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矢量发动机是不是因引进苏35才取得成功的?

大点良小生


国产矢推与俄罗斯的苏-35没有啥关系,是我们自己搞出来的。苏-35前两年才到货,就是加班加点抄,这么短时间也抄不出来。

矢推的技术很复杂,不光是将喷管转转方向,还有喷管密封,喷管偏转角度大小,发动机控制系统等一系列技术难关。比如喷管偏转角度多大,这是要进行无数次理论计算和调试才能确定的。而且矢推会引起推力损失,所以偏转角度还需要考虑这个因素。歼10B矢推喷管偏转角度可能没有苏-35的117S那样大(117S是10度),这可能是为了尽量减少推力损失。

发动机控制对于矢推来说更重要,喷管偏转响应需要发动机控制软件和硬件的很好配合,做到心到手到的程度才行。

所有矢推的这些技术诀窍,别人不可能告诉我们,只能靠我们自己摸索。对于航空动力技术实力相对落后的我国来说,现在能攻克矢推技术是很了不起的成就。而且能装上歼10B,大方在万众面前进行飞行表演,飞出了很多过失速机动动作,这已经充分说明了我国科技人员的自信,飞行员的胆量和精湛技艺。即便它现在不成熟,这也是发展中的普遍现象。但是有了矢推,再完善和成熟在今后就是水到渠成的事。(S)


联合防务


能抄的话早就抄了,关键是抄不着啊。中国没少抄俄罗斯的技术。但是俄罗斯对矢量推力发动机看得很紧,防中国跟防贼一样,买几架苏35磨磨唧唧拖了这么多年,你以为中国真想要苏35吗?还不是想看看它的发动机怎么玩的。俄罗斯把发动机焊死在飞机上不让中国拆,这个当然是胡扯。任何飞机的发动机都是要定期拆下来维修的。



没抄的第一个原因就是苏35来的太晚,2014年珠海航展,苏35才第一次飞到中国。2016年第一批购买的才到货。仅仅两年的时间,别说俄罗斯各种防范,就算是不防范,敞开了让中国来抄,全套资料和全套工艺也都给我们,也抄不明白,时间太短。



没抄的第二个原因就是抄来的始终是本糊涂账,没有自己弄明白。中国抄苏27抄了那么多年,俄罗斯可是把什么东西都给中国了,手把手的教着抄,但是抄好了吗?中国现在不得照样乖乖的回过头来买苏35。你可以山寨别人的壳子,但是你山寨不了别人的精髓,一到考试必然露馅。



歼10B矢量推力验证机,跟苏35的是两码事。中国的矢量推力发动机跟俄罗斯的矢量推力发动机,是两条平行的路线。最关键的技术倒不是发动机本身,而是可以360度转向的矢量喷管。中国可以在比较落后的发动机上就来试验矢量喷管。从理论上说,就算是歼七的发动机,也可以装矢量喷管。歼七也能变成矢量推力战斗机。关键就是这样做值不值得的问题。



从历史上讲,中国搞矢量喷管非常久了,大约有20年的时间了。那是苏俄自己都还没有完全搞定。在这儿跟大家介绍一位幕后英雄,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大响。他在这方面研究很深,而且带着团队做了很多贡献。前两任大老板也全力支持自行研发。在十年前就在老板面前已经演示过了可以摆动的喷管,但那时不能装在战斗机上,现在歼10B终于是成熟了。



从技术上原理上来讲。中国的矢量喷管设计得更为精巧,更为复杂。俄罗斯的设计比较简单粗暴。与其说中国抄俄罗斯的矢量推力发动机,不如说中国学习的是美国F-16。很少有人知道美国在F-16战斗机上已经做过全向轴对称矢量喷管。苏俄的设计方案比较保守,只是在燃烧室后边的喉道前做万向节旋转。中国的是平衡架式把可动机构一直做到喉道后边。所以重大的差异就是俄罗斯的矢量喷管比较中,至少要增重110公斤以上。而中国的方案只增重50公斤左右,而且喷管的旋转速度至少高一倍。


厉兵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次珠海航展没有推出什么新武器,自然要把矢量发动机当做亮点推出来。

实际上,中国研究矢量发动机已经有20年时间。

目前有了成熟研究成果,也不算意外。

因为部分资料没有解密,部分资料又涉嫌泄密,萨沙也不好多说。

只能这么说,目前歼10B的矢量发动机和苏35没有关系。

设计理念有很大的区别,况且俄国人根本就不允许中国人对苏35发动机进行逆向仿制。

诚然,今天展示歼10B体现了中国在矢量发动机方面的突破,至少技术成熟了,可以安装上验证机。

但到实用化,也就是具体生产新一代战机,还需要时间,可能需要好几年。

还有,我们必须正视以下几点:


第一,现代空战中,矢量发动机并不太重要。

具体不想铺开说,只能说欧美无数次军演中,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在超视距完成的。

