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日本沒有研製衝鋒槍和自動步槍嗎?為什麼?

大海的心32616656


“一支百發百中的步槍勝過一百支百發一中的衝鋒槍。”

這是日俄戰爭後,日本軍部高層對於步槍性能優於衝鋒槍的肯定。這就使得射程遠、射擊精準還節省子彈的步槍長期成為日本軍隊的主力槍械。


二戰期間,日本一直沒有放棄過對沖鋒槍的研發,但研製出來的衝鋒槍在使用過程中由於槍管散熱不良等技術上的硬傷而沒有大量生產和裝備。同時,衝鋒槍對子彈的消耗太大,日本是一個鋼鐵資源極度匱乏的國家,正因如此,所以日本軍隊特別注重對士兵單兵素養能力的培養和訓練。


再者,日本軍部對自己的火力配置和戰術運用的自信也是衝鋒槍沒有當作主力槍械裝備的原因。

日軍最小的班一級單位都配置有迫擊炮和擲彈筒等覆蓋性火力,日軍突擊作戰往往是一番火力準備(炮兵或空軍的狂轟濫炸)之後步兵開展推進,日軍士兵即便是在衝鋒中使用步槍射擊的精準度也是令對手咂舌的。

還有,在日本軍國主義意識形態的影響下,日本認為端著浪費大量子彈的衝鋒槍作戰是一種懦夫行為,而步槍和刺刀才是一個真正的武士展現自己的武器。


鏟史倌


首先,日本是研製過沖鋒槍的,就是百式衝鋒槍。

百式衝鋒槍是日本陸軍在二戰中唯一量產的衝鋒槍,於1940年定型,因為正值日本神武紀年2600年,所以命名為“百式衝鋒槍”,1941年2月起開始裝備部隊。

但是百式衝鋒槍並沒有投入大量使用,主要是因為當時日本軍方對沖鋒槍的用途不明確。

百式衝鋒槍的製造成本是三八式步槍的三倍,而且衝鋒槍子彈消耗量高,所以日軍高層並不喜歡這種單兵武器。

日軍高層的思維還是停留在“如果可以一發子彈殺死敵人,又何必發射一堆子彈消耗資源”的傳統想法。

在這種想法下衝鋒槍是不可能成為單兵標準武器,實際上日軍將衝鋒槍的定位視為小型輕機槍:在遠處先進行單發精準射擊,近距離再全自動射擊。這完全違背了衝鋒槍的設計初衷。

百式衝鋒槍在二戰裡主要配發在海軍陸戰隊,傘兵部隊以及騎兵將校的護衛隊這一類特種部隊中。實際裝備量並不大。 另一方面來說,以日本的工業能力和資源,百式衝鋒槍大量裝備的話日軍也確實用不起。





不沉的經遠


當然有研製自動步槍和衝鋒槍,日本人的自動步槍是從半自動步槍研究工作中獨立出來的。衝鋒槍則並不稀奇。

一般來說,二戰正兒八經研製和裝備自動步槍的國家只有德國,德國的STG44突擊步槍可以說是現代自動步槍的先祖。而另一位裝備了自動步槍的只有美國,美軍的BAR從最初定義來說就是自動步槍,但很顯然它被當成了班用機槍使用。

所以不用想了,二戰時候的日本技術粗糙的很,他們的槍械大師南部麟次郎連一挺“歪把子”輕機槍都做得令人無力吐槽,何況是技術上要求更高的自動步槍?

不過呢,日本人倒是研製起了半自動步槍,這是一種山寨武器。與他們的機關槍一樣,都是以別人的產品為模板,自己進行試驗和本土化改造。從1920年開始,日本就進行了半自動步槍的設計工作,在1932年還進行過招標。


顯然日本人在這方面沒有什麼太大的造詣,他們的“工匠精神”最後也就是把世界上幾種半自動步槍進行了山寨。這樣的槍顯然很難通過測試,所以最後只剩下小倉兵工廠的“甲型半自動步槍”和日本特殊鋼株式會社的丙型過關,它們基本都是山寨的美國佩德森半自動步槍。

當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被美軍槍林彈雨打傻眼的日本人也開始重視起武器的射速。但苦於戰爭已經爆發多年,實在是臨時抱佛腳也沒用。

這項工作後來被日本海軍拿走,由下屬的橫須賀工廠直接拿美軍M1加蘭德步槍進行仿造開發。一不小心,自動步槍就出來了。

上圖是加蘭德和四式,看出什麼分別了嗎?

