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在托孤的时候,后面有刀斧手,是为诸葛亮准备吗?

快乐金鱼91046841


刘备托孤的时候后面的刀斧手我觉的应该是后人臆想出来的。就算真有只是几个侍卫而已,不是为了对付诸葛亮。



为什么我会这么说,因为其实就三个字:没必要。

刀斧手的作用是什么?当然是杀人!但刘备压根就没要杀诸葛亮的想法,他准备刀斧手做什么?有人说这是刘备试探诸葛亮,如果刘备在对诸葛亮说出“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种话时,如果诸葛亮敢答应,就杀了他。

我觉得这种想法也太幼稚了。刘备何许人也,他敢把刘禅托孤给诸葛亮就是因为以他对诸葛亮长时间的了解,他知道诸葛亮是不会造反的,所以才托孤给他。如果他怀疑诸葛亮,诸葛亮的能力他比谁都清楚,怎么可能把事关重大的托孤大事交给他?

有人说是不是刘备犹豫不决,才会出此下策试探诸葛亮?这种想法就更幼稚了。如果你是诸葛亮你会说“好”吗?领导还没死你就想篡位啊?你是不是活腻了?连你都知道的问题聪明如诸葛亮他会不知道怎么回答?只须要表个决心而已,等刘备驾鹤一走,还不是自己想干什么干什么?司马懿就是个例子!刘备要是会想到用这么低级的方法试探诸葛亮,蜀汉不亡那才叫天理不容。所以刘备防备诸葛亮只会用些高级手段,比如用另一位托孤大臣李严来制衡诸葛亮的权力。

所以我认为什么刀斧手这种情节都是他人为了让事件情节更刺激,自己臆想给加上去的。


朱铁平


有刀斧手吗?这个我真不知道。但是当时刘备已经不信任诸葛亮了,对其处处提防。这一点是可以确定的。下面我逐一分析:



第一,当年刘备三顾茅庐,孔明只是不出,刘备无奈拿出绝招,放声大哭,泪沾袍秀,衣襟尽湿。大家想想,衣服都哭湿了,得哭成什么样了?纵观刘备手下其他人,谁曾让他废过这么大的劲?说不记恨是假的。

第二,当年刘备依附刘表,只有新野弹丸之地,曹操起大兵来犯情形甚急,诸葛亮献策:荆州兵精粮足,可取之用以抗曹。刘备说:刘景升乃是吾兄,安忍取之。孔明看出来刘备是故意装样,只好说,且再做商议,刘备不悦。

第三,甘夫人病重而亡,孙权用美人计,以妹嫁刘备,实为讨还荆州,让刘备去东吴完婚。按说此行非常危险,是不应该去的,但孔明确说但去无妨,把刘备放了风筝,虽说最后有惊无险,但孔明这么做实在是没把刘备的安危放在心上,后来刘备也想明白了,也曾怀疑孔明用心。



第四,曹操赤壁兵败,路过华容道,孔明早已算出,他明知道关羽义气深重,放过曹操的可能性极大,还故意让关羽立下军令状,最后再装好人饶关羽不死,这是何用意?这件事刘备、关羽都不高兴。

第五,刘备要立储君,问孔明谁合适?其实刘备看出来了,刘禅资质一般,不大想立他,但他又是长子,因此左右为难。就问孔明,孔明这个老滑头,说:此乃家事,问关张可也。结果关羽说:刘封是义子,不能立储君,废长立幼也不合适,还是立阿斗吧。后来关羽兵败被围麦城,刘封记恨他故意不发兵救援,关羽最终身亡。



在这里,我不得不怀疑孔明是何用心,他故意不给意见,让刘备去问关羽,也知道关羽肯定这么说,说白了就是想让阿斗继位,还不明说怕得罪人。让阿斗这个废物继位,孔明想干什么?是不是有想篡位的想法?

