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府的嫡孙贾兰,升官发财之后,为何对贾府置之不理?


题主这样问,大约是根据李纨判词"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来猜测的,到底贾兰升官发财后,怎么对待贾府的,因后四十回散佚,谁也说不准,若真是置之不理,也情有可原。



一,贾兰在贾府并未受到善待。贾兰是贾珠之孑,本是二房嫡长子嫡长孙,倍受众人关注的,但他却是透明一般的存在,陪伴他的不是自己的亲叔叔宝玉,而是他的庶叔贾环。无论是探贾赦的病,还是去贾政那儿,都是贾环与他在一起。

二,贾兰成长过程中,祖母王夫人,姑母贾探春等都不曾关注过他,曾祖母贾老太太也只是偶尔想起他。 第二十二回,贾府元宵家宴,独独不见了贾兰,但众人皆不曾过问,最后还是贾政想起,问怎么不见兰哥儿。由此可见,众人对贾兰何等漠视。



三,贾兰被长期漠视,养成了 贾兰自立自强,勤学不辍的习性,他认真刻苦,积极进取,他才学过人、野心勃勃、但也养成了他冷漠无情的个性,并且,贾家被抄后,贾兰也是举步维艰,待他从底层做起,饱经冷暖后,成为高官,我们有何理由要求他去帮助那些曾经冷待错待他的人呢。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不曾有过付出,何苦在得不到帮助时心理不平衡呢?贾兰帮人,是天大人情,不帮,也是理所当然。


萍风竹雨123


贾府的嫡孙贾兰,升官发财之后,为何对贾府置之不理?

  贾兰在贾府覆灭后,却升官发财,给母亲赢得了一顶诰命的帽子,很了不起,但是对于落难中的贾府诸人,却并没有伸出援手,为什么呢?

  我个人觉得,其实是贾兰和李纨也凉薄。

  首先,咱们来看看贾府诸人对贾兰母子。

  李纨在贾珠去世后,带着儿子贾兰过活,她们成了贾府的孤儿寡妇。那个时代,寡妇是可以再嫁的,书中有不少这样的人物,比如说尤老娘,不但自己改嫁,还把两女儿也给带到新的夫家姓尤了,多姑娘后来也是再嫁之身,社会允许。李纨当然不会再嫁,一来大家子出身的姑娘,没这个说法,二来,她嫁的是国公府里的嫡子,别说别人不会让,就是她自己接受的教育,也不会想着再嫁。好吧,那就当了荣国府的牌坊。

  贾府对这个牌坊怎么样?物质上尽可能的优待他们母子,除了和大家一样的日常供奉,李纨的月钱十两,是平辈如凤姐等两倍有余,贾兰月钱十两,是贾宝玉等人的五倍,单独的院落,庄子之类的收入不计算在官中,除此之外,每年的年例,李纨母子都是最上份的。精神方面,可能是要欠缺一些,比如王夫人,就是把所有的宠爱都放在宝玉身上,贾母贾政,似乎对贾兰也不是特别好,尤其让人诟病的是荣国府元宵夜宴,连那不知该放在哪里的什么贾菖贾菱之类都来了,贾兰却没谁想得起来。因此有人说了,这明显就是贾府诸人没把他当回事嘛。

  可是我觉得吧,有些事,也还是要公平一点看。贾府诸人,对李纨母子该怎么对待?李纨是道德标兵,只能供着,能象王熙凤对尤氏那样动不动开玩笑,能象王夫人摩挲宝玉那样摸贾兰的头?肯定不行,就是贾兰同意,李纨的教育观念也不会同意。何况贾兰的性格,实在不太合群,他缺少了小孩子该有的那种纯真可爱,比如说大闹学堂那一回,阿狗阿猫全部都动了起来,贾兰却能安坐读书,这叫什么事呢?他很多的时候,都是在读书,温书,习射,唯独没有玩乐。想得到宠爱的人那么多,可是总共就那么一点,分不均匀。有些东西得自己争取,没有谁的爱,必须给你。能给你的,就是经济上最好的帮助。