先是半自動的“山寨加蘭德”被日本海軍開發出來,子彈被改成日本的7.7mm,彈容量也提高到10發。日本人稱之為“海軍四式小銃”。

接著日本人靈機一動,在這個基礎上又強化了彈倉,搞出了30發供彈的“海軍四式小銃乙”,據說這把槍型可以進行“全自動射擊”,但資料並不多。這種槍也叫“四式自動小銃”。

在戰爭的最末期,日本還想將這些四式步槍配屬給精銳部隊使用,進行“本土決戰”,但沒多久,原子彈爆炸,日本戰敗,這些還沒來得及怎樣生產的武器也就被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


再說說衝鋒槍,日本的衝鋒槍唯一大規模生產的是“百式機關短銃”。但他們早期就研究過“昭和二年試製自動短銃”。日本有一些衝鋒槍的國產化想法,卻沒有真正的落實下來。

後來日本人引進了伯格曼M1928式衝鋒槍,但日本人稱之為“SIGベルグマンM1928(ベ式短機関銃)”,意思是他們並非從德國引進的MP18技術,而是從瑞士西格公司搞來的技術。

看得出來日本人對湯普森和MP18都有點想法,但這些槍支實在太貴,彈藥又無比金貴,正在擴軍的日軍根本用不起。而且因為講究“精確射擊”,很多部隊都對沖鋒槍不感興趣,認為這種東西“浪費子彈”,是無能的懦夫才用的東西。

1939年“百式機關短銃”定型後,當時的日本騎兵隊正在吐槽自己的44騎槍,看到“百式機關短銃”後眼前一亮,當即進行贊助開發,後來看到妙處的空降兵也進行了投資,在1945年,端著百式衝鋒槍的日本空降兵們上演了一場最後的瘋狂。

但即便是這樣的“國產衝鋒槍”,對日本人而言也是昂貴的,一挺“百式”值3支三八大蓋的價錢還多,潑出去的子彈更是讓陸軍高層們青筋直暴。

因此,日本陸軍高層的老古董們極度厭惡“百式”,他們常常訓話說:“明明是一顆子彈就能做到的事情,為什麼非要打出去一堆子彈呢?”正是因為這種思想,搞得日本陸軍摸都懶得摸衝鋒槍,只有砸了錢的騎兵和傘兵才大規模裝備這些武器。並且為了能發揚日本人的“豬突精神”,“百式”還安裝了刺刀座。

整個二戰,“百式”只生產了2.7萬把,明明是39年定型的武器,日本人直到到1943年讓美國人拿衝鋒槍刷慘了才想到還有這東西。

1945年5月24日傍晚,日本人的傘兵“義烈空挺隊”在沖繩讀谷、嘉手納兩個機場強行空降,展開了名為“義號作戰”的行動。168個傘兵和機組人員頂著漫天的火雨,使用12架97重爆自殺式迫降在跑道上。這一次日本人使用了瘋狂的衝鋒槍火力襲擊,讓美軍機場活活癱瘓了大半天。


再說說日本的“南部衝鋒槍”,南部麟次郎這位日本武器設計大師雖然造出了“王八盒子”這種爛貨,但也為日本衝鋒槍做過不少亮眼的研究。

這種比較少見的衝鋒槍是“2式機關短銃”,這是一把由南部麟次郎設計的武器,已經頗有點現代捷克衝鋒槍或MP5的味道了。

南部麟次郎最先拿出的是昭和十年(1935年)“試製一型”機關短銃。這把槍有著彎度和長度都極為誇張的彈匣,使用南部子彈。這種彈匣來自於南部麟次郎的設計,他為了顧全日軍“精確射擊”的理念,將彈匣設計成了槍架,下面還有個小鐵腳可以扳開當做著力點。

一型經過改良後,稱之為“試製第一型機關短銃”,一些細節部分進行了改變,主要是槍托護木部分面積被擴大了,連扳機也被融合進護木中。這種佈局後來被延用到“二型”中。

二型生產數量只有幾百把。這些二型後來還有一些簡化型誕生,具體已經難以考察。不少這類“南部衝鋒槍”最後都被海軍拿去用了,日本陸軍主要是以“百式”衝鋒槍為主。但據說1937年在中國,日本使用過一些南部衝鋒槍,隨後也沒了下文。而美軍也曾經見到過一些南部衝鋒槍,他們稱之為“鬥牛犬”。