第六,关羽身死,刘备借口为弟报仇,想先吞并东吴,再攻打曹操,最终实现一统天下的愿望。孔明说:陛下,还不是时候啊,望陛下宁耐一时。此时的刘备已经不信任孔明了,最终没听孔明的话,起兵伐吴,甚至连孔明都没带,让他留守家中。

孔明叹道:若法孝直在,必能止主上东行也。意思就是,要是法正在,就能劝住刘备伐吴。从这句话也能看出,在当时刘备最信任的人是法正,而不是诸葛亮,只可惜当时法正已亡。

第七,刘备伐吴兵败,在白帝城病危,刘备自知不行了,赶紧把一众大臣都叫过来,嘱托后事。此时,刘备已经非常怀疑孔明了,因为当时孔明官至丞相,手握兵权,很多大臣和将军也都对其颇为信服,可以说在朝中威信极高。而阿斗还不到20岁,又没什么心机,要是孔明想造反还不是易如反掌。



因此刘备又拿出杀手锏~哭!刘备握着孔明的手哭到:丞相,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若阿斗可辅则辅之,若不可辅可废之,丞相可自立汉中王。刘备这番话说的是太虚伪了,他真不管阿斗了?那可是自己的亲骨肉啊。当时台下站满了大臣,诸葛亮就是有心造反也不能明说啊,只能是发誓以表忠心。

刘备又让阿斗拜孔明为相父,就是干爹,孔明要造反就是杀干儿子,这样又给孔明加了一层伦理束缚。完了还不放心,又把赵云叫过来哭道:卿可念故旧之情,早晚看觑吾子,勿使有失。意思就是:老赵啊,咱哥俩感情不错,我死了,你可要保护好我儿子,要是有人敢对我儿不利,杀了就是。赵云有万夫不当之勇且又忠心,这事交给他刘备也能放心的走了。

综上所述,在后期刘备对诸葛亮是非常怀疑的,提防之心很重。


好孩子就是我


刘备托孤的事儿被过度解读了。

有一个细节很多人没注意:刘备根本没想到自己那么快挂掉,才63岁啊,又没有曹操那样的头疼症什么的。正是因为刘备没想到自己死那么快,所以接班人这种大事没有完全安排好。毕竟,刘禅历练不够权威不够,如果有大臣不服(特别是四川的大臣,毕竟刘家是“外来户”,荆州派和蜀地派历来有矛盾),那刘家的基业就麻烦了。这个时候,刘备必须找个最牛的大臣出来鼎力支持刘禅,这样其他人就不会说什么了。而诸葛亮,显然是最合适的人选。

关键是怎么和诸葛亮说?

刘备能当老大,自然有过人之处。他没有走寻常路,叮嘱诸葛亮一定要尽心辅佐刘备,不要有其他非分之想云云——这种话让诸葛亮自己讲最好。刘备反其道而行之,故意把最坏的结果说出来:“彼可取而代之”。

这是真心话还是虚伪?

《三国志》作者陈寿认为是真心话,康熙则认为是虚伪。

其实,不过是帝王术罢了,用这种话表达对臣子的信任,让臣子感恩戴德。这种事在历史上并非刘备托孤一起,和他同时代的就有一起——孙策托孤。孙策临死前,把张昭叫来,说了这样一句话:“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

再回到刘备托孤的事情上。有一个问题大家可能没注意:诸葛亮没出山的时候,家离曹操很近,他为什么不投奔势大的曹操,而选择了没什么势力的刘备?这是因为诸葛亮有道德洁癖,因为刘备姓“刘”,是汉室后代,曹则是汉贼。刘备托孤的时候,和诸葛亮相处久了,很了解诸葛亮,知道他不会有什么“取而代之”的想法,更不会做。在这种情况下,刘备却故意讲这个话,就是为了激发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心。

如此而已。至于刀斧手,小说看多了吧?


脑洞大开的历史


绝对没有!

为什么我这么肯定?


先看看,刘备当时白帝城托孤时怎么当着诸葛亮和大臣的面说的: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啥意思呢?就是说:诸葛亮你的能耐是曹丕的十倍,一定可以帮我安邦定国,统一天下,复兴汉室。如果我这个儿子刘禅争气还能值得你效忠他,那就效忠他帮他,如果不值得你效忠或者不争气,那你就取代他自己做蜀国的皇帝吧。

看出来了,这是一个帝王,一个父亲说出的话吗?多无奈,也是没办法!

