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李世民的賢德皇后長孫氏有怎樣的故事?

冰藍夢99


唐太宗李世民的賢德皇后長孫氏一直都是唐之後的封建王朝所推崇的榜樣,後世的妃子不論是否喜歡長孫後都要標榜一下自己學習長孫後的賢德,至於真學假學就只有自己知道了。

長孫後寧可節衣縮食、傷害自己也要滿足丈夫的小妾庶子們

長孫後非常提倡節儉,並流傳很多節儉的美名,但是,李世民的後宮妃嬪們以及庶子們都是服飾奢侈非常華麗,名臣馬周為此上書勸諫都無果。

長孫後還是一個合格善良的主母,對丈夫的妃嬪們非常關心,某個不知名妃嬪生了病,賢德的長孫皇后寧願把自己正吃的藥停了,也要讓妃嬪先吃藥,為了讓妃嬪早點好起來去侍奉丈夫李世民。

為什麼不另外配藥呢?因為我們的賢后節儉啊,再配一副藥就要多花一份錢的,豫章公主的母親生下公主就死了,長孫就親自收養豫章公主,重視超過幾個親生孩子。

就是因為長孫後如此慈愛,所以“宮中無不愛戴”。

長孫後以身作則把主流引導到非主流

大唐脫胎於北朝,北朝婦女多悍妒可是史料有很多記載,什麼北魏幽皇后給皇帝戴綠帽還不許皇帝有異心,北朝女人都是以“持御夫為婦德,以妒忌為女工”。女人們見面聊的都是怎麼御夫,孃家媽婆家媽交代閨女媳婦都是要善妒,因為女人善妒才是北朝的主流。

賢德的長孫後以己身逆大潮流,堅決不嫉妒,反而非常大度,經常進獻美貌宮女給丈夫。

雖然是結髮夫妻,對丈夫李世民依舊是尊敬異常,“每言必候顏色,尚不敢輕犯威嚴”。

不像後世那個明朝的孝宗張皇后那樣無德囂張,孝宗服侍她吃藥還不滿意瞪孝宗衝孝宗發脾氣,明孝宗那樣的賤骨頭還偏偏吃那一套,親自上床摟著張氏喂藥,自己想咳嗽一下都怕驚到妻子,下床去咳嗽完了再上床抱妻子,明孝宗夫妻真該向唐太宗夫妻學習。

賢德長孫後懷孕還不忘給丈夫尋求美女哪怕有婚約

貞觀二年的時候,長孫後聽說前隋通事舍人鄭仁基有個女兒十七歲了,“容色絕姝,當時莫及。文德皇后訪求得之,請備嬪御。太宗乃聘為充華。”

我們賢德的長孫後當時正懷著高宗李治,還擔心後宮妃嬪不夠丈夫使用,又親自訪求得到鄭女,獻給丈夫李世民,本來皆大歡喜的事情,偏偏魏徵那個不識相的老傢伙跳出來反對。

陛下你都快三十個子女了,後宮中又有弟媳婦,還有韋寡婦,還有仇人陰氏之女,還有什麼廬江王小妾,你夠了吧,鄭女已經有未婚夫了,怎麼能不顧人家有婚約硬是拆散人家啊?李世民摸摸鼻子,啊!鄭女有未婚夫了?我不知道了,那算了。

千古一後長孫氏親自勸善妒的房玄齡夫人給丈夫納妾

長孫後不但自己賢良淑德為丈夫李世民選美女,還召見善妒的房玄齡夫人,勸導她賢良,不要嫉妒,要主動給房玄齡納妾,要讓丈夫心情愉悅。

結果房夫人盧氏受北朝主流風俗遺毒影響太深,堅決不肯壓抑自己的個性和情緒,不肯向長孫後學習,更不肯給房玄齡納妾,為此李世民還下令賜毒酒【其實是醋】給盧氏,盧氏寧死也不學長孫後的賢良,真是個莽婦啊!

賢良皇后堅決不做牝雞之晨的事

李世民經常和妻子討論賞罰的政事,

長孫後謙恭的說自己是婦人怎麼敢參與政事呢?李世民希望和妻子一起討論,就自關自顧的說,我們的賢良皇后長孫氏就一言不發,堅決不做後宮干政的事。

後世明朝成祖徐皇后口口聲聲學習長孫後,卻一點沒學到長孫的精髓,長孫不參政議政,長孫勸大臣夫人要柔順侍夫,徐皇后呢竟然勸大臣夫人要參贊丈夫,竟然鼓勵女人攙和丈夫的事,“諸命婦可不有以翼贊於內乎?”真是世風日下人心不古。

猴格說

如果這個世界多一些長孫皇后這樣的賢德女人,少一些房夫人張皇后徐皇后那樣囂張的女子,社會就會更安定和諧。

就是這樣。

請大家多多支持猴格,覺得猴格寫的還行的就賞個關注!點個贊吧!

