势资源。本人见过很多发烧友其实只能算是器材发烧友,器材一摞摞的换,可是声音一直打不到很好的效果。而且头版正版cd也很少。这样就造成了发烧友总以为是器材的原因结果就整天换,其实主要原因就是没有优秀的音乐软件回放造成对器材本质的错误判断,所以发烧应该是软硬兼施,相互进步才行。

\n

7、玩音响系统都是很私人的爱好问题,你不进入圈子里就感觉很少。一般发烧友也不会到处和普通朋友说我是发烧友,因为一般人无法理解,为了避免当成外星人一般都不会到处宣扬。

\n

上述就是造就为何感觉玩发烧音响的人越来越少的常见原因。


一月之冰


俺是准音响发烧友,玩了二十几年。音响中国起步晚,八十年代都是组合音响,这个己算高端,结婚的标配之一,南方。还有大多数是卡带收音机,自制音箱。这是最早的发烧友,当时黑胶唱片己经面临淘汰,cd中国几乎不见有。

当兵时买了一套组合音响在部队里玩,边防武警,半地方派出所的民警,管地方船务与人,有宿舍。音响是三洋的,一千多元,九零年。

退伍工作后,九十年代初开始,厦门南方的城市己经流行起来音响设备,当时大商场有块地方专门卖发烧音响。再后来vcd,dvd加速了音响设备的家用入住,这是个比较辉煌的时期。但是有些真正的发烧友只玩cd与lp之类的音响系统,后面还有专业开盘机耳机类的加入。

这个圈子是有的,但是中国与西欧美国日本不同步,就好像电视汽车其实美国日本欧洲比我们早十至二十年。现在中国正在复制那个时期,包括音响,欧美黑胶唱片己经淘汰,中国正好接盘,所以淘宝有非常多的欧美日本黑胶。

自vcd与dvd热潮退化后,国内音响发烧友的纯发烧群仍然是有的,都往专门走了,影院发烧少了很多,再加上电脑手机的功能冲击与分化,高端发烧音响人群显得更集中。

但是,事实上确实比较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