为什么没办法?一般老皇帝死后,如果继承人年龄小,有两个选择,要么把那些镇不住的大臣杀了,要么托孤。

第一:什么情况下,把大臣杀了?

如果有那种没大没小,居功自傲的大臣,就杀,特别是武将。一般是开国、朝廷不稳定时要杀,不然大臣就可能取而代之,例如宋太祖赵匡胤就是这样上位的。


还比如,汉朝汉景帝传位给汉武帝刘彻时,当时也是局势不太好,七国叛乱刚平定。汉景帝怕刘彻压不住梁王刘武和周亚夫,找个理由把周亚夫逮捕气死,因为周亚夫居功自傲,认为离了他汉朝不行,最明显的就是周亚夫和汉武帝一起去军营士兵一致为周亚夫呼喊,完全没把当时的太子刘彻放眼里,汉景帝知道了,下定决心要杀了他。

再来一个例子你看朱元璋为了给孙子朱允炆将来好过,能镇得住下面的臣子,把一些功臣全杀了。这种都常见。


第二:什么情况下托孤?

建国比较长,国家比较稳定,朝廷的心都归属了,认同这个国家了。最重要一点,托孤给文臣。

比如顺治皇帝传位给康熙时,有四个托孤大臣分别是索尼,苏克沙哈,遏必隆,鳌拜。虽说这个托孤后果不是很如意吧。但结局还算好。

那咱们就说说为啥刘备死的时候没顺带上诸葛亮。这个是有特殊原因:


按说开过不久应该杀功臣,但是那个开国是天下统一,现在有三个国家,算什么统一?

当时蜀国内部很不稳定。存在三大势力集团,荆州派,就是刘备没入川的时候跟着他的人,例如,诸葛亮,赵云等等。第二股就是刘璋的旧部,刘璋原来也不是四川的,还有就是四川本地的势力。这三股势力其实在暗暗较劲。当时除了刘备,诸葛亮谁还能镇得住?而且刘禅又不懂得玩弄权术。如果把诸葛亮杀了,不用魏吴两国攻打,蜀国自己就内耗自己就玩完了。

假如杀了诸葛亮,你认为就刘禅这能力和留下的那些大臣,谁还能帮刘禅打江山,不说打江山了,守江山吧。因为火烧连营蜀国国力大降,再加上魏国有司马懿,吴国有陆逊,都是人精,天下无双的谋士呀,诸葛亮死了,斗不过人家呀!早晚都灭亡!

所以留下诸葛亮,况且诸葛亮一直衷心辅佐刘备,刘备遇到诸葛亮后才发达,打下一片江山。最后刘备决定赌一把。不杀诸葛亮!


古君尚


首先从动机上来讲,当时托孤准备刀斧手并不合理。按照史书上来说,刘备还要指望诸葛亮辅佐刘禅,因此,所说的刀斧手极大的可能是不存在的。

其次,可以讲一讲历史上真正的刀斧手是什么样的,“刀斧手”一词又是出自哪里,刀斧手与演义的关系。

刀斧手与弓弩手、叉镰手等一样,都以士卒手中所持武器命名,而适用于短兵相接的刀、斧,是从北宋开始兴起的。唐代因剑的制作工艺复杂,并且在劈砍时容易折断,所以创造了唐刀。到北宋时,在唐刀的基础上发展出手刀等短柄刀。在正史的文本里,“刀斧手”这个名词最早似乎也是出现在《宋史》关于北宋与西夏军队在定川寨战斗的记载中。所以,“刀斧手”这个兵种应当是在宋代开始兴起,主要功能是投入实战。

除实战外,刀斧手还有亲卫、仪卫职能。靖康年间,徽钦二帝被俘,完颜宗翰召见钦宗命他于族中择人另立贤君时,簇拥着传达旨意的宗正士祝和负责在东京城内寺院营造王宫的皂衣吏就是“阶下刀斧手”(《南渡录》)。其实无论是实战中的短兵相接还是护卫、仪仗,刀斧手的职能都来源于短柄刀及大斧的近攻威力。如果我们放下对“帐后刀斧手”的单一印象,可以在一堆明清小说里看到它们对正史中刀斧手原始职能的继承。