怎麼樣?該有的日本一樣不缺,只是他們沒有足夠的資源和時間去生產,我們在二戰時面對的可不是一支只會野蠻豬突的軍隊呢。他們有科技、有能力,更有勇氣。所以,若要歷史再來一次的話,我們可要比日本做的更好才行呢。


王司徒老百科


誰跟你說日本沒有研製過沖鋒槍?1935年,日本陸軍在實戰中領教中國軍隊衝鋒槍的威力後,方才開始試製衝鋒槍。當時是由中央工業公司的南部槍械廠具體負責這一工作,試製人員將其稱為南部式衝鋒槍,其彈匣可放50發子彈。彈匣呈弧線形,插在槍的左面,為弧形。隨著試製工作的進展,彈匣逐漸被移至左側面並呈水平狀,相仿於德國的MP18衝鋒槍,這是為了臥射時更方便,這一設計方法在世界上是不多見的。最後該槍於1940年定型,正值日本神武紀年2600年,所以起了“百式衝鋒槍”的名稱,於1941年2月起裝備部隊。

但由於造價高昂,並沒有大規模裝備部隊,至於自動步槍,呵整個二戰期間也就德國在戰爭後期搞出了StG-44突擊步槍





米格走廊上的佩刀


衝鋒槍很多人都知道有百式,我就不提了。

其實日本在百式之前還有一把正兒八經打過仗的試製二型衝鋒槍

設計者就是王八盒子設計者南部麒次郎,咱就先不要管他長得醜不醜了,你可以看到他機匣尾部那個裝置其實和索米衝鋒槍類似,是一個真空閥。用來調節自由槍機的速率,達到減速和降低後座目的,算很精密的一個小玩意。

當時試驗性有兩種,第一種採用的是6.5x30mm彈,相當來說是截短的6.5步槍彈,這個理念類似於現代P90和MP7上用的那種小口徑高速彈,但最後沒下文。

而第二種用的是王八盒子的8mm南部彈,也是正兒八經試裝過的一種,可靠的是參與過淞滬會戰,而且當時咱們還逆向仿製,適用晉造.45ACP彈,也就是湯姆遜那種,彈匣和湯姆遜通用

至於自動步槍這玩意...日本當時也沒這麼個概念啊


瘋狗的輕武


日本研製過沖鋒槍(百式),但沒有大量生產,因為窮。

他們的窮從槍彈中就能看出來,北約國家輕機槍和步槍都用的是7.92×50mm,而日本是6.5×50mm。

二戰時,日本雖然是工業大國,但也畢竟只是個小島,物資不多,許多生活用品甚至要從別的國家進口(主要是從美國)。在日本沒與美國打太平洋戰爭時他們還是有想過研究衝鋒槍並大量裝備部隊的。但他們自作自受,偷襲珍珠港,使美國參戰,並停止對他們出口資源。

到了戰爭後中期期日本看到英法美都有衝鋒槍,有點眼紅,造出來了百式並裝備部隊但高層看到這種武器“如此之浪費子彈”最後停產了百式

雖說日本窮,但窮也有窮的好。不要因為其它國家窮就去欺負它,不然就會像二戰日本一樣了






傳奇丶孤狼


二戰時期,日本軍隊曾經裝備過一型數量極少的百式衝鋒槍,是基於德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使用的英法軍人眼裡的“子彈噴射器”MP-18衝鋒槍改進而來,事實上是原型槍的高仿版本。

只是百式衝鋒槍裝備數量非常有限,僅有1萬餘支,且裝備時間很晚,直到二戰即將結束前的1944年中才裝備海軍陸戰隊和部分陸軍步兵,相對於戰時日本數百萬軍隊裝備的非自動槍械,百式衝鋒槍本身以及對戰爭進程影響等,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由於MP-18衝鋒槍原槍發射的是9x19毫米魯格/ 巴拉貝魯姆手槍彈,為解決子彈的來源問題,日本軍工將百式衝鋒槍的口徑調整為發射8毫米南部手槍子彈,這是兩把衝鋒槍最大的區別。

日軍將30發彈匣供彈,有效射程100餘米的歷史上第一把步兵自動槍械命名為“100式機關銃”,事實上日軍是將其當作輕機槍來使用的,因為全槍都配有兩腳架,強調武士道精神的日軍,又給百式衝鋒槍配上了軍刺,必要時又可以拼刺。

