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官府菜,孔府菜、谭家菜、随园菜各自有何特点?

m稚初


在众多的官府菜之中,谭家菜算是其中比较有名的一支。谭家菜是清末官僚谭宗浚的家传筵席,是谭家历经三代传人传下来的官府菜,其选料之严、制作之精在各个菜系中是不多见的。谭家菜最主要的特点是烹制方法以烧、炖、煨、靠、蒸为主,正是由于做工精细,用料严格,烹制细腻,谭家菜的味道非常好,备受老百姓的喜爱。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谭家菜的创始人谭宗浚虽然是一名男性,可是在他之后,谭家菜的真正烹制者,却都是谭家的女主人及几位家厨。谭家的女主人都擅于烹调。在20世纪的30年代,北京的某报刊在报道谭家菜时还曾写道:“掌灶的是如夫人和小姐,主任是浮沉宦海过来人。”这如夫人指的就是三姨太郭荔凤。

新中国成立后,出于个方面的原因,谭家的三位家厨彭长海等搬出了谭家,在果子巷继续经营谭家菜。1954年,彭长海等三人加入国营企业,迁往西单恩承居后院挂牌营业,并收徒传技。1958年,谭家菜进驻北京饭店西七楼。从此,谭家菜称为北京饭店川、广、淮、谭四大名菜之一。

从清末走到今天,谭家菜经历了一两百年的时间,虽经过由官府到民间的角色转变,但仍保持着它原有的特色,作为中国官府菜中的一个最典型的代表,谭家菜不仅赢得了许多国内外老饕的赞美,也引起了不少烹饪研究家的兴趣。


北京晨报


古代的贵族生活奢侈,唐代黄升说“日烹鹿肉三斤,自晨煮至日影下门西,则喜曰:‘火候足矣!’如是者四十年”。一般认为官府菜大致分为孔府菜、东坡菜、段家菜、云林菜、随园菜和谭家菜六种。不过题主这里只问了三种,这里就撇开另外三种不谈。

1、孔府菜

孔府菜有祭祀宴、延宾宴、府宴三大基本类别。孔府的祭祀宴,最初作为祭品的宴席肴馔通常由祭祀者共食或分食。在各种大祭之前,要在孔庙奎文阁前院预演三天,所有的祭祀人员都参加大宴。有观点认为,孔府菜正是这种“天下第一家”特有的祭祀活动存在与发展的结果。孔府的居家常宴也都是制作精巧,自成风格,原则离不开“精菜细作,细菜糖炒”。

2、谭家菜

谭家菜是清末时期官僚谭宗浚和他的家人所创,形成之初,本来只是私家膳食,后来流传于市肆,当时的京城社会还有“戏界无腔不学谭(谭鑫培),食界无口不夸谭(谭家菜)”的说法。张德昌在《清季一个京官的生活》中对谭家菜创始人谭宗浚的记载:“饮宴在京官生活中几无虚日,每月有一半以上都饮宴”。谭家菜吸收众家之长,遂成功将南方菜与北方菜结合,形成私家风格,甜咸适口,南北均宜。

3、随园菜

清代袁枚被贵族阶层视为美食家,公卿宴会经常会请其品评,“随园菜”即来自袁枚所著《随园食单》。随园菜对于食材的选择并无高低之分,正如随园老人说“余尝谓鸡、猪、鱼、鸭,豪杰之士也,各有本味,自成一家。海参、燕窝,庸陋之人也,全无性情,寄人篱下”。随园菜最重视的就是一个“味”字,向来崇尚雅致,戒落俗套。

Cola


亚洲食学论坛


曲阜孔府菜、北京谭家菜和南京随园菜并称为中国著名的三大“官府菜”。

孔府菜是孔子的后裔遵循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遗训,在接待皇帝、欢宴大臣、达官贵戚和日常生活中举行家宴、喜宴、寿宴时,由孔府的历代名厨精心创制,逐渐形成的一种具有独特风味的官府菜。孔府菜最大的特点是宴席讲究,特别是孔府家宴,已经成为接待外宾最主要的用餐形式。孔府宴席包含有手碟、冷荤、四大件、八行件、四小菜等,荤素搭配,样样齐全,用料讲究,烹调精致。

