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在託孤的時候,後面有刀斧手,是為諸葛亮準備嗎?

快樂金魚91046841


劉備託孤的時候後面的刀斧手我覺的應該是後人臆想出來的。就算真有隻是幾個侍衛而已,不是為了對付諸葛亮。



為什麼我會這麼說,因為其實就三個字:沒必要。

刀斧手的作用是什麼?當然是殺人!但劉備壓根就沒要殺諸葛亮的想法,他準備刀斧手做什麼?有人說這是劉備試探諸葛亮,如果劉備在對諸葛亮說出“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種話時,如果諸葛亮敢答應,就殺了他。

我覺得這種想法也太幼稚了。劉備何許人也,他敢把劉禪託孤給諸葛亮就是因為以他對諸葛亮長時間的瞭解,他知道諸葛亮是不會造反的,所以才託孤給他。如果他懷疑諸葛亮,諸葛亮的能力他比誰都清楚,怎麼可能把事關重大的託孤大事交給他?

有人說是不是劉備猶豫不決,才會出此下策試探諸葛亮?這種想法就更幼稚了。如果你是諸葛亮你會說“好”嗎?領導還沒死你就想篡位啊?你是不是活膩了?連你都知道的問題聰明如諸葛亮他會不知道怎麼回答?只須要表個決心而已,等劉備駕鶴一走,還不是自己想幹什麼幹什麼?司馬懿就是個例子!劉備要是會想到用這麼低級的方法試探諸葛亮,蜀漢不亡那才叫天理不容。所以劉備防備諸葛亮只會用些高級手段,比如用另一位託孤大臣李嚴來制衡諸葛亮的權力。

所以我認為什麼刀斧手這種情節都是他人為了讓事件情節更刺激,自己臆想給加上去的。


朱鐵平


有刀斧手嗎?這個我真不知道。但是當時劉備已經不信任諸葛亮了,對其處處提防。這一點是可以確定的。下面我逐一分析:



第一,當年劉備三顧茅廬,孔明只是不出,劉備無奈拿出絕招,放聲大哭,淚沾袍秀,衣襟盡溼。大家想想,衣服都哭溼了,得哭成什麼樣了?縱觀劉備手下其他人,誰曾讓他廢過這麼大的勁?說不記恨是假的。

第二,當年劉備依附劉表,只有新野彈丸之地,曹操起大兵來犯情形甚急,諸葛亮獻策:荊州兵精糧足,可取之用以抗曹。劉備說:劉景升乃是吾兄,安忍取之。孔明看出來劉備是故意裝樣,只好說,且再做商議,劉備不悅。

第三,甘夫人病重而亡,孫權用美人計,以妹嫁劉備,實為討還荊州,讓劉備去東吳完婚。按說此行非常危險,是不應該去的,但孔明確說但去無妨,把劉備放了風箏,雖說最後有驚無險,但孔明這麼做實在是沒把劉備的安危放在心上,後來劉備也想明白了,也曾懷疑孔明用心。



第四,曹操赤壁兵敗,路過華容道,孔明早已算出,他明知道關羽義氣深重,放過曹操的可能性極大,還故意讓關羽立下軍令狀,最後再裝好人饒關羽不死,這是何用意?這件事劉備、關羽都不高興。

第五,劉備要立儲君,問孔明誰合適?其實劉備看出來了,劉禪資質一般,不大想立他,但他又是長子,因此左右為難。就問孔明,孔明這個老滑頭,說:此乃家事,問關張可也。結果關羽說:劉封是義子,不能立儲君,廢長立幼也不合適,還是立阿斗吧。後來關羽兵敗被圍麥城,劉封記恨他故意不發兵救援,關羽最終身亡。



在這裡,我不得不懷疑孔明是何用心,他故意不給意見,讓劉備去問關羽,也知道關羽肯定這麼說,說白了就是想讓阿斗繼位,還不明說怕得罪人。讓阿斗這個廢物繼位,孔明想幹什麼?是不是有想篡位的想法?