  贾兰和李纨,活得都相当敏感,尤其是贾兰,是天生的牛心拐孤,不叫不来。我们当然理解他是寡妇带大的孩子,比人家心事重,他很早熟,也很警觉。这样的人,人家也未必敢接近,而他也许会觉得大家对他不好,越发不靠近,于是恶性循环,终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

  我总觉得贾府诸人没给他们很多很多的爱,但至少给了很多很多的钱,相比较其他人而言,如贾环母子,如迎春,已经很好了。你还想人家怎么样呢?不管怎么说,贾府落了难,站在人性的角度看,多少都应该给予些帮助。或许有人说了,他们当年给过他什么,要他拼命去帮?我就想说刘姥姥,刘姥姥得了贾府什么?充其量不过是几车东西,一百多两银子,放在农户那里是多得要命,可是要和抚养贾兰长大及李纨积攒的银钱比,哪一个更多?人家刘姥姥是拼尽了全力,救助落难的巧姐,难道同样姓着贾,就因为没有天天时时刻刻过问,就该无视他们的沦落?也不能吧,至少李纨,是时常被关注并委以重任的,而贾兰,受了更多的恩惠。

  世间有善恶,或许也有报应,大神因此奉劝世人:“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文/宛如清扬)


宛如清扬


贾家败时,贾兰也年岁不大。科举上做了官,起步官职有限,官场不熟谙,自身生存也艰难。贾家败落,房屋也会被回收公家。各家人各投居所,男人们入狱而流放判刑的都有。与他至亲的只有贾政与贾宝玉二房之人,贾政也会因事被处分。贾宝玉后出家。贾兰因为贾家不会起初被重用,他因其家还要卑微,没有说得上话的机会。别人也不会因他当了官与他交好。他是自尊而努力,在向上攀升的过程中,用尽了心力。只有达到权力炽手可热,朝廷上有威望被倚重他才有能力救护一些人。他为此付出了代价,以生命为代价。为家族尊严兴起而用尽了心力。贾兰小时的性格决定了他不会不管贾家。贾宝玉在学堂受人嘲笑打架他出了手。过节不请他不去。从这看,贾兰会用功努力为了贾家兴旺。贾兰后将死也不是李纨错,是身为贾家子孙的奋起而成疾!


圃香


贾兰升官发财后,对贾府置之不理,早有预兆。

第九回,顽童闹学堂,宝玉和秦钟被金荣辱骂,后来茗烟参战,贾兰同桌贾菌忍不住要帮助宝玉,贾兰忙按住贾菌,极口劝道:“好兄弟,不与咱们相干。”

宝玉是贾兰的亲叔叔。亲叔叔被欺负,贾兰竟然说不与咱们相干。俗话说三岁看老,贾兰小时候冷漠没有亲情,长大后也是如此。

许多人都拿第二十二回,大家在贾母房里猜谜语,贾兰没来,谁都没有发现,只有贾政询问贾兰,来证明贾府没有人关注贾兰。

其实贾府猜谜语,贾兰不来,是很失礼的。

首先,贾兰是荣国府二房的嫡长孙,身份尊贵,贾府有聚会,他应该主动前往,而不应该让别人去请。

再次,过年期间,作为晚辈,见老太太高兴,应该主动前来,承欢老太太膝下,让老太太高兴。例如八月十五中秋节前夕,因为凤姐病了,宁国府的尤氏就连续几天主动来到贾母处伺候老太太,十五当天一直陪着贾母到深夜。