中国数千年历史,从《春秋公羊传》关于晋灵公设馔伏甲刺杀赵盾的篇章算起,正史中一直有类似的记载。只是使用的多为“甲士”“壮士”“家僮”这一类人物,毕竟,在第一起伏甲设馔事件的一千多年后,“刀斧手”这个兵种才出现在正史中。


国家人文历史


刘备白帝城托孤时的情形可以总结为:刘备很无奈,诸葛亮很惶恐,大臣们各怀心思!为了自己的子孙后代,刘备是绝对不会埋伏刀斧手的!


作为一个帝王,刘备很无奈。

没想到我大业还没完成就要先走一步了,可是我走后还有一堆烂摊子呢,这个烂摊子总要有人接手啊。

现在局势很不稳定,原本这里就有西川的两大势力集团:刘璋的老臣们和有名望的士人集团,后来我又带来了自己的荆州集团。这三股势力还在慢慢磨合,难免经常会有暗流涌动,在我和诸葛亮的运作下,荆州势力是压另两股势力一筹的。可是我马上就要走了,这个担子只能给诸葛亮挑了,才能继续维持这个平衡。

一旦平衡打破,若是我们外来的荆州集团在竞争中赢了,那也会是元气大伤,曹魏肯定趁虚而入;要是输了,那时我辛苦建立的基业就要毁了,我的子孙亲友们都要遭殃,不行一定要想办法维持这个平衡!

可是这个诸葛亮虽然平时看起来对我忠心耿耿,做事也是尽心尽力没有一点私心的,但我还真是怀疑是不是大奸似忠

呢,万一他要是窥视我刘家的权利呢?

唉,那又能怎样,哪怕他确实有不臣之心,也好过我们刘家遭殃啊,因为他也属于荆州集团,他要是渴望权利也必须得举起我们刘家的大旗才行,就算我们刘家被架空了,起码还能过衣食无忧的生活!

好吧就这么定了,但我还是希望诸葛亮能忠心,也得尽量减小他不忠的可能,能多做点就多做点吧!

于是刘备就对诸葛亮说:
“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孔明曰:“有何圣谕!”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这话一说出来以诸葛亮的聪明肯定知道我是在敲打他,他会知道我已经有所准备,让他的思想不要跑偏了。而且诸葛亮一定会推辞,并且当面保证,虽然是口头承诺,但也能在他的内心起到一点作用吧。

对了我还得找一个另一个大臣托孤,就李严吧,他是刘璋的原班人,属于另一个势力集团的,如果诸葛亮真相做点什么出格的事,有人可以跟他对着干,有这样一个人也可以约束他的行为!

最终刘备很无奈的做了这样一个安排,所以诸葛亮是和刘备一条船上的,哪怕诸葛亮真有不臣之心,刘备也不会杀他,但是会想办法制约他!



历史长流中的鱼儿


刘备在托孤的时候,后面准备了刀斧手,这句话完全是无稽之谈,正史之中根本没有一丝一毫关于这个的记载,只是野史之中有人写过,很多人便信以为真。试想一下,假如说诸葛亮真的有反的心,在刘备托孤的时候,他会表现出来吗?难道刘备托孤的时候,诸葛亮还偷着笑,结果被刘备看出来,直接让刀斧手砍了他?

刘备又不是个傻子,他这次托孤的确是真心的,否则也不会这样做,如果说诸葛亮要反,那他安排刀斧手就没有任何意义。首先诸葛亮看到他不行了,肯定不会表露出自己的内心,那么刀斧手就没有用,等到刘备死了,那还不是诸葛亮说什么就是什么,刘备已经是个死人,到那会死人可没有用。

所以刘备绝对不会傻到安排刀斧手,这个被诸葛亮知道,本来没有反的心,恐怕都会被刘备的举动寒了心,从而会做点什么。当然话说回来,刘备完全信任诸葛亮吗?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在刘备还没彻底成为一个君主的时候,他和刘备还有真正的友谊,互相不会猜忌,一起打拼,可是等到刘备成为君主的时候,这一切肯定是会变的。

纵观中国历史,在古代似乎就没有君主不互相猜忌的,臣子无论什么时候都要防着皇帝,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皇帝是不会按套路出牌的,他有自己的身为天子的想法,皇帝同时也要防着自己的臣子,就连太子都觊觎自己父亲的帝位,更何况是臣子呢?