第六,關羽身死,劉備藉口為弟報仇,想先吞併東吳,再攻打曹操,最終實現一統天下的願望。孔明說:陛下,還不是時候啊,望陛下寧耐一時。此時的劉備已經不信任孔明瞭,最終沒聽孔明的話,起兵伐吳,甚至連孔明都沒帶,讓他留守家中。

孔明嘆道:若法孝直在,必能止主上東行也。意思就是,要是法正在,就能勸住劉備伐吳。從這句話也能看出,在當時劉備最信任的人是法正,而不是諸葛亮,只可惜當時法正已亡。

第七,劉備伐吳兵敗,在白帝城病危,劉備自知不行了,趕緊把一眾大臣都叫過來,囑託後事。此時,劉備已經非常懷疑孔明瞭,因為當時孔明官至丞相,手握兵權,很多大臣和將軍也都對其頗為信服,可以說在朝中威信極高。而阿斗還不到20歲,又沒什麼心機,要是孔明想造反還不是易如反掌。



因此劉備又拿出殺手鐧~哭!劉備握著孔明的手哭到:丞相,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若阿斗可輔則輔之,若不可輔可廢之,丞相可自立漢中王。劉備這番話說的是太虛偽了,他真不管阿斗了?那可是自己的親骨肉啊。當時臺下站滿了大臣,諸葛亮就是有心造反也不能明說啊,只能是發誓以表忠心。

劉備又讓阿斗拜孔明為相父,就是乾爹,孔明要造反就是殺乾兒子,這樣又給孔明加了一層倫理束縛。完了還不放心,又把趙雲叫過來哭道:卿可念故舊之情,早晚看覷吾子,勿使有失。意思就是:老趙啊,咱哥倆感情不錯,我死了,你可要保護好我兒子,要是有人敢對我兒不利,殺了就是。趙雲有萬夫不當之勇且又忠心,這事交給他劉備也能放心的走了。

綜上所述,在後期劉備對諸葛亮是非常懷疑的,提防之心很重。


好孩子就是我


劉備託孤的事兒被過度解讀了。

有一個細節很多人沒注意:劉備根本沒想到自己那麼快掛掉,才63歲啊,又沒有曹操那樣的頭疼症什麼的。正是因為劉備沒想到自己死那麼快,所以接班人這種大事沒有完全安排好。畢竟,劉禪歷練不夠權威不夠,如果有大臣不服(特別是四川的大臣,畢竟劉家是“外來戶”,荊州派和蜀地派歷來有矛盾),那劉家的基業就麻煩了。這個時候,劉備必須找個最牛的大臣出來鼎力支持劉禪,這樣其他人就不會說什麼了。而諸葛亮,顯然是最合適的人選。

關鍵是怎麼和諸葛亮說?

劉備能當老大,自然有過人之處。他沒有走尋常路,叮囑諸葛亮一定要盡心輔佐劉備,不要有其他非分之想云云——這種話讓諸葛亮自己講最好。劉備反其道而行之,故意把最壞的結果說出來:“彼可取而代之”。

這是真心話還是虛偽?

《三國志》作者陳壽認為是真心話,康熙則認為是虛偽。

其實,不過是帝王術罷了,用這種話表達對臣子的信任,讓臣子感恩戴德。這種事在歷史上並非劉備託孤一起,和他同時代的就有一起——孫策託孤。孫策臨死前,把張昭叫來,說了這樣一句話:“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復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

再回到劉備託孤的事情上。有一個問題大家可能沒注意:諸葛亮沒出山的時候,家離曹操很近,他為什麼不投奔勢大的曹操,而選擇了沒什麼勢力的劉備?這是因為諸葛亮有道德潔癖,因為劉備姓“劉”,是漢室後代,曹則是漢賊。劉備託孤的時候,和諸葛亮相處久了,很瞭解諸葛亮,知道他不會有什麼“取而代之”的想法,更不會做。在這種情況下,劉備卻故意講這個話,就是為了激發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心。

如此而已。至於刀斧手,小說看多了吧?


腦洞大開的歷史


絕對沒有!

為什麼我這麼肯定?


先看看,劉備當時白帝城託孤時怎麼當著諸葛亮和大臣的面說的: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啥意思呢?就是說:諸葛亮你的能耐是曹丕的十倍,一定可以幫我安邦定國,統一天下,復興漢室。如果我這個兒子劉禪爭氣還能值得你效忠他,那就效忠他幫他,如果不值得你效忠或者不爭氣,那你就取代他自己做蜀國的皇帝吧。

看出來了,這是一個帝王,一個父親說出的話嗎?多無奈,也是沒辦法!

