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仅144字,为什么被称为天下独绝?

尹鹤翔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我先用今天的白话来翻译一下这封信:

风和烟都散尽了,天空和山是一样的颜色。小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我乘着船从富阳去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奇异的山水,真是天下独一无二的呀。

江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深的地方都能看得很清楚。游动的鱼儿和细碎的沙石,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阻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浪涛像飞奔的骏马。

富春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有寒意的树;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相互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了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和猿猴也长时间地叫个不断。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是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可以从枝叶的空隙中见到阳光。

细心的同学会发现,文言文仅仅用了144个字。这封信,如果让我用一个成语来形容,那就是:美不胜收。

这封信可以说是描写山水的上乘之作,我们今天来诵读它,可以获得很多对写作有帮助的启发,如果能运用到作文表达中,一定会有不错的效果。

从考试的角度来说,这封信的文体是小品文,也是骈文。

你可能要犯嘀咕了,什么是小品文?什么又是骈文?

小品文就是指篇幅短小的文章,往往带有抒情和讽刺的意味,古代许多带有强烈感情色彩、语言优美生动的序、跋、记传、书信等,都可以算作小品文。

骈文,也可以说“骈体文”,骈字本义有两匹马并驾齐驱的意思,所以骈文我们就可以理解为对仗工整,声律铿锵,讲究平仄,韵律和谐,比如这封信中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就是工整的对仗。

骈文和散文是相对的,骈文更注重形式技巧,所以我们经常会在骈文中看到很多华丽的辞藻,如果运用得当,是非常凸显文采的,比如王勃就曾写过: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好句子。

说完了小品文和骈文的知识,我们再来讲讲这位作者的故事。

《与朱元思书》这封信作者叫吴均,他的家乡是今天的浙江安吉,那是一个盛产白茶的好地方。

作者为什么写这封信呢?而且好像没说什么事情,只是在写风景。

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吴均生活的时代,

也就是魏晋南北朝。

大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说过一句话: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魏晋南北朝,用一个字形容就是乱。长达370年的时间里,军阀混战,四分五裂,一个个粉墨登场,你方唱罢我登场,这种时代,对文人,最为不幸。他们不可能在生死场里杀人无数获取军功,也不可能在终南山下逍遥自得,只能在这混乱的局势里,颠沛流离,苟全性命,写点文章还要小心别说错话,引来杀身之祸。

在书信中写景,就是当时很流行的写作方式。有很多话,不能直说,就通过描写风景的方式,排解苦闷和烦恼。

吴均的烦恼也许和他的处境有关。

他出身贫寒,很有才华,但是为人耿直,却不幸遭遇了这个不好的时代。

因为魏晋时期,是门阀士族最兴盛的时代,他们把控了国家的政治和军事权力,甚至文化事务。

庶族出身的士人,即使很有才能,也很难有机会得到重用。即使是少数被重用的,也未必能得到公平的对待。比如,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功劳很大,平定战乱后获得了很高的官职,被封为长沙郡公,却还是被士族嘲笑和奚落。

吴均生活的时代,门阀士族的影响仍在。他空有满腹诗书,却一直没有得到重用。

我们说,这是“世间最美书信”,一起来看看它的美。

对应来看这封书信的话,我们就会发现这封书信基本上遵循了骈文的要求。

你看,全篇都是四字句和六字句为主,后半部分还用到了对偶句, 如“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感很强。

不同于当时一般的骈文,这篇文章没有受形式上的束缚,在四字句、六字句中运用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样的五字与四字交替的句式,避免了刻板,活泼洒脱。

同时,这篇文章也没有像一般骈文那样用典故,甚至故意用冷僻字。全篇只有“鸢飞戾天”一处,出自《诗经·大雅·旱麓》,原意是老鹰飞到天上,在这里的意思是指那些有志向、追求功名利禄的人。意思就是,希望追求名利的人们也能欣赏山水之美,不要再热衷于功名利禄。

第二美,美在画面,可谓“文中有画”。

人都说诗中有画,这封书信却是文中有画。

开头一段:“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个字大处着笔,写出了作者乘舟从富阳到桐庐水上之游的总体印象。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渗透出的那种陶醉、自由、洒脱、随性,是让人何等的舒畅和心动,这是我第一次读到这封信时最被打动和最向往的境界。