覺得猴格寫的有誤的也請不吝賜教!理性交流!謝謝!

咱們史料說話,謝絕以訛傳訛。

微信公眾號 猴格大人說歷史 更改為 蠻大人說歷史,敬請關注。

參考資料;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貞觀政要等


猴格大人


翻閱史書我們可以發現,中國的歷史對女性的記載非常簡略,而那些“有幸”被載人史冊的,也大多是如夏朝的妹喜、商代的姐己、周朝的褒姒等等一水兒的禍國妖姬,很少有賢良的女性能夠被史官們青眼相看並珍而重之地載人史冊。唐太宗李世民的老婆長孫皇后,就是史書所記載的屈指可數的幾個賢良女人中的一個。



唐太宗的妻子長孫氏,小字觀音婢,河南洛陽人。長孫一族在北魏時就是皇室宗親,在孝文帝改革時被賜姓長孫,長孫氏一門從北魏到隋朝一直都是人才輩出的鐘鳴鼎食之家。長孫氏的父親長孫晟是隋朝右驍衛將軍,素有“一箭雙鵰”的美譽,且有卓越的軍事才能,長期與突厥打交道,突厥人對長孫晨十分敬畏。

長孫氏的哥哥就是後來做了唐朝宰相的長孫無忌。長孫氏出身名門,又是么女,長孫晟對她的婚事十分上心。當時,長孫氏的伯父長孫熾非常欣賞唐國公李淵的妻子竇氏。竇氏在年幼時曾經勸說過舅父周武帝宇文邕,為了北周大局優待突厥皇后。在古代,女子能夠從大局出發,提出這樣的見解,說明這個女人是非常有遠見的。



抱著這樣的看法,長孫熾認為竇氏這樣聰慧的女人教養出來的子女必然不會差到哪裡去,就勸長孫晟不妨與唐國公李淵結親,婚約剛定下來沒多久,長孫晟就去世了,長孫氏和哥哥長孫無忌、母親高氏被同父異母的兄長給攆到了舅舅家。長孫氏的舅舅高士廉是個厚道人,對妹妹和妹妹帶回來的一雙兒女非常親厚。就這樣,長孫氏就和母親、哥哥一同在舅舅家生活。

長孫氏的哥哥長孫無忌跟李世民志趣相投,關係挺不錯,兩個人經常來往。高士廉一看,李世民一表人才,是個不錯的男孩子,又知道了長孫晟之前給兩家訂下婚約的事,便想著促成一樁好事。於是,在高士廉熱心的操辦下,長孫晟的喪期一過,13 歲的長孫氏便和16歲的李世民成婚了,那時候年輕的長孫氏根本不會想到她走上的是一條母儀天下、至尊至貴的路。



安穩日子沒過多久,隋煬帝就折騰起了第二次徵遼戰爭,李世民的父親李淵擔任督糧官,他的母親竇氏也跟隨丈夫一同出征,和他們一起出徵的還有少年英雄李世民。不知是旅途規破還是體弱的緣故,到涿郡的時候,竇氏忽然病倒了,李淵化於政務,照顧竇氏的任務就落在了李世民身上。


可是李世民衣不解帶地多日照顧也沒有挽回母親的生印”大業九年五月,竇氏因病亡故。李世民這邊承受著喪母之痛,長孫氏那邊也不好過,她視若父親一般的舅舅高士廉因為和參與楊玄感謀反的兵部侍郎斛思政交好而被連累,遭到貶斥和外放。就這樣,這一對小夫妻,一個沉浸在失去生母的悲傷之中,一個為舅父擔驚受怕、寢食難安。這反倒使兩個人的心更加貼近,兩個人彼此安慰、相互扶持,結下了深厚的感情。

大業十二年四月,唐國公李淵被隋煬帝任命為山西、河東慰撫大使,第二年李淵任太原留守,負責鎮壓當地叛軍。李淵赴任的時候留下了長子李建成和四子李元吉,帶著李世民夫婦到了太原。偌大的唐國公府沒了女主人,而有資格操持家務的長孫氏年僅十七歲。