為什麼沒辦法?一般老皇帝死後,如果繼承人年齡小,有兩個選擇,要麼把那些鎮不住的大臣殺了,要麼託孤。

第一:什麼情況下,把大臣殺了?

如果有那種沒大沒小,居功自傲的大臣,就殺,特別是武將。一般是開國、朝廷不穩定時要殺,不然大臣就可能取而代之,例如宋太祖趙匡胤就是這樣上位的。


還比如,漢朝漢景帝傳位給漢武帝劉徹時,當時也是局勢不太好,七國叛亂剛平定。漢景帝怕劉徹壓不住梁王劉武和周亞夫,找個理由把周亞夫逮捕氣死,因為周亞夫居功自傲,認為離了他漢朝不行,最明顯的就是周亞夫和漢武帝一起去軍營士兵一致為周亞夫呼喊,完全沒把當時的太子劉徹放眼裡,漢景帝知道了,下定決心要殺了他。

再來一個例子你看朱元璋為了給孫子朱允炆將來好過,能鎮得住下面的臣子,把一些功臣全殺了。這種都常見。


第二:什麼情況下託孤?

建國比較長,國家比較穩定,朝廷的心都歸屬了,認同這個國家了。最重要一點,託孤給文臣。

比如順治皇帝傳位給康熙時,有四個託孤大臣分別是索尼,蘇克沙哈,遏必隆,鰲拜。雖說這個託孤後果不是很如意吧。但結局還算好。

那咱們就說說為啥劉備死的時候沒順帶上諸葛亮。這個是有特殊原因:


按說開過不久應該殺功臣,但是那個開國是天下統一,現在有三個國家,算什麼統一?

當時蜀國內部很不穩定。存在三大勢力集團,荊州派,就是劉備沒入川的時候跟著他的人,例如,諸葛亮,趙雲等等。第二股就是劉璋的舊部,劉璋原來也不是四川的,還有就是四川本地的勢力。這三股勢力其實在暗暗較勁。當時除了劉備,諸葛亮誰還能鎮得住?而且劉禪又不懂得玩弄權術。如果把諸葛亮殺了,不用魏吳兩國攻打,蜀國自己就內耗自己就玩完了。

假如殺了諸葛亮,你認為就劉禪這能力和留下的那些大臣,誰還能幫劉禪打江山,不說打江山了,守江山吧。因為火燒連營蜀國國力大降,再加上魏國有司馬懿,吳國有陸遜,都是人精,天下無雙的謀士呀,諸葛亮死了,鬥不過人家呀!早晚都滅亡!

所以留下諸葛亮,況且諸葛亮一直衷心輔佐劉備,劉備遇到諸葛亮後才發達,打下一片江山。最後劉備決定賭一把。不殺諸葛亮!


古君尚


首先從動機上來講,當時託孤準備刀斧手並不合理。按照史書上來說,劉備還要指望諸葛亮輔佐劉禪,因此,所說的刀斧手極大的可能是不存在的。

其次,可以講一講歷史上真正的刀斧手是什麼樣的,“刀斧手”一詞又是出自哪裡,刀斧手與演義的關係。

刀斧手與弓弩手、叉鐮手等一樣,都以士卒手中所持武器命名,而適用於短兵相接的刀、斧,是從北宋開始興起的。唐代因劍的製作工藝複雜,並且在劈砍時容易折斷,所以創造了唐刀。到北宋時,在唐刀的基礎上發展出手刀等短柄刀。在正史的文本里,“刀斧手”這個名詞最早似乎也是出現在《宋史》關於北宋與西夏軍隊在定川寨戰鬥的記載中。所以,“刀斧手”這個兵種應當是在宋代開始興起,主要功能是投入實戰。

除實戰外,刀斧手還有親衛、儀衛職能。靖康年間,徽欽二帝被俘,完顏宗翰召見欽宗命他於族中擇人另立賢君時,簇擁著傳達旨意的宗正士祝和負責在東京城內寺院營造王宮的皂衣吏就是“階下刀斧手”(《南渡錄》)。其實無論是實戰中的短兵相接還是護衛、儀仗,刀斧手的職能都來源於短柄刀及大斧的近攻威力。如果我們放下對“帳後刀斧手”的單一印象,可以在一堆明清小說裡看到它們對正史中刀斧手原始職能的繼承。