在古代普天之下就没有不想当皇帝的人,假如说诸葛亮一丁点反的心思都没有,刘备也不会真的放心他,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因为刘备托孤的时候他已经成了一个真正的君主,诸葛亮的权势当时也很大,刘备自然不可能放心他,当然如果说安排刀斧手,这个是绝无可能的。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刘备白帝城托孤时,恰恰是蜀汉内忧外患之际,这时候正需要诸葛亮来力挽狂澜,怎么可能给诸葛亮准备刀斧手。在刘备病重将死的消息传出后,许多地方实力派,都是蠢蠢欲动,据史书记载,刘备病重之时,先是黄元反叛,后来是高定反了,再后来是雍闿反了,再后是朱褒反了,再后来南中的少数民族也反了。

而当时蜀汉内部,夷陵之战元气大伤不说,老一辈的关羽、张飞、黄忠、马超全都死了,年轻一辈的佼佼者如刘封、关平、马良也都死了,至于一些资深大佬如许靖、刘巴、彭羕也死了,黄权则投降了曹丕。 可以说,当时的蜀汉内部人才匮乏,外部叛乱四起,东吴和曹魏还在一旁虎视眈眈,在这种背景下,刘备看着自己仅有17岁的儿子刘阿斗,显然知道,自己的儿子,是不可能应对这种局势的。

所以,刘备就再三告诉刘阿斗,你以后,要像对我一样,对待诸葛丞相,总而言之,诸葛丞相就是你的父亲,一切事情听他安排。 很多人觉得刘备这是虚情假意,但事实上,刘备这样嘱咐刘阿斗,是真心实意想让刘阿斗听诸葛亮的安排,因为当时刘备给刘阿斗所构建的政治格局,就是要让诸葛亮权倾朝野。

当然,诸葛亮并没有威胁刘氏皇权的实力。 因为在刘备生前,已通过联姻、拜把子等手段,构建起一个以刘禅为中心的利益集团。当时太后的族兄吴壹是车骑大将军、族弟吴班是骠骑大将军。关羽和张飞的后人也都完整继承了他们父辈的权力和地位,张飞的女儿,还是刘阿斗的皇后。至于刘禅的两个弟弟,都是帝国最尊贵的亲王,其中安平王刘理的媳妇,是马超的女儿。

上面这些人的利益,都是和刘禅紧紧绑在一起的,换句话说,他们如今所拥有的权力和地位,仅仅因为刘阿斗是皇帝,如果有人威胁刘禅的皇位,他们的利益必然也将受到损伤,所以他们是刘禅皇位最坚实的拥护者。也正因为有他们的存在,诸葛亮即便权倾朝野,也缺乏动摇刘氏皇权的实力。

这这种背景下,为了尽快将蜀汉帝国拉入正轨,刘备需要诸葛亮独揽大权,否则朝堂之上必然派系斗争不断,到时蜀汉很容易在内斗中走向灭亡。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刘备生前特意除掉了野心勃勃的彭羕和钢猛难制的刘封。至于留下来的李严和廖立,明显弱诸葛亮一头。所以,诸葛亮驾驭他们比较容易,拔掉他们也容易。

在这种政治格局之下,只要诸葛亮有足够的智慧不产生非份之想,他自然能够成为蜀汉帝国的最高执政官。刘备相信诸葛亮是聪明人,自然能够看懂他的布局,所以他唯一担心的就是刘阿斗,害怕他和后来的建文帝一样自作聪明。