谭家菜由清末民初官僚谭宗浚、谭琢青父子创始,迄今已有百年。那个时候有“食界无口不夸谭”之说,谭家菜甜咸适口,南北皆宜,在烹制中讲究火侯要足,精细焖煮,这使得谭家菜非常软嫩鲜美。据说谭氏父子吃饭非常挑剔,他们吃熊掌,必须选取左前掌,因为这只掌是熊经常用舌头舔的,所以格外肥美;吃鱼翅,要选“吕宋黄”——这种吃法现在看来已然暴殄天物,但是正是谭家父子的严格要求,才有了谭家菜选料精,加工细的特点,一时间令人心醉神往,驱之若鹜。

随园菜得名于清代袁枚所著的《随园食单》。袁枚辞官居住的随园,既是花园,又是烹饪原料的基地。袁枚对菜肴的烹制颇有心得:“除鲜肉、豆腐须外出购买外,其他则无一不备。树上有果,地上有蔬,池中有鱼;鸡凫之豢养,尤为得法;美酿之储藏,可称名贵;形形色色,比购之市上而更佳。有不速之客,酒席可咄嗟立办;不然,园中去市,计有二里之遥,往返需时,那堪久待耶?”正确的烹饪理论指导,得天独厚的原材料,技艺精湛的厨师,加上袁枚的大力推崇,随园菜名噪一时,成为东南诸省最有影响、最富特色的官府菜。


虾吃


说一下他们的共同点吧:

1、首先是选料精致,加工程序复杂、细腻。由于不是以营利为目的,故在选料上只图好中选好,不计较成本多少。至于烹饪技艺,有的菜竟是超出常法别出心裁,又精致又复杂,有的菜必须经过两三天时间,甚至更长的时间,通过复杂的程序才能成菜。选用的名贵中药材,只问药效,不问价值,故有人称公馆菜为“富贵菜”。

2、强调“适口者珍”,广采博取众家之长,引领潮流,有很多创新,扩大了菜品种类、开阔了食者视野。抗日战争时期,也是公馆菜鼎盛时期,时人说:“前方吃紧,后方紧吃”。全国各地的贵胄,纷纷来到成都,带来了天南地北的口味,经过老成都公馆人士的筛选、用烹制川菜的技法再加工成菜,遂成为公馆菜系列中的“川粤型”、“川苏型”、“川鲁型”等等混合型的新菜。创制出似川非川的美味佳肴,根据公馆人士的主张,不管如何移植,如何变化,原则上必须烹饪材料的“真味”。强调“烹调凭技艺须用时鲜提真味;美食忌造作不要味精帮倒忙”。这就是变化移植推陈出新的基本原则。

3、公馆菜十分注重菜的内在价值与效用,有很好的养身、益寿、美容功效。公馆人士最重养生之道,老者寻求祛病延年长生不老,少者追求强身健体美容窈窕,因此凡属滋补益身的菜品,都是经过名医慎重处方,公馆人士翻遍医书药典,亲身体验保留下来的高效食疗珍品,这类珍品市上没有,也只有公馆才有。

4、富有中国饮食文化的深厚内涵。公馆菜的创制者,他们在旧社会都有一定的地位,都是受过中国传统教育的知识分子,他们都不是专业厨师,对厨事也无师承,但是,几千年来支配中国人意志的指导思想是“儒学”,儒学是伴随人们吃饭穿衣而成长起来的一派学说,儒家的理论在旧时代是人们奉行的行为标准,公馆菜创制者忠实地奉行儒家对饮食的主张,接受了“食色性也”、“礼之初始于饮食”、“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失饪不食”等等具有华夏特色的完整理论,所以公馆菜的产生不单是只凭追逐口福偶然性结果,而是借鉴中国菜的过去、一脉相承延续发展的必然结果。从现有的公馆菜谱、食单中,便可以发现许多来自古法、传闻、文献的文字说明,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