即便新一代隐形战斗机具有超机动能力,但实际上用到的可能性也不大。

即便是上一代战机,F16V,苏30之类,狗斗的可能性也非常低,甚至可以说几乎不可能。

第二,美俄英都掌握这种技术

中国是第四个国家,看起来确实很牛。

但大家应该明白一点,这个世界上能够正儿八经生产航空发动机,尤其是战斗机发动机的,也就是这几个。

中国排在第四位,也不算高了。

只能说,我们起步晚,追赶航空强国的速度还是比较快的。

第三,验证机的成功,不代表发动机可以用于实战

不好细说。

如果矢量发动机非常成功,尤其是故障率、寿命、性能达到实战需要,可以预计立即就会大量装备部队。

那么,大家只要看看未来几年是否出现大量的矢量发动机战斗机,就能够知道这款发动机的性能。

如果不是这样,就说明发动机还在验证中,距离实用还有距离。


有进步是要肯定,也要鼓励,更要赞扬。

但没有必要过于夸大,更没必要对于质疑发动机的人一律定义为喷子,破口大骂。

萨沙早就说了:如果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萨沙


中国的矢量发动机是不是因引进苏35才取得成功的?在2016的珠海航展上歼-20现身,取得一片欢呼声,今年的珠海航展本以为主客还是歼-20,却没想到来了一个更加重量级的嘉宾,那就是世界上第一架装备单发矢量发动机的歼-10B,在这次的珠海航展上可谓是大放光彩,被无数媒体报道。

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在本次珠海航展上,歼-10B展现了几个高难度动作,有眼镜蛇机动,落叶飘等等战术动作,这一系列动作曾是俄罗斯才能做出来的,但在几十年后,中国也做到了这种地步,也算是一个迟到的惊喜,在如今的三代机上仍然适用,如果大批装备,那么中国空军整体都会有所提升。

中国的矢量发动机从上世纪就开始研发,一直到现在,如今的珠海航展,第一次亮相,就做出来了如此高难度的动作,至于苏35的引进促进中国矢量发动机发展的说法,从时间以及技术差异角度上就可以完全分析出,苏35的发动机跟中国的矢量发动机并没有相似之处,中国的发动机是纯国产的。

如今有了这项技术,那么在将来的空军发展中,也是可以注入一血特别的血液,使中国空军迈向新的章程。

总体来看,中国的这款发动机完全是自主研发,仿造苏35的说法完全就是污蔑,中国的矢量发动机一定会越走越远。


利刃军事


虽然中国的航空发动机矢量推进技术直到2018年才算正式公开,但事实上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起步并不晚。查阅学术论文可知,早在1994年时中国航空发动机技术的研究人员就已经对矢量推进技术进行研究,到21世纪初已经进行了较深程度的技术探索。

可以说,中国在矢量推进技术方面虽然起步时间落后于美、俄、西欧,但并不算太晚。2013年,配用矢量喷管的涡扇-10已经装机进行试车,而当时距离中国订购的首批苏-35S回国还有五年时间。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从未引进过苏-35,中国空军装备的苏-35S是“侧卫”系列的另一种战斗机。苏-35原编号是苏-27M,由编号可见苏-35是苏-27的一种改进型号。早期的苏-35并不具有矢量推进喷管,直到苏-35的11号机即苏-37(也就是著名的“711”)才装配了具备矢量喷管的AL-37FU,而该发动机已经于2000年拆机,中国不可能获得关于苏-35/37的矢量推进技术。

而苏-35S的原型机编号是苏-35BM,其中“BM”代表“大规模改进”,由于结构上完全是重新设计的飞机、发动机和机载设备也采用了新的型号,苏-35BM/35S和苏-35事实上除了编号几乎没什么关系。苏-35S采用的发动机型号为117S,该发动机中国从未引进过相关技术,更无从谈及参考其矢量推进设计。在技术转让问题上,俄罗斯在出口苏-35S时也并未向中国提供与矢量推进相关的资料,短短两年时间内也根本不可能完成从破解原始设计到消化技术再到工程运用的过程。因此,中国航空发动机配用的矢量推进技术和苏-35S没有任何关系,将二者联系起来,实在是想得有点多。


军机图


能不能自信点儿?非得给咱们国家的所有武器装备都找一个爹吗?

歼20战斗机气动外形够极端了吧,但是就找爹党都给找了一个mig1.44 歼十战斗机也是往以色列的幼狮战斗机上面靠。

咱能不能自信一点?至少在矢量推进方面,咱们国家走出了自己的路

歼十战斗机的实现矢量的方法是控制发动机收敛片,


(歼10BTVC娘镇楼)

不同于美国的二元矢量也不同于俄罗斯,就差整个发动机一块转的全向矢量。

咱们国家的方法是改变发动机收敛片角度,并且还有一个外延。

每个扩张片的末端都有一个可以独立旋转的外调节片。

整体很轻(二元矢量死重很大,俄罗斯都看看喷口也能看出来,咱们的发动机就长了一点),并且能够实现更大的矢量角度。

真的是字面意思上的屌屌的。

至于说是不是仿制的苏三五的发动机,想啥呢?