還好李淵對於長孫氏這個兒媳婦非常信任,李世民也對年幼的妻子愛護有加,就這樣,男主外女主內,分工明確的唐國公府開始謀劃大業。長孫氏將唐國公府打理得井井有條,給在外奮鬥的公公李淵和丈夫李世民免去了很多後顧之憂。長孫氏還在太原附近出資修建了玄中寺,這一行為也起到了收買人心的效果,太原郡百姓對於唐國公一家的認同感大大增強。



晉陽起義後,李淵登基稱帝,將次子李世民封為秦王,長孫氏夫榮妻貴,被冊封為秦王妃。李世民在外東征西討,長孫氏就在秦王府坐鎮,一邊操持家務一邊養育子女,盡到了一個賢妻良母的職責。

此後,李世民的南望隨者他的戰績水漲船高,大有壓過太子的勢頭。平定洛陽之後,繳獲的金銀珠寶自然有很多人眼紅,許多貴妃都前來討要,打算分一杯羹。可李世民畢竟年輕氣盛,覺得自己和部將們浴血沙場,拼死力戰才弄來的寶物,憑什麼給你們這群什麼都不幹的女人。

於是,李世民毫不留情地拒絕了這些眼巴巴地伸出手的妃嫉,把金銀珠寶全部分給了自己的部下。這下可壞事了,本來本世民長期在外征戰,就和官中的妃嬪聯繫不多,這方面的工作做得本來就不如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現在還直接拒絕了這些妃嫉的要求,再加上李世民的部下與後宮妃嬪的親屬頻頻發生摩擦。很多妃嬪都與李世民交惡,時不時在唐高祖李淵耳邊說幾句李世民的壞話。

長孫氏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但她不是不作為的人,丈夫捅的窟窿她去補,所以,長孫氏常常出人後宮,與妃嬪交往,努力把後官這條線給李世民接上,為李世民增添了一大助力。此外,玄武門之變時,長孫氏並沒有在秦王府靜候佳音,而是站出來和李世民一起行動,對秦王府的戰士進行了一番鼓勵。其實一個王妃的鼓勵分量未必有多重,長孫氏此時出現是沒有太大必要性的,戰場畢竟屬於男人。我們不妨大膽猜測下,玄武門之變,長孫氏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並不是一個鼓弄牛心的吉祥物,而是一個聯絡人。


玄武門之變畢竟是在官中,李世民若想控制宮中局分證政變一舉成功,必然是需要內應的,誰來聯絡這些內以有長孫氏的身份最合適,既具有權威性,又行事方便,不容易引人懷疑,那麼這個聯絡內應的人無疑就是常常在後官走動的長孫氏了。由此可見長孫氏在這場政變中所起到的作用遠比正史中記載的要大。

玄武門之變以秦王李世民的全面勝利告終,很快李世民被封為皇太子,長孫氏隨即被封為太子。李世民繼位後,長孫氏被冊封為皇后。需要注意的是,長孫皇后雖然並不涉足朝政,但李世民卻在很多方面都受到長孫皇后的影響。

長孫皇后為人比較仁厚,唐太宗有時急躁易怒,芝麻大點的事都能夠觸怒他。有一次,唐太宗心愛的馬突然死掉了,不知道是什麼緣故,氣急敗壞的唐太宗遷怒到了養馬人的頭上,打算把這個養馬人殺死,養馬人心裡就別提多委屈了,連忙跪地求饒。

長孫皇后沒有直接為這個可憐的養馬人求情,而是對唐太宗提起了之前兩個人一起看過的一個故事。齊景公因為馬死掉了要殺人,晏子就請求齊景公允許他陳述養馬人的罪名,齊景公應允了他的請求。晏子便說:“你這個養馬的確實該死,你把馬養死了,辜負了國君對你的信任,這是你的第一條罪狀,國君因為馬死了要殺人,讓老百姓知道了,必定會認為我們的國君暴戾兇殘、不可信服,這是你的第二條罪狀,其他諸侯國聽說這件事之後,一定會輕視我們的國君和國家,甚至有可能前來攻打,這是你的第三條罪狀。”齊景公聽了之後意識到了自己的荒唐,便趕忙赦免了養馬人的罪過。

唐太宗又不傻,自然能夠明白長孫皇后在通過這種方式諫他,所以他就把養馬人赦免了。

說起長孫皇后勸諫李世民,最為出名的一件事便是“朝取進諫”了。李建成被殺之後,他的屬下魏徵被李世民收為已用魏徵是個性情耿直的漢子,直言敢諫,就算是皇帝也不怕。仙常常在朝堂上把唐太宗李世民說得灰頭土臉,無地自容。

有一次,李世民在朝堂上又一次受到魏徵的羞辱,下朝之後怒不可遏的李世民跑到長孫皇后那裡大發脾氣:“我將來一定要找個機會把魏徵這個鄉巴佬殺掉!”長孫皇后非常詫異,就問怎麼回事兒,李世民對著妻子訴起了苦:“魏徵那傢伙老是在朝堂上當著文武百官的面羞辱我,搞得我堂堂一國之君很沒面子!”