正月里,正是节日期间,贾兰理应陪伺老太太,可是他却借口,没人叫他,拒绝陪着老太太取乐,让老太太高兴。贾兰做法是错的。可是贾府人没有一个责怪贾兰。

李纨说:“他说老爷方才并没去叫他,他不肯来。”不叫他,他就不来,证明贾兰没把自己当贾府的主人,对贾府没有归属感和责任感。

王夫人对贾兰是没有疼爱的表示,可是贾母对李纨和贾兰母子还是疼爱的。

凤姐曾经对李纨说过:“你一个月十两银子的月钱,比我们多两倍银子.老太太,太太还说你寡妇失业的,可怜,不够用,又有个小子,足的又添了十两,和老太太,太太平等.又给你园子地,各人取租子.年终分年例,你又是上上分儿.你娘儿们,主子奴才共总没十个人,吃的穿的仍旧是官中的.一年通共算起来,也有四五百银子”。

凤姐的话证明了贾母等人对李纨母子还是十分照顾的。贾政见客人时,也总是带着宝玉、贾环和贾兰,对他们没有分别。

回到第二十二回,贾兰被叫来后,“贾母命他在身旁坐了,抓果品与他吃”。 第七十五回,贾母吃完饭特意告诉下人:“把那一碗肉给兰小子吃去。”

虽然贾兰在贾府的关注度不如宝玉,但是也不错了,贾府里除了黛玉真没有其他人能和宝玉比。贾兰的待遇比迎春,贾环好多了。

所以贾兰不救贾府人真的说不过去。就算贾兰没有能力救其他人,但是他绝对有能力,救妹妹巧姐。可以想象,当年巧姐找到哥哥,求他救救自己,贾兰的心肠得有多硬,才能拒绝小妹妹的哀求。贾兰眼睁睁的看着巧姐被卖到烟花柳巷。

大家都知道,将巧姐救出火坑的人是贫苦的老太太刘姥姥。刘姥姥靠着自己出乖卖丑,让贾府人高兴,得到了贾府的帮助,她得到贾府的帮助和贾兰比无异于九牛之一毛。

刘姥姥能砸锅卖铁的去救一个根本没有血缘关系的巧姐。贾兰不愿意舍弃一点钱财去救自己的同宗妹妹。贾兰和刘姥姥两个人的品质高下,从这件事上就能分辨出来。

贾兰升官发财后,对贾府人弃之不理,唯一的原因是他品质低下,极端自私。


润杨阆苑


贾兰自幼就没了父亲,和母亲李纨相依为命,他上进但冷漠,这种性格的养成多半与他的成长经历和母亲的教导有关。

首先,贾府人人都是一双富贵眼,像贾兰母女这样的孤儿寡母,自然人人不会太看在眼里。同样作为嫡子,宝玉就金尊玉贵,这一热一冷的对比,更是会让贾兰冷暖自知。所以就出现了玩童闹学堂时他冷眼旁观,元宵节没人请他他就不去家宴。

其次,贾府骄奢淫逸的气氛,和李纨国子监祭酒的娘家书香门第的氛围高下立判,李纨自然也并不希望贾兰和宝玉、贾蓉、贾蔷这样的纨绔子弟一样,所以估计她也会刻意让贾兰和他们保持距离,以免沾染上他们的骄纵奢侈。

最后,作为单亲家庭的孩子,贾兰要承受比普通孩子更多的压力和期许,因为他不仅要为母亲争口气,更没有父亲可仰仗,一切只能靠自己,所以他必须努力读书上进,必须谨慎自保。

这些,让贾兰对贾府既没有感情上的亲密,也没有价值上的认同,更没有闲心和勇气去冒险帮助大厦倾听的贾府。


伶眉眉


因为贾兰虽然爵禄高登,可重举后不久就死了,所以李纨的判词是,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柱与他人作笑谈,是说李纨虽然是贤妻良母,是节妇烈女的典型,但作者不写她老来富贵的欢乐,而写她守寡的苦闷和儿子的死亡,希望破灭"枉与他人作笑谈"的下场,这是对杀人的封建礼教的揭露和批判,不过,作者对这种悲观结局的解释是因为什人生虚幻,没有作到"阴骘积儿孙"这又表现了作者的唯心观。