中國數千年曆史,從《春秋公羊傳》關於晉靈公設饌伏甲刺殺趙盾的篇章算起,正史中一直有類似的記載。只是使用的多為“甲士”“壯士”“家僮”這一類人物,畢竟,在第一起伏甲設饌事件的一千多年後,“刀斧手”這個兵種才出現在正史中。


國家人文歷史


劉備白帝城託孤時的情形可以總結為:劉備很無奈,諸葛亮很惶恐,大臣們各懷心思!為了自己的子孫後代,劉備是絕對不會埋伏刀斧手的!


作為一個帝王,劉備很無奈。

沒想到我大業還沒完成就要先走一步了,可是我走後還有一堆爛攤子呢,這個爛攤子總要有人接手啊。

現在局勢很不穩定,原本這裡就有西川的兩大勢力集團:劉璋的老臣們和有名望的士人集團,後來我又帶來了自己的荊州集團。這三股勢力還在慢慢磨合,難免經常會有暗流湧動,在我和諸葛亮的運作下,荊州勢力是壓另兩股勢力一籌的。可是我馬上就要走了,這個擔子只能給諸葛亮挑了,才能繼續維持這個平衡。

一旦平衡打破,若是我們外來的荊州集團在競爭中贏了,那也會是元氣大傷,曹魏肯定趁虛而入;要是輸了,那時我辛苦建立的基業就要毀了,我的子孫親友們都要遭殃,不行一定要想辦法維持這個平衡!

可是這個諸葛亮雖然平時看起來對我忠心耿耿,做事也是盡心盡力沒有一點私心的,但我還真是懷疑是不是大奸似忠

呢,萬一他要是窺視我劉家的權利呢?

唉,那又能怎樣,哪怕他確實有不臣之心,也好過我們劉家遭殃啊,因為他也屬於荊州集團,他要是渴望權利也必須得舉起我們劉家的大旗才行,就算我們劉家被架空了,起碼還能過衣食無憂的生活!

好吧就這麼定了,但我還是希望諸葛亮能忠心,也得儘量減小他不忠的可能,能多做點就多做點吧!

於是劉備就對諸葛亮說:
“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孔明曰:“有何聖諭!”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

這話一說出來以諸葛亮的聰明肯定知道我是在敲打他,他會知道我已經有所準備,讓他的思想不要跑偏了。而且諸葛亮一定會推辭,並且當面保證,雖然是口頭承諾,但也能在他的內心起到一點作用吧。

對了我還得找一個另一個大臣託孤,就李嚴吧,他是劉璋的原班人,屬於另一個勢力集團的,如果諸葛亮真相做點什麼出格的事,有人可以跟他對著幹,有這樣一個人也可以約束他的行為!

最終劉備很無奈的做了這樣一個安排,所以諸葛亮是和劉備一條船上的,哪怕諸葛亮真有不臣之心,劉備也不會殺他,但是會想辦法制約他!



歷史長流中的魚兒


劉備在託孤的時候,後面準備了刀斧手,這句話完全是無稽之談,正史之中根本沒有一絲一毫關於這個的記載,只是野史之中有人寫過,很多人便信以為真。試想一下,假如說諸葛亮真的有反的心,在劉備託孤的時候,他會表現出來嗎?難道劉備託孤的時候,諸葛亮還偷著笑,結果被劉備看出來,直接讓刀斧手砍了他?

劉備又不是個傻子,他這次託孤的確是真心的,否則也不會這樣做,如果說諸葛亮要反,那他安排刀斧手就沒有任何意義。首先諸葛亮看到他不行了,肯定不會表露出自己的內心,那麼刀斧手就沒有用,等到劉備死了,那還不是諸葛亮說什麼就是什麼,劉備已經是個死人,到那會死人可沒有用。

所以劉備絕對不會傻到安排刀斧手,這個被諸葛亮知道,本來沒有反的心,恐怕都會被劉備的舉動寒了心,從而會做點什麼。當然話說回來,劉備完全信任諸葛亮嗎?這當然是不可能的,在劉備還沒徹底成為一個君主的時候,他和劉備還有真正的友誼,互相不會猜忌,一起打拼,可是等到劉備成為君主的時候,這一切肯定是會變的。

縱觀中國歷史,在古代似乎就沒有君主不互相猜忌的,臣子無論什麼時候都要防著皇帝,這是很正常的事情,因為皇帝是不會按套路出牌的,他有自己的身為天子的想法,皇帝同時也要防著自己的臣子,就連太子都覬覦自己父親的帝位,更何況是臣子呢?