“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八个字则总领全篇,后面的两段分别写“异水”和“奇山”,而且行文始终环绕着“独绝”二字展开描摹。由“水”到“山”,由近及远,一幅山水画卷逐层展开。

富春江的水,在作者笔下,仿佛透明似的,可以一眼看见底,连水中游来游去的鱼,水底的细石,都可以一览无余。有时又迅猛奔腾,一泻千里,使人惊心动魄。

富春山在作者笔下,也仿佛有着无穷无尽的生命力,奋发向上,千百成峰,层峦叠嶂。而空山幽谷之中,泉水叮咚,百鸟和鸣,蝉叫个不停,猿猴也啼声不住,这些欢快的声音,自成天籁,这是一部大自然的协奏曲。

如果纯粹是写景,自然是很好,缺少了一些人生的况味和感慨,这封书信处处透着作者性情和生活态度。

这一点,北大学者陈平原教授曾有过一段精彩的论述:

这里的山水奇异超俗,饱含着由衷地赞赏之情。那负势竞上的寒树,那争高直指的气势,难道不是作者独立自由的一种个性,不是勇往直前的一种气势?与禽鸟共舞,与山水同乐,沉浸在这奇山异水之中,什么世间俗务,什么利禄功名,刹那间便会伴着美的体验灰飞烟灭。

文词的形式之美、文中有画之美和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三点,正是这书信被称为“世间最美书信”的三重门,每一重都有形式的考究、文辞的构造和意蕴的传达。


文言也好玩


《与朱元思书》虽然只有144个字,却称为天下独绝。

我认为原因有三:

一是,这篇文写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这个时期。南北朝在中国这么多朝代之中属于一个存在感极底的时期。这个朝代里的各种小王朝比比皆是,张王李赵来回轮着当皇帝,在这么一个极其动乱类似军阀割据的时代,能写出一篇精品骈文的,必定是一位高手。

这个时期社会黑暗,知识分子没有用武之地,登上历史舞台的都是莽汉和义士。吴均也因动乱而生发热爱山水风光之情,《与朱元思书》是吴均融合其情后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书信。对了,吴均和朱元思都是男的。

二是,144个字的骈文中,每一个字都独立成词,虽然只有144字,却包容了1444个字的内容。叙述作者乘船自桐庐至富阳途中所见,描绘了这一段的山光水色(富春江),它创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读后悠然神往,仿佛也亲自领略了其间的山水之美。

三是,你别看它真的只有144个字。如果不是着急下楼吃饭,这个问答赏析我能写三天三夜不停歇。谁让它脍炙人口,天下独绝呢!


老马说球


先来欣赏一下原文吧: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这是一首骈文。第一次见到是在初中课本上,和大多数人一样,被繁重的学习所累,既无驻留之闲心,也乏欣赏之慧眼。如今看来,简直是写景状物的上上之作。其实很多精美的散文,优美的诗歌都被我们忽略错过了,长大后细细读来,有一种醇香的美感,就像李宗盛《爱似流星》的歌词那样“好多事情到后来才看清楚…”,像《与朱元思书》,郦道元的《三峡》,柳宗元的《小石潭记》,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等,都是神来之作,用文字写出了难以言表的美。

再说主题,为什么《与朱元思书》这么有名。首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富春江的景色的的确确配得上这样的称赞,吴均也定是欣赏了富春江的美景后有感而发。语言瑰丽而不浮夸,感情质朴而不呻吟,情景兼美,辞章俱佳,这是本文的与众不同之处。既为骈文,对仗工整,可读性强,这也正是它流传广的原因。另外,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存在感并不是很强,军阀割据,藩镇林立,大国分裂,小国跌生,能有淡泊处世,清新脱俗的诗文问世,实属难得,自然备受关注。但是说到底,还是这首骈文在文学上有较高的造诣,打铁还需自身硬嘛。

不知这样的解释合理吗?