這種情況下長孫皇后該怎麼辦呢?按我們常人的思維就是上去勸兩句:“你是一國之君,不要跟他一個鄉巴佬計較那麼多!”讓他消消火,打消這個念頭,或者是幫著李世民罵兩句“魏徵這貨,怎麼這麼不懂事”之類的。可這些和長孫皇后的辦法相比,實在沒什麼創意,長孫皇后沒有直接勸他,而是跑去換了一件衣服。這衣服不是平常穿的衣服,而是朝服,朝服一般是用於參與重大慶典之類的儀式。

唐太宗一看覺得奇怪,什麼情況,我跟你訴苦呢,你居然跑去換衣服,你這樣摘得我很沒有傾訴感啊!再一看,長孫氏居然換了朝服,這是要演哪一齣?只見長孫皇后鄭重其事地對著唐太宗拜了一拜表示祝賀,唐太宗更摸不法清楚長孫皇后的套路了,問道:“你祝賀我什麼啊?”長孫皇后巧笑嫣然,回答道:“我聽說君明則臣直,現在魏徵敢在朝堂之上仗義執言,不正說明了陛下的開明嗎?我身為你的皇后怎麼能不與有榮焉,不向你表示祝賀呢?

瞧瞧人家這說話的藝術,不動聲色把唐太宗誇讚了一番,還幫魏徵躲過了一劫。她說得唐太宗心花怒放,更加看重魏徵了。有這樣一個賢內助,李世民自然不必擔心後宮爭鬥了,專心處理朝政、發展國家就好了。

長孫皇后平時喜歡讀書,即便成了皇后也沒有放棄這一愛好。她常常和李世民對坐看書談史,暢聊古今,其獨特的見解往往能夠給李世民很大的啟發。在吃穿用度上,長孫皇后一直秉持簡約的理念和夠用就好的原則,杜絕奢靡浪費,她不僅是這樣要求自己,對於身邊的幾個孩子也如法炮製,培養他們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

長孫皇后是個聰明的女人,知道月滿則虧、盛極則衰的道理,所以當唐太宗幾次想要將長孫皇后的胞兄長孫無忌任命為尚書右僕射時,都遭到了長孫皇后的反對。長孫無忌作為唐太

宗的知交好友,本身就文武全才,又是國舅爺,他輔佐李世民盡心盡力,按理說授予大權也理所應當,唐太宗沒有聽從長孫皇后的建議。長孫皇后眼看唐太宗不聽勸,她就把說服對象轉為了自己的哥哥長孫無忌,長孫無忌聽了長孫皇后的勸告後,堅決不受宰相之位。而不予實權,長孫皇后李世民只好給長孫無忌高官厚祿,這才滿意。長孫皇后此舉正是擔心外戚干政導致災禍,後來的事實證明長孫皇后這一決定確實是非常明智且具有前瞻性的。

在帝后鶼鰈情深、君明臣直的初唐,政通人和、吏治清明,出現了貞觀之治的盛世。

貞觀八年,長孫皇后在陪同唐太宗避暑九成宮時身染重疾,憂心忡忡的唐太宗請來普光寺法師縣藏人官,為長孫皇后祈福,長孫皇后很快就康復了。然而在貞觀九年,生母趙國太夫人的過世及太上皇李淵的駕崩,給長孫皇后帶來了雙重打擊,此時,長孫皇后早年罹患且一直沒有痊癒的氣疾發作。次年,長孫皇后病情加重,藥石無靈。貞觀十年六月,長孫皇后在太極殿去世,年僅三十六歲。唐太宗為其復諡“文德”,我們在歷史書籍中所見的唐朝文德皇后就是指長孫皇后。

長孫皇后的一生雖然非常短暫,但相比很多籍籍無名、湮沒於歷史長河的女子來說,她的生命價值不能淺薄地以年齡來衡量,她的人生所達到的高度也是後世許多皇后都無法企及的。


每天叨一叨


長孫和獨孤都有很厲害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