换句话说,面对诸葛亮的大权在握,如果刘阿斗和建文帝一个德行,自然会觉得臣子势力大了,必然会威胁君主,于是来个先下手为强,到时诸葛亮不当司马懿,恐怕就只有提前退休。所以刘备在临死前,那是千丁玲万嘱咐,一定要把诸葛亮当父亲对待。甚至还特意交代诸葛亮:“君才胜曹丕十倍,必安国而成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表面上看,这句话是对诸葛亮说的,但实际上是说给刘禅听到,目的显然是为了进一步拔高诸葛亮的地位,让诸葛亮在蜀汉的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性,同时也是想让刘禅老老实实听话,不要自作聪明学曹爽和建文帝。


我是赵帅锅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刘备在托孤的时候 ,对诸葛亮无非就是两种,一种就是信任诸葛亮,一种就是不信任诸葛。我们分开来讲。

刘备对诸葛亮是信任的。

为什么这样讲,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来说,为什么说刘备对诸葛亮是极其信任的。

1.诸葛亮是刘备三顾茅庐请出来的,刘备对诸葛亮是极高的礼遇的,这种礼遇是比一起吃饭睡觉的关羽和张飞还要高的,就是所说的如鱼得水。

2.刘备是在诸葛亮的指导下和帮助下打赢赤壁之战的,荆州才是刘备的立身之地。

3.刘备进益州,把荆州交给诸葛亮的,诸葛亮是行政军事一把抓的,说明信任,因为荆州是刘备唯一的窝。

4.刘备打汉,把益州交给诸葛亮,这个还是信任。

5.刘备临终的时候,托孤于诸葛亮说了两句话,你可以自己取代阿斗,还有叫阿斗和他的两个兄弟视诸葛为父。这两个事情很重要,诸葛亮如果有反意的话,完全可以尊先主遗命,废了阿斗,所以这句话对阿斗来说,是个禁锢咒。

刘备对诸葛亮是不信任的。

对其不信任的理由无非就是两点,没有一个帝王心甘情愿想让大臣废了自己的儿子的,另外还有另外再设了一个李严为副。

但是,最最重要的是,不管刘备对诸葛亮是信任的,还是不信任的,以正常的人智商,诸葛亮真有反意,会在刘备说那句话的时候,说,好的,我会的。这可能吗?比如那个司马懿,还有赵构,杨广,那些篡位的权臣,哪个会向临终的皇帝表明自己的野心与反意?

综上所述,刘备不可能安排什么刀斧手了。如果真的安排了,诸葛亮本来没反心,也要被逼反了。所以大家不要低估了诸葛亮与刘备的智商了。而且大家发现没有,历朝历代,基本没人质疑诸葛亮与刘备这份君臣之交。


历史简单说


刘备是个明君雄主,他这么聪明的人肯定不会做出糊涂到家的事,他在托孤时,肯定不会做出安排刀斧手准备屠杀诸葛亮。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个是诸葛亮不能杀。诸葛亮自从出山跟随刘备后,一直知恩图报,忠心耿耿,后帮助刘备从逆境中一步步逆袭成一方之主,雄霸一方。其间诸葛亮无论人品还是个人才华都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可以说如果没有诸葛亮,刘备不可能会坐拥蜀中而三分天下。这样的能人加功臣刘备怎能轻易杀之。

二是诸葛亮是唯一值得托付的人。刘备晚年不听诸葛亮劝阻,为报关羽之仇,一意孤行的举蜀中兵力伐吴,惨败陆逊之手后,刘备己把蜀国折腾的千疮百孔,衰败如斯。他也知道儿子刘禅的智力和能力,必须为他找一个好的辅佐大臣,而放眼整个蜀国只有全能型人才诸葛亮能担任此重任。如果刘备冒然杀了诸葛亮,那岂不是自掘坟墓,自断江山社稷。



也正是因为这样,刘备在托孤时,索性对诸葛亮说明:可辅则辅,不可辅可代之。唬的诸葛亮感恩涂地,发誓鞠躬尽瘁地辅佐幼主。刘备死后,他也按此做到了。可见刘备在托孤是"智取",而不是安排刀斧手这等最坏最差的处理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