小篆香


提问者有一点标题党,天下独绝,是《与朱元思书》中形容富春江风景的,以我目力所见,没看见有人形容这篇文章天下独绝。但是这篇山水小品文,的确有其独特之处。这篇文章不长,我把原文贴出来。大家先看一眼。不看原文就点评,基本等于耍流氓。不看原文就看评论,等于嚼二手泡泡糖。哈哈押韵了。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第一是文字清淡隽永。

南北朝流行骈文,常有堆砌辞藻的弊病,但是这篇文章用的都是非常普通的字眼。尽管也是骈文,但是读起来非常干净利落,且有骈文特有的音韵之美。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好的文章是值得开口朗读的。另外补充一点,中国人特别喜欢对仗的美,对称的美。文化人喜欢写诗词歌赋,两两对仗,就是民间老百姓编顺口溜,也喜欢押韵对仗,比如影响深远的《八不懂事》:领导夹菜你转桌,领导发言你唠嗑,领导报听你自摸,领导隐私你乱说,领导没醉你先多,领导年轻你当哥,领带开门你上车,领导小密你乱摸。怎么样,朗朗上口,涵义深刻吧。

第二个特点,画面感强,调动了读者多种感官参与欣赏。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寥寥几笔,风景如在眼前。而蝉鸣猿叫两句,很容易让人想到王维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也能接通《小石潭记》里面的味道。

不过还是得承认,文章写的美,是因为富春江原本就是一片人间绝色之处。

最后添一个闲笔,作者吴均算是一个被耽误的史学家,他心心念念的不是写出文学名作,而是著作历史,传之后人。

吴均一生历经宋、齐,梁三朝,最想写的是齐史,可是梁武帝不同意,结果这人一根筋,竟然偷偷摸摸的搞起了地下史书撰写的活儿,要知道,在古代,私自撰写历史那可是掉脑袋的活儿,所以梁武帝知道之后大为光火,好在只是把他私撰的齐春秋一把火烧掉。后来又让他奉旨修通史,结果史被修完,就不幸去世。所以,一心想著史的吴均,写好的史书被烧掉,奉命写的史书没完成。

幸好有一篇《与朱元思书》广为传颂,也算没有辜负自己的一世才情。


铁锤历史


与朱元思书,骈文。

一个词形容,短小精悍。

第一句: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咋看是描写景色的烂大街的句子,细看,则是一个超脱、放浪形骸之外的人的形象。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这一段写水,非常概括。如果你没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就会觉得有点啰嗦,甚至很平常。但是,能把一条江用六个四字短语结束,非常的难。不信自己写写,肯定丑的要死。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这一段的话不想多说,本来写的好好的景,忽然就“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瞬间叹了一口气,也从侧面写:卧槽这山特么美爆了。之后却不像王勃那样开始叹气自己的事,笔锋又一转,继续写景。最后戛然而止,让你们意犹未尽。

这种小骈文十分的耐嚼,包括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和刘禹锡的《陋室铭》。本来看了第一遍,背下来拉倒。后来有时间瞎琢磨,又背了一遍这种小赋,忽然觉得

卧槽写的怎么这么好!

有的人哈,没什么感觉。但是读了大量的古书古文、尤其是陶渊明,庄周和屈平的文章,就会觉得这种超脱是那么惬意,无忧无虑是个什么感觉,为什么他们非要死皮赖脸的寻求“超然”。说不出来的,大概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不去碰任何事物,却自有其乐。看天下之事而知己身之态。很少有人能如此。

三年前我上初中的时候,学这个《与朱元思书》。当时觉得这个智障写的怎么这么长(背诵并默写全文)。现在呢,懂了。还觉得写的不够长。

总之呢,这个小赋的文笔倒是第二位,意境则是第一中的第一。这得是成了仙才能写出如此的意境。如果你不理解,那就背他十遍,然后等什么时候闲的没事了,在慢慢嚼。这至少我觉得倒是个很有用的办法


钟声太守


还有更绝的,如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



陶书仅68字,就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简直就是一首优美的山水诗,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此书与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称双璧!


桃源居士45




蔡道均


自己一直熟背这编文章。随着年龄增大,特别留恋书中的情节,尤其是~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多么美好的环境啊,如今的工业污染,家乡的河流成了脏水的代名词,看游鱼🐠只是梦想,无法下河游泳,更不用说用做生活饮水啦!盼望着《与朱元思书》描述的情景,早日成为现实!!!!


金太阳婚庆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既有对美好大自然的爱慕,又有对纷乱官场的厌恶,对友人的规劝。字数不多,但精致,景色美,词句美,又有内涵 。书中所写仿佛在读者面前跃跃浮现。怎么能不经典。


圣诞考拉


怪不得周作人频频抄古书,古人在景物与情感的描述上确有很多佳作,是后人难以突破的,艺术上的东西,确实是千年等一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