实现矢量推进的方法都不是一套。

并且苏三五才进口多少年?有两年没有两年时间够干嘛?


寻找丢失的方向盘


大家好,我是进来打脸的,苏35在16年底才到中国,莫非我们用两年就偷学到了矢量推力这么尖端的技术?你自己觉得现实吗?所以吐槽君看到这个题目表示很气愤!我表明两点,第一、俄罗斯苏35矢量推力发动机技术和我们不是一个类型,并且在技术比我们落后两代,歼10B验证机在珠海航展上用事实证明了这一点!第二、我国矢量发动机技术从几十年前就起步了,俄罗斯曾经想卖我们,但是我们压根没瞧上眼!



俄罗斯矢量推力技术落后我们两代

单从技术上讲,俄罗斯人关节式推力矢量技术非常原始落后,它们只是在加力燃烧室后面做了一个喷管铰接,比我们的歼10B的轴对称矢推技术落后两代。从长度上来说,俄罗斯人的矢量喷管让发动机足足增加了40厘米,看起来又笨又长,而我们目测不到30厘米,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从重量上看,苏35的矢推增重超过110千克,而我们只有不到50千克。从偏转能力看,苏35的矢喷只能实现上下15度的偏转,而我们的矢推则能实现全方向高达20度的偏转,而且每个菊花片都可以单独运动,提供了更多样化的力矩。总体技术上,苏35的矢推和我们根本就没有什么关系,毛子落后至少两代!


(我国轴对称矢量推力技术)

(苏35二维矢量推力发动机的同步和差动)

我国矢推技术从几十年前就已经起步

虽然美帝在上世纪90年代就利用F-16/MATV验证机成功进行了轴对称矢量喷管的测试,但是我国起步也并不晚,早在2003年的百家讲坛上,中国工程院刘大响院士就已经证实我国624所、606所进行了轴对称矢量喷管的地面台架测试,而且试验非常成功,只是当时缺少可靠的航空发动机和机型进行改装,所以一直没有进行公开露面。到了2010年之后,俄罗斯留里卡设计局"礼炮"公司一直向我国推销带矢推的AL-31FN改进型发动机,而这种发动机也时不时的在国内装备展中露面,只可惜我国那时候矢量推力技术已经高度成熟,压根看不上俄罗斯人的“拼多多版技术”,最终在去年年底,国产矢推发动机歼10B验证机终于露出庐山真面目,在今年珠海航展更是一飞冲天,一鸣惊人!



最后奉劝喷子们一句,中国人虽然有看一眼就怀孕的能力,但是对于高精尖技术也是一直秉持着自力更生方能丰衣足食的精神,矢量推力技术完全是中国人历经千辛万苦自主开发的!以后再出现先进技术,别再说是山寨的谁谁谁的,而是多想想背后付出的军工人和科学家们!
(我国矢量推力技术专家刘大响院士)

共同见证祖国发展,求小伙伴们的关注!


军史吐槽君


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苏35第一批是在16年12月,到珠海航展也不过两年(其实J10矢量很早就在网上爆出),两年时间就能仿制出来?最主要的是,这两结构都不一样,就因为都是三元矢量?

眼睛没问题的都能看出来不一样吧




钱算嘛有钱就要吃腰子


跪久了的人说在多都没用,一张图送给你



全球杠精协会会长


中国引进苏35点消息是从2012年陆续从网上传出的,但这个消息随后便被俄罗斯军事技术合作局对此进行了确认,但未公布中国购买的数量。

《汉和防务评论》再此之后就对中俄两国的“确认协议”进行曝光,报道称,中国此次购买苏35战机其最大目的就是希望获得苏35身上装备的“矢量发动机”,以此来推动中国国产战机的发展。

不得不说“矢量发动机”很诱人,尤其是对刚试飞五代机歼20、歼31的中国来说,优先攻克发动机技术,可使歼20早日装上“中国心”。

但大家可能忘了,我国早在08年进行的珠海航展中,就推出了自己的“矢量发动机模型”,在航展中,由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研制的9500公斤级发动机在当时就引起了媒体的热议与广泛关注。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发动机尾部喷管角度可变,这正是具备三位推力的矢量发动机特征,由此我们可以判定这正是中国自主研发的“矢量发动机”,尽管各方媒体已经分析的头头是道,但官方并没有对此辟谣!

中国真正透露矢量发动机研发“消息”,是在2015年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评审会议中,介绍中国3D激光打印技术的引路人—王华明,一段不起眼的介绍中不经意间“透露的”。文章称:某矢量发动机喷管中的高温重载结构中由于装备了王华明教授带领团队研制的新型特种涂层,现已成功“试车”216个小时,发动机目前毫无磨损现象,而传统方案在试车10几个小时后,磨损度就高达2mm。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通过上面中国工程院的介绍我们可以用看出,中国目前已经进行了矢量发动机的相关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而中国购买的苏35首机的交付工作是在2016年12月25日,所以中国进口俄罗斯苏35战机根本就不是为了所谓身上装备的“矢量发动机”。只是为了缓解当时中国南海领土的争端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