如此這般,百式衝鋒槍成了衝鋒槍、機槍和步槍的混合體,所以百式衝鋒槍是二戰時期裝備數量最少,同時又是最奇葩的一把衝鋒槍,反映了日軍對沖鋒槍戰術使用的混亂。

整個二戰時期,日本陸軍步兵包括海軍陸戰隊使用的槍械全都是三八式和九九式栓動步槍,並未研究、製造和裝備自動步槍,但在太平洋戰場上殘酷的奪島戰中,日軍對美海軍陸戰隊的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兇猛的火力感到非常吃驚,認定是把適合步兵使用的槍械。

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採用8發漏夾供彈,相對日軍5發栓動步槍來說,射速更高,火力更猛,裝彈時間短,操作也簡單。

於是,在美軍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的基礎上,日本軍工開始仿製半自動步槍,企圖以此來扭轉戰場上的劣勢。

日本人仿製的這款半自動步槍,被命名為“四式步槍”,槍長1.073米,槍重為4.1公斤,採用長行程導氣式,在樣槍測試過程中,發現存在卡彈和供彈方面的問題。

日軍的四式步槍與原槍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最大的區別就是口徑不同,原槍為7.62毫米,仿製槍為7.7毫米;原槍採用8發漏夾供彈,仿製槍則用10發彈夾條供彈;此外,根據士兵用槍習慣,用開放式瞄準具,替換了原槍的覘孔式瞄準具。

日軍計劃從1945年開始,量產四式步槍,但到日本無條件投降時,只進行了試生產並沒有量化生產,總共有250把四式步槍的零件被製造出來,其中組裝完成的,大約有125把。

綜上,日軍在二戰時期,裝備了數量極少的百式衝鋒槍,相對於日軍裝備的非自動槍械,完全可以忽略不計,日軍不裝備衝鋒槍原因是子彈消耗量大,對資源相對稀缺的日本壓力比較大。

另外,日軍方歷來強調武士道精神,重視士兵步槍精準射擊和拼刺刀,反對沖鋒槍的裝備和使用,只時太平洋奪島戰中,吃足了美軍自動槍械的苦頭,才開始裝備衝鋒槍,但產量非常低,對戰局影響不大。

整個戰爭期間,日軍並未研發自動步槍,只是根據美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仿製了四式半自動步槍,但只是試製了數量極少的樣槍,並未正式量產,戰爭就已經結束了。

本文由“國平軍史”發佈。


國平軍史


要知道,在二戰期間,日本雖然沒有研製自動步槍,但卻研製過沖鋒槍,只不過沒有怎麼用而已。當時,日軍有把衝鋒槍被稱為百式衝鋒槍。

這把槍,雖然對外宣稱,是二戰期間日本唯一量產的衝鋒槍。但實際上,由於國內物資,資源匱乏,所以產量並不多。其次,這把槍並不是日本獨立研發的。在抗戰期間,由於國軍和西方國家是合作關係,因此國軍部隊中早期就已經出現了衝鋒槍。後來,在兩軍交戰過程中,日軍逐漸發現自身缺少這種制式武器,因此開始仿照衝鋒槍進行研製。但在研製成功後,卻發現,這把百式衝鋒槍在其他國家衝鋒槍面前,根本不值一提,除此之外還相當浪費子彈。因此,日軍為了節約彈藥,索性在抗日戰場上就沒怎麼用過。


筱晨科普


日本研製了衝鋒錢,沒有研製自動步槍。

但是在實戰中,衝鋒槍裝備量小,不是主戰裝備。

原因有二。

日軍思想是神槍手思想,能一槍解決才說明槍法好,近戰要拼刺刀,而衝鋒槍違背了一槍斃命的要求,有不適合拼刺刀。

如果真的裝備了衝鋒槍作為主戰裝備,大量的子彈消耗是日本供應不起的,日本的產業只能支持單發設計的槍械,連發的子彈不夠用的。


北國風雲2


有研製,但是,日本人民族特性就是摳,什麼時候都精打細算,捨不得用這種武器,日本軍事思想是,步槍加長,利於拼刺,利於單發精準射擊,子彈也是步機通用,有歪把子,不用衝鋒槍,。處處顯示摳的用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