在古代普天之下就沒有不想當皇帝的人,假如說諸葛亮一丁點反的心思都沒有,劉備也不會真的放心他,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因為劉備託孤的時候他已經成了一個真正的君主,諸葛亮的權勢當時也很大,劉備自然不可能放心他,當然如果說安排刀斧手,這個是絕無可能的。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劉備白帝城託孤時,恰恰是蜀漢內憂外患之際,這時候正需要諸葛亮來力挽狂瀾,怎麼可能給諸葛亮準備刀斧手。在劉備病重將死的消息傳出後,許多地方實力派,都是蠢蠢欲動,據史書記載,劉備病重之時,先是黃元反叛,後來是高定反了,再後來是雍闓反了,再後是朱褒反了,再後來南中的少數民族也反了。

而當時蜀漢內部,夷陵之戰元氣大傷不說,老一輩的關羽、張飛、黃忠、馬超全都死了,年輕一輩的佼佼者如劉封、關平、馬良也都死了,至於一些資深大佬如許靖、劉巴、彭羕也死了,黃權則投降了曹丕。 可以說,當時的蜀漢內部人才匱乏,外部叛亂四起,東吳和曹魏還在一旁虎視眈眈,在這種背景下,劉備看著自己僅有17歲的兒子劉阿斗,顯然知道,自己的兒子,是不可能應對這種局勢的。

所以,劉備就再三告訴劉阿斗,你以後,要像對我一樣,對待諸葛丞相,總而言之,諸葛丞相就是你的父親,一切事情聽他安排。 很多人覺得劉備這是虛情假意,但事實上,劉備這樣囑咐劉阿斗,是真心實意想讓劉阿斗聽諸葛亮的安排,因為當時劉備給劉阿斗所構建的政治格局,就是要讓諸葛亮權傾朝野。

當然,諸葛亮並沒有威脅劉氏皇權的實力。 因為在劉備生前,已通過聯姻、拜把子等手段,構建起一個以劉禪為中心的利益集團。當時太后的族兄吳壹是車騎大將軍、族弟吳班是驃騎大將軍。關羽和張飛的後人也都完整繼承了他們父輩的權力和地位,張飛的女兒,還是劉阿斗的皇后。至於劉禪的兩個弟弟,都是帝國最尊貴的親王,其中安平王劉理的媳婦,是馬超的女兒。

上面這些人的利益,都是和劉禪緊緊綁在一起的,換句話說,他們如今所擁有的權力和地位,僅僅因為劉阿斗是皇帝,如果有人威脅劉禪的皇位,他們的利益必然也將受到損傷,所以他們是劉禪皇位最堅實的擁護者。也正因為有他們的存在,諸葛亮即便權傾朝野,也缺乏動搖劉氏皇權的實力。

這這種背景下,為了儘快將蜀漢帝國拉入正軌,劉備需要諸葛亮獨攬大權,否則朝堂之上必然派系鬥爭不斷,到時蜀漢很容易在內鬥中走向滅亡。為了實現這個目的,劉備生前特意除掉了野心勃勃的彭羕和鋼猛難制的劉封。至於留下來的李嚴和廖立,明顯弱諸葛亮一頭。所以,諸葛亮駕馭他們比較容易,拔掉他們也容易。

在這種政治格局之下,只要諸葛亮有足夠的智慧不產生非份之想,他自然能夠成為蜀漢帝國的最高執政官。劉備相信諸葛亮是聰明人,自然能夠看懂他的佈局,所以他唯一擔心的就是劉阿斗,害怕他和後來的建文帝一樣自作聰明。