秋阁一凭栏


贾兰日后爵禄高登,对贾府的颓势淡然处之,并未出手去挽狂澜于既倒,其实是其来有自,绝非偶然。

贾府“男男女女都是一个富贵心、两只体面眼(贾母语)”,他们对孤儿寡母的冷遇养成了他母子二人冷漠坚硬的心。这点从少年贾兰的行为举止可管窥到:他自尊、敏感、冷漠。

第九回,闹学堂,宝、秦与金荣战 酣,贾兰同桌贾菌欲参战,贾兰表现是这样的:

贾兰是个省事的,忙按住砚,极口劝道:“好兄弟,不与咱们相干。”

八九岁的少年贾兰对叔叔宝玉的事极为冷漠,明显事不关已高高挂起,只要明哲保身。当然,这只不过是他对多年来贾府众人尤其是王夫人对他母子冷漠的一种折射。

第二十二回,新年正月,众人设席猜谜取乐,里、外间众人团团而坐,唯缺兰儿,按说王夫人凤姐等女性心思细致,但偏是贾政发问:“怎么不见兰哥?”李纨回答令人玩味:“他说老爷方才并没去叫他,他不肯来。”众人笑他“牛心古怪”——其实这“不叫不来”安知不是某次不邀而至便倍受冷遇而留下的“后遗症”?而冷遇贾兰母子二人者,最为可疑者,当属王夫人。前八十回,王夫人与李纨母子几无交集,贾珠之早逝,王夫人未必不怨怪李纨有克夫之命,并殃及池鱼而不待见贾兰——以王夫人的知识层次,这是极有可能的。事实上,王夫人对贾兰谈不上疼爱。比如第二十二回,贾兰被叫来后,是“贾母命他在身旁坐了,抓果品与他吃”,悉心关照的不是王夫人。

第七十五回,八月十五前夕,一日晚餐间,贾母有番特暖心的馈赠,其中包括了贾兰,“把那一碗肉给兰小子吃去。”书中王夫人曾给袭人赏过好菜,但未見她给孙子贾兰,她对贾兰的唯一一次“关照”不知是否令孙子深深伤痛?第七十八回,她告诉凤姐,说“谁知兰小子这一个新进的奶子也十分的妖乔,我也不喜欢他。我也说与你嫂子了,好不好叫他各自去罢。况且兰小子也大了,用不着奶子了。”王夫人要驱逐贾兰的奶妈,说他大了,不需要,其实归根结底是她自己不喜欢,按说只要贾兰喜欢、李纨喜欢即可,但王夫人却要横加干预;奶子并不专指奶婴儿,还有管理、服务少爷小姐的责任,宝玉比贾兰大些,他的奶妈李嬷嬷不仍在岗服役么?所以,王夫人压根就不尊重、关爱李纨母子——这是日后贾兰对贾府冷漠的重要根由。贾兰位居高官时,比较疼爱他的贾母早已作古,对贾府其他众人贾兰真是恩断义绝了。


玄真子桑


贾兰是贾珠的儿子,年幼失父内心恐惧,与寡母相依为命。虽然是贾府大院,又是荣国府嫡出曾长孙,却并不受人关注,嫡亲叔叔掩盖了他的风头。所以养成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态度。母亲李纨又是紧守钱财不管事的态度,就甭指望她教导儿子热心待人了!性格已经养成,绝不可能因为升官发财而改变,突然管起贾府的事了!


长虹贯月307


贾兰是掌家贾政的长房长孙,他代表着贾府,他在贾府就在,难道让他为了覆巢底下的破卵循私枉法吗?而且贾府的人不是一个也没有被杀,失去的也不过是些身外之物。对赎巧姐,也是出了一些银两,因贾琏犯事,也不便过于抛头露面,为巧姐奔走,明哲保身嘛,那时,他得到的一切可都是因为外祖父的原因,做事也要三思而行。


红尘一玫


感觉贾兰在缺爱的环境下长大,再加上母亲李纨对他的教育习惯,让他冷漠而处事无情,发达后,不帮助无辜的巧姐这就可以找到原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