換句話說,面對諸葛亮的大權在握,如果劉阿斗和建文帝一個德行,自然會覺得臣子勢力大了,必然會威脅君主,於是來個先下手為強,到時諸葛亮不當司馬懿,恐怕就只有提前退休。所以劉備在臨死前,那是千丁玲萬囑咐,一定要把諸葛亮當父親對待。甚至還特意交代諸葛亮:“君才勝曹丕十倍,必安國而成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

表面上看,這句話是對諸葛亮說的,但實際上是說給劉禪聽到,目的顯然是為了進一步拔高諸葛亮的地位,讓諸葛亮在蜀漢的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性,同時也是想讓劉禪老老實實聽話,不要自作聰明學曹爽和建文帝。


我是趙帥鍋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劉備在託孤的時候 ,對諸葛亮無非就是兩種,一種就是信任諸葛亮,一種就是不信任諸葛。我們分開來講。

劉備對諸葛亮是信任的。

為什麼這樣講,我們可以從下面幾個角度來說,為什麼說劉備對諸葛亮是極其信任的。

1.諸葛亮是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來的,劉備對諸葛亮是極高的禮遇的,這種禮遇是比一起吃飯睡覺的關羽和張飛還要高的,就是所說的如魚得水。

2.劉備是在諸葛亮的指導下和幫助下打贏赤壁之戰的,荊州才是劉備的立身之地。

3.劉備進益州,把荊州交給諸葛亮的,諸葛亮是行政軍事一把抓的,說明信任,因為荊州是劉備唯一的窩。

4.劉備打漢,把益州交給諸葛亮,這個還是信任。

5.劉備臨終的時候,託孤於諸葛亮說了兩句話,你可以自己取代阿斗,還有叫阿斗和他的兩個兄弟視諸葛為父。這兩個事情很重要,諸葛亮如果有反意的話,完全可以尊先主遺命,廢了阿斗,所以這句話對阿斗來說,是個禁錮咒。

劉備對諸葛亮是不信任的。

對其不信任的理由無非就是兩點,沒有一個帝王心甘情願想讓大臣廢了自己的兒子的,另外還有另外再設了一個李嚴為副。

但是,最最重要的是,不管劉備對諸葛亮是信任的,還是不信任的,以正常的人智商,諸葛亮真有反意,會在劉備說那句話的時候,說,好的,我會的。這可能嗎?比如那個司馬懿,還有趙構,楊廣,那些篡位的權臣,哪個會向臨終的皇帝表明自己的野心與反意?

綜上所述,劉備不可能安排什麼刀斧手了。如果真的安排了,諸葛亮本來沒反心,也要被逼反了。所以大家不要低估了諸葛亮與劉備的智商了。而且大家發現沒有,歷朝歷代,基本沒人質疑諸葛亮與劉備這份君臣之交。


歷史簡單說


劉備是個明君雄主,他這麼聰明的人肯定不會做出糊塗到家的事,他在託孤時,肯定不會做出安排刀斧手準備屠殺諸葛亮。原因主要有兩個:


一個是諸葛亮不能殺。諸葛亮自從出山跟隨劉備後,一直知恩圖報,忠心耿耿,後幫助劉備從逆境中一步步逆襲成一方之主,雄霸一方。其間諸葛亮無論人品還是個人才華都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可以說如果沒有諸葛亮,劉備不可能會坐擁蜀中而三分天下。這樣的能人加功臣劉備怎能輕易殺之。

二是諸葛亮是唯一值得託付的人。劉備晚年不聽諸葛亮勸阻,為報關羽之仇,一意孤行的舉蜀中兵力伐吳,慘敗陸遜之手後,劉備己把蜀國折騰的千瘡百孔,衰敗如斯。他也知道兒子劉禪的智力和能力,必須為他找一個好的輔佐大臣,而放眼整個蜀國只有全能型人才諸葛亮能擔任此重任。如果劉備冒然殺了諸葛亮,那豈不是自掘墳墓,自斷江山社稷。



也正是因為這樣,劉備在託孤時,索性對諸葛亮說明:可輔則輔,不可輔可代之。唬的諸葛亮感恩塗地,發誓鞠躬盡瘁地輔佐幼主。劉備死後,他也按此做到了。可見劉備在託孤是"智取",而不是安排刀斧手這等最